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清晨的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还笼罩着一层薄雾,村民李红牵着女儿在校车接送点等待校车来接送学生。
“以前的接送点在村另一头,离大家居住的地方较远,家长们接送都不方便,孩子也不安全,镇联村干部张书记了解后,多次协调,改到了现在这里,方便多了。”李红口中的“张书记”就是镇联村干部张涛。
今年来,通过与村组干部多次下村走访,张涛已协调解决了新村污水管网建设、六组校车接送点更改和民心路弱电线杆迁移等问题,村民对张涛的工作赞不绝口。
这是潘家湾镇推行“干部下沉”机制后的寻常一幕。今年以来,潘家湾镇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契机,创新构建“三在三到”工作机制,即岗在湾组、责在连心、重在服务;干部到组、工作到户、服务到田头,让基层治理从“纸上机制”变为“田间实践”。
田间地头的“民情热线”
夏秋夜晚的潘家湾镇,稻田里蛙声阵阵,沟渠中水流潺潺。但在肖家洲村村民周大爷的记忆里,一个月前的场景截然不同——烈日炙烤下,自家菜地的抽水机轰鸣却无水可用,相邻农户的田埂上,几垄辣椒因缺水变蔫了。
“一个电话,干部带着工具就来了!”
7月10日清晨,周大爷拨通了包组干部吕守全的电话。半小时后,镇干部吕守全骑着电动车带着两名志愿者赶到田埂。他们先与周边5户村民逐户沟通,又请来水利站技术员现场勘测,最终协调疏通了一条被杂草堵塞的支渠。“水来了!”看着清流涌入菜地,周大爷的脸上露出笑容。
这只是潘家湾镇岗在湾组、责在连心、重在服务“三在三到”机制落地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全镇13个村(社区)划分出644个网格,由村干部担任“网格长”,中心户长联系10至20户村民,形成“干部到组、服务到户、问题到场”的治理闭环。
在镇综治中心的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各村网格的民情动态:8月15日,四邑村3组路灯损坏;8月17日,羊毛岸村灌溉渠淤塞……每件事都标注着责任人和办结时限。
“群众提事—现场决议—干部领办—专班督办—结果公示—满意度测评”,这套机制让矛盾化解有了标准化流程。在四邑村村委会,村党委书记邓志平展示了一本“民情账本”:7月20日:村民反映村道积水,专班当日清理排水沟;8月5日:留守儿童托管班选址争议,召开田埂议事会达成共识;8月18日:独居老人张爹爹房屋修缮,施工队已进场。
“过去是‘干部坐堂等群众’,现在是‘干部跑腿解难题’。”镇综治中心负责人冯三郎算了一下:2024年全镇通过网格收集并解决群众诉求217件,平均办结时间从7天缩短至24小时,信访量同比下降43%。
年轻干部的“成长必修课”
“以前觉得基层工作就是发通知、填表格,现在才明白‘脚下沾泥’才是真本事。”30岁的选调生王猛感慨道。2021年,他刚到潘家湾镇时连田垄都分不清,如今已能熟练调解邻里纠纷,成了村民口中的“小王”。
在镇党校的课堂上,返乡大学生杨佰俊正认真记录《农村矛盾调解技巧》。课程涵盖农业农村政策、社会救助、应急管理等20余项内容,采用“理论+实操”双轨教学。上周的模拟演练中,他扮演调解员,成功化解了一场因土地流转引发的争执。“老支书教我,调解时要先倒碗茶,再拉家常,最后讲政策。”杨佰俊说。
“这块地界的历史档案你查到了吗?”“查到了!1953年的土地证显示这里属于李家。”在潘家湾村调解室,“导师”张开桂正带着徒弟梳理一桩土地纠纷。这种“一对一”传帮带模式,让年轻干部快速掌握群众工作“土方法”。
去年以来,全镇32名年轻干部参与化解矛盾189起,12人获评“服务之星”。
在肖家洲村,“95后”干部陈卓经历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考验”。4月傍晚突起大风暴雨,武赤公路四邑村和肖家洲村段沿线多棵树木和道路护栏被大风刮倒横亘路面,过路的大货车、小轿车全部滞留在现场,造成一公里左右的拥堵。
