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安门到起义门:颗颗石榴籽 架起连心桥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12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9月3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雄壮威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观礼席上,一位来自武汉的基层代表心潮澎湃,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她就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武汉市武昌区紫阳街道起义门社区党委书记魏玉萍。

观礼现场照片。  通讯员供图

“亲眼目睹人民军队的雄姿,亲身感受国家的繁荣强盛,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我无比激动与自豪!”魏玉萍动情地说,这份崇高的礼遇,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坚定了她回到社区、继续深耕基层的初心与使命。

“小课堂”托举大团结

铸就文化交流的“精神共同体”

观礼归来,魏玉萍没有片刻停歇,径直回到了她深耕十余年的起义门社区——一个多民族聚居、团结互助、幸福和谐的基层治理样本。

紫阳街道起义门社区地处武昌古城核心区,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汉、回、苗、土家、满、壮、维吾尔等各族同胞在此安居乐业。在这里,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魏玉萍,正是这颗“红石榴”的细心培育者。

语言班开班式。通讯员供图

“社区是家的延伸,民族团结是家的根基。”自2013年担任社区书记以来,魏玉萍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融入日常、化为经常。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为了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融为一体、亲如一家,她创新推出“红石榴课堂”,帮助各族居民提升普通话沟通和汉字书写能力。起初,她拿着宣传单一家家跑、一户户宣传、一人人发动。每周三课前,她总会把学堂打扫得窗明几净:“要为学员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

2025年“红石榴院校联盟”续签互嵌式发展协议。通讯员供图

随着学员增多、需求多元,魏玉萍拓展“1+X”教学模式,增设体验式、互动式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在省市区统战、民宗部门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购置多媒体设备,推出移动课堂、双线教学,让学员“不出店门”就能学习。2021年,“红石榴课堂”升级成为首家“湖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基地”。以维吾尔族姑娘古力加马力为代表的学员在这里从学员成长为志愿者,她说:“这里不仅是课堂,更是我们在武汉的家。”

“小邻里”汇聚大能量

构建民族互嵌的“生活共同体”

魏玉萍深知,促进各民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关键在于解决各族居民的实际困难。她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积极整合职能部门、专业律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源,精准解决各族群众在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的急难愁盼,助力“流动”变“融居”。

新就业群体驿站主阵地。通讯员供图

在她的推动下,起义门社区与武汉各院校共建“红石榴院校联盟”,建立双向研习实践基地和服务清单,通过校社资源共享,为群众提供财经知识、技能培训等专业课程30余次;开通直播间,邀请各族群众展示农副产品直播带货,链接辖区资源,开展“民族匠心”技能创业培训系列活动;凝聚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小哥群体,打造新就业群体驿站共建阵地;联动执法司法部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务工经商人员文明守法经营,依法保障权益。

起义门端午活动。通讯员供图

“武昌城里话古今 起义门下诵经典活动。通讯员供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活动。通讯员供图

“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每一顿饭、每一次欢笑、每一次伸手相助。”在魏玉萍的带动下,各族居民共同呵护着这个温暖的多民族大家庭。春节,少数民族经营户自发为困难群众送去米油;端午中秋,各族居民一起包粽子、做月饼、唱戏曲;社区诵读比赛上,维吾尔族青年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诵唐诗宋词……“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更是将政策宣传、文化传承、邻里互助融入烟火日常,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柴米油盐中悄然绽放。

从“忙事务”到“跑服务”

探索基层治理新实践

2025年,魏玉萍作为社区党委书记,聚焦组织建设、服务效能和自治活力,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突出“优服务”和“汇民力”,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开拓思维找准基层治理工作发力点,主动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老旧社区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邻里议事会。通讯员供图

