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晔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更汇聚了巴蜀、荆楚、吴越等多元地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条贯通古今、联结中外的宏大文化脉络。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既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枢纽,也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承载着“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鸣于九天”的浪漫情怀、“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和“深固难徙”的家国认同。这些独特的文化基因,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湖北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深厚底蕴。
当前,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湖北迎来了将长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的关键机遇期。长江文化艺术季作为集中展示、传播、体验长江文化的核心平台,其意义远超一般节庆活动,更是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湖北而言,要以此为契机,跳出传统思维局限,以IP化、系统化、国际化的新思路破局,让长江文化成为湖北文旅走向世界的“金名片”。
塑造长江文化IP
从“资源富矿”到“品牌标杆”
传统文旅开发模式往往将长江文化视作由古镇、名人、文物等构成的“要素包”,容易陷入“散、碎、同”的同质化困境。打造世界级文旅目的地,首要任务是树立“IP观”,让长江文化从“静态资源”变为“动态消费体验”。
核心是提炼有共鸣的价值符号。文化IP的打造不在于资源的多寡,而在于价值认同的强弱。湖北段长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屈原的求索精神、王昭君的和亲壮举、诸葛亮的智慧忠诚、陆羽的茶道哲学,皆可转化为具有广泛共鸣的价值符号。应通过系统梳理和现代化诠释,将这些精神特质凝练成易于传播的文化标识,让抽象的文化精神变成大众愿接受、能共鸣的品牌形象。
关键是构建可传播的故事体系。一个成功的IP必然由精彩的故事支撑。长江文化不缺故事,缺的是“当代讲法”和“国际语言”。应从宏大的地理和历史维度,以“大河文明”为脉络,打造“历史长江”“诗意长江”“美食长江”“非遗长江”等故事矩阵,并借助影视、动漫、游戏、沉浸式戏剧等现代表达形式,让长江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
路径是推动IP全链条转化。充分释放文化IP的产业化能力,将其深度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不再是简单销售特产,而是开发具有IP标识的“湖北礼道”文创;不再是孤立游览景点,而是打造“三国主题酒店”“非遗手作民宿”“长江文明街区”等体验场景,使IP价值渗透至旅游全过程,构建高附加值产业生态。
构建文旅融合系统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赋能”
长江文化艺术季作为重要载体,已经展现出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要实现从节庆活动到产业引擎的升级,还需要将其置于更大的系统框架中,通过创新平台建设,培育文旅融合新动能。
以全域规划串联文化脉络。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为统领,进行全域统筹规划。设计多条主题鲜明的IP旅游线路,如浪漫诗旅、稻作文明之旅、工业遗产之旅等,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使游客沿江而行,系统感受长江文化的古今变迁。
以科技赋能激活文化体验。数字化时代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可能。利用AR/VR、大数据等技术,重建荆楚古都、复活历史场景,打造永不落幕的数字长江文化展;开发“智慧长江”移动平台,为游客提供基于位置的IP故事推送、智慧导览和无接触服务;建设长江文化大数据中心,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与活化利用,实现“科技感”与“文化味”的完美融合。
以国际服务提升目的地质感。世界级目的地需要世界级服务。在武汉、宜昌、襄阳等核心旅游城市设立多语种游客服务中心,提供签证协助、跨境支付、外语导览等“一站式”服务;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开通长江文化旅游专线,实现景区之间的无缝衔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从业人员国际化培训,建立国际化的服务标准体系,营造友好、便捷、高品质的旅游环境。
拓展全球传播格局
从“区域文化”到“世界对话”
长江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湖北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必须跳出“地域视角”,以全球思维讲好长江故事,使湖北成为世界感知长江文明的重要窗口。
深化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开展“大河对话”,主动与世界其他大河文明如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展开文明对话,凸显长江文明的独特价值;举办高端国际论坛、艺术交流展等活动,通过外部视角讲述长江故事、诠释长江文化。这些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提升长江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也能吸收借鉴其他文明成果,丰富自身内涵。
创新国际传播方式。改变传统的宣传推广模式,采用更加柔性、生动的传播策略。善用海外社交媒体,与全球有影响力的文化机构、旅行博主、影视平台合作。摒弃“景点罗列”式的生硬宣传,以更加巧妙的方式讲述长江IP故事。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效果。
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持续创新。湖北坐拥长江文化的“富矿”,肩负传承长江文明的使命。只要锚定IP化、系统化、国际化方向,持续深挖文化价值、创新文旅业态、优化服务体验,必将把长江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文旅发展的硬支撑,让“长江之美”成为“湖北之誉”,让世界爱上长江、读懂湖北。(作者单位: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
