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村镇兴山县昭君村多维发力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16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昭君村望君亭观景平台

昭君村美丽宜道

昭君村“四好农村路”文化长廊

兴山县昭君村是三峡库区移民村,也是“和平使者”王昭君的出生地、中国最美水上公路出发地;209国道和神宜公路穿村而过,距兴山高铁站仅15分钟车程。全村共有405户1305人,国土面积15.7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5%。

文明新风 展现乡村面貌新风尚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小广场、小院坝变成“宣讲舞台”,“普通话”改成“土方言”,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让党的新思想、新政策与群众生产生活有机融合,不断构筑农村精神文明新高地。常态化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成立老年协会等5支志愿服务队,吸纳村民志愿者100余人,一年来开展志愿活动100余场次。创新“党建+智慧+志愿”养老模式,有效实现对老年群体日常生活的远程健康监测监控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依托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引导群众破陋习树新风,巧用“积分超市”,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文明倡导等工作,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年组织开展“博爱 牵手”翰墨飘香活动,迎新春送祝福、“全民阅读 共享书香”“浓情迎端午 慰问暖人心”“创建文明家庭 传承优良家风”等文化活动30余场。

文化铸魂 凝聚乡村发展新力量

昭君村坐拥香溪古韵和4A级昭君村景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已建成以“游客接待中心”“王家老屋”“光影秀场”“昭君纪念馆”“昭君宅”等为主体的综合性文化景区,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5万人次以上。非遗文化与旅游景区的紧密融合,提升了昭君村的文化内涵。昭君遗址遗迹和古汉自然生态景观保存完好,独特浓郁的地方文化及汉代宫廷文化展演,引发关注。以“和平文化、爱国文化”为核心的昭君文化,为昭君村的变迁带来了新发展机遇。在文化传承方面,昭君村从未止步于“遗址展示”。景区内的“汉代宫廷文化展演”不断升级,除了传统的昭君出塞情景剧外,还新增了“汉服体验”“古法造纸”“汉绣制作”等互动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汉代文化魅力。村里还联合县文旅局,对“昭君传说”等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整理,邀请老艺人开班授课,培养了20余名年轻传承人。每到重要节日,村民们身着汉服,吟唱着古老的号子,在香溪边举行祭祀仪式,既延续了文化根脉,又成为独具特色的文旅IP。

治理塑形 描绘乡村宜居新画卷

昭君村在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中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的原则。通过高标准的景村协调规划,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将景区建在村庄,将村庄融入景区,实现景村融合发展,力求实现路景相融、村景合一,让景观有内涵、有底蕴、有生命力。全村围绕景区周边打造星级农家乐、民宿示范院落9家,推广庭院绿化院落65处。目前,已建设成集汉文化、汉家美食及民宿体验于一体的宜旅乡村,景区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吸引越来越多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游客,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人居环境整治中,昭君村暗藏“细节巧思”。村内道路采用青石板铺设,既保留古朴质感,又方便游客行走;家家户户的院墙统一改造为“汉式矮墙”,搭配爬满牵牛花的竹篱笆,既保证私密性,又透出田园野趣。村里还专门划定“生态停车位”,采用嵌草砖铺设,既满足旅游旺季的停车需求,又不破坏地表植被。这种“见缝插绿、就地造景”的思路,让整个村庄宛如一座开放式公园,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梦想。与此同时,昭君村积极推行文明积分制考核,将乡风文明建设与集体经济有机联结。在每年年底分红时,村集体不仅依据股权份额,更将文明积分作为重要参考,对孝老爱亲、踊跃参军、子女升学等突出表现给予专项加分和奖励,引导村民崇德向善,共建和谐家园。

产业赋能 答好乡村振兴新答卷

昭君村的产业崛起,始终贯穿着“生态优先、文化赋能”的理念。在发展三大农业产业时,村里并非简单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注重与文旅资源的联动。200亩花椒基地不仅是经济作物种植区,更被规划为“昭君农韵”研学体验点,游客可参与采摘、晾晒等农事活动,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农耕文化;100亩油茶基地周边配套建设了木栈道和观景台,春季油茶花开时,漫山洁白与远处的香溪绿水相映成趣,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秘密取景地”。这种“产业即景观、劳作即体验”的模式,让传统农业摆脱了“单一产出”的局限,成为文旅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

