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 开学迎新—— 关注咸宁市“传统文化教育”第一课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09日    来源:咸宁日报

9月1日,咸宁市多所中小学校纷纷拉开秋季“开学第一课”帷幕。青少年们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在沉浸式体验、互动实践与趣味探索中,迎接充满创意与温暖的新学期。

非遗魅力融入教学

秋意渐浓,咸宁市第五小学各项传统文化迎新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师们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各项活动中。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长河中,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9月4日,该校501班师生们以“青花瓷”为主题,以社团课为载体进行创作,将这一古典美学融入现代教学,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造力,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领略青花之美,感受青花瓷线描艺术的独特韵味。

课程中,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了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简述青花瓷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为学生们展示经典青花瓷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图案的构成元素与线条运用图案特点及线描画的基本技法,通过引导学生观摩、讲解、示范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老师课前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和课件,介绍线描画的定义、线条的种类,例如:直线、曲线、折线等线条及其在青花图案中的应用。教授学生如何设计简洁而富有寓意的图案,如莲花、云龙、山水等,强调绘画对称与平衡的美学原则。教师还现场演示了青花古韵线描画的绘制过程,包括构图布局、线条勾勒、细节处理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主题,使用铅笔和蓝色深浅的画笔在画纸上进行线描绘画,尝试设计青花图案。教师在学生绘画过程中,从线条流畅度、图案创意、文化元素融合等方面进行点评指导,给予学生及时反馈与指导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的冯灿老师把书法课带进联合教研,赢得教育同行们一片赞誉;像冯灿一样,该校众多优秀教职工以“亲近传统文化”为主题、以“一线课堂实践”为墨,书写了精彩的教育答卷。

多彩仪式趣味满满

9月5日上午,赤壁市赤马港学校操场上,一年级全体师生、学校领导及部分家长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第一课——传统文化润童心 多彩仪式迎新生”活动。此次活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一系列传统仪式,为一年级新生开启了充满意义的求学之旅。

活动在有序的组织下依次展开。身着传统服饰的一年级新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整齐列队,举行“正衣冠”仪式。政教处负责人卢青青详细讲解了“正衣冠”背后的文化意义,同学们认真整理衣冠,以端正的形象开启了求知新程。

全体人员面向孔子像肃立,行拜师礼,表达对先贤的敬重与感恩。在朱砂启智环节,班主任手持朱砂笔,轻轻为学生在额头正中点上红痣,送上“愿你智慧开启,学业有成”的美好祝福,寓意着孩子们从此眼明心亮、好学求知。

随后,新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跨过象征知识追求与成才期许的“启智门”,学子们纷纷击鼓明志,寓意从此明确志向,立志远大!随着槌起槌落,“咚咚”鼓声振奋人心,从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那坚定的目光可知,他们已立定了奋斗目标。现场还设置了拍照打卡点,为孩子们留存这一珍贵的成长瞬间。

一年级新生代表高泓彬围绕“感受传统文化,开启校园生活”分享了自己的体会,言语间满是对新阶段的期待。四年级学长万栩辰同学则通过书法的形式,送给新生们两个字——乐知,为新生送上了学习生活建议与美好祝愿,体现了校园文化的传承。

此次“传统文化润童心 多彩仪式迎新生”活动,不仅让一年级新生体验了传统入学礼仪,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助力他们扣好入学的“第一粒扣子”,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特色活动浸润童心

从传统入学礼到特色体验,咸宁的“开学第一课”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浸润了广大学子的心灵。

咸宁市第四小学为200余名一年级新生举办“破蒙启智,礼润童心”迎新活动,孩子们在父母陪伴下正衣冠、点朱砂;嘉鱼县实验小学的拜师礼、盥洗礼,寓意“净心去杂、专心向学”;赤壁市青泉学校的学子穿过“气球拱门”,依次完成“端正衣冠、朱砂启智、开笔添智、击鼓鸣志”四礼,在庄重的仪式感中感悟做人治学的真谛。

非遗体验区同样热闹:咸宁市第二小学的糖画师傅手把手教学生勾勒花鸟,剪纸摊位前学子们剪出一张张生动图案;通山县通羊一小的传统剪纸课上,红色窗花映亮孩子们的笑脸;咸宁市泉都学校“泉语中华”民族工作坊里,民族风绘画、手工编织作品琳琅满目。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互动中深深扎根在学子心中。

“看到孩子们在‘开学第一课’上眼睛发亮、主动参与,我们特别放心。”不少家长表示,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课程,不仅让孩子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扎根青少年的心田,9月开学季,咸宁市中小学校纷纷用最贴近学生的方式,传递着成长的温度与责任。这不仅是新学期的开端,更是同学们成长赋能的新起点。(咸宁日报 记者 陈希子 陈红菊 通讯员 杨胜利 龚贺瑶)

