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阅读榜单里,折射着城市的发展脉动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28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江山城市书房《临界现》展览。

三联书店窗边正在阅读的市民。

宜昌市图书馆报刊阅览室摘抄文章的老人。 本文图片由三峡日报记者 周琤欣 摄

宜昌城区珍珠路与西陵一路的交会处,行人撑伞匆匆而过,而街角的书店里,总有人驻足停留。作为湖北省地级市中的首家门店,宜昌三联书店自十月试营业以来,已成为市民阅读与打卡的热门去处。

近年来,知名线下书店接连遭遇诸多困境。但线下书店与城市图书馆,却始终是人们守护“精神灯塔”的重要防线。在数字洪流席卷的当下,这些实体阅读空间正以不同方式,承载着人们对纸质阅读的眷恋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图书馆的静默坚守

绵绵秋雨未减人们阅读学习的热情。10月17日16时40分,宜昌市图书馆入口处的电子屏上,实时数据不断刷新:“实时在馆 80人、今日到馆512 人、今日借还书406 本。”

一楼的报刊阅览室外,雨伞整齐排列,透出一种安静的秩序。室内座位并不少,但多数四人桌旁,只坐着一位读者。阅读需要专注,独坐一隅,更容易让人沉入书的世界。

在期刊阅览区,一位老人的身影格外醒目。他从书架上取下最新一期报纸,再从包里拿出三本布满字迹的笔记本。尽管双手布满褶皱与老年斑,落笔却依旧迅疾。“退休后,每天来图书馆抄报上的好文章,早成了习惯。”老人的公文包侧袋里,是一台老人机。对他而言,喧嚣的网络智能时代仿佛隔着一层透明的墙。而每天如约而至的报纸,便是他获取知识、联结时代的最佳途径。

尽管纸质图书仍是出版主流,但阅读它们的人,确实在变少。《2024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实体书店在图书零售市场中仅占13.99%,不到线上渠道的三分之一。

图书馆的查询终端,默默记录着市民的阅读偏好,也折射出时代的脉动。从搜索热度中,我们得以窥见一座城市的精神图景。

借阅区里,贴近生活、温暖易读的杂志最受欢迎。《三联生活周刊》借阅27次,位列榜首;《读者》《特别关注》《故事会》等也屡被借走,次数均超20。人们似乎更愿意在平实真诚的文字中,找到日常的陪伴。

在热门搜索词中,经济、社科、人文类书籍更受青睐。人们渴望把握时代脉搏,在技术变革中寻找方向,《智能时代》《变革的力量》等作品因此成为热门选择。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近两年,来寻找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方面图书的读者明显增多。而《乔布斯传》则以其创新精神与人生传奇,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参照。

还有一片心灵的栖息地,藏在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作品里。当现实的人际关系让人感到疲惫与困惑,越来越多的人悄悄转向书本,学着认识自己、看清关系,希望在情绪的漩涡中,寻得一份清醒与自在。

地方文史类书籍的热度也在悄然上升。《战火硝烟中的小溪塔》《沧桑二马路》《宜昌纪胜》……这些带着城市记忆的文字,被一次次翻开,读者们在文字中轻轻抚摸这座城的脉络。铭记过去,从来不是为了停留,而是为了明确“我们是谁、从哪儿来。”

尽管数据显示,人们的平均阅读时长在减少,图书在生活中的优先级不断后移。但阅读的意义,从未褪色。

从“卖书”到“营造空间”

随着阅读习惯的变化,实体阅读空间也在悄然焕新,逐渐转型为多元文化空间与城市地标。茑屋的创始人增田宗昭曾有著名论断:“书店的问题就在于他在卖书。”

推开宜昌三联书店的门,咖啡香扑面而来。这里白天卖咖啡,夜晚供应酒水,“日咖夜酒”的模式被引入书店。二楼落地窗外满目苍翠,靠窗的座位总是最早被占满。前来阅读、自习的人络绎不绝。

家住夷陵区的金珊珊,早上十点书店一开门就到了。她先是拿起一本《漫长的季节》,在绿植掩映的窗边静静读了起来;之后又转到自习区,继续投入公务员考试的复习中。“这里的空间划分很人性化,不管是放松阅读,还是专注学习,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小学生王梓萌坐在波浪形的台阶上,捧着一本东野圭吾的《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到难懂的句子时会微微皱眉。她说:“我喜欢李娟的书,她写新疆牧场的文字很有画面感,仿佛身临其境。”在她看来,阅读能带她去往远方,拓展认知,也能缓解学业压力。

