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红色书信里的精神密码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9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书信”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初心见证、理想信念的真挚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具象彰显。红色书信中关于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勇当前锋等内容元素,让人得以窥见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体悟大别山精神的重要载体。

“坚守信念、紧跟党走”的政治品格是大别山精神的价值核心

1927年,时任中共麻城特别支部书记的蔡济璜临危不惧,解决了“麻城惨案”后,在中共麻城县委成立时写下一首诗:“明月照秋霜,今朝还故乡。留得头颅在,雄心誓不降。”蔡济璜“留得头颅在”是为了能够继续为党的革命事业拼搏,“雄心誓不降”中“誓”字掷地有声,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安危冷暖都始终紧跟党走的誓言。

“这样的生活,小孩子终成大累,所以决定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生活也很困苦,但现在生活困苦,决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成为最大多数人类的问题。”1933年2月,革命形势恶化,陈潭秋无奈留下妻子徐全直在上海待产,自己则向黄冈老家的两位哥哥写了一封托孤信。然而这封信竟成为一家人永远的别离。1934年,徐全直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陈潭秋怀着悲愤的心情说“她是党的好女儿”。在共同的革命理想面前,共产党人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跟党走、舍小我以利社会家国。

坚守信念,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胆忠诚。紧跟党走,是将个人的命运、革命的成败与党的前途紧紧相连的坚定选择。在白色恐怖中,大别山革命先烈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书写了这片土地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的传奇。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要赓续这种精神血脉,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和激荡面前,保持定力,坚定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革命意志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内容

为了宣传发动群众参加革命,1930年12月初,中国红军第一军政治部给位于大别山腹地的罗田滕家堡群众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们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极大地增强了根据地的群众基础。这封红军写给人民群众的信,体现了党以政治宣传争取民心、巩固根据地的斗争智慧,是党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印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鄂豫皖苏区能够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正是因为党政军民的团结奋斗,为创建和扩大人民军队、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政权建设、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0年2月,时任新四军游击大队大队长的潘涛随部队从筠山转移途经家乡,他本想下山到家探望妻子和未满月的儿子,然而队伍需连夜奔赴抗日前线,于是他只能在给妻子贾春英的信中这样写道:“苏区很多你熟悉的同志为国捐躯,吾与队友化悲痛为力量,急赴前线杀敌,倭寇不除,国无宁日,谈何家全……抗战胜利之日,就是我返家之时。”然而没过多久,潘涛在咸宁嘉鱼县跟日军激战最终壮烈牺牲,这封家信竟成了绝笔。“国无宁日,谈何家全”,一家不全是为万家全,寥寥数语,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共产党人形象跃然纸上。

顾全大局是面对利益取舍时公而忘私、局部服从整体的胸襟气魄。正如李先念同志所说,“凡是对全局有利的事情,大家都要勇于承担义务,坚决去办,而且一定要办好。凡是对全局不利的事情,即使从局部来看是必需的、有利的,也决不能办”。团结奋斗是大别山区党群同心、军民一致、不怕牺牲、排难创新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今天,大别山精神中“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顽强意志依然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光芒,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显著的精神基因,更是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之源。

“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顽强作风是大别山精神的具体表现

1935年5月,时任鄂豫陕省委代书记吴焕先在给红四方面军并转川陕省委的信中写道:“我们也正在扩大红军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一切斗争的动员来粉碎敌人第二次进攻,为开创新苏区与为保卫川陕苏区而决生死的战斗。”年仅27岁的红军将领吴焕先,根据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争取战斗胜利将生死置之度外,展现出非凡的革命气魄。

张天伟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到延安后,终于和中断通讯7年的家人建立起联系。1938年8月,他在庆阳给母亲和胞兄张天旺写的信中说:“不要同人家闹意见,或发生纠纷,这是不好的,现在国家的人民都是团结一致的,特别是中国的存亡……最近日寇想夺取武汉,这当然我国是不会放弃的,是与日寇决战到底的,最后的胜利定属于我们。”朴实真挚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最后的胜利定属于我们”,宣示着将革命进行到底、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决心。

勇当前锋,是烽火硝烟中听党指挥、敢打头阵的革命血性。不胜不休,是用生命和智慧写就的铮铮誓言。同革命战争年代相比,新时代的长征路虽然在环境、任务等方面大有不同,但在前进道路上仍然面临各种风险挑战。民族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以“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劲头迎接挑战、担当作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从泛黄的信笺到数字化的档案,红色书信作为历史文本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启示当下、指引未来。如今,大别山精神依然是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密码。红色书信中的大别山精神必将为支点建设注入信念之光、全局之识、团结之力和前锋之勇。

(作者分别为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长江大学红色书信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信·荆楚”团队学生负责人 刘小燕 袁田

责任编辑:何霄

读懂红色书信里的精神密码

发表时间:2025-08-29 来源:湖北文明网

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书信”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初心见证、理想信念的真挚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具象彰显。红色书信中关于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勇当前锋等内容元素,让人得以窥见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体悟大别山精神的重要载体。

“坚守信念、紧跟党走”的政治品格是大别山精神的价值核心

1927年,时任中共麻城特别支部书记的蔡济璜临危不惧,解决了“麻城惨案”后,在中共麻城县委成立时写下一首诗:“明月照秋霜,今朝还故乡。留得头颅在,雄心誓不降。”蔡济璜“留得头颅在”是为了能够继续为党的革命事业拼搏,“雄心誓不降”中“誓”字掷地有声,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安危冷暖