激发居民自治活力成为她推进基层治理的核心举措。以明伦小区这一典型“三无”老旧小区为例,社区打造了“邻里客厅”阵地,吸引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使其成为议事协商、邻里交流和矛盾调解的温馨平台。通过挖掘和培育核心骨干居民,小区成立了“邻里帮”“服务帮”“调解帮”“环境帮”等多个服务小组,并组建了“明伦门栋帮帮团”志愿服务队。在自治队伍的助力下,小区成立了业委会,居民通过共商共议完成了停车位划分、凉亭与停车棚新建等项目,并顺利实现封闭管理。“现在我们小区门头变漂亮了,楼栋有人扫、安全有人管、房前屋后小事有人办,环境真是大变样!”一位居民高兴地说。在“邻里客厅”中,邻居们常常一边摘菜一边聊天,互助氛围浓厚;老人家里灯泡坏了,马上就有“帮帮团”志愿者上门维修--居民普遍反映,在明伦小区生活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在魏玉萍的实干引领下,一条以党建引领为总揽、减负增效为抓手、激发自治活力为路径的治理实践日益清晰,为破解老旧社区治理难题贡献了富有启发的“起义门实践”。

从天安门到起义门

将荣光化为前行动力

这已是魏玉萍第三次肩负荣誉赴京。2023年,起义门社区获评“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她作为全国唯一基层社区代表上台领奖。2024年,她个人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作为湖北省唯一代表接受表彰。

魏玉萍现场分享交流。通讯员供图

回到熟悉的社区,看着各族居民亲切的笑脸,魏玉萍深感责任更重。“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千千万万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社区工作者,属于每一位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各族群众。”小社区凝聚大团结,老城门见证新发展。这座始建于1800年前的武昌古城片区,在保护复兴中迎来蝶变。而比城市更新更动人的,是这里的各族儿女相亲相爱、守望相助,用包容与奉献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图景,用团结与奋斗生动诠释着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魏玉萍的身影依旧忙碌在社区街巷,她把天安门前的荣光沉淀为步履不停的动力,在小小的社区书写着基层治理、民族团结、民心相拥的大文章。正如一颗颗饱满的石榴籽紧密相依、甘甜共生,武昌的各族群众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在“加快建成支点”中奋勇争先走在最前列,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共同创造着更多平凡而闪耀的幸福奇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着基层的智慧和力量。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通讯员 黄雪)

责任编辑:李欢

从天安门到起义门:颗颗石榴籽 架起连心桥

发表时间:2025-09-12 来源:湖北文明网

9月3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雄壮威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观礼席上,一位来自武汉的基层代表心潮澎湃,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她就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武汉市武昌区紫阳街道起义门社区党委书记魏玉萍。

观礼现场照片。  通讯员供图

“亲眼目睹人民军队的雄姿,亲身感受国家的繁荣强盛,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我无比激动与自豪!”魏玉萍动情地说,这份崇高的礼遇,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坚定了她回到社区、继续深耕基层的初心与使命。

“小课堂”托举大团结

铸就文化交流的“精神共同体”

观礼归来,魏玉萍没有片刻停歇,径直回到了她深耕十余年的起义门社区——一个多民族聚居、团结互助、幸福和谐的基层治理样本。

紫阳街道起义门社区地处武昌古城核心区,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汉、回、苗、土家、满、壮、维吾尔等各族同胞在此安居乐业。在这里,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魏玉萍,正是这颗“红石榴”的细心培育者。

语言班开班式。通讯员供图

“社区是家的延伸,民族团结是家的根基。”自2013年担任社区书记以来,魏玉萍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融入日常、化为经常。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为了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融为一体、亲如一家,她创新推出“红石榴课堂”,帮助各族居民提升普通话沟通和汉字书写能力。起初,她拿着宣传单一家家跑、一户户宣传、一人人发动。每周三课前,她总会把学堂打扫得窗明几净:“要为学员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

2025年“红石榴院校联盟”续签互嵌式发展协议。通讯员供图

随着学员增多、需求多元,魏玉萍拓展“1+X”教学模式,增设体验式、互动式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在省市区统战、民宗部门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购置多媒体设备,推出移动课堂、双线教学,让学员“不出店门”就能学习。2021年,“红石榴课堂”升级成为首家“湖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基地”。以维吾尔族姑娘古力加马力为代表的学员在这里从学员成长为志愿者,她说:“这里不仅是课堂,更是我们在武汉的家。”

