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声“平安锣”唤醒了老街巷 打铜故事登上央视春晚被更多人听见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12日    来源:长江日报

 “出门关好水电,平平安安睡个好觉。”每天早上,地道的武汉方言伴随着清脆悠长的铜锣声,在江汉区民权街道打铜社区的窄巷老屋间准时响起,社区党委书记倪娟和她的志愿者队伍手提着铜锣,进行着晨间巡防。

“哐哐一敲,老街坊就知道我们来了,也晓得新一天开始了。”倪娟边说边熟练敲响手中那面光亮的铜锣。这面锣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而今锣声未绝,曾经手工铜匠会聚的“打铜街”成了繁华的江汉路商圈背后的打铜社区,被赋予了社区治理与现代守护的新意义。

江汉区打铜社区党委书记倪娟。受访者供图

倪娟说:“我将扎根基层立鸿鹄志,挥洒汗水做奋斗者,始终坚守党员初心,脚踏实地做好社区每一项民生服务,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重组“平安锣巡防队”,锣声唤醒居民自治

作为土生土长的“打铜伢”,倪娟2007年考入社区工作,2012年起担任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十八年来,她亲历了打铜社区的蝶变,也与居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作为一个占地仅0.09平方公里的开放式老旧社区,打铜社区常住人口超过8000人,房屋多数建于20世纪,水电网路老化,巷弄狭窄,人口密度极高,且长期缺乏物业管理,治理难度不小。

倪娟回忆,2007年初到社区工作时,她决心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大家“连接起来”。她重组了源于老传统的“平安锣巡防队”,发动党员和居民担任志愿者,分片分区、定人定责开展日常巡防。

“社区有358栋房屋,每一两栋房子里都会有一名平安锣志愿者。”倪娟语气坚定,“只有广泛发动居民,才能实现从‘社区管’到‘大家治’的转变。”

为了让百年铜文化“活”起来,倪娟带领社区打造了专属文化IP“铜小匠”,并以此为核心衍生出覆盖不同人群的志愿服务品牌矩阵:“铜小花”服务妇女儿童,“铜小兵”关爱退役军人,“铜小虹”聚焦社区安全……“铜小匠”家族还走进武汉马拉松、国际展示会等场合,让打铜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

倪娟正在走访居民。受访者供图

在倪娟带领下,打铜社区累计整合社会资金近百万元,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湖北省青春社区计划金奖等十余项荣誉,她个人也收获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湖北省优秀社区书记等三十多项表彰。2025年,倪娟作为武汉市基层代表登上央视春晚分会场舞台,朗诵经典诗句,向全国展示武汉社区工作者的风采。

百年老巷蝶变入选年度全国社区治理创新案例

“拜年拜年,磕膝头朝前,不要你的枯黄豆,我只要你的压岁钱……”

“大家听懂了没有,磕膝头是什么?对,这位小朋友真聪明,就是膝盖。”

打铜社区四楼活动室里,居民方新建正带着孩子们学说武汉方言,他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武汉话发音人。三年前,在倪娟的支持下,社区成立了武汉方言工作室,专门录制方言音频、视频,至今已推出132期内容。

“没想到方言这么有趣!”小学员关盛予兴奋地说,“现在我在家也能说上两句了。”

“如果您想听最正宗的‘十级武汉话’,欢迎到我们打铜社区来。”倪娟笑着说。

善于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将文化活力转化为治理动能,是倪娟的工作特色,老巷坤元里的蝶变,便是最好的例证。

坤元里有着百余年历史,却因年久失修,一度陷入“电线乱接如蛛网、墙面剥落斑驳、车辆乱停堵巷口”的困境,不仅影响居民生活,更让老巷的历史韵味大打折扣。2023年元宵节,倪娟巧妙地将社区活动与湖北省级非遗美食文化相结合,在坤元里举办第九届社区煨汤节,通过网络直播吸引23.8万人次在线观看。“我们邀请居民在百年里巷煨汤、品汤,开展猜灯谜、投壶、剪纸等活动,大家‘围炉煮茶’,借着热乎劲儿聊巷子的改造,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她回忆道。

煨汤节的热烈反响点燃了居民参与老巷改造的热情。倪娟趁热打铁,前后组织召开19场居民议事会,收集意见建议137条。

居民陈桂香和几位退休姐妹自发编织手工艺品,带到江汉路义卖,所得资金全部捐给社区支持巷子改造。“既能做手工丰富退休生活,又能为老巷改造出份力,我们都觉得特别有意义。”“桂香编织社”发起人陈桂香说。

倪娟正在走访居民。受访者供图

多方合力之下,仅四个多月,坤元里面貌焕然一新:电线被规整入盒,斑驳的墙面绘上了铜文化主题彩绘,老街坊等来了一条既干净亮堂又有文化特色的门前路。相关创新做法入选2023年度全国社区治理创新案例和2023年全国党建工作创新案例。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倪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如今,打铜社区的铜锣声依旧,老街的温暖如初,倪娟仍在日复一日地用脚步丈量巷弄的每一寸土地,用真情织就居民共治的网络,让“铜心共治,与爱同行”的社区愿景,在每一位居民的笑容里落地生根。长江日报 记者郝天娇)

