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系统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指尖传非遗 田野育新人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16日    来源:十堰日报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更是传承文化根脉、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路径。在丹江口市校园与田园间,一场以“非遗传承、学科融合、乡土深耕”为内核的劳动教育实践正蓬勃开展。丹江口市各中小学校将14类非遗项目深度融入劳动课堂,建成10处校内实践基地与7处校外基地。当前,该市正以全域统筹的智慧与深耕细作的韧劲,让劳动教育扎根乡村沃土,使其成为滋养青少年全面成长的“活教材”。

非遗进校园:在指尖传承非遗匠心

“浪河镇是古均州均陶的发源地,历史上这里所制陶器曾远销渝陕豫地区。2011年,‘均陶烧制技艺’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今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冬新一行来到浪河小学,该校学生王妙菡详细讲解均陶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学校均陶教学情况,并与同学现场展示均陶制作技艺。

浪河小学学生在制作均陶泥坯。

早在2023年,“均陶烧制技艺”就正式走进浪河小学校园。学校专门邀请该项技艺传承人吴远德驻校授课,同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建设均陶专用教室并成立均陶社团,推动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实践。

在均陶社团课堂上,吴远德耐心讲解陶艺制作的特点、工艺等基础知识。在实操环节,他全程指导学生进行盘泥、团泥操作,通过控制拉坯机的转盘转速,制作出简易陶器。这样的教学场景,如今已成为该校每周社团活动的常态。

此外,浪河小学还以省级非遗项目“神仙叶凉粉制作技艺”为载体开设特色劳动课程。学生从辨识二翅六道木(“神仙叶”)叶片特征入手,学习叶片采摘时机的把握、草木灰水的调配等核心技术,并动手完成“洗叶—烫制—过滤—凝固”的完整制作流程。通过一系列实践,学生既掌握了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又领悟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该校将技艺传承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真正实现让学生“玩有所学、劳有所获”。

学科融合:在田园贯通知识经纬

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小学的葫芦架下,学科边界实现了自然融合。学校开设“移动科学课”,组织学生走进葫芦基地学习植物生长与繁衍知识,重点实践人工授粉技术。学生刘芷潼说:“人工授粉比想象中生动多了,我们只需摘下雄花,用花蕊轻轻触碰雌花的柱头,就能完成操作。”

与此同时,在劳动课上,学生们参与葫芦的选种、施肥、除草等种植环节;美术课上,学生们对成熟的葫芦进行雕刻与彩绘,让劳动成果与美育创意结合;音乐课上,校长宦宗来教授葫芦丝演奏技巧,深化学生的艺术实践体验;语文课上,学生撰写葫芦生长观察日记;数学课上计算葫芦种植的收益……劳动实践成为串联多学科知识的纽带,既帮助学生掌握实用技能,又让他们深刻领悟到“劳动创造美好”的价值内涵。

六里坪镇小学学生展示丰收的葫芦。

在六里坪镇孙家湾小学,学校以“一日农夫”活动为抓手,将花生作为“五育融合”的天然载体。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挖花生劳动,将各学科教学自然融入实践过程:美术课上,学生利用花生的茎叶创作植物贴画;体育课上,学生们以花生为“粮”,开展小推车“运粮”比赛……当亲手煮制的盐水花生香气弥漫开来时,教师适时点拨:“花生深埋地下、默默奉献,就像千千万万辛勤的劳动者。”

深耕乡土:在田野培育生命自觉

近年来,丹江口市各中小学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打造出一系列特色劳动课程,推动校园技能学习与家庭劳作实践有机衔接。

丁家营镇小学学生在为即将成熟的淫羊藿套收种袋。

2022年以来,丁家营镇小学依托当地中草药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校园内一亩多闲置荒地改造为“百草园劳动实践基地”,种植了菊花、百合、芍药、黄精等10余种中草药。每周劳动课上,学生便化身“小药农”,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松土、间苗等任务;在淫羊藿种穗成熟期,该校劳动实践教师刘万富还会指导学生为种穗套上收种袋并扎紧袋口,确保种子精准收集,为下一年育苗储备良种。

在该基地认识区的展示柜,60余种药材标本整齐陈列,帮助师生直观识别药材形态、了解药材功效。学生张梓涵指着展示柜里的小茴香标本向同学介绍:“小茴香是妈妈卤肉时用的食材,它还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

据悉,该校计划与当地中草药种植合作社开展共建,开发校本课程,通过“一株草”撬动“五育融合”新实践。

丁家营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则充分利用当地茶山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每到春茶采摘季,学校组织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开展新茶采摘活动。“每一片茶叶都凝结着汗水,采茶让我学会更加珍惜茶农们的劳动成果。”学生周嘉欣在分享采茶体会时说道。