“小邻里”汇聚大能量

构建民族互嵌的“生活共同体”

魏玉萍深知,促进各民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关键在于解决各族居民的实际困难。她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积极整合职能部门、专业律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源,精准解决各族群众在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的急难愁盼,助力“流动”变“融居”。

新就业群体驿站主阵地。通讯员供图

在她的推动下,起义门社区与武汉各院校共建“红石榴院校联盟”,建立双向研习实践基地和服务清单,通过校社资源共享,为群众提供财经知识、技能培训等专业课程30余次;开通直播间,邀请各族群众展示农副产品直播带货,链接辖区资源,开展“民族匠心”技能创业培训系列活动;凝聚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小哥群体,打造新就业群体驿站共建阵地;联动执法司法部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务工经商人员文明守法经营,依法保障权益。

起义门端午活动。通讯员供图

“武昌城里话古今 起义门下诵经典活动。通讯员供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活动。通讯员供图

“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每一顿饭、每一次欢笑、每一次伸手相助。”在魏玉萍的带动下,各族居民共同呵护着这个温暖的多民族大家庭。春节,少数民族经营户自发为困难群众送去米油;端午中秋,各族居民一起包粽子、做月饼、唱戏曲;社区诵读比赛上,维吾尔族青年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诵唐诗宋词……“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更是将政策宣传、文化传承、邻里互助融入烟火日常,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柴米油盐中悄然绽放。

从“忙事务”到“跑服务”

探索基层治理新实践

2025年,魏玉萍作为社区党委书记,聚焦组织建设、服务效能和自治活力,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突出“优服务”和“汇民力”,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开拓思维找准基层治理工作发力点,主动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老旧社区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邻里议事会。通讯员供图

激发居民自治活力成为她推进基层治理的核心举措。以明伦小区这一典型“三无”老旧小区为例,社区打造了“邻里客厅”阵地,吸引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使其成为议事协商、邻里交流和矛盾调解的温馨平台。通过挖掘和培育核心骨干居民,小区成立了“邻里帮”“服务帮”“调解帮”“环境帮”等多个服务小组,并组建了“明伦门栋帮帮团”志愿服务队。在自治队伍的助力下,小区成立了业委会,居民通过共商共议完成了停车位划分、凉亭与停车棚新建等项目,并顺利实现封闭管理。“现在我们小区门头变漂亮了,楼栋有人扫、安全有人管、房前屋后小事有人办,环境真是大变样!”一位居民高兴地说。在“邻里客厅”中,邻居们常常一边摘菜一边聊天,互助氛围浓厚;老人家里灯泡坏了,马上就有“帮帮团”志愿者上门维修--居民普遍反映,在明伦小区生活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在魏玉萍的实干引领下,一条以党建引领为总揽、减负增效为抓手、激发自治活力为路径的治理实践日益清晰,为破解老旧社区治理难题贡献了富有启发的“起义门实践”。

从天安门到起义门

将荣光化为前行动力

这已是魏玉萍第三次肩负荣誉赴京。2023年,起义门社区获评“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她作为全国唯一基层社区代表上台领奖。2024年,她个人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作为湖北省唯一代表接受表彰。

魏玉萍现场分享交流。通讯员供图

回到熟悉的社区,看着各族居民亲切的笑脸,魏玉萍深感责任更重。“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千千万万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社区工作者,属于每一位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各族群众。”小社区凝聚大团结,老城门见证新发展。这座始建于1800年前的武昌古城片区,在保护复兴中迎来蝶变。而比城市更新更动人的,是这里的各族儿女相亲相爱、守望相助,用包容与奉献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图景,用团结与奋斗生动诠释着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魏玉萍的身影依旧忙碌在社区街巷,她把天安门前的荣光沉淀为步履不停的动力,在小小的社区书写着基层治理、民族团结、民心相拥的大文章。正如一颗颗饱满的石榴籽紧密相依、甘甜共生,武昌的各族群众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在“加快建成支点”中奋勇争先走在最前列,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共同创造着更多平凡而闪耀的幸福奇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着基层的智慧和力量。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通讯员 黄雪)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