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绣花”功夫织就城市之美——宜昌环卫精细化管理助推城市品质升级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27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位于西陵区土街头社区的宜昌市首座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公园

沿江大道伍家岗段正在进行全方位洗扫协同作业

2024年新建并投入使用的夷陵区锦湖公厕

宜昌市城区垃圾分类公益创投项目大赛获奖者合影

一城之美,始于卫生,终于品质。

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精致整洁的外在“颜值”,更在于细微之处闪现的高雅灵秀的内在“气质”。

在长江之滨,宜昌这座“现代、大气、干净、整洁”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热情迎接每一位来访者。

这背后,是5700余名环卫工人默默无闻的辛勤付出。他们迎着朝阳,踏着星辰,穿梭于城市的每个角落,用执着与坚守,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洁净与美丽,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精雕细琢 绘就城市最美底色

晨曦微露,江风拂面。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环卫工人肖永珍已经完成了首轮普扫。橙色工装与街头悬挂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成为这座城市最醒目的节日配色:“我们要把宜昌最美的一面呈现给每一位游客。”

十一假期,“宜昌干净程度”“湖北宜昌有多干净”等话题再次上热搜,视频下的评论区里,网友们纷纷为宜昌的颜值点赞:“湖北有个地方因为太干净而闻名全国,那就是宜昌!”“宜昌真的是我去了就想定居的城市,街道干净整洁,山清水秀!”“宜昌是我去过最干净的城市,没有之一!”……这种“净”到极致的体验,已成为宜昌的独特名片。

“净”的背后,是科技赋能与标准引领的双轮驱动。智慧环卫平台上,作业车辆轨迹、路段洁净度实时呈现。2025年上半年,平台发现并整改问题350余处,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超95%。“过去人追着垃圾跑,现在数据指挥车跑。”市城管委环卫处环卫科科长林建军介绍。

在云集路“美丽街区”,环卫工人赵宝槐正认真擦拭着路边的分类垃圾箱。“箱体不能有污渍、广告贴纸,连内胆都要定时消毒。”这样的细节管控,让公交站台、果皮箱、隔离栏……这些散落在城市街巷里的“家具”,从“功能件”升级为“风景线”。

“出门在外最怕内急找不到厕所,没想到通过‘厕所速查’微信小程序,就能一键导航轻松解决如厕的‘关键小事’。”为了让市民如厕更加方便快捷,“厕所速查”小程序精准定位城区800余座城市公厕,形成“15分钟如厕圈”,让市民“方便”之处更方便。同时,市城管委环卫处还不断探索公厕服务新形式,积极推行“驿站+公厕”的多元化服务综合体模式,打破了市民对厕所“脏、乱、臭”的固有印象,让城市服务驿站成为集饮水、充电、售卖、休憩等服务于一体的城市共享空间,为市民、游客和户外工作者带来更多便利。“冬天能喝热水,夏天能吹空调,渴了累了还能歇歇脚,我们有了‘家’的感觉。”从事环卫工作数十年的闵先银感受颇深。截至目前,宜昌已建成64座驿站化公厕,其中夷陵区4座驿站还拓展了茶饮等经营性功能。

宜昌的“全天候”在线颜值,除了“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天然馈赠,更离不开城市美容师们的“精雕细琢”。市环卫处狠抓环卫标准落实,坚持以“标准化”驱动环卫工作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宜昌市环境卫生作业标准(2023版)》。持续深化“借雨洁城 刷洗宜昌”工作机制,各区环卫部门按照“小雨抹洗、中雨刷洗、大雨冲洗”的原则,常态化开展“全城大洗刷”行动,使城市颜值更加靓丽。全面推行临街门店垃圾巡回分类收运工作机制,采取“社区引进门、环卫讲模式、执法立规矩、服务见实效”的方式,实现环卫、执法、商户“微互动”,形成共同参与的收运管理模式。同时,健全城区大件垃圾一体化清运工作机制,推行大件垃圾“预约上门”清运,定期开展“搬家式”大扫除,确保大件垃圾得到及时清理。

“要以‘工匠’精神雕琢城市形象,‘绣花’功夫擦亮城市名片。”市城管委环卫处负责人发出号召。如今,橙色身影穿梭之下,宜昌正从“干净”走向“精致”,从“颜值”迈向“气质”。

垃圾分类 “新时尚”变成“好习惯”