责任编辑:李欢

传承文化 开学迎新—— 关注咸宁市“传统文化教育”第一课

发表时间:2025-09-09 来源:咸宁日报

9月1日,咸宁市多所中小学校纷纷拉开秋季“开学第一课”帷幕。青少年们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在沉浸式体验、互动实践与趣味探索中,迎接充满创意与温暖的新学期。

非遗魅力融入教学

秋意渐浓,咸宁市第五小学各项传统文化迎新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师们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各项活动中。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长河中,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9月4日,该校501班师生们以“青花瓷”为主题,以社团课为载体进行创作,将这一古典美学融入现代教学,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造力,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领略青花之美,感受青花瓷线描艺术的独特韵味。

课程中,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了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简述青花瓷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为学生们展示经典青花瓷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图案的构成元素与线条运用图案特点及线描画的基本技法,通过引导学生观摩、讲解、示范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老师课前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和课件,介绍线描画的定义、线条的种类,例如:直线、曲线、折线等线条及其在青花图案中的应用。教授学生如何设计简洁而富有寓意的图案,如莲花、云龙、山水等,强调绘画对称与平衡的美学原则。教师还现场演示了青花古韵线描画的绘制过程,包括构图布局、线条勾勒、细节处理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主题,使用铅笔和蓝色深浅的画笔在画纸上进行线描绘画,尝试设计青花图案。教师在学生绘画过程中,从线条流畅度、图案创意、文化元素融合等方面进行点评指导,给予学生及时反馈与指导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的冯灿老师把书法课带进联合教研,赢得教育同行们一片赞誉;像冯灿一样,该校众多优秀教职工以“亲近传统文化”为主题、以“一线课堂实践”为墨,书写了精彩的教育答卷。

多彩仪式趣味满满

9月5日上午,赤壁市赤马港学校操场上,一年级全体师生、学校领导及部分家长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第一课——传统文化润童心 多彩仪式迎新生”活动。此次活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一系列传统仪式,为一年级新生开启了充满意义的求学之旅。

活动在有序的组织下依次展开。身着传统服饰的一年级新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整齐列队,举行“正衣冠”仪式。政教处负责人卢青青详细讲解了“正衣冠”背后的文化意义,同学们认真整理衣冠,以端正的形象开启了求知新程。

全体人员面向孔子像肃立,行拜师礼,表达对先贤的敬重与感恩。在朱砂启智环节,班主任手持朱砂笔,轻轻为学生在额头正中点上红痣,送上“愿你智慧开启,学业有成”的美好祝福,寓意着孩子们从此眼明心亮、好学求知。

随后,新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跨过象征知识追求与成才期许的“启智门”,学子们纷纷击鼓明志,寓意从此明确志向,立志远大!随着槌起槌落,“咚咚”鼓声振奋人心,从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那坚定的目光可知,他们已立定了奋斗目标。现场还设置了拍照打卡点,为孩子们留存这一珍贵的成长瞬间。

一年级新生代表高泓彬围绕“感受传统文化,开启校园生活”分享了自己的体会,言语间满是对新阶段的期待。四年级学长万栩辰同学则通过书法的形式,送给新生们两个字——乐知,为新生送上了学习生活建议与美好祝愿,体现了校园文化的传承。

此次“传统文化润童心 多彩仪式迎新生”活动,不仅让一年级新生体验了传统入学礼仪,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助力他们扣好入学的“第一粒扣子”,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特色活动浸润童心

从传统入学礼到特色体验,咸宁的“开学第一课”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浸润了广大学子的心灵。

咸宁市第四小学为200余名一年级新生举办“破蒙启智,礼润童心”迎新活动,孩子们在父母陪伴下正衣冠、点朱砂;嘉鱼县实验小学的拜师礼、盥洗礼,寓意“净心去杂、专心向学”;赤壁市青泉学校的学子穿过“气球拱门”,依次完成“端正衣冠、朱砂启智、开笔添智、击鼓鸣志”四礼,在庄重的仪式感中感悟做人治学的真谛。

非遗体验区同样热闹:咸宁市第二小学的糖画师傅手把手教学生勾勒花鸟,剪纸摊位前学子们剪出一张张生动图案;通山县通羊一小的传统剪纸课上,红色窗花映亮孩子们的笑脸;咸宁市泉都学校“泉语中华”民族工作坊里,民族风绘画、手工编织作品琳琅满目。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互动中深深扎根在学子心中。

“看到孩子们在‘开学第一课’上眼睛发亮、主动参与,我们特别放心。”不少家长表示,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课程,不仅让孩子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扎根青少年的心田,9月开学季,咸宁市中小学校纷纷用最贴近学生的方式,传递着成长的温度与责任。这不仅是新学期的开端,更是同学们成长赋能的新起点。(咸宁日报 记者 陈希子 陈红菊 通讯员 杨胜利 龚贺瑶)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