咸安“小驿站”打造5分钟幸福生活圈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18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走进咸安区永安街道北门小区,一座由临时停车位改造而成的“邻里驿站”里,几位老人正围坐在阅读区看报聊天。不远处的便民服务角,居民李阿姨刚刚办完医保缴费。“以前得专门跑社区,现在走几步路就能办好,驿站就像我们家的‘第二客厅’!”她笑着说道。

这样的温馨场景,在永安街道已不鲜见。自2020年起,一股源自基层、充满活力的“自我造血”力量,推动着社区服务阵地不断升级——从“建起来”到“活起来”,再到“火起来”。从最初的红色驿站,到如今的“邻里驿站”、议事亭廊,六年间,永安街道共建成68个社区服务阵地,累计开展义诊、义剪、文明集市等活动355场,服务居民超1.2万人次。

居民共治,筑牢服务“主阵地”

2020年,面对老旧小区管理难、新建小区邻里疏远、公共服务需求多元等现实问题,永安街道开始系统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

“最初的思路是‘筑巢引凤’。”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意识到,首先要为居民服务和交往打造一个实体的‘家’。”于是,以部分社区的“红色驿站”为雏形,街道启动了社区服务阵地的首批试点。

试点成功后,永安街道坚定了全域推广的决心。他们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北正街社区等条件成熟的小区,支持小区党支部和业委会自主管理;对双龙社区学府一号这类新建小区,鼓励“桂乡管家”整合资源,打造多功能空间;对凤凰社区湖发小区这样的老旧小区,则巧妙改造废弃澡堂,实现“变废为宝”。

六年过去,68个形态多样、功能互补的“邻里驿站”、红色驿站、议事亭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织就一张覆盖全域的“5分钟便民服务网”,为后续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机制创新,激活治理“内生力”

阵地建好之后,如何持续运转而不沦为“摆设”?永安街道的答案是:不能仅靠街道、社区“单向输血”,必须激活多元主体,共同为驿站“赋能”。

北正街社区北门小区驿站的诞生便是例证。面对居民“占车位、浪费资源”等顾虑,小区党支部通过“三方协调小组”反复沟通,最终将驿站建在连接处,仅占两个临时车位。运营资金来源于“居民自治收费”,并由党支部和业委会联合成立“财务监督小组”,所有支出定期公示,“钱花在明处,大家交得放心。”

街道还鼓励引入社会力量,探索“公益+市场”融合模式。如西大街社区电力小区驿站由企业进驻并承担水电、提供公益服务;凤凰社区洁丽雅小区引进区老年大学和绘画机构,以公益服务置换场地租金。

同时,“桂乡管家”品牌被深度嵌入驿站运营,通过征集“微心愿”、组建特色服务队等方式,让志愿服务更有深度和温度,形成强大的社区向心力。

自我造血,绘就邻里“新图景”

如今,永安街道的邻里驿站体系已实现从“靠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各阵地通过居民自治收费、公共收益补充、共建单位支持、低偿服务反哺等多渠道,覆盖基本运营成本,“自己的家园自己管”模式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驿站通过“居民点单、驿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的闭环模式,精准匹配服务与需求。从“弹性时间+按需服务”到“共享厨房”,服务变得更为高效精准。

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驿站进一步滋养社区精神文化:凤凰社区利用废旧物品打造“全龄悦享家”,传递环保理念;南山社区三胜印象驿站成为民主议事平台;百家宴、星空茶话会、非遗皮影戏等活动,则重塑了守望相助的邻里文化。

截至目前,依托68个服务阵地开展的355场活动,已累计服务居民1.2万人次。更重要的是,“琐事不出楼栋、小事不出小区、难事不出社区”的基层治理新机制已然形成。居民们发现,身边环境更美了,邻里笑容更多了,办事更方便了,社区真正成了一个有温度的大家庭。(咸宁日报 通讯员余娅敏 徐鹏 王雪莲)

