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绘讲着美德故事,路灯杆挂着文明标语,擦肩而过的村民笑着打招呼……初秋时节,走进孝南区西河镇道店村,文明新风扑面而来,移风易俗的“印记”随处可见。
这是一个让文明乡风落地生根的村庄——红白喜事少了铺张,邻里之间多了温情,村容村貌焕了新颜,产业发展增了活力,社会治理更加多元。
正如村民叶婆婆所说:“以前村里办红白喜事,光是礼金就要掏上千块,现在三百块意思下就行,再也不用打肿脸充胖子了!”
这个荣膺“全国文明村”殊荣的乡村,正以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与文明乡村创建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绘就一幅乡风文明的崭新画卷。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幸福篇章。
道店村红白喜事简办操作手册
从 “攀比成风”到 “简办为荣”
“原本担心简办会显得冷清,没想到理事会帮着策划流程、布置场地,让我们既省心省钱又暖心!”在道店村一场简约而温馨的婚礼上,新郎父亲看着亲友围坐的欢声笑语,难掩内心的喜悦。
这场没有婚车长龙、没有繁复仪式的婚礼,节省开支近万元,成为道店村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注脚。
而在六年前,这里的村民还深陷“办事必大办”的怪圈——结婚要摆80桌流水席,丧事花费动辄超10万元,满月酒、升学宴轮番登场,让不少家庭不堪重负。
改变始于 2017 年,以村妇联主任刘新珍为首的志愿者们率先发起 “红白喜事减负”行动。这支由红白理事会成员、乡贤和青年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带着《简办倡议书》挨家挨户宣讲,用“简装婚礼不影响‘精装’爱情”的通俗道理,慢慢撬动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村民刘恭德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带头简办母亲丧事,将原来计划的50桌宴席缩减至18桌,节省费用近7万元,为全村树立了榜样。
在道店村文化广场的公示栏上,一份《红白喜事简办操作手册》格外醒目:“菜不超过15个、桌席不超过20桌、礼金不超过300元”的公约条款清晰可见。
道店村以“为面子解绑、为人情减负”为目标,让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旧习渐行渐远,文明新风尚在村湾落地生根。
“1+3+N”模式破解人情困局
“道店村推进移风易俗的模式具有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今年3月,西河镇红林新村书记助理李琦在该镇开展的移风易俗沉浸式宣讲活动上感慨。
李琦所说的推进移风易俗模式,即道店村探索形成的“1+3+N”志愿服务模式。
“1”即组建1支由老党员、青年志愿者等组成的文明实践队伍,他们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习俗监督员;“3”是开展文明宣讲、入户劝导、文艺活动三类实践活动,通过屋场院子会、民俗展演等形式让新风尚入脑入心;“N”则链接爱心超市、积分兑换等资源,用参与志愿服务攒积分换日用品的方式激发村民积极性。
每月一次的集中宣讲雷打不动,志愿者们用原汁原味的“乡土话”解读政策;婚丧事宜事前报备制度严格执行,红白理事会全程跟踪指导;清明、春节等节点的“沉浸式宣传”,将文明理念融入传统节日。
该模式成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推进移风易俗的“金钥匙”。
村民李大姐算了一笔账:“侄子结婚,按老规矩至少要花12万,现在严格按公约办,3万块就办得风风光光,还没人说闲话。”
移风易俗宣讲
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加码”
“现在变化大得很哟!以前东家嫁女摆20桌,西家娶媳妇就敢摆30桌。现在有了规矩,办事省钱不说,邻里间比的不是排场,是谁家家风好、谁孝顺。”在家里正在摘菜的村民叶婆婆说,你看我天天去文化广场跳广场舞,村里还给我们老人发扇子、围裙,日子美得很!”
移风易俗的成效实实在在写在村民笑脸上。数据显示:道店村办事次数减少63%,酒席规模从平均80桌降至20桌以内,单笔礼金从千元以上降至300元左右,累计为村民节约开支超300万元。
更可喜的是,随着人情负担减轻,村民们有更多精力投入生产发展,村集体通过“党建+人民公司”模式盘活土地资源,打造9家农旅康养项目,带动近千人就业,乡村旅游年接待约4000人次,为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经济基础。
“家里有小孩在上学,不能走远去打工,现在家门口的基地有事就叫我们去做一做,活也比较轻松,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赚钱。”在泛龙蓝莓务工的刘大姐高兴地说。
在清廉文化长廊里,“最美移风易俗家庭”的事迹图文并茂;民俗展演闹元宵活动吸引万余名游客,让文明乡风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文明积分”兑换的米面油,成为村民践行新风尚的奖励。
正如道店村党总支书记刘凯所说:“我们把群众的‘金点子’变成移风易俗的‘金钥匙’,不仅减轻了负担,更凝聚了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如今的道店村,红白喜事简办成为共识,邻里互助蔚然成风,“全国文明村”的招牌愈发闪亮。这场始于“减负”的变革,正悄然重塑着乡村的价值观念,让文明新风成为美丽乡村最动人的风景。(孝感日报客户端)
发表时间:2025-09-11 来源:孝感日报客户端
墙绘讲着美德故事,路灯杆挂着文明标语,擦肩而过的村民笑着打招呼……初秋时节,走进孝南区西河镇道店村,文明新风扑面而来,移风易俗的“印记”随处可见。
这是一个让文明乡风落地生根的村庄——红白喜事少了铺张,邻里之间多了温情,村容村貌焕了新颜,产业发展增了活力,社会治理更加多元。
正如村民叶婆婆所说:“以前村里办红白喜事,光是礼金就要掏上千块,现在三百块意思下就行,再也不用打肿脸充胖子了!”