光伏发电站的建设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4.05兆瓦的光伏板在山间整齐排列,不仅每年贡献300万度清洁电力,其下方种植的5300株三角梅,更是形成了“空中发电、地面开花”的独特景观。每到花期,紫色、粉色的三角梅沿着光伏板间的空隙铺展,与远处的柑橘园、茶园构成层次丰富的色彩画卷,吸引众多游客专程前来打卡。村集体劳务公司则瞄准景区服务需求,对村民进行针对性培训,从农家乐服务到景区讲解,从卫生保洁到设施维护,让村民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年均增收超2万元。昭君村光伏产业年发电量达10.36兆瓦,年收益达500万元。2024年底,昭君村集体经济分红87万元。

“望乡谷”项目的筹备过程,彰显了昭君村的“乡贤力量”。名誉村主任樊兴忠带着在外积累的资源和理念回村后,不仅带来了3000万元投资,更引入了“研学旅行”“智慧农业”等新理念。项目规划中,特意保留了村里的几棵百年古树和一处老磨坊,计划改造成“乡愁博物馆”,让游客在体验现代农旅的同时,感受乡村的历史温度。目前,已有5家外地企业主动联系,希望参与项目配套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还可以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民宿、餐饮,年增收入再上一个台阶。

从2019年的“中国最美乡村”到2025年的“全国文明村镇”,昭君村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内外兼修”:对内,以文明乡风凝聚人心,让村民从“要我振兴”变成“我要振兴”;对外,以文化特色吸引资源,让乡村价值被更多人看见。如今,走在昭君村的石板路上,既能听到老人用方言讲昭君故事,也能看到年轻人用直播推介家乡;既能闻到茶园的清香,也能感受到光伏板下的科技脉动。

正如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娥所言:“用文化守住根,用文明聚起力,用产业铺好路,昭君村正以独特光彩,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答卷。”(三峡日报记者  万春风  通讯员  陈薇


责任编辑:王炯

全国文明村镇兴山县昭君村多维发力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发表时间:2025-09-16 来源:湖北文明网

昭君村望君亭观景平台

昭君村美丽宜道

昭君村“四好农村路”文化长廊

兴山县昭君村是三峡库区移民村,也是“和平使者”王昭君的出生地、中国最美水上公路出发地;209国道和神宜公路穿村而过,距兴山高铁站仅15分钟车程。全村共有405户1305人,国土面积15.7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5%。

文明新风 展现乡村面貌新风尚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小广场、小院坝变成“宣讲舞台”,“普通话”改成“土方言”,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让党的新思想、新政策与群众生产生活有机融合,不断构筑农村精神文明新高地。常态化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成立老年协会等5支志愿服务队,吸纳村民志愿者100余人,一年来开展志愿活动100余场次。创新“党建+智慧+志愿”养老模式,有效实现对老年群体日常生活的远程健康监测监控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依托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引导群众破陋习树新风,巧用“积分超市”,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文明倡导等工作,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年组织开展“博爱 牵手”翰墨飘香活动,迎新春送祝福、“全民阅读 共享书香”“浓情迎端午 慰问暖人心”“创建文明家庭 传承优良家风”等文化活动30余场。

文化铸魂 凝聚乡村发展新力量

昭君村坐拥香溪古韵和4A级昭君村景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已建成以“游客接待中心”“王家老屋”“光影秀场”“昭君纪念馆”“昭君宅”等为主体的综合性文化景区,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5万人次以上。非遗文化与旅游景区的紧密融合,提升了昭君村的文化内涵。昭君遗址遗迹和古汉自然生态景观保存完好,独特浓郁的地方文化及汉代宫廷文化展演,引发关注。以“和平文化、爱国文化”为核心的昭君文化,为昭君村的变迁带来了新发展机遇。在文化传承方面,昭君村从未止步于“遗址展示”。景区内的“汉代宫廷文化展演”不断升级,除了传统的昭君出塞情景剧外,还新增了“汉服体验”“古法造纸”“汉绣制作”等互动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汉代文化魅力。村里还联合县文旅局,对“昭君传说”等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整理,邀请老艺人开班授课,培养了20余名年轻传承人。每到重要节日,村民们身着汉服,吟唱着古老的号子,在香溪边举行祭祀仪式,既延续了文化根脉,又成为独具特色的文旅IP。

