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服务“三到家” 市民群众乐哈哈——黄冈“红色文艺轻骑兵”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09日    来源:黄冈日报

“自打村里来了文艺轻骑兵,我每个月都盼着他们来!上次学的黄梅戏选段还没唱够,这次又能学新的广场舞了。”8月25日,罗田天堂寨景区文化广场上,65岁的村民陈桂英一边跟着演员调整舞步,一边笑着跟记者念叨。

去年冬天,黄冈市文旅局干部在罗田县白庙河镇付家庙村举办的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现场,从村支书手里接过一叠村民写的“心愿纸条”。其中一张纸条上,70岁的村民周大爷写道:“想看场老黄梅戏,去镇上看戏又走不动路。”还有村民反映:“孩子放假总在家玩手机,要是有老师教唱歌跳舞就好了。”

这些朴实的心愿,戳中了基层文化民生的痛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市588.27万常住人口中,近60%居住在农村,3000多个行政村分布广泛,部分偏远山村距离乡镇文化站超20公里。市文旅局随后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83%的农村群众认为“文化活动少”,76%的老年人“盼着在家门口看演出”,62%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接触专业文艺培训”。

“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是我们工作的失职。”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晓燕在民生专题会议上表示,必须把“送文化”变成民生实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

针对基层文化民生痛点,市文旅局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要求,以“红色文艺轻骑兵”为载体,推出“三到家”民生服务举措:

演出送到家——组建200余支文艺小分队,配备流动舞台车、便携音响等设备,优先选择农闲时节、节假日开展演出。针对偏远山村采取“分片包干”模式,确保每个行政村每月至少有1场惠民演出。

培训送到家——演员化身“文艺老师”,在演出间隙开展黄梅戏、广场舞、非遗手工等培训,还为乡村学校开设“文艺小课堂”,累计培养村级文艺骨干1200余人。

服务送到家——建立“群众点单——队伍接单——效果评单”机制,通过村微信群、入户走访收集需求,群众可直接预约想看的节目、想学的技能,满意度纳入队伍考核。

“以前演出是‘我们演啥群众看啥’,现在是‘群众要啥我们演啥’。”市群众艺术馆黄梅戏协会演出队伍演员王金凤说,为满足老年人需求,团队特意复排《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黄梅戏选段;针对留守儿童,编排《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等童话剧,还准备了画笔、书籍等小礼物,每次演出都能让孩子们笑得格外开心。

如今,“红色文艺轻骑兵”已成为黄冈基层文化民生的“暖心名片”。截至今年8月,全市“红色文艺轻骑兵”累计开展惠民演出986场次,覆盖3000多个行政村,惠及群众超50万人次;开展文艺培训420余场,带动村级文艺队伍发展到380余支,村民自办文化活动数量同比增长65%;创排的《艾之濯》《长江边的婚礼》等民生题材作品,不仅斩获省级、国家级奖项,还成为群众“点单率”最高的节目。

“以前村里冷冷清清,现在有演出、有培训,大家聚在一起又唱又跳,邻里关系更和睦了。”英山县陶家河乡长岭岗村支书余亚龙感慨道。

胡晓燕表示,下一步,黄冈市将继续聚焦群众文化民生需求,推动“红色文艺轻骑兵”与村级文化阵地建设结合,让优质文化服务长期扎根基层,以作风建设实效守护群众的“精神文化粮仓”。(黄冈日报 记者 吴娅婷 通讯员 张继澍

责任编辑:李欢

民生服务“三到家” 市民群众乐哈哈——黄冈“红色文艺轻骑兵”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发表时间:2025-09-09 来源:黄冈日报

“自打村里来了文艺轻骑兵,我每个月都盼着他们来!上次学的黄梅戏选段还没唱够,这次又能学新的广场舞了。”8月25日,罗田天堂寨景区文化广场上,65岁的村民陈桂英一边跟着演员调整舞步,一边笑着跟记者念叨。

去年冬天,黄冈市文旅局干部在罗田县白庙河镇付家庙村举办的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现场,从村支书手里接过一叠村民写的“心愿纸条”。其中一张纸条上,70岁的村民周大爷写道:“想看场老黄梅戏,去镇上看戏又走不动路。”还有村民反映:“孩子放假总在家玩手机,要是有老师教唱歌跳舞就好了。”

这些朴实的心愿,戳中了基层文化民生的痛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市588.27万常住人口中,近60%居住在农村,3000多个行政村分布广泛,部分偏远山村距离乡镇文化站超20公里。市文旅局随后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83%的农村群众认为“文化活动少”,76%的老年人“盼着在家门口看演出”,62%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接触专业文艺培训”。

“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是我们工作的失职。”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晓燕在民生专题会议上表示,必须把“送文化”变成民生实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

针对基层文化民生痛点,市文旅局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要求,以“红色文艺轻骑兵”为载体,推出“三到家”民生服务举措:

演出送到家——组建200余支文艺小分队,配备流动舞台车、便携音响等设备,优先选择农闲时节、节假日开展演出。针对偏远山村采取“分片包干”模式,确保每个行政村每月至少有1场惠民演出。

培训送到家——演员化身“文艺老师”,在演出间隙开展黄梅戏、广场舞、非遗手工等培训,还为乡村学校开设“文艺小课堂”,累计培养村级文艺骨干1200余人。

服务送到家——建立“群众点单——队伍接单——效果评单”机制,通过村微信群、入户走访收集需求,群众可直接预约想看的节目、想学的技能,满意度纳入队伍考核。

“以前演出是‘我们演啥群众看啥’,现在是‘群众要啥我们演啥’。”市群众艺术馆黄梅戏协会演出队伍演员王金凤说,为满足老年人需求,团队特意复排《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黄梅戏选段;针对留守儿童,编排《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等童话剧,还准备了画笔、书籍等小礼物,每次演出都能让孩子们笑得格外开心。

如今,“红色文艺轻骑兵”已成为黄冈基层文化民生的“暖心名片”。截至今年8月,全市“红色文艺轻骑兵”累计开展惠民演出986场次,覆盖3000多个行政村,惠及群众超50万人次;开展文艺培训420余场,带动村级文艺队伍发展到380余支,村民自办文化活动数量同比增长65%;创排的《艾之濯》《长江边的婚礼》等民生题材作品,不仅斩获省级、国家级奖项,还成为群众“点单率”最高的节目。

“以前村里冷冷清清,现在有演出、有培训,大家聚在一起又唱又跳,邻里关系更和睦了。”英山县陶家河乡长岭岗村支书余亚龙感慨道。

胡晓燕表示,下一步,黄冈市将继续聚焦群众文化民生需求,推动“红色文艺轻骑兵”与村级文化阵地建设结合,让优质文化服务长期扎根基层,以作风建设实效守护群众的“精神文化粮仓”。(黄冈日报 记者 吴娅婷 通讯员 张继澍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