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非遗织就车谷文明新图景 武汉经开区走出文化传承创新路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11日    来源:武汉文明网

走进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工业基地的外表下,一股传统文化的力量正在涌动。从乡愁博物馆到农垦记忆馆,从老物件收集到非遗集市,这里正进行着一场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

乡愁博物馆,留住根脉传承

在军山街龙湖社区综合楼二楼,约70平方米的乡愁博物馆里有200多件藏品,绝大部分是社区居民捐赠的。水车、木屐、烘笼等一件件木制铁制的农具、渔具,大大小小的陶坛瓷罐,留下了岁月刻画的痕迹。其中一台80多年历史的织布机,见证了一个家庭的温饱岁月,更成为社区集体记忆的象征。

2016年初,川江池、枫林、龙湖等军山街七个自然村的村民陆续搬迁来此。跟他们一起搬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农具、渔具等。这些老物件用不上,居民又舍不得扔。家里没地方放,就堆在过道和架空层,“不好看,还有安全隐患”。社区与居民协商后,决定建个“乡愁博物馆”,一来给老物件找个“安身之所”,二来“给居民们留下回忆”。

移民乡愁馆,承载迁徙记忆

东荆街郧阳村乡愁馆于2023年9月13日正式开馆,成为村民承载记忆和乡愁的人文历史宣传站和秦巴民俗风情的展示窗。这个约80平方米的展馆内陈列着传统农具、马灯、陶罐、小人书、老照片等各类老物件48件。以“郧阳名片”“汉水人家”等四个展区,构建起一座连接故土与新家的精神桥梁。

2010年10月,为支持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十堰柳陂镇易家垭子村276户村民、1100多人舍小家顾大家,搬迁到东荆街定居,建立郧阳村。村民孙步兰在乡愁馆照片墙前发现同乡移植樱桃树的画面,感慨道:“这棵树不仅寄托乡愁,如今更成了我们的致富林。”

农垦文化馆,传承奋斗精神

湘口街农垦文化记忆馆分为农垦沧桑、繁荣兴盛、生态农业及知青时代四大主题部分,收集了50余件垦荒前辈使用过的生活生产用品。老式的锄草工具、生锈的搪瓷盆、陈旧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等陈列摆放整齐,讲述着农垦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

2025年8月,湘口街道组织暑期托管班学生参观展馆,通过触摸农具、猜辨用途等互动方式,使年轻一代沉浸式感受艰苦奋斗、勤俭智慧的农垦精神。

老物件寻访,唤醒共同记忆

在各类文化场馆建设过程中,居民积极参与老物件捐赠与故事分享。郧阳村九旬老人捐赠出嫁时的梳妆盒,龙湖社区罗千恩家庭捐出传承数代的雕花婚床……这些物品背后鲜活的记忆,成为社区共建共治的情感纽带。各类场馆持续开展党建团建、学生研学活动,使这些场所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红打卡地”,也使老物件超越展览价值,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活教材”与社区认同的催化剂。

非遗活态传承,融入现代生活

武汉经开区不仅注重保存静态的记忆,更重视非遗资源的活态传承。2025年以来,“流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集市”深入多个社区,集中展示薛峰剪纸、黄陵圆子、糖画泥人等非遗项目,推动非遗从展台走向市井。

2025年5月,全区开展“我们的节日·车谷端午”系列活动,让居民在划龙舟的号角声中感受到传统端午的韵味。沌口街道新都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居民通过编织艾草花环、复刻“五毒”纹样绿豆糕等形式,深度体验传统节日内涵。

青少年体验,传承文化基因

面向青少年的非遗实践教育成为文化传承的重点。2025年6月,沌阳街道佳泰社区联合高校志愿者开展漆画团扇制作活动,孩子们在浸染、配色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随机美感与创造乐趣。这类沉浸式体验活动,不仅拓宽了美育途径,更让文化传承在年轻一代中扎下根、发出芽。

武汉经开区通过系统挖掘、保护、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将散落民间的记忆碎片编织成文明新图景。以乡愁记忆为载体、以非遗活化为路径,通过建设特色文化场馆、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文明实践新路。(武汉文明网 武汉经开区文明办)

