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一座食堂 共治一片热土——当阳市坝陵街道群益村“信义食堂”烹出乡村新气象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07日    来源:三峡日报

“李老板,下月初我孙子满月酒,能不能订20桌?”“张妈,今天的冬瓜丸子汤刚炖好,您慢用!”初冬时节,走进当阳市坝陵街道群益村信义大食堂,此起彼伏的招呼声裹着饭菜香扑面而来。这个投用一年的食堂,如今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公共空间”——从解决红白喜事难题,到守护老人三餐,再到服务农忙生产,它用实打实的服务,把村民的“烦心事”变成了“舒心事”。

从“办席难”到“省心宴”,食堂解了民生痛点

以前,群益村村民提起办酒席,大多要皱眉头。“在家办席,得提前三天借桌椅、搭棚子,请厨师还要找帮手,忙得脚不沾地;去城里酒店,来回几十里路不说,一桌菜比村里贵好几百元,乡亲们还觉得不热闹。”三组村民张兴宝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困扰。

村民的“心头难”就是村“两委”的“突破口”。村党总支书记杜兴国带着班子成员,连着开了5场湾组会,蹲在田埂上、坐在村民院里听意见,最终“建一个属于村民自己的食堂”成了全村共识。2023年9月,信义食堂项目启动筹款,总投资约61.4万元。2024年3月,崭新的食堂正式开门迎客。

为了让食堂“活”下去,村里决定由村民李涛承包运营。“咱不赚黑心钱,就走‘成本导向、微利运营’的路子。”李涛守着承诺,给本村村民办席每桌能省200-300元,食材新鲜分量足,村民吃得放心又划算。

针对村里80岁以上老人,食堂专门推出“5元暖心餐”,一荤两素配例汤,每天换着花样做;春节包饺子、端午包粽子、重阳节敬老活动也选在这儿办,烟火气里渐渐飘起了文明新风。

乡贤村民齐众筹,共同筑就“幸福家园”

信义食堂能顺利落地,离不开全村人的“众人拾柴”。项目刚启动时,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杜兴国记得,当时村“两委”和乡贤理事会坐在一起商量,最终决定通过湖北省慈善总会“幸福家园”平台发起众筹——“咱不向上面伸手要,就靠乡亲们自己的力量,把这个家建起来。”

倡议一发出,乡贤们率先带头。常年在外工作的宋军,看到消息第一时间转来捐款:“家乡要建食堂,我肯定得支持,能为老少爷们出份力,心里踏实!”做装修的乡贤段国强更直接,拍着胸脯说“食堂吊顶我包了”,不仅免费提供材料,还带着工人上门施工;乡贤高华兵则在后续清洁家园行动中,捐了20袋大米奖励村民,用行动带动更多人参与。

村民们也不含糊。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通过微信转来300元、500元;在家种地的老人,揣着攒下的零钱来村委会捐款;就连刚上初中的孩子,也拿着压岁钱要为食堂出份力。最终,312份捐款凑齐了42万元,加上省、市配捐资金,食堂的地砖、门窗、厨具才有了着落。“这食堂不是哪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伙儿一砖一瓦凑起来的。”杜兴国说。

不止于“吃”的食堂,激活乡村新活力

如今的信义食堂,早已跳出“办席吃饭”的单一功能,成了服务村民、激活乡村的“多面手”。每到农忙时节,食堂就送起了“外卖”——10元/份的青椒肉丝饭、15元/份的排骨炖土豆,装在保温盒里,骑着电动车送到田间地头。“最高峰一天送100多份,省得大家来回跑着做饭,能多抢点农时!”李涛说。

食堂运营还带动了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洗菜、切菜、端盘子、打扫卫生,10多位村民农闲时来这儿打工,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每月还能多赚两三千元。“以前农闲时只能在家打牌,现在来食堂帮工,既能挣钱又能和老姐妹聊天,日子充实多了!”在食堂帮工的赵定菊笑着说。

食堂还架起了“农户-餐桌”的短链条。李涛每天采购食材,优先找本村农户,“以前自家种的菜吃不完,只能烂在地里,现在食堂定期来收,每月能多赚500-1000元,比出去卖方便多了!”村民宋维军说。

从解决“办席难”到守护“三餐暖”,从众筹建馆到多元服务,群益村信义食堂用一碗碗热饭、一场场宴席、一次次服务,把民生实事办在了群众身边,也让乡村治理有了温度、有了烟火气。(三峡日报记者 尤蔓 通讯员 杨璐 周媛媛