得知该情况后,他迅速联系村干部和党员群众突击队集结赶赴现场,带头清理倒伏的树木、翻倒的道路护栏和路面的碎渣,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仅仅花费半个小时就恢复交通秩序。
“从一开始站在村口发通知,到现在主动上门调解邻里纠纷,我自己都没想到变化这么大。”这是潘家湾镇所有下沉在一线的年轻干部们的心声。
如今,这样一群肯学肯干的年轻人,已成为全镇干部队伍中最具冲劲与活力的中坚力量。
家门口的“解忧驿站”
在潘家湾镇的各个村组,一个个特色调解室正成为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这些挂着木牌的农家小院,用乡情乡愁编织起一张温情的治理网络。
肖家洲村六组的“王嫂解忧小院”里,中心户长王家英端着热茶,听着村民“倒苦水”:“大儿媳嫌我偏心,二儿子不管家……”
王家英不急着劝和,先给每人递上一杯茶:“咱们先尝尝新采的野菊花茶,解解心火。”待情绪平复,她才慢慢引导,“您看,大儿媳给老二带孩子,二儿子在外打工供弟弟读书,大家都不容易。”
几番话下来,婆媳俩红了眼眶,最终握手言和。半年间,王家英用“上门说事、巡逻管事、认真教事、齐心干事”四步法,化解了23起纠纷,被村民称为“金牌调解员”。
羊毛岸村的“老胡调解室”里,组长胡永兴有一本“土地账”。去年,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闹得不可开交,胡永兴带着工作队连续三天走访老一辈村民,翻出泛黄的族谱和1982年的土地证,最终用“历史证据+情感沟通”促成和解。“调解不是判官司,而是帮乡亲们找回情分。”胡永兴说。
四邑村的综治主任周元生有个特殊习惯:每晚提着马扎在村口转悠。村民们戏称这是“月光调解队”。
“白天大家忙,晚上坐下来心平气和。”凭借这股韧劲儿,他手写的237本调解记录成了全镇的“矛盾化解宝典”。
去年腊月,村民周大富与邻居因排水问题僵持不下,周元生带着双方在雪地里画出田界,又用方言编了段顺口溜:“排水沟,宽又直,两邻和睦日子美。”几句话化解了积怨。
截至目前,全镇干部包联群众满意度达98%,信访量同比下降67%,矛盾纠纷化解率超96%。
嘉鱼县委常委、潘家湾镇党委书记周湘波说:“基层治理就像绣花,针脚要细、心意要真。我们将继续探索‘潘湾经验’,让‘民情热线’永不占线,让‘解忧驿站’温暖如春。”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红马甲”穿梭在阡陌之间,“小马扎”摆放在农家院落,一场关于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咸宁日报记者 王恬 通讯员 周全 魏明明 刘威)
发表时间:2025-09-04 来源:湖北文明网
9月1日,清晨的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还笼罩着一层薄雾,村民李红牵着女儿在校车接送点等待校车来接送学生。
“以前的接送点在村另一头,离大家居住的地方较远,家长们接送都不方便,孩子也不安全,镇联村干部张书记了解后,多次协调,改到了现在这里,方便多了。”李红口中的“张书记”就是镇联村干部张涛。
今年来,通过与村组干部多次下村走访,张涛已协调解决了新村污水管网建设、六组校车接送点更改和民心路弱电线杆迁移等问题,村民对张涛的工作赞不绝口。
这是潘家湾镇推行“干部下沉”机制后的寻常一幕。今年以来,潘家湾镇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契机,创新构建“三在三到”工作机制,即岗在湾组、责在连心、重在服务;干部到组、工作到户、服务到田头,让基层治理从“纸上机制”变为“田间实践”。
田间地头的“民情热线”
夏秋夜晚的潘家湾镇,稻田里蛙声阵阵,沟渠中水流潺潺。但在肖家洲村村民周大爷的记忆里,一个月前的场景截然不同——烈日炙烤下,自家菜地的抽水机轰鸣却无水可用,相邻农户的田埂上,几垄辣椒因缺水变蔫了。
“一个电话,干部带着工具就来了!”