发表时间:2025-10-17 来源:湖北日报
沙晔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更汇聚了巴蜀、荆楚、吴越等多元地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条贯通古今、联结中外的宏大文化脉络。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既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枢纽,也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承载着“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鸣于九天”的浪漫情怀、“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和“深固难徙”的家国认同。这些独特的文化基因,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湖北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深厚底蕴。
当前,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湖北迎来了将长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的关键机遇期。长江文化艺术季作为集中展示、传播、体验长江文化的核心平台,其意义远超一般节庆活动,更是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湖北而言,要以此为契机,跳出传统思维局限,以IP化、系统化、国际化的新思路破局,让长江文化成为湖北文旅走向世界的“金名片”。
塑造长江文化IP
从“资源富矿”到“品牌标杆”
传统文旅开发模式往往将长江文化视作由古镇、名人、文物等构成的“要素包”,容易陷入“散、碎、同”的同质化困境。打造世界级文旅目的地,首要任务是树立“IP观”,让长江文化从“静态资源”变为“动态消费体验”。
核心是提炼有共鸣的价值符号。文化IP的打造不在于资源的多寡,而在于价值认同的强弱。湖北段长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屈原的求索精神、王昭君的和亲壮举、诸葛亮的智慧忠诚、陆羽的茶道哲学,皆可转化为具有广泛共鸣的价值符号。应通过系统梳理和现代化诠释,将这些精神特质凝练成易于传播的文化标识,让抽象的文化精神变成大众愿接受、能共鸣的品牌形象。
关键是构建可传播的故事体系。一个成功的IP必然由精彩的故事支撑。长江文化不缺故事,缺的是“当代讲法”和“国际语言”。应从宏大的地理和历史维度,以“大河文明”为脉络,打造“历史长江”“诗意长江”“美食长江”“非遗长江”等故事矩阵,并借助影视、动漫、游戏、沉浸式戏剧等现代表达形式,让长江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
路径是推动IP全链条转化。充分释放文化IP的产业化能力,将其深度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不再是简单销售特产,而是开发具有IP标识的“湖北礼道”文创;不再是孤立游览景点,而是打造“三国主题酒店”“非遗手作民宿”“长江文明街区”等体验场景,使IP价值渗透至旅游全过程,构建高附加值产业生态。
构建文旅融合系统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赋能”
长江文化艺术季作为重要载体,已经展现出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要实现从节庆活动到产业引擎的升级,还需要将其置于更大的系统框架中,通过创新平台建设,培育文旅融合新动能。
以全域规划串联文化脉络。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为统领,进行全域统筹规划。设计多条主题鲜明的IP旅游线路,如浪漫诗旅、稻作文明之旅、工业遗产之旅等,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使游客沿江而行,系统感受长江文化的古今变迁。
以科技赋能激活文化体验。数字化时代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可能。利用AR/VR、大数据等技术,重建荆楚古都、复活历史场景,打造永不落幕的数字长江文化展;开发“智慧长江”移动平台,为游客提供基于位置的IP故事推送、智慧导览和无接触服务;建设长江文化大数据中心,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与活化利用,实现“科技感”与“文化味”的完美融合。
以国际服务提升目的地质感。世界级目的地需要世界级服务。在武汉、宜昌、襄阳等核心旅游城市设立多语种游客服务中心,提供签证协助、跨境支付、外语导览等“一站式”服务;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开通长江文化旅游专线,实现景区之间的无缝衔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从业人员国际化培训,建立国际化的服务标准体系,营造友好、便捷、高品质的旅游环境。
拓展全球传播格局
从“区域文化”到“世界对话”
长江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湖北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必须跳出“地域视角”,以全球思维讲好长江故事,使湖北成为世界感知长江文明的重要窗口。
深化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开展“大河对话”,主动与世界其他大河文明如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展开文明对话,凸显长江文明的独特价值;举办高端国际论坛、艺术交流展等活动,通过外部视角讲述长江故事、诠释长江文化。这些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提升长江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也能吸收借鉴其他文明成果,丰富自身内涵。
创新国际传播方式。改变传统的宣传推广模式,采用更加柔性、生动的传播策略。善用海外社交媒体,与全球有影响力的文化机构、旅行博主、影视平台合作。摒弃“景点罗列”式的生硬宣传,以更加巧妙的方式讲述长江IP故事。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效果。
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持续创新。湖北坐拥长江文化的“富矿”,肩负传承长江文明的使命。只要锚定IP化、系统化、国际化方向,持续深挖文化价值、创新文旅业态、优化服务体验,必将把长江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文旅发展的硬支撑,让“长江之美”成为“湖北之誉”,让世界爱上长江、读懂湖北。(作者单位: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