创新发展: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这是采自武当山的高山云雾茶,请您品尝。”5月16日,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巡馆活动中,丹江口市土关垭镇中学学生樊素雯向中外教育界嘉宾介绍武当山茶。她身后的LED屏同步播放专题片《5G+AI赋能茶艺非遗传承——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教育的乡村实践》,生动展现该市以教育数字化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和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

这一场景正是全国首节“绿茶采制与茶艺”五地联动劳动课的真实呈现,也成为丹江口市推进劳动教育机制创新与技术赋能深度融合的生动例证。

2022年8月,丹江口市教育局批准设立习家店镇杏花村等六处中小学研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并要求该市城区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劳动研学活动。目前,该市已建成研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营地29家,吸引累计超2万名外地学子前来开展劳动和研学实践。其中,2023年至今,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已组织14批、3500人次来丹江口市开展相关活动。

2025年9月,丹江口市青少年课外教育活动指导中心发布工作提示,要求各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基础上,将研学劳动实践深度融入学期教学计划,确保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安全有序开展,推动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提质增效。

“我们的目标是推动‘走出教室’的实践体验与‘校内课程’的知识传授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涵与实施形态,使其真正成为‘五育并举’中坚实有力的一环。”丹江口市青少年课外教育活动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4年3月,丹江口市劳动教育及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由六里坪镇小学校长宦宗来担任主持人。2025年,该工作室升级为十堰市名师工作室,现拥有20余名核心成员,覆盖丹江口市多所中小学。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程开发等专项活动,工作室已成为推动区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以非遗传承为根、学科融合为脉、乡土深耕为魂,丹江口市的劳动教育实践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坚实土壤。通过政策赋能、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名师引领、数字创新及跨区域联动,该市已初步构建起“课程—基地—师资—评价”四位一体劳动教育新生态。

丹江口市教育局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重点推动劳动教育从“有”向“优”迈进、从“规范化实施”向“内涵式发展”升级,为培养知行合一、心系乡土的时代新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丹江口实践”。(文/图十堰日报记者 王聪骢 通讯员 马颖颖)

责任编辑:李欢

丹江口市系统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指尖传非遗 田野育新人

发表时间:2025-10-16 来源:十堰日报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更是传承文化根脉、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路径。在丹江口市校园与田园间,一场以“非遗传承、学科融合、乡土深耕”为内核的劳动教育实践正蓬勃开展。丹江口市各中小学校将14类非遗项目深度融入劳动课堂,建成10处校内实践基地与7处校外基地。当前,该市正以全域统筹的智慧与深耕细作的韧劲,让劳动教育扎根乡村沃土,使其成为滋养青少年全面成长的“活教材”。

非遗进校园:在指尖传承非遗匠心

“浪河镇是古均州均陶的发源地,历史上这里所制陶器曾远销渝陕豫地区。2011年,‘均陶烧制技艺’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今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冬新一行来到浪河小学,该校学生王妙菡详细讲解均陶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学校均陶教学情况,并与同学现场展示均陶制作技艺。

浪河小学学生在制作均陶泥坯。

早在2023年,“均陶烧制技艺”就正式走进浪河小学校园。学校专门邀请该项技艺传承人吴远德驻校授课,同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建设均陶专用教室并成立均陶社团,推动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实践。

在均陶社团课堂上,吴远德耐心讲解陶艺制作的特点、工艺等基础知识。在实操环节,他全程指导学生进行盘泥、团泥操作,通过控制拉坯机的转盘转速,制作出简易陶器。这样的教学场景,如今已成为该校每周社团活动的常态。

此外,浪河小学还以省级非遗项目“神仙叶凉粉制作技艺”为载体开设特色劳动课程。学生从辨识二翅六道木(“神仙叶”)叶片特征入手,学习叶片采摘时机的把握、草木灰水的调配等核心技术,并动手完成“洗叶—烫制—过滤—凝固”的完整制作流程。通过一系列实践,学生既掌握了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又领悟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该校将技艺传承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真正实现让学生“玩有所学、劳有所获”。

学科融合:在田园贯通知识经纬

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小学的葫芦架下,学科边界实现了自然融合。学校开设“移动科学课”,组织学生走进葫芦基地学习植物生长与繁衍知识,重点实践人工授粉技术。学生刘芷潼说:“人工授粉比想象中生动多了,我们只需摘下雄花,用花蕊轻轻触碰雌花的柱头,就能完成操作。”