7月10日清晨,周大爷拨通了包组干部吕守全的电话。半小时后,镇干部吕守全骑着电动车带着两名志愿者赶到田埂。他们先与周边5户村民逐户沟通,又请来水利站技术员现场勘测,最终协调疏通了一条被杂草堵塞的支渠。“水来了!”看着清流涌入菜地,周大爷的脸上露出笑容。
这只是潘家湾镇岗在湾组、责在连心、重在服务“三在三到”机制落地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全镇13个村(社区)划分出644个网格,由村干部担任“网格长”,中心户长联系10至20户村民,形成“干部到组、服务到户、问题到场”的治理闭环。
在镇综治中心的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各村网格的民情动态:8月15日,四邑村3组路灯损坏;8月17日,羊毛岸村灌溉渠淤塞……每件事都标注着责任人和办结时限。
“群众提事—现场决议—干部领办—专班督办—结果公示—满意度测评”,这套机制让矛盾化解有了标准化流程。在四邑村村委会,村党委书记邓志平展示了一本“民情账本”:7月20日:村民反映村道积水,专班当日清理排水沟;8月5日:留守儿童托管班选址争议,召开田埂议事会达成共识;8月18日:独居老人张爹爹房屋修缮,施工队已进场。
“过去是‘干部坐堂等群众’,现在是‘干部跑腿解难题’。”镇综治中心负责人冯三郎算了一下:2024年全镇通过网格收集并解决群众诉求217件,平均办结时间从7天缩短至24小时,信访量同比下降43%。
年轻干部的“成长必修课”
“以前觉得基层工作就是发通知、填表格,现在才明白‘脚下沾泥’才是真本事。”30岁的选调生王猛感慨道。2021年,他刚到潘家湾镇时连田垄都分不清,如今已能熟练调解邻里纠纷,成了村民口中的“小王”。
在镇党校的课堂上,返乡大学生杨佰俊正认真记录《农村矛盾调解技巧》。课程涵盖农业农村政策、社会救助、应急管理等20余项内容,采用“理论+实操”双轨教学。上周的模拟演练中,他扮演调解员,成功化解了一场因土地流转引发的争执。“老支书教我,调解时要先倒碗茶,再拉家常,最后讲政策。”杨佰俊说。
“这块地界的历史档案你查到了吗?”“查到了!1953年的土地证显示这里属于李家。”在潘家湾村调解室,“导师”张开桂正带着徒弟梳理一桩土地纠纷。这种“一对一”传帮带模式,让年轻干部快速掌握群众工作“土方法”。
去年以来,全镇32名年轻干部参与化解矛盾189起,12人获评“服务之星”。
在肖家洲村,“95后”干部陈卓经历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考验”。4月傍晚突起大风暴雨,武赤公路四邑村和肖家洲村段沿线多棵树木和道路护栏被大风刮倒横亘路面,过路的大货车、小轿车全部滞留在现场,造成一公里左右的拥堵。
得知该情况后,他迅速联系村干部和党员群众突击队集结赶赴现场,带头清理倒伏的树木、翻倒的道路护栏和路面的碎渣,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仅仅花费半个小时就恢复交通秩序。
“从一开始站在村口发通知,到现在主动上门调解邻里纠纷,我自己都没想到变化这么大。”这是潘家湾镇所有下沉在一线的年轻干部们的心声。
如今,这样一群肯学肯干的年轻人,已成为全镇干部队伍中最具冲劲与活力的中坚力量。
家门口的“解忧驿站”
在潘家湾镇的各个村组,一个个特色调解室正成为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这些挂着木牌的农家小院,用乡情乡愁编织起一张温情的治理网络。
肖家洲村六组的“王嫂解忧小院”里,中心户长王家英端着热茶,听着村民“倒苦水”:“大儿媳嫌我偏心,二儿子不管家……”
王家英不急着劝和,先给每人递上一杯茶:“咱们先尝尝新采的野菊花茶,解解心火。”待情绪平复,她才慢慢引导,“您看,大儿媳给老二带孩子,二儿子在外打工供弟弟读书,大家都不容易。”
几番话下来,婆媳俩红了眼眶,最终握手言和。半年间,王家英用“上门说事、巡逻管事、认真教事、齐心干事”四步法,化解了23起纠纷,被村民称为“金牌调解员”。
羊毛岸村的“老胡调解室”里,组长胡永兴有一本“土地账”。去年,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闹得不可开交,胡永兴带着工作队连续三天走访老一辈村民,翻出泛黄的族谱和1982年的土地证,最终用“历史证据+情感沟通”促成和解。“调解不是判官司,而是帮乡亲们找回情分。”胡永兴说。
四邑村的综治主任周元生有个特殊习惯:每晚提着马扎在村口转悠。村民们戏称这是“月光调解队”。
“白天大家忙,晚上坐下来心平气和。”凭借这股韧劲儿,他手写的237本调解记录成了全镇的“矛盾化解宝典”。
去年腊月,村民周大富与邻居因排水问题僵持不下,周元生带着双方在雪地里画出田界,又用方言编了段顺口溜:“排水沟,宽又直,两邻和睦日子美。”几句话化解了积怨。
截至目前,全镇干部包联群众满意度达98%,信访量同比下降67%,矛盾纠纷化解率超96%。
嘉鱼县委常委、潘家湾镇党委书记周湘波说:“基层治理就像绣花,针脚要细、心意要真。我们将继续探索‘潘湾经验’,让‘民情热线’永不占线,让‘解忧驿站’温暖如春。”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红马甲”穿梭在阡陌之间,“小马扎”摆放在农家院落,一场关于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咸宁日报记者 王恬 通讯员 周全 魏明明 刘威)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