如果说环卫保洁是前端清理收集,那么垃圾分类就是后端投放处置。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守护着城市的整洁与秩序。垃圾桶,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节点,实则是生活垃圾收运工作的源头。近年来,宜昌以“撤桶”这一星星之火,推动全面垃圾分类的燎原之势。

“奶奶,电池是有害垃圾,要投红色箱子!”周末早晨,8岁的童童在垃圾分类科普公园拉住外婆的手,认真讲解分类要领。这座位于北门外正街的宜昌首座分类主题公园里,互动游戏区、再生艺术墙吸引众多家庭打卡,自今年5月开放以来已接待超5200人次。

从“嫌麻烦”到“愿意分”,居民心态的转变源于全链条体系的支撑。

每天清晨,北门外正街14号的“四合一”垃圾分类驿站便开始有序运转。居民刘启发拎着分好类的垃圾走进驿站,熟练地将垃圾投入对应垃圾桶。他指着如今整洁的驿站感慨道:“以前楼栋门口都是分散的垃圾桶,夏天蚊蝇滋生,冬天异味弥漫。撤桶并点后,楼院环境改善太多了。”

退休教师王阿姨演示“两桶对两袋”分类法:厨房放厨余垃圾袋,客厅放其他垃圾袋,阳台堆叠纸板、塑料瓶。“现在楼道蚊蝇少了,垃圾点变成小花园,邻居们都乐意参与!”她点开手机小程序预约回收,半小时后保洁员上门称重,积分自动存入“绿账户”,可兑换洗衣液或购物券。

这样的场景正成为宜昌的常态。2025年上半年,城区新增459个回收点、68座中转站、4座分拣场,AI智能识别系统助力精准分拣;餐厨垃圾收运覆盖1560个点位,日均处理量达154.97吨。垃圾分类更是从社区向行业纵深推进——医院推行医疗废物闭环管理,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开学第一课”,商超设立绿色商品专区……一场重塑生活习惯的变革,在制度引导与科技赋能下悄然扎根。

绿色环卫 “党建红”引领低碳转型

当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当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这场绿色变革的背后,始终飘扬着一面鲜明的旗帜。市环卫处以打造“绿色环卫”党建服务品牌为牵引,将生态优先、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治理实践,不仅追求整洁美观,更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系统推动环卫行业绿色转型。

“问题出现在哪里,党支部就建在哪里;难点聚焦在哪里,党员就冲向哪里。”市环卫处从市民关注的“身边小事”入手,助力城市治理由“破解痛点”向“提升品质”跨越,实现环卫作业智慧化升级、公厕变身街景客厅、垃圾分类蔚然成风、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切实将党建服务的“责任清单”转化为群众可知可感的“幸福清单”。

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一线,党员突击队驻扎现场,协调破解夷陵区选址、点军区立项等难题。2025年,全市县市项目投运,建筑垃圾经过资源化处理,变身为环保砖、再生骨料,重新服务于城市建设和园林景观。这场“变废为宝”的实践,正让建筑垃圾从令人头疼的负担,转化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同时,依托“宜建宜归”智慧监管平台,为每辆渣土车安装北斗定位系统并实施三联单管理,从源头到消纳场全程追踪,彻底杜绝违规倾倒;装修垃圾通过“宜约宜收”小程序实现一键预约、上门收运,让装修垃圾不再“无家可归”。

刀郎演唱会期间,由市环卫处统筹调度移动公厕和党员应急保障队,以“零投诉”的服务表现,收获了市民和游客的广泛赞誉。“连厕所都这么干净智能,这座城市的管理水平真高!”一名游客体验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感受并点赞留言。

“绿色环卫”品牌的成效,还体现在一个个可观可感的数据中:全市201台新能源环卫车全部接入单北斗系统,洗扫作业能耗下降30%;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日均处理量达154.97吨……这些数字背后,是“党建红”点染“生态绿”的生动实践。

夜幕降临,滨江公园华灯初上。完成最后一轮巡检的环卫工人身后,是映着晚霞的洁净步道。从智慧平台的高效调度到驿站里的一杯热水,从垃圾分类的举手之劳到建筑垃圾的循环再生,宜昌环卫人正用汗水和智慧,让“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在街头巷尾生根开花。(三峡日报记者 郑璐 通讯员 余旃

