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9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脱离现实土壤和社会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因缺乏现实性而丧失其吸引力和生命力。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拓展社会大课堂,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场域中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学习、实践性体悟”强化理论认知,厚植爱国情怀,促进价值内化和实践外化。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关键是要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最直观的丈量

以“真”的行动了解国情。“行走”是对祖国国情的直接认知、对历史文韵的直觉把握、对乡土气息的直观感受,它让宏大的理论叙事化为激励学生奋斗前行的真实故事和典型案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参观体验中,让学生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有利于在“活的思政课”中推动学生明确政治立场、理想目标、价值信仰。

以“活”的理论激荡心灵。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可以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底蕴与辉煌成就的深切认知,在场景体验与理论阐释的双向互动中凝聚共识。在井冈山革命遗址感受革命前辈们的坚韧信念,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感受道路决定命运的真理,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感受理论创新的实践伟力。在科技展览馆亲眼见证“卡脖子”技术如何一步步被攻克,这种直观的效果比宣讲科技自立自强更有冲击力。这种“亲眼所见、亲手所触”的体验与情感反应,是对国情最直观的丈量,可以校准大学生“从何出发”“为何奋斗”的信念罗盘。

将感动转化为认同

可亲可感的“看见”,有助于家国情怀扎根。深入田间地头,蹲在老农身边,倾听他们讲述和土地的情缘,会比教材更生动地体现家与国;走进生产车间,倾听工人讲述产业、产品背后的故事,“制造强国”的形象就能变得更加具象化。上好“行走的思政课”,能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与情感体验中,真切感受到新时代的伟大成就,理解认同中国精神的价值意蕴,让价值引领在情感共鸣中自然而然地发生。

用心用情的“投入”,有助于把握人民至上的理念。利用实践调研,穿梭社区网络,了解百姓的急难愁盼;走进养老院、托育机构、教育学校,了解民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了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就会更加明白一切成绩都是紧锣密鼓干出来的,而不是敲锣打鼓“吹”出来的。

熏陶洗礼的“回顾”,有助于让人生方向更清晰。历史博物馆一件褪色军装承载的烽火记忆,依托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进行场景复原,描述着刻骨铭心的经典事迹,背后有直抵人心的真实力量。红色寻迹的沉浸式体验,能够焕发出直击灵魂的感召力,让思想理论的宏大叙事有了接地气的温度,产生强烈的情感感染力,进而将感动转化为认同,激发强大的行动驱动力。

最有效的“充电桩”

“行走”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挽起袖子、挽起裤子、俯下身子,走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将抽象的理论变为接地气的行动指南。从课堂上懂得“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但是到基层后才发现,百姓们需要把莲藕、小龙虾的丰收变成鼓起来的钱包。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就是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中,先“阅读”,再“翻译”,只有弄明白“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理论的光才算照进了心里。

课堂上老师说“要深入群众”,现场却逼着你将群众路线这个方法“改装升级”,把专业术语换成大白话,把“书上方法”练成“接地气的真功夫”。知识不是万能的,但能把知识用得接地气,才是真本事。比如用现代新媒体技术为乡村特产直播带货、开辟网络商城等,通过干中学、学中干实现认知的循环提升,进一步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转化力,提升理论的转化效能。

百姓的认可是最珍贵的功勋章,是最淳厚质朴的推动力,用“被需要的幸福”点燃持续奋斗引擎,让“幸福的收获”转化为“行动惯性”,那份“干成了”的强烈成就感,是持续干下去最有效的“充电桩”,打心眼里认同奋斗的意义、担当的价值,进而激发持续投身实践的内驱力。

“行走”也是一种“聚心”

思政引领力之强,在于实现心灵的同频共振,“行走”也是一种“聚心”,是团结奋斗的情感纽带,人心之聚是战胜一切险阻的底气。“行走”不仅可以提升青年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共同化解难题,在并肩同行的日常中形成牢固的黏合力。

一次携手攻克难关,一场围炉促膝深谈,在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织就一张心手相连、同向同行的情感之网。“行走”中的学生,不再是“云端来客”,而是努力拼搏的追梦人,在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之根中,一茬又一茬地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分别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常东亮 石云霞