责任编辑:李欢

民俗非遗织就车谷文明新图景 武汉经开区走出文化传承创新路

发表时间:2025-09-11 来源:武汉文明网

走进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工业基地的外表下,一股传统文化的力量正在涌动。从乡愁博物馆到农垦记忆馆,从老物件收集到非遗集市,这里正进行着一场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

乡愁博物馆,留住根脉传承

在军山街龙湖社区综合楼二楼,约70平方米的乡愁博物馆里有200多件藏品,绝大部分是社区居民捐赠的。水车、木屐、烘笼等一件件木制铁制的农具、渔具,大大小小的陶坛瓷罐,留下了岁月刻画的痕迹。其中一台80多年历史的织布机,见证了一个家庭的温饱岁月,更成为社区集体记忆的象征。

2016年初,川江池、枫林、龙湖等军山街七个自然村的村民陆续搬迁来此。跟他们一起搬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农具、渔具等。这些老物件用不上,居民又舍不得扔。家里没地方放,就堆在过道和架空层,“不好看,还有安全隐患”。社区与居民协商后,决定建个“乡愁博物馆”,一来给老物件找个“安身之所”,二来“给居民们留下回忆”。

移民乡愁馆,承载迁徙记忆

东荆街郧阳村乡愁馆于2023年9月13日正式开馆,成为村民承载记忆和乡愁的人文历史宣传站和秦巴民俗风情的展示窗。这个约80平方米的展馆内陈列着传统农具、马灯、陶罐、小人书、老照片等各类老物件48件。以“郧阳名片”“汉水人家”等四个展区,构建起一座连接故土与新家的精神桥梁。

2010年10月,为支持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十堰柳陂镇易家垭子村276户村民、1100多人舍小家顾大家,搬迁到东荆街定居,建立郧阳村。村民孙步兰在乡愁馆照片墙前发现同乡移植樱桃树的画面,感慨道:“这棵树不仅寄托乡愁,如今更成了我们的致富林。”

农垦文化馆,传承奋斗精神

湘口街农垦文化记忆馆分为农垦沧桑、繁荣兴盛、生态农业及知青时代四大主题部分,收集了50余件垦荒前辈使用过的生活生产用品。老式的锄草工具、生锈的搪瓷盆、陈旧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等陈列摆放整齐,讲述着农垦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

2025年8月,湘口街道组织暑期托管班学生参观展馆,通过触摸农具、猜辨用途等互动方式,使年轻一代沉浸式感受艰苦奋斗、勤俭智慧的农垦精神。

老物件寻访,唤醒共同记忆

在各类文化场馆建设过程中,居民积极参与老物件捐赠与故事分享。郧阳村九旬老人捐赠出嫁时的梳妆盒,龙湖社区罗千恩家庭捐出传承数代的雕花婚床……这些物品背后鲜活的记忆,成为社区共建共治的情感纽带。各类场馆持续开展党建团建、学生研学活动,使这些场所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红打卡地”,也使老物件超越展览价值,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活教材”与社区认同的催化剂。

非遗活态传承,融入现代生活

武汉经开区不仅注重保存静态的记忆,更重视非遗资源的活态传承。2025年以来,“流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集市”深入多个社区,集中展示薛峰剪纸、黄陵圆子、糖画泥人等非遗项目,推动非遗从展台走向市井。

2025年5月,全区开展“我们的节日·车谷端午”系列活动,让居民在划龙舟的号角声中感受到传统端午的韵味。沌口街道新都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居民通过编织艾草花环、复刻“五毒”纹样绿豆糕等形式,深度体验传统节日内涵。

青少年体验,传承文化基因

面向青少年的非遗实践教育成为文化传承的重点。2025年6月,沌阳街道佳泰社区联合高校志愿者开展漆画团扇制作活动,孩子们在浸染、配色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随机美感与创造乐趣。这类沉浸式体验活动,不仅拓宽了美育途径,更让文化传承在年轻一代中扎下根、发出芽。

武汉经开区通过系统挖掘、保护、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将散落民间的记忆碎片编织成文明新图景。以乡愁记忆为载体、以非遗活化为路径,通过建设特色文化场馆、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文明实践新路。(武汉文明网 武汉经开区文明办)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