责任编辑:何霄

以“绣花”功夫织就城市之美——宜昌环卫精细化管理助推城市品质升级

发表时间:2025-10-27 来源:湖北文明网

位于西陵区土街头社区的宜昌市首座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公园

沿江大道伍家岗段正在进行全方位洗扫协同作业

2024年新建并投入使用的夷陵区锦湖公厕

宜昌市城区垃圾分类公益创投项目大赛获奖者合影

一城之美,始于卫生,终于品质。

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精致整洁的外在“颜值”,更在于细微之处闪现的高雅灵秀的内在“气质”。

在长江之滨,宜昌这座“现代、大气、干净、整洁”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热情迎接每一位来访者。

这背后,是5700余名环卫工人默默无闻的辛勤付出。他们迎着朝阳,踏着星辰,穿梭于城市的每个角落,用执着与坚守,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洁净与美丽,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精雕细琢 绘就城市最美底色

晨曦微露,江风拂面。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环卫工人肖永珍已经完成了首轮普扫。橙色工装与街头悬挂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成为这座城市最醒目的节日配色:“我们要把宜昌最美的一面呈现给每一位游客。”

十一假期,“宜昌干净程度”“湖北宜昌有多干净”等话题再次上热搜,视频下的评论区里,网友们纷纷为宜昌的颜值点赞:“湖北有个地方因为太干净而闻名全国,那就是宜昌!”“宜昌真的是我去了就想定居的城市,街道干净整洁,山清水秀!”“宜昌是我去过最干净的城市,没有之一!”……这种“净”到极致的体验,已成为宜昌的独特名片。

“净”的背后,是科技赋能与标准引领的双轮驱动。智慧环卫平台上,作业车辆轨迹、路段洁净度实时呈现。2025年上半年,平台发现并整改问题350余处,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超95%。“过去人追着垃圾跑,现在数据指挥车跑。”市城管委环卫处环卫科科长林建军介绍。

在云集路“美丽街区”,环卫工人赵宝槐正认真擦拭着路边的分类垃圾箱。“箱体不能有污渍、广告贴纸,连内胆都要定时消毒。”这样的细节管控,让公交站台、果皮箱、隔离栏……这些散落在城市街巷里的“家具”,从“功能件”升级为“风景线”。

“出门在外最怕内急找不到厕所,没想到通过‘厕所速查’微信小程序,就能一键导航轻松解决如厕的‘关键小事’。”为了让市民如厕更加方便快捷,“厕所速查”小程序精准定位城区800余座城市公厕,形成“15分钟如厕圈”,让市民“方便”之处更方便。同时,市城管委环卫处还不断探索公厕服务新形式,积极推行“驿站+公厕”的多元化服务综合体模式,打破了市民对厕所“脏、乱、臭”的固有印象,让城市服务驿站成为集饮水、充电、售卖、休憩等服务于一体的城市共享空间,为市民、游客和户外工作者带来更多便利。“冬天能喝热水,夏天能吹空调,渴了累了还能歇歇脚,我们有了‘家’的感觉。”从事环卫工作数十年的闵先银感受颇深。截至目前,宜昌已建成64座驿站化公厕,其中夷陵区4座驿站还拓展了茶饮等经营性功能。

宜昌的“全天候”在线颜值,除了“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天然馈赠,更离不开城市美容师们的“精雕细琢”。市环卫处狠抓环卫标准落实,坚持以“标准化”驱动环卫工作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宜昌市环境卫生作业标准(2023版)》。持续深化“借雨洁城 刷洗宜昌”工作机制,各区环卫部门按照“小雨抹洗、中雨刷洗、大雨冲洗”的原则,常态化开展“全城大洗刷”行动,使城市颜值更加靓丽。全面推行临街门店垃圾巡回分类收运工作机制,采取“社区引进门、环卫讲模式、执法立规矩、服务见实效”的方式,实现环卫、执法、商户“微互动”,形成共同参与的收运管理模式。同时,健全城区大件垃圾一体化清运工作机制,推行大件垃圾“预约上门”清运,定期开展“搬家式”大扫除,确保大件垃圾得到及时清理。

“要以‘工匠’精神雕琢城市形象,‘绣花’功夫擦亮城市名片。”市城管委环卫处负责人发出号召。如今,橙色身影穿梭之下,宜昌正从“干净”走向“精致”,从“颜值”迈向“气质”。