责任编辑:何霄

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发表时间:2025-08-29 来源:湖北文明网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脱离现实土壤和社会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因缺乏现实性而丧失其吸引力和生命力。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拓展社会大课堂,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场域中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学习、实践性体悟”强化理论认知,厚植爱国情怀,促进价值内化和实践外化。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关键是要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最直观的丈量

以“真”的行动了解国情。“行走”是对祖国国情的直接认知、对历史文韵的直觉把握、对乡土气息的直观感受,它让宏大的理论叙事化为激励学生奋斗前行的真实故事和典型案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参观体验中,让学生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有利于在“活的思政课”中推动学生明确政治立场、理想目标、价值信仰。

以“活”的理论激荡心灵。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可以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底蕴与辉煌成就的深切认知,在场景体验与理论阐释的双向互动中凝聚共识。在井冈山革命遗址感受革命前辈们的坚韧信念,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感受道路决定命运的真理,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感受理论创新的实践伟力。在科技展览馆亲眼见证“卡脖子”技术如何一步步被攻克,这种直观的效果比宣讲科技自立自强更有冲击力。这种“亲眼所见、亲手所触”的体验与情感反应,是对国情最直观的丈量,可以校准大学生“从何出发”“为何奋斗”的信念罗盘。

将感动转化为认同

可亲可感的“看见”,有助于家国情怀扎根。深入田间地头,蹲在老农身边,倾听他们讲述和土地的情缘,会比教材更生动地体现家与国;走进生产车间,倾听工人讲述产业、产品背后的故事,“制造强国”的形象就能变得更加具象化。上好“行走的思政课”,能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与情感体验中,真切感受到新时代的伟大成就,理解认同中国精神的价值意蕴,让价值引领在情感共鸣中自然而然地发生。

用心用情的“投入”,有助于把握人民至上的理念。利用实践调研,穿梭社区网络,了解百姓的急难愁盼;走进养老院、托育机构、教育学校,了解民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了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就会更加明白一切成绩都是紧锣密鼓干出来的,而不是敲锣打鼓“吹”出来的。

熏陶洗礼的“回顾”,有助于让人生方向更清晰。历史博物馆一件褪色军装承载的烽火记忆,依托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进行场景复原,描述着刻骨铭心的经典事迹,背后有直抵人心的真实力量。红色寻迹的沉浸式体验,能够焕发出直击灵魂的感召力,让思想理论的宏大叙事有了接地气的温度,产生强烈的情感感染力,进而将感动转化为认同,激发强大的行动驱动力。

最有效的“充电桩”

“行走”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挽起袖子、挽起裤子、俯下身子,走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将抽象的理论变为接地气的行动指南。从课堂上懂得“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但是到基层后才发现,百姓们需要把莲藕、小龙虾的丰收变成鼓起来的钱包。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就是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中,先“阅读”,再“翻译”,只有弄明白“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理论的光才算照进了心里。

课堂上老师说“要深入群众”,现场却逼着你将群众路线这个方法“改装升级”,把专业术语换成大白话,把“书上方法”练成“接地气的真功夫”。知识不是万能的,但能把知识用得接地气,才是真本事。比如用现代新媒体技术为乡村特产直播带货、开辟网络商城等,通过干中学、学中干实现认知的循环提升,进一步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转化力,提升理论的转化效能。

百姓的认可是最珍贵的功勋章,是最淳厚质朴的推动力,用“被需要的幸福”点燃持续奋斗引擎,让“幸福的收获”转化为“行动惯性”,那份“干成了”的强烈成就感,是持续干下去最有效的“充电桩”,打心眼里认同奋斗的意义、担当的价值,进而激发持续投身实践的内驱力。

“行走”也是一种“聚心”

思政引领力之强,在于实现心灵的同频共振,“行走”也是一种“聚心”,是团结奋斗的情感纽带,人心之聚是战胜一切险阻的底气。“行走”不仅可以提升青年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共同化解难题,在并肩同行的日常中形成牢固的黏合力。

一次携手攻克难关,一场围炉促膝深谈,在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织就一张心手相连、同向同行的情感之网。“行走”中的学生,不再是“云端来客”,而是努力拼搏的追梦人,在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之根中,一茬又一茬地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分别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常东亮 石云霞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