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怀叫“老兵”——走近崇阳县“红星老战士”志愿服务队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30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在崇阳,有一群头发花白却脊梁挺直的老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退役军人,更有一个光荣的称谓——“红星老战士”。

2024年2月,“崇阳县红星老战士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从此,他们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校园、村湾、社区。他们以一种名为“老兵”的情怀,成为用英雄故事点亮青少年理想之光的“燃灯者”,用真情实意温暖社会角落的“摆渡人”。

故事一:一颗射穿腮帮的子弹与一堂直击心灵的“历史课”

“右眼看不见,我还有左眼!”在一场校园报告会上,一等功臣黄炳望回忆起1979年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经历。炮弹炸伤了他的头部和右眼,营首长命令他撤离火线。但这位年轻的班长只作了简单包扎,吼出这句话后,又抓起武器冲回战友身边。

数日后,在黄连山垭口的浓雾中,作为尖刀班班长的他,发现七班副班长夏从权被子弹射穿腮帮,血流如注。黄炳望一个猛扑,将他拉到土坎下急救。随后,他独自一人跳入敌军战壕。七八个敌人扑上前来,他没有退缩,沉着瞄准,在七八米的距离上一个点射,撂倒3人,吓退了其余敌人。

如今,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他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没有夸张的渲染,只有朴实的叙述,但学生们却仿佛被带回了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

故事二:一次推开战友的选择与一声温暖亲切的“木爹”

每天清晨,在崇阳桃溪大道,七十岁的汪木海都会挥动扫把清扫路面。人们亲切地喊他“木爹”,他并非环卫工,而是一位贰等乙级伤残退伍军人。

时间回到1973年8月14日。在陕西的“三线”建设工地上,大型设备失控滑向山下,沟里有百余名战友和上百辆军车。千钧一发之际,时年20岁的汪木海猛地推开身边的班长,自己死死抓住操纵杆,被失控的设备甩出数十米远。这次事故让他断裂10多根肋骨,颅脑严重损伤,昏迷7个月,颅内终身装着钢板。

死里逃生的他,转业后把军人的奉献精神带回了地方。1993年,崇阳推进新城建设中,他的厂房和办公楼位于黄金地段,但他没有丝毫犹豫,第二天就交出了全部证件,带头拆迁。

如今,作为网格党支部书记,他自费为社区装路灯、修护栏,新冠肺炎疫情时冲锋在前,常年慰问社区老人,成了居民口中万能的“暖心木爹”。

故事三:一句战友情深的安慰与一份冰释前嫌的理解

肖岭乡的退役老兵王国旺,曾因安置问题心结难解,怨言颇多。如何化解这道难题?志愿服务队派出了同样带着伤残的二等功臣汪木海。

没有说教,没有大道理,汪木海连续三个春节,带着慰问品上门,就是“话家常,听心声”。看着这位为救战友身负重伤的老哥,王国旺的内心被触动了,他动情地说:“你是功臣,又带着伤残,还多年来看望我,我应该跟老哥您一样不计个人得失。”一句发自肺腑的“老兄”,化解了长达数年的坚冰。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红星老战士”志愿服务队用战友情这把“钥匙”,打开了一个个老兵的心结,心气顺了,将“怨气”转化为了“正能量”。(咸宁日报记者 马丽娅 通讯员 曾彩霞)

责任编辑:何霄

有一种情怀叫“老兵”——走近崇阳县“红星老战士”志愿服务队

发表时间:2025-10-30 来源:湖北文明网

在崇阳,有一群头发花白却脊梁挺直的老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退役军人,更有一个光荣的称谓——“红星老战士”。

2024年2月,“崇阳县红星老战士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从此,他们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校园、村湾、社区。他们以一种名为“老兵”的情怀,成为用英雄故事点亮青少年理想之光的“燃灯者”,用真情实意温暖社会角落的“摆渡人”。

故事一:一颗射穿腮帮的子弹与一堂直击心灵的“历史课”

“右眼看不见,我还有左眼!”在一场校园报告会上,一等功臣黄炳望回忆起1979年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经历。炮弹炸伤了他的头部和右眼,营首长命令他撤离火线。但这位年轻的班长只作了简单包扎,吼出这句话后,又抓起武器冲回战友身边。

数日后,在黄连山垭口的浓雾中,作为尖刀班班长的他,发现七班副班长夏从权被子弹射穿腮帮,血流如注。黄炳望一个猛扑,将他拉到土坎下急救。随后,他独自一人跳入敌军战壕。七八个敌人扑上前来,他没有退缩,沉着瞄准,在七八米的距离上一个点射,撂倒3人,吓退了其余敌人。

如今,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他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没有夸张的渲染,只有朴实的叙述,但学生们却仿佛被带回了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

故事二:一次推开战友的选择与一声温暖亲切的“木爹”

每天清晨,在崇阳桃溪大道,七十岁的汪木海都会挥动扫把清扫路面。人们亲切地喊他“木爹”,他并非环卫工,而是一位贰等乙级伤残退伍军人。

时间回到1973年8月14日。在陕西的“三线”建设工地上,大型设备失控滑向山下,沟里有百余名战友和上百辆军车。千钧一发之际,时年20岁的汪木海猛地推开身边的班长,自己死死抓住操纵杆,被失控的设备甩出数十米远。这次事故让他断裂10多根肋骨,颅脑严重损伤,昏迷7个月,颅内终身装着钢板。

死里逃生的他,转业后把军人的奉献精神带回了地方。1993年,崇阳推进新城建设中,他的厂房和办公楼位于黄金地段,但他没有丝毫犹豫,第二天就交出了全部证件,带头拆迁。

如今,作为网格党支部书记,他自费为社区装路灯、修护栏,新冠肺炎疫情时冲锋在前,常年慰问社区老人,成了居民口中万能的“暖心木爹”。

故事三:一句战友情深的安慰与一份冰释前嫌的理解

肖岭乡的退役老兵王国旺,曾因安置问题心结难解,怨言颇多。如何化解这道难题?志愿服务队派出了同样带着伤残的二等功臣汪木海。

没有说教,没有大道理,汪木海连续三个春节,带着慰问品上门,就是“话家常,听心声”。看着这位为救战友身负重伤的老哥,王国旺的内心被触动了,他动情地说:“你是功臣,又带着伤残,还多年来看望我,我应该跟老哥您一样不计个人得失。”一句发自肺腑的“老兄”,化解了长达数年的坚冰。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红星老战士”志愿服务队用战友情这把“钥匙”,打开了一个个老兵的心结,心气顺了,将“怨气”转化为了“正能量”。(咸宁日报记者 马丽娅 通讯员 曾彩霞)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