与此同时,在劳动课上,学生们参与葫芦的选种、施肥、除草等种植环节;美术课上,学生们对成熟的葫芦进行雕刻与彩绘,让劳动成果与美育创意结合;音乐课上,校长宦宗来教授葫芦丝演奏技巧,深化学生的艺术实践体验;语文课上,学生撰写葫芦生长观察日记;数学课上计算葫芦种植的收益……劳动实践成为串联多学科知识的纽带,既帮助学生掌握实用技能,又让他们深刻领悟到“劳动创造美好”的价值内涵。

六里坪镇小学学生展示丰收的葫芦。

在六里坪镇孙家湾小学,学校以“一日农夫”活动为抓手,将花生作为“五育融合”的天然载体。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挖花生劳动,将各学科教学自然融入实践过程:美术课上,学生利用花生的茎叶创作植物贴画;体育课上,学生们以花生为“粮”,开展小推车“运粮”比赛……当亲手煮制的盐水花生香气弥漫开来时,教师适时点拨:“花生深埋地下、默默奉献,就像千千万万辛勤的劳动者。”

深耕乡土:在田野培育生命自觉

近年来,丹江口市各中小学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打造出一系列特色劳动课程,推动校园技能学习与家庭劳作实践有机衔接。

丁家营镇小学学生在为即将成熟的淫羊藿套收种袋。

2022年以来,丁家营镇小学依托当地中草药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校园内一亩多闲置荒地改造为“百草园劳动实践基地”,种植了菊花、百合、芍药、黄精等10余种中草药。每周劳动课上,学生便化身“小药农”,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松土、间苗等任务;在淫羊藿种穗成熟期,该校劳动实践教师刘万富还会指导学生为种穗套上收种袋并扎紧袋口,确保种子精准收集,为下一年育苗储备良种。

在该基地认识区的展示柜,60余种药材标本整齐陈列,帮助师生直观识别药材形态、了解药材功效。学生张梓涵指着展示柜里的小茴香标本向同学介绍:“小茴香是妈妈卤肉时用的食材,它还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

据悉,该校计划与当地中草药种植合作社开展共建,开发校本课程,通过“一株草”撬动“五育融合”新实践。

丁家营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则充分利用当地茶山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每到春茶采摘季,学校组织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开展新茶采摘活动。“每一片茶叶都凝结着汗水,采茶让我学会更加珍惜茶农们的劳动成果。”学生周嘉欣在分享采茶体会时说道。

创新发展: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这是采自武当山的高山云雾茶,请您品尝。”5月16日,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巡馆活动中,丹江口市土关垭镇中学学生樊素雯向中外教育界嘉宾介绍武当山茶。她身后的LED屏同步播放专题片《5G+AI赋能茶艺非遗传承——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教育的乡村实践》,生动展现该市以教育数字化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和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

这一场景正是全国首节“绿茶采制与茶艺”五地联动劳动课的真实呈现,也成为丹江口市推进劳动教育机制创新与技术赋能深度融合的生动例证。

2022年8月,丹江口市教育局批准设立习家店镇杏花村等六处中小学研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并要求该市城区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劳动研学活动。目前,该市已建成研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营地29家,吸引累计超2万名外地学子前来开展劳动和研学实践。其中,2023年至今,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已组织14批、3500人次来丹江口市开展相关活动。

2025年9月,丹江口市青少年课外教育活动指导中心发布工作提示,要求各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基础上,将研学劳动实践深度融入学期教学计划,确保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安全有序开展,推动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提质增效。

“我们的目标是推动‘走出教室’的实践体验与‘校内课程’的知识传授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涵与实施形态,使其真正成为‘五育并举’中坚实有力的一环。”丹江口市青少年课外教育活动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4年3月,丹江口市劳动教育及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由六里坪镇小学校长宦宗来担任主持人。2025年,该工作室升级为十堰市名师工作室,现拥有20余名核心成员,覆盖丹江口市多所中小学。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程开发等专项活动,工作室已成为推动区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以非遗传承为根、学科融合为脉、乡土深耕为魂,丹江口市的劳动教育实践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坚实土壤。通过政策赋能、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名师引领、数字创新及跨区域联动,该市已初步构建起“课程—基地—师资—评价”四位一体劳动教育新生态。

丹江口市教育局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重点推动劳动教育从“有”向“优”迈进、从“规范化实施”向“内涵式发展”升级,为培养知行合一、心系乡土的时代新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丹江口实践”。(文/图十堰日报记者 王聪骢 通讯员 马颖颖)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