责任编辑:何霄

咸安“小驿站”打造5分钟幸福生活圈

发表时间:2025-11-18 来源:湖北文明网

走进咸安区永安街道北门小区,一座由临时停车位改造而成的“邻里驿站”里,几位老人正围坐在阅读区看报聊天。不远处的便民服务角,居民李阿姨刚刚办完医保缴费。“以前得专门跑社区,现在走几步路就能办好,驿站就像我们家的‘第二客厅’!”她笑着说道。

这样的温馨场景,在永安街道已不鲜见。自2020年起,一股源自基层、充满活力的“自我造血”力量,推动着社区服务阵地不断升级——从“建起来”到“活起来”,再到“火起来”。从最初的红色驿站,到如今的“邻里驿站”、议事亭廊,六年间,永安街道共建成68个社区服务阵地,累计开展义诊、义剪、文明集市等活动355场,服务居民超1.2万人次。

居民共治,筑牢服务“主阵地”

2020年,面对老旧小区管理难、新建小区邻里疏远、公共服务需求多元等现实问题,永安街道开始系统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

“最初的思路是‘筑巢引凤’。”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意识到,首先要为居民服务和交往打造一个实体的‘家’。”于是,以部分社区的“红色驿站”为雏形,街道启动了社区服务阵地的首批试点。

试点成功后,永安街道坚定了全域推广的决心。他们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北正街社区等条件成熟的小区,支持小区党支部和业委会自主管理;对双龙社区学府一号这类新建小区,鼓励“桂乡管家”整合资源,打造多功能空间;对凤凰社区湖发小区这样的老旧小区,则巧妙改造废弃澡堂,实现“变废为宝”。

六年过去,68个形态多样、功能互补的“邻里驿站”、红色驿站、议事亭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织就一张覆盖全域的“5分钟便民服务网”,为后续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机制创新,激活治理“内生力”

阵地建好之后,如何持续运转而不沦为“摆设”?永安街道的答案是:不能仅靠街道、社区“单向输血”,必须激活多元主体,共同为驿站“赋能”。

北正街社区北门小区驿站的诞生便是例证。面对居民“占车位、浪费资源”等顾虑,小区党支部通过“三方协调小组”反复沟通,最终将驿站建在连接处,仅占两个临时车位。运营资金来源于“居民自治收费”,并由党支部和业委会联合成立“财务监督小组”,所有支出定期公示,“钱花在明处,大家交得放心。”

街道还鼓励引入社会力量,探索“公益+市场”融合模式。如西大街社区电力小区驿站由企业进驻并承担水电、提供公益服务;凤凰社区洁丽雅小区引进区老年大学和绘画机构,以公益服务置换场地租金。

同时,“桂乡管家”品牌被深度嵌入驿站运营,通过征集“微心愿”、组建特色服务队等方式,让志愿服务更有深度和温度,形成强大的社区向心力。

自我造血,绘就邻里“新图景”

如今,永安街道的邻里驿站体系已实现从“靠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各阵地通过居民自治收费、公共收益补充、共建单位支持、低偿服务反哺等多渠道,覆盖基本运营成本,“自己的家园自己管”模式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驿站通过“居民点单、驿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的闭环模式,精准匹配服务与需求。从“弹性时间+按需服务”到“共享厨房”,服务变得更为高效精准。

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驿站进一步滋养社区精神文化:凤凰社区利用废旧物品打造“全龄悦享家”,传递环保理念;南山社区三胜印象驿站成为民主议事平台;百家宴、星空茶话会、非遗皮影戏等活动,则重塑了守望相助的邻里文化。

截至目前,依托68个服务阵地开展的355场活动,已累计服务居民1.2万人次。更重要的是,“琐事不出楼栋、小事不出小区、难事不出社区”的基层治理新机制已然形成。居民们发现,身边环境更美了,邻里笑容更多了,办事更方便了,社区真正成了一个有温度的大家庭。(咸宁日报 通讯员余娅敏 徐鹏 王雪莲)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