责任编辑:李欢

众筹一座食堂 共治一片热土——当阳市坝陵街道群益村“信义食堂”烹出乡村新气象

发表时间:2025-11-07 来源:三峡日报

“李老板,下月初我孙子满月酒,能不能订20桌?”“张妈,今天的冬瓜丸子汤刚炖好,您慢用!”初冬时节,走进当阳市坝陵街道群益村信义大食堂,此起彼伏的招呼声裹着饭菜香扑面而来。这个投用一年的食堂,如今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公共空间”——从解决红白喜事难题,到守护老人三餐,再到服务农忙生产,它用实打实的服务,把村民的“烦心事”变成了“舒心事”。

从“办席难”到“省心宴”,食堂解了民生痛点

以前,群益村村民提起办酒席,大多要皱眉头。“在家办席,得提前三天借桌椅、搭棚子,请厨师还要找帮手,忙得脚不沾地;去城里酒店,来回几十里路不说,一桌菜比村里贵好几百元,乡亲们还觉得不热闹。”三组村民张兴宝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困扰。

村民的“心头难”就是村“两委”的“突破口”。村党总支书记杜兴国带着班子成员,连着开了5场湾组会,蹲在田埂上、坐在村民院里听意见,最终“建一个属于村民自己的食堂”成了全村共识。2023年9月,信义食堂项目启动筹款,总投资约61.4万元。2024年3月,崭新的食堂正式开门迎客。

为了让食堂“活”下去,村里决定由村民李涛承包运营。“咱不赚黑心钱,就走‘成本导向、微利运营’的路子。”李涛守着承诺,给本村村民办席每桌能省200-300元,食材新鲜分量足,村民吃得放心又划算。

针对村里80岁以上老人,食堂专门推出“5元暖心餐”,一荤两素配例汤,每天换着花样做;春节包饺子、端午包粽子、重阳节敬老活动也选在这儿办,烟火气里渐渐飘起了文明新风。

乡贤村民齐众筹,共同筑就“幸福家园”

信义食堂能顺利落地,离不开全村人的“众人拾柴”。项目刚启动时,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杜兴国记得,当时村“两委”和乡贤理事会坐在一起商量,最终决定通过湖北省慈善总会“幸福家园”平台发起众筹——“咱不向上面伸手要,就靠乡亲们自己的力量,把这个家建起来。”

倡议一发出,乡贤们率先带头。常年在外工作的宋军,看到消息第一时间转来捐款:“家乡要建食堂,我肯定得支持,能为老少爷们出份力,心里踏实!”做装修的乡贤段国强更直接,拍着胸脯说“食堂吊顶我包了”,不仅免费提供材料,还带着工人上门施工;乡贤高华兵则在后续清洁家园行动中,捐了20袋大米奖励村民,用行动带动更多人参与。

村民们也不含糊。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通过微信转来300元、500元;在家种地的老人,揣着攒下的零钱来村委会捐款;就连刚上初中的孩子,也拿着压岁钱要为食堂出份力。最终,312份捐款凑齐了42万元,加上省、市配捐资金,食堂的地砖、门窗、厨具才有了着落。“这食堂不是哪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伙儿一砖一瓦凑起来的。”杜兴国说。

不止于“吃”的食堂,激活乡村新活力

如今的信义食堂,早已跳出“办席吃饭”的单一功能,成了服务村民、激活乡村的“多面手”。每到农忙时节,食堂就送起了“外卖”——10元/份的青椒肉丝饭、15元/份的排骨炖土豆,装在保温盒里,骑着电动车送到田间地头。“最高峰一天送100多份,省得大家来回跑着做饭,能多抢点农时!”李涛说。

食堂运营还带动了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洗菜、切菜、端盘子、打扫卫生,10多位村民农闲时来这儿打工,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每月还能多赚两三千元。“以前农闲时只能在家打牌,现在来食堂帮工,既能挣钱又能和老姐妹聊天,日子充实多了!”在食堂帮工的赵定菊笑着说。

食堂还架起了“农户-餐桌”的短链条。李涛每天采购食材,优先找本村农户,“以前自家种的菜吃不完,只能烂在地里,现在食堂定期来收,每月能多赚500-1000元,比出去卖方便多了!”村民宋维军说。

从解决“办席难”到守护“三餐暖”,从众筹建馆到多元服务,群益村信义食堂用一碗碗热饭、一场场宴席、一次次服务,把民生实事办在了群众身边,也让乡村治理有了温度、有了烟火气。(三峡日报记者 尤蔓 通讯员 杨璐 周媛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