垃圾分类 “新时尚”变成“好习惯”

如果说环卫保洁是前端清理收集,那么垃圾分类就是后端投放处置。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守护着城市的整洁与秩序。垃圾桶,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节点,实则是生活垃圾收运工作的源头。近年来,宜昌以“撤桶”这一星星之火,推动全面垃圾分类的燎原之势。

“奶奶,电池是有害垃圾,要投红色箱子!”周末早晨,8岁的童童在垃圾分类科普公园拉住外婆的手,认真讲解分类要领。这座位于北门外正街的宜昌首座分类主题公园里,互动游戏区、再生艺术墙吸引众多家庭打卡,自今年5月开放以来已接待超5200人次。

从“嫌麻烦”到“愿意分”,居民心态的转变源于全链条体系的支撑。

每天清晨,北门外正街14号的“四合一”垃圾分类驿站便开始有序运转。居民刘启发拎着分好类的垃圾走进驿站,熟练地将垃圾投入对应垃圾桶。他指着如今整洁的驿站感慨道:“以前楼栋门口都是分散的垃圾桶,夏天蚊蝇滋生,冬天异味弥漫。撤桶并点后,楼院环境改善太多了。”

退休教师王阿姨演示“两桶对两袋”分类法:厨房放厨余垃圾袋,客厅放其他垃圾袋,阳台堆叠纸板、塑料瓶。“现在楼道蚊蝇少了,垃圾点变成小花园,邻居们都乐意参与!”她点开手机小程序预约回收,半小时后保洁员上门称重,积分自动存入“绿账户”,可兑换洗衣液或购物券。

这样的场景正成为宜昌的常态。2025年上半年,城区新增459个回收点、68座中转站、4座分拣场,AI智能识别系统助力精准分拣;餐厨垃圾收运覆盖1560个点位,日均处理量达154.97吨。垃圾分类更是从社区向行业纵深推进——医院推行医疗废物闭环管理,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开学第一课”,商超设立绿色商品专区……一场重塑生活习惯的变革,在制度引导与科技赋能下悄然扎根。

绿色环卫 “党建红”引领低碳转型

当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当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这场绿色变革的背后,始终飘扬着一面鲜明的旗帜。市环卫处以打造“绿色环卫”党建服务品牌为牵引,将生态优先、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治理实践,不仅追求整洁美观,更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系统推动环卫行业绿色转型。

“问题出现在哪里,党支部就建在哪里;难点聚焦在哪里,党员就冲向哪里。”市环卫处从市民关注的“身边小事”入手,助力城市治理由“破解痛点”向“提升品质”跨越,实现环卫作业智慧化升级、公厕变身街景客厅、垃圾分类蔚然成风、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切实将党建服务的“责任清单”转化为群众可知可感的“幸福清单”。

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一线,党员突击队驻扎现场,协调破解夷陵区选址、点军区立项等难题。2025年,全市县市项目投运,建筑垃圾经过资源化处理,变身为环保砖、再生骨料,重新服务于城市建设和园林景观。这场“变废为宝”的实践,正让建筑垃圾从令人头疼的负担,转化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同时,依托“宜建宜归”智慧监管平台,为每辆渣土车安装北斗定位系统并实施三联单管理,从源头到消纳场全程追踪,彻底杜绝违规倾倒;装修垃圾通过“宜约宜收”小程序实现一键预约、上门收运,让装修垃圾不再“无家可归”。

刀郎演唱会期间,由市环卫处统筹调度移动公厕和党员应急保障队,以“零投诉”的服务表现,收获了市民和游客的广泛赞誉。“连厕所都这么干净智能,这座城市的管理水平真高!”一名游客体验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感受并点赞留言。

“绿色环卫”品牌的成效,还体现在一个个可观可感的数据中:全市201台新能源环卫车全部接入单北斗系统,洗扫作业能耗下降30%;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日均处理量达154.97吨……这些数字背后,是“党建红”点染“生态绿”的生动实践。

夜幕降临,滨江公园华灯初上。完成最后一轮巡检的环卫工人身后,是映着晚霞的洁净步道。从智慧平台的高效调度到驿站里的一杯热水,从垃圾分类的举手之劳到建筑垃圾的循环再生,宜昌环卫人正用汗水和智慧,让“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在街头巷尾生根开花。(三峡日报记者 郑璐 通讯员 余旃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