“离家近、环境好、同龄人多”,让小陈选择在家门口的书店工作。她介绍,三联书店以“人文社科”为核心,主要吸引20岁以上的年轻群体,风格偏年轻化。而屈原书城、大禹学子书店则更侧重教辅,这在宜昌形成了独特的书店生态。“试营业以来,每天客流量接近1000人。”

除了阅读学习的人,也有不少市民专程前来打卡。社交平台上的分享,不断为书店带来人气,也让“以空间吸引人流”的模式展现出更多可能性。市民何丹与朋友在看到推荐后,特地相约而来。“这家书店设计感强,布局巧妙,氛围很好。趁孩子上课,来书店看书,为自己充电。”

一家卓越书店的核心竞争力,不在其空间设计与氛围,而在其关于“书”的深厚内核:这体现为卓越的图书选品、专业的知识服务与深度的文化交流。陈清每周必逛书店,以此抵御算法的“信息茧房”。她追求的并非精准直达,而是那份真实的“不期而遇”。一位恰好读过这本书的店员,一次基于共鸣的推荐。她说:“这种惊喜,网购永远给不了。”

文化空间的更多可能

今年以来,宜昌在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方面持续探索。

远离市中心,阳光漫过磨基山的青翠,透过落地窗洒进“江山城市书房”。在许多人眼中,书店已不再只是书店,而是文化空间、社交场所、生活美学体验地。

咖啡香与墨香交织,墙角的鹿角蕨舒展叶片。这里不仅是书架与座椅的集合,更是一个融合艺术品展览、书店与咖啡店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十月,这里刚举办了一场名为“临界现”的摄影展。摄影师王远凌、吴凯希望观众理解“作为媒介的摄影”,而非“作为图像的摄影”,在影像中感受情感的连接。

艺术从业者王女士坦言,在宜昌这类能提升公众艺术素养的场所并不多。“来到这里,处处蕴含的生活美学与精心布置,能激发创作灵感,还能静下心来看看书。”

“书房不应只是容器,而是催化剂。”城市书房负责人廖坤表示,江山城市书房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读书之城,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举措。在发挥文化功能的同时,也借助磨基山这一文化地标,推广宜昌形象,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

黑塞曾说,阅读是一场安静的自我觉醒。他认为,阅读不是为了忘记生活,而是为了更自信、更成熟地把握生活。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能为阅读短暂停留,让精神得以栖息,本身就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三峡日报记者  周琤欣

责任编辑:何霄

宜昌:阅读榜单里,折射着城市的发展脉动

发表时间:2025-10-28 来源:湖北文明网

江山城市书房《临界现》展览。

三联书店窗边正在阅读的市民。

宜昌市图书馆报刊阅览室摘抄文章的老人。 本文图片由三峡日报记者 周琤欣 摄

宜昌城区珍珠路与西陵一路的交会处,行人撑伞匆匆而过,而街角的书店里,总有人驻足停留。作为湖北省地级市中的首家门店,宜昌三联书店自十月试营业以来,已成为市民阅读与打卡的热门去处。

近年来,知名线下书店接连遭遇诸多困境。但线下书店与城市图书馆,却始终是人们守护“精神灯塔”的重要防线。在数字洪流席卷的当下,这些实体阅读空间正以不同方式,承载着人们对纸质阅读的眷恋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图书馆的静默坚守

绵绵秋雨未减人们阅读学习的热情。10月17日16时40分,宜昌市图书馆入口处的电子屏上,实时数据不断刷新:“实时在馆 80人、今日到馆512 人、今日借还书406 本。”

一楼的报刊阅览室外,雨伞整齐排列,透出一种安静的秩序。室内座位并不少,但多数四人桌旁,只坐着一位读者。阅读需要专注,独坐一隅,更容易让人沉入书的世界。

在期刊阅览区,一位老人的身影格外醒目。他从书架上取下最新一期报纸,再从包里拿出三本布满字迹的笔记本。尽管双手布满褶皱与老年斑,落笔却依旧迅疾。“退休后,每天来图书馆抄报上的好文章,早成了习惯。”老人的公文包侧袋里,是一台老人机。对他而言,喧嚣的网络智能时代仿佛隔着一层透明的墙。而每天如约而至的报纸,便是他获取知识、联结时代的最佳途径。

尽管纸质图书仍是出版主流,但阅读它们的人,确实在变少。《2024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实体书店在图书零售市场中仅占13.99%,不到线上渠道的三分之一。

图书馆的查询终端,默默记录着市民的阅读偏好,也折射出时代的脉动。从搜索热度中,我们得以窥见一座城市的精神图景。

借阅区里,贴近生活、温暖易读的杂志最受欢迎。《三联生活周刊》借阅27次,位列榜首;《读者》《特别关注》《故事会》等也屡被借走,次数均超20。人们似乎更愿意在平实真诚的文字中,找到日常的陪伴。