治理塑形 描绘乡村宜居新画卷

昭君村在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中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的原则。通过高标准的景村协调规划,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将景区建在村庄,将村庄融入景区,实现景村融合发展,力求实现路景相融、村景合一,让景观有内涵、有底蕴、有生命力。全村围绕景区周边打造星级农家乐、民宿示范院落9家,推广庭院绿化院落65处。目前,已建设成集汉文化、汉家美食及民宿体验于一体的宜旅乡村,景区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吸引越来越多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游客,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人居环境整治中,昭君村暗藏“细节巧思”。村内道路采用青石板铺设,既保留古朴质感,又方便游客行走;家家户户的院墙统一改造为“汉式矮墙”,搭配爬满牵牛花的竹篱笆,既保证私密性,又透出田园野趣。村里还专门划定“生态停车位”,采用嵌草砖铺设,既满足旅游旺季的停车需求,又不破坏地表植被。这种“见缝插绿、就地造景”的思路,让整个村庄宛如一座开放式公园,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梦想。与此同时,昭君村积极推行文明积分制考核,将乡风文明建设与集体经济有机联结。在每年年底分红时,村集体不仅依据股权份额,更将文明积分作为重要参考,对孝老爱亲、踊跃参军、子女升学等突出表现给予专项加分和奖励,引导村民崇德向善,共建和谐家园。

产业赋能 答好乡村振兴新答卷

昭君村的产业崛起,始终贯穿着“生态优先、文化赋能”的理念。在发展三大农业产业时,村里并非简单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注重与文旅资源的联动。200亩花椒基地不仅是经济作物种植区,更被规划为“昭君农韵”研学体验点,游客可参与采摘、晾晒等农事活动,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农耕文化;100亩油茶基地周边配套建设了木栈道和观景台,春季油茶花开时,漫山洁白与远处的香溪绿水相映成趣,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秘密取景地”。这种“产业即景观、劳作即体验”的模式,让传统农业摆脱了“单一产出”的局限,成为文旅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

光伏发电站的建设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4.05兆瓦的光伏板在山间整齐排列,不仅每年贡献300万度清洁电力,其下方种植的5300株三角梅,更是形成了“空中发电、地面开花”的独特景观。每到花期,紫色、粉色的三角梅沿着光伏板间的空隙铺展,与远处的柑橘园、茶园构成层次丰富的色彩画卷,吸引众多游客专程前来打卡。村集体劳务公司则瞄准景区服务需求,对村民进行针对性培训,从农家乐服务到景区讲解,从卫生保洁到设施维护,让村民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年均增收超2万元。昭君村光伏产业年发电量达10.36兆瓦,年收益达500万元。2024年底,昭君村集体经济分红87万元。

“望乡谷”项目的筹备过程,彰显了昭君村的“乡贤力量”。名誉村主任樊兴忠带着在外积累的资源和理念回村后,不仅带来了3000万元投资,更引入了“研学旅行”“智慧农业”等新理念。项目规划中,特意保留了村里的几棵百年古树和一处老磨坊,计划改造成“乡愁博物馆”,让游客在体验现代农旅的同时,感受乡村的历史温度。目前,已有5家外地企业主动联系,希望参与项目配套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还可以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民宿、餐饮,年增收入再上一个台阶。

从2019年的“中国最美乡村”到2025年的“全国文明村镇”,昭君村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内外兼修”:对内,以文明乡风凝聚人心,让村民从“要我振兴”变成“我要振兴”;对外,以文化特色吸引资源,让乡村价值被更多人看见。如今,走在昭君村的石板路上,既能听到老人用方言讲昭君故事,也能看到年轻人用直播推介家乡;既能闻到茶园的清香,也能感受到光伏板下的科技脉动。

正如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娥所言:“用文化守住根,用文明聚起力,用产业铺好路,昭君村正以独特光彩,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答卷。”(三峡日报记者  万春风  通讯员  陈薇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