这个荣膺“全国文明村”殊荣的乡村,正以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与文明乡村创建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绘就一幅乡风文明的崭新画卷。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幸福篇章。
道店村红白喜事简办操作手册
从 “攀比成风”到 “简办为荣”
“原本担心简办会显得冷清,没想到理事会帮着策划流程、布置场地,让我们既省心省钱又暖心!”在道店村一场简约而温馨的婚礼上,新郎父亲看着亲友围坐的欢声笑语,难掩内心的喜悦。
这场没有婚车长龙、没有繁复仪式的婚礼,节省开支近万元,成为道店村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注脚。
而在六年前,这里的村民还深陷“办事必大办”的怪圈——结婚要摆80桌流水席,丧事花费动辄超10万元,满月酒、升学宴轮番登场,让不少家庭不堪重负。
改变始于 2017 年,以村妇联主任刘新珍为首的志愿者们率先发起 “红白喜事减负”行动。这支由红白理事会成员、乡贤和青年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带着《简办倡议书》挨家挨户宣讲,用“简装婚礼不影响‘精装’爱情”的通俗道理,慢慢撬动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村民刘恭德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带头简办母亲丧事,将原来计划的50桌宴席缩减至18桌,节省费用近7万元,为全村树立了榜样。
在道店村文化广场的公示栏上,一份《红白喜事简办操作手册》格外醒目:“菜不超过15个、桌席不超过20桌、礼金不超过300元”的公约条款清晰可见。
道店村以“为面子解绑、为人情减负”为目标,让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旧习渐行渐远,文明新风尚在村湾落地生根。
“1+3+N”模式破解人情困局
“道店村推进移风易俗的模式具有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今年3月,西河镇红林新村书记助理李琦在该镇开展的移风易俗沉浸式宣讲活动上感慨。
李琦所说的推进移风易俗模式,即道店村探索形成的“1+3+N”志愿服务模式。
“1”即组建1支由老党员、青年志愿者等组成的文明实践队伍,他们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习俗监督员;“3”是开展文明宣讲、入户劝导、文艺活动三类实践活动,通过屋场院子会、民俗展演等形式让新风尚入脑入心;“N”则链接爱心超市、积分兑换等资源,用参与志愿服务攒积分换日用品的方式激发村民积极性。
每月一次的集中宣讲雷打不动,志愿者们用原汁原味的“乡土话”解读政策;婚丧事宜事前报备制度严格执行,红白理事会全程跟踪指导;清明、春节等节点的“沉浸式宣传”,将文明理念融入传统节日。
该模式成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推进移风易俗的“金钥匙”。
村民李大姐算了一笔账:“侄子结婚,按老规矩至少要花12万,现在严格按公约办,3万块就办得风风光光,还没人说闲话。”
移风易俗宣讲
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加码”
“现在变化大得很哟!以前东家嫁女摆20桌,西家娶媳妇就敢摆30桌。现在有了规矩,办事省钱不说,邻里间比的不是排场,是谁家家风好、谁孝顺。”在家里正在摘菜的村民叶婆婆说,你看我天天去文化广场跳广场舞,村里还给我们老人发扇子、围裙,日子美得很!”
移风易俗的成效实实在在写在村民笑脸上。数据显示:道店村办事次数减少63%,酒席规模从平均80桌降至20桌以内,单笔礼金从千元以上降至300元左右,累计为村民节约开支超300万元。
更可喜的是,随着人情负担减轻,村民们有更多精力投入生产发展,村集体通过“党建+人民公司”模式盘活土地资源,打造9家农旅康养项目,带动近千人就业,乡村旅游年接待约4000人次,为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经济基础。
“家里有小孩在上学,不能走远去打工,现在家门口的基地有事就叫我们去做一做,活也比较轻松,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赚钱。”在泛龙蓝莓务工的刘大姐高兴地说。
在清廉文化长廊里,“最美移风易俗家庭”的事迹图文并茂;民俗展演闹元宵活动吸引万余名游客,让文明乡风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文明积分”兑换的米面油,成为村民践行新风尚的奖励。
正如道店村党总支书记刘凯所说:“我们把群众的‘金点子’变成移风易俗的‘金钥匙’,不仅减轻了负担,更凝聚了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如今的道店村,红白喜事简办成为共识,邻里互助蔚然成风,“全国文明村”的招牌愈发闪亮。这场始于“减负”的变革,正悄然重塑着乡村的价值观念,让文明新风成为美丽乡村最动人的风景。(孝感日报客户端)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