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瓜圻村:“制度+温情+积分”解锁乡村文明密码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14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曾几何时,蒲团乡瓜圻村深陷老龄化与陈规陋习的双重困境:常住村湾人口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51%,一场丧事动辄摆宴20余桌、花费逾10万元,村民背负沉重“人情债”;留守老人“吃饭难”问题日益凸显。2024年7月,村“两委”以“厚养礼葬”为核心,探索出“制度约束+温情引导+积分激励”治理模式,推动村庄蜕变为乡风文明新样板——如今,大操大办之风显著收敛,互助温情日益浓厚,文明新风深深扎根乡土。

制度划红线:“硬机制”管住“摆宴攀比”

瓜圻村:“制度+温情+积分”解锁乡村文明密码

“我们响应村里号召,不仅省钱省心,也让逝者安详离去。”9月24日,瓜圻村两委干部走进村民家中开展丧事简办劝导工作,主家对新规表示理解与支持,现场氛围庄重有序。这一幕,正是瓜圻村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缩影。

移风易俗,制度是根本保障。瓜圻村摒弃“口号倡导”,以刚性规则破除陈规陋习,构建起“1+2+N”网格体系:村“两委”统筹领导,红白理事会、劝导队作为骨干力量,85名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并设立幸福食堂管理小组补齐民生短板。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红白事操办,严格执行“三限三禁”(限人数、限酒席、限用烟,禁乐队、禁礼品、禁鞭炮);劝导队提前上门沟通,将“丧事支出控制在3万元以内”的标准向村民讲清讲透。

全流程监督与村规民约双管齐下:红白事实行“事前签承诺、事中纠偏差、事后做回访”机制,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立即纠正。移风易俗相关内容已纳入村规民约,并配套设立“红黑榜”——违规家庭予以曝光,文明家庭进行表彰。

“自机制运行以来,全村大摆宴席现象减少70%以上,高价攀比之风得到彻底遏制,累计为村民节省红白事开支超过40万元。”瓜圻村党总支书记吕秋娥介绍。

温情架桥梁:“算明白账”赢得村民真心认同

瓜圻村:“制度+温情+积分”解锁乡村文明密码

破除旧俗并非“一刀切”,瓜圻村注重人文关怀,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推动村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认同”。

村民如有红白事计划,工作人员首先上门慰问,避免生硬说教,而是帮助算清“两本账”:一是“经济账”——“丧事简办可节省3万多元,足够老人一年的药费”;二是“人情账”——“以往攀比随礼令人喘不过气,现在简办让亲戚邻里都轻松”。通过本村真实案例和看得见的实惠,使村民真心认同“厚养礼葬”理念。同时,注重保留传统仪式中的温情:红白理事会会长为逝者致悼词,以肃穆悼念取代乐队喧嚣与礼品铺张,既保留“敬亲”核心,又剔除“炫富”杂质。在20场“蒲团夜话”座谈会上,结合解决路灯、水渠等115件民生问题,同步讲解移风易俗政策,实现政策宣传100%到户,村民支持率达到100%。

积分激活力:“孝行兑换”培育自治沃土

瓜圻村:“制度+温情+积分”解锁乡村文明密码

文明风尚要持久,必须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瓜圻村以“孝行积分”为纽带,让善行义举获得回报,激活基层自治活力。

针对老龄化带来的“吃饭难”问题,村里建成幸福食堂:8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高龄、孤寡老人享受送餐上门服务。90岁的余奶奶欣慰地说:“以前一个人做饭没滋味,现在和老伙伴们一起吃,饭菜都更香了!”食堂还定期举办文艺汇演、义务理发等活动,从“解决吃饭”升级为“精神滋养”。

“积分超市”有效激发志愿热情:志愿者每参与助老、监督等服务1小时,可获得2分积分,10分兑换洗洁精、30分兑换食用油等物品。目前,全村已有300余人参与“孝行积分”服务,累计发放积分1万余分。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要我文明”升华为“我要文明”,“人人讲互助、户户比文明”蔚然成风。

“移风易俗既要‘定规矩’,更要‘暖人心’。”吕秋娥表示,下一步,瓜圻村将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完善村规民约,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确保新风尚真正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明动能。(鄂州日报 文/图 全媒体记者刘伟 特约记者潘协凯 通讯员蔡诗媛)

