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个电池是有害垃圾要扔红色桶!”“爸爸,牛奶盒洗干净才能算可回收物哦!”11月2日,园林街道江夏社区水岸尚品小区广场上,此起彼伏的童声与家长指导声交织,一场以“小手拉大手 分类‘益’起来”为主题的亲子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在这里热烈开展。这场由社区精心策划的活动,以亲子互动为纽带,将环保教育融入家庭生活场景,通过“知识普及+实践体验”的创新模式,推动垃圾分类从“社区要求”变为“家庭自觉”。
上午9时许,活动在欢快的舞蹈《赤流光》中拉开帷幕。舞者们灵动的身姿与充满活力的节奏,瞬间点燃了现场百余名家长与孩子的参与热情。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居民感受到‘环保也可以很有趣’,而不是刻板的‘说教’。”江夏社区党委书记黄小兰介绍,本次活动聚焦“家庭”这一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正是看中了亲子互动在价值观传递中的天然优势,“孩子是家庭的‘环保种子’,家长是理念的‘践行标杆’,二者联动能形成‘1+1>2’的放大效应。”
如何让垃圾分类知识真正入脑入心?江夏社区设计了三轮“精准滴灌”式有奖问答,题目紧扣居民日常易混淆场景。“奶茶杯要洗净才能扔进可回收物桶”“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要与包装纸盒分开投放”“大骨头因难腐蚀属于其他垃圾,而非厨余垃圾”……
“妈妈,我知道!香蕉皮是厨余垃圾,因为能堆肥!”7岁的朵朵第一个举手抢答,她的妈妈李女士笑着补充:“但榴莲壳不行,太硬了,要扔其他垃圾桶!”问答现场,孩子们争当“知识小达人”,家长们则化身“助攻参谋”,在一来一往的互动中,原本抽象的分类标准变得具体可感。社区工作人员还穿插播放了“错误分类案例”短视频,比如被油污污染的塑料袋混入可回收物、废旧灯管随意丢弃等,引发家长感慨:“以前真没注意这些细节,以后可得和孩子一起仔细分。”
为强化长效参与动力,社区同步解读了垃圾分类积分制度,正确分类投放可累积积分,每月凭积分卡兑换洗衣液、绿植等生活用品。“以前觉得分类麻烦,现在有了奖励,还能教孩子做好事,我们全家都愿意坚持!”居民王先生展示刚领到的积分卡笑着说。
据悉,江夏社区已将垃圾分类纳入年度基层治理重点项目,将持续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健全长效机制,以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着力点,推动环保理念融入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引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习惯,为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凝聚更强大的合力。(潜江日报 记者 周 莹 通讯员 陈启典)
发表时间:2025-11-12 来源:湖北文明网
“妈妈,这个电池是有害垃圾要扔红色桶!”“爸爸,牛奶盒洗干净才能算可回收物哦!”11月2日,园林街道江夏社区水岸尚品小区广场上,此起彼伏的童声与家长指导声交织,一场以“小手拉大手 分类‘益’起来”为主题的亲子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在这里热烈开展。这场由社区精心策划的活动,以亲子互动为纽带,将环保教育融入家庭生活场景,通过“知识普及+实践体验”的创新模式,推动垃圾分类从“社区要求”变为“家庭自觉”。
上午9时许,活动在欢快的舞蹈《赤流光》中拉开帷幕。舞者们灵动的身姿与充满活力的节奏,瞬间点燃了现场百余名家长与孩子的参与热情。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居民感受到‘环保也可以很有趣’,而不是刻板的‘说教’。”江夏社区党委书记黄小兰介绍,本次活动聚焦“家庭”这一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正是看中了亲子互动在价值观传递中的天然优势,“孩子是家庭的‘环保种子’,家长是理念的‘践行标杆’,二者联动能形成‘1+1>2’的放大效应。”
如何让垃圾分类知识真正入脑入心?江夏社区设计了三轮“精准滴灌”式有奖问答,题目紧扣居民日常易混淆场景。“奶茶杯要洗净才能扔进可回收物桶”“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要与包装纸盒分开投放”“大骨头因难腐蚀属于其他垃圾,而非厨余垃圾”……
“妈妈,我知道!香蕉皮是厨余垃圾,因为能堆肥!”7岁的朵朵第一个举手抢答,她的妈妈李女士笑着补充:“但榴莲壳不行,太硬了,要扔其他垃圾桶!”问答现场,孩子们争当“知识小达人”,家长们则化身“助攻参谋”,在一来一往的互动中,原本抽象的分类标准变得具体可感。社区工作人员还穿插播放了“错误分类案例”短视频,比如被油污污染的塑料袋混入可回收物、废旧灯管随意丢弃等,引发家长感慨:“以前真没注意这些细节,以后可得和孩子一起仔细分。”
为强化长效参与动力,社区同步解读了垃圾分类积分制度,正确分类投放可累积积分,每月凭积分卡兑换洗衣液、绿植等生活用品。“以前觉得分类麻烦,现在有了奖励,还能教孩子做好事,我们全家都愿意坚持!”居民王先生展示刚领到的积分卡笑着说。
据悉,江夏社区已将垃圾分类纳入年度基层治理重点项目,将持续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健全长效机制,以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着力点,推动环保理念融入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引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习惯,为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凝聚更强大的合力。(潜江日报 记者 周 莹 通讯员 陈启典)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