在热门搜索词中,经济、社科、人文类书籍更受青睐。人们渴望把握时代脉搏,在技术变革中寻找方向,《智能时代》《变革的力量》等作品因此成为热门选择。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近两年,来寻找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方面图书的读者明显增多。而《乔布斯传》则以其创新精神与人生传奇,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参照。

还有一片心灵的栖息地,藏在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作品里。当现实的人际关系让人感到疲惫与困惑,越来越多的人悄悄转向书本,学着认识自己、看清关系,希望在情绪的漩涡中,寻得一份清醒与自在。

地方文史类书籍的热度也在悄然上升。《战火硝烟中的小溪塔》《沧桑二马路》《宜昌纪胜》……这些带着城市记忆的文字,被一次次翻开,读者们在文字中轻轻抚摸这座城的脉络。铭记过去,从来不是为了停留,而是为了明确“我们是谁、从哪儿来。”

尽管数据显示,人们的平均阅读时长在减少,图书在生活中的优先级不断后移。但阅读的意义,从未褪色。

从“卖书”到“营造空间”

随着阅读习惯的变化,实体阅读空间也在悄然焕新,逐渐转型为多元文化空间与城市地标。茑屋的创始人增田宗昭曾有著名论断:“书店的问题就在于他在卖书。”

推开宜昌三联书店的门,咖啡香扑面而来。这里白天卖咖啡,夜晚供应酒水,“日咖夜酒”的模式被引入书店。二楼落地窗外满目苍翠,靠窗的座位总是最早被占满。前来阅读、自习的人络绎不绝。

家住夷陵区的金珊珊,早上十点书店一开门就到了。她先是拿起一本《漫长的季节》,在绿植掩映的窗边静静读了起来;之后又转到自习区,继续投入公务员考试的复习中。“这里的空间划分很人性化,不管是放松阅读,还是专注学习,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小学生王梓萌坐在波浪形的台阶上,捧着一本东野圭吾的《从前我死去的家》,读到难懂的句子时会微微皱眉。她说:“我喜欢李娟的书,她写新疆牧场的文字很有画面感,仿佛身临其境。”在她看来,阅读能带她去往远方,拓展认知,也能缓解学业压力。

“离家近、环境好、同龄人多”,让小陈选择在家门口的书店工作。她介绍,三联书店以“人文社科”为核心,主要吸引20岁以上的年轻群体,风格偏年轻化。而屈原书城、大禹学子书店则更侧重教辅,这在宜昌形成了独特的书店生态。“试营业以来,每天客流量接近1000人。”

除了阅读学习的人,也有不少市民专程前来打卡。社交平台上的分享,不断为书店带来人气,也让“以空间吸引人流”的模式展现出更多可能性。市民何丹与朋友在看到推荐后,特地相约而来。“这家书店设计感强,布局巧妙,氛围很好。趁孩子上课,来书店看书,为自己充电。”

一家卓越书店的核心竞争力,不在其空间设计与氛围,而在其关于“书”的深厚内核:这体现为卓越的图书选品、专业的知识服务与深度的文化交流。陈清每周必逛书店,以此抵御算法的“信息茧房”。她追求的并非精准直达,而是那份真实的“不期而遇”。一位恰好读过这本书的店员,一次基于共鸣的推荐。她说:“这种惊喜,网购永远给不了。”

文化空间的更多可能

今年以来,宜昌在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方面持续探索。

远离市中心,阳光漫过磨基山的青翠,透过落地窗洒进“江山城市书房”。在许多人眼中,书店已不再只是书店,而是文化空间、社交场所、生活美学体验地。

咖啡香与墨香交织,墙角的鹿角蕨舒展叶片。这里不仅是书架与座椅的集合,更是一个融合艺术品展览、书店与咖啡店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十月,这里刚举办了一场名为“临界现”的摄影展。摄影师王远凌、吴凯希望观众理解“作为媒介的摄影”,而非“作为图像的摄影”,在影像中感受情感的连接。

艺术从业者王女士坦言,在宜昌这类能提升公众艺术素养的场所并不多。“来到这里,处处蕴含的生活美学与精心布置,能激发创作灵感,还能静下心来看看书。”

“书房不应只是容器,而是催化剂。”城市书房负责人廖坤表示,江山城市书房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读书之城,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举措。在发挥文化功能的同时,也借助磨基山这一文化地标,推广宜昌形象,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

黑塞曾说,阅读是一场安静的自我觉醒。他认为,阅读不是为了忘记生活,而是为了更自信、更成熟地把握生活。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能为阅读短暂停留,让精神得以栖息,本身就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三峡日报记者  周琤欣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