责任编辑:李欢

鄂州市瓜圻村:“制度+温情+积分”解锁乡村文明密码

发表时间:2025-10-14 来源:湖北文明网

曾几何时,蒲团乡瓜圻村深陷老龄化与陈规陋习的双重困境:常住村湾人口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51%,一场丧事动辄摆宴20余桌、花费逾10万元,村民背负沉重“人情债”;留守老人“吃饭难”问题日益凸显。2024年7月,村“两委”以“厚养礼葬”为核心,探索出“制度约束+温情引导+积分激励”治理模式,推动村庄蜕变为乡风文明新样板——如今,大操大办之风显著收敛,互助温情日益浓厚,文明新风深深扎根乡土。

制度划红线:“硬机制”管住“摆宴攀比”

瓜圻村:“制度+温情+积分”解锁乡村文明密码

“我们响应村里号召,不仅省钱省心,也让逝者安详离去。”9月24日,瓜圻村两委干部走进村民家中开展丧事简办劝导工作,主家对新规表示理解与支持,现场氛围庄重有序。这一幕,正是瓜圻村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缩影。

移风易俗,制度是根本保障。瓜圻村摒弃“口号倡导”,以刚性规则破除陈规陋习,构建起“1+2+N”网格体系:村“两委”统筹领导,红白理事会、劝导队作为骨干力量,85名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并设立幸福食堂管理小组补齐民生短板。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红白事操办,严格执行“三限三禁”(限人数、限酒席、限用烟,禁乐队、禁礼品、禁鞭炮);劝导队提前上门沟通,将“丧事支出控制在3万元以内”的标准向村民讲清讲透。

全流程监督与村规民约双管齐下:红白事实行“事前签承诺、事中纠偏差、事后做回访”机制,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立即纠正。移风易俗相关内容已纳入村规民约,并配套设立“红黑榜”——违规家庭予以曝光,文明家庭进行表彰。

“自机制运行以来,全村大摆宴席现象减少70%以上,高价攀比之风得到彻底遏制,累计为村民节省红白事开支超过40万元。”瓜圻村党总支书记吕秋娥介绍。

温情架桥梁:“算明白账”赢得村民真心认同

瓜圻村:“制度+温情+积分”解锁乡村文明密码

破除旧俗并非“一刀切”,瓜圻村注重人文关怀,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推动村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认同”。

村民如有红白事计划,工作人员首先上门慰问,避免生硬说教,而是帮助算清“两本账”:一是“经济账”——“丧事简办可节省3万多元,足够老人一年的药费”;二是“人情账”——“以往攀比随礼令人喘不过气,现在简办让亲戚邻里都轻松”。通过本村真实案例和看得见的实惠,使村民真心认同“厚养礼葬”理念。同时,注重保留传统仪式中的温情:红白理事会会长为逝者致悼词,以肃穆悼念取代乐队喧嚣与礼品铺张,既保留“敬亲”核心,又剔除“炫富”杂质。在20场“蒲团夜话”座谈会上,结合解决路灯、水渠等115件民生问题,同步讲解移风易俗政策,实现政策宣传100%到户,村民支持率达到100%。

积分激活力:“孝行兑换”培育自治沃土

瓜圻村:“制度+温情+积分”解锁乡村文明密码

文明风尚要持久,必须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瓜圻村以“孝行积分”为纽带,让善行义举获得回报,激活基层自治活力。

针对老龄化带来的“吃饭难”问题,村里建成幸福食堂:8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高龄、孤寡老人享受送餐上门服务。90岁的余奶奶欣慰地说:“以前一个人做饭没滋味,现在和老伙伴们一起吃,饭菜都更香了!”食堂还定期举办文艺汇演、义务理发等活动,从“解决吃饭”升级为“精神滋养”。

“积分超市”有效激发志愿热情:志愿者每参与助老、监督等服务1小时,可获得2分积分,10分兑换洗洁精、30分兑换食用油等物品。目前,全村已有300余人参与“孝行积分”服务,累计发放积分1万余分。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要我文明”升华为“我要文明”,“人人讲互助、户户比文明”蔚然成风。

“移风易俗既要‘定规矩’,更要‘暖人心’。”吕秋娥表示,下一步,瓜圻村将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完善村规民约,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确保新风尚真正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明动能。(鄂州日报 文/图 全媒体记者刘伟 特约记者潘协凯 通讯员蔡诗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