责任编辑:李欢

武汉:这声“平安锣”唤醒了老街巷 打铜故事登上央视春晚被更多人听见

发表时间:2025-09-12 来源:长江日报

 “出门关好水电,平平安安睡个好觉。”每天早上,地道的武汉方言伴随着清脆悠长的铜锣声,在江汉区民权街道打铜社区的窄巷老屋间准时响起,社区党委书记倪娟和她的志愿者队伍手提着铜锣,进行着晨间巡防。

“哐哐一敲,老街坊就知道我们来了,也晓得新一天开始了。”倪娟边说边熟练敲响手中那面光亮的铜锣。这面锣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而今锣声未绝,曾经手工铜匠会聚的“打铜街”成了繁华的江汉路商圈背后的打铜社区,被赋予了社区治理与现代守护的新意义。

江汉区打铜社区党委书记倪娟。受访者供图

倪娟说:“我将扎根基层立鸿鹄志,挥洒汗水做奋斗者,始终坚守党员初心,脚踏实地做好社区每一项民生服务,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重组“平安锣巡防队”,锣声唤醒居民自治

作为土生土长的“打铜伢”,倪娟2007年考入社区工作,2012年起担任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十八年来,她亲历了打铜社区的蝶变,也与居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作为一个占地仅0.09平方公里的开放式老旧社区,打铜社区常住人口超过8000人,房屋多数建于20世纪,水电网路老化,巷弄狭窄,人口密度极高,且长期缺乏物业管理,治理难度不小。

倪娟回忆,2007年初到社区工作时,她决心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大家“连接起来”。她重组了源于老传统的“平安锣巡防队”,发动党员和居民担任志愿者,分片分区、定人定责开展日常巡防。

“社区有358栋房屋,每一两栋房子里都会有一名平安锣志愿者。”倪娟语气坚定,“只有广泛发动居民,才能实现从‘社区管’到‘大家治’的转变。”

为了让百年铜文化“活”起来,倪娟带领社区打造了专属文化IP“铜小匠”,并以此为核心衍生出覆盖不同人群的志愿服务品牌矩阵:“铜小花”服务妇女儿童,“铜小兵”关爱退役军人,“铜小虹”聚焦社区安全……“铜小匠”家族还走进武汉马拉松、国际展示会等场合,让打铜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

倪娟正在走访居民。受访者供图

在倪娟带领下,打铜社区累计整合社会资金近百万元,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湖北省青春社区计划金奖等十余项荣誉,她个人也收获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湖北省优秀社区书记等三十多项表彰。2025年,倪娟作为武汉市基层代表登上央视春晚分会场舞台,朗诵经典诗句,向全国展示武汉社区工作者的风采。

百年老巷蝶变入选年度全国社区治理创新案例

“拜年拜年,磕膝头朝前,不要你的枯黄豆,我只要你的压岁钱……”

“大家听懂了没有,磕膝头是什么?对,这位小朋友真聪明,就是膝盖。”

打铜社区四楼活动室里,居民方新建正带着孩子们学说武汉方言,他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武汉话发音人。三年前,在倪娟的支持下,社区成立了武汉方言工作室,专门录制方言音频、视频,至今已推出132期内容。

“没想到方言这么有趣!”小学员关盛予兴奋地说,“现在我在家也能说上两句了。”

“如果您想听最正宗的‘十级武汉话’,欢迎到我们打铜社区来。”倪娟笑着说。

善于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将文化活力转化为治理动能,是倪娟的工作特色,老巷坤元里的蝶变,便是最好的例证。

坤元里有着百余年历史,却因年久失修,一度陷入“电线乱接如蛛网、墙面剥落斑驳、车辆乱停堵巷口”的困境,不仅影响居民生活,更让老巷的历史韵味大打折扣。2023年元宵节,倪娟巧妙地将社区活动与湖北省级非遗美食文化相结合,在坤元里举办第九届社区煨汤节,通过网络直播吸引23.8万人次在线观看。“我们邀请居民在百年里巷煨汤、品汤,开展猜灯谜、投壶、剪纸等活动,大家‘围炉煮茶’,借着热乎劲儿聊巷子的改造,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她回忆道。

煨汤节的热烈反响点燃了居民参与老巷改造的热情。倪娟趁热打铁,前后组织召开19场居民议事会,收集意见建议137条。

居民陈桂香和几位退休姐妹自发编织手工艺品,带到江汉路义卖,所得资金全部捐给社区支持巷子改造。“既能做手工丰富退休生活,又能为老巷改造出份力,我们都觉得特别有意义。”“桂香编织社”发起人陈桂香说。

倪娟正在走访居民。受访者供图

多方合力之下,仅四个多月,坤元里面貌焕然一新:电线被规整入盒,斑驳的墙面绘上了铜文化主题彩绘,老街坊等来了一条既干净亮堂又有文化特色的门前路。相关创新做法入选2023年度全国社区治理创新案例和2023年全国党建工作创新案例。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倪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如今,打铜社区的铜锣声依旧,老街的温暖如初,倪娟仍在日复一日地用脚步丈量巷弄的每一寸土地,用真情织就居民共治的网络,让“铜心共治,与爱同行”的社区愿景,在每一位居民的笑容里落地生根。长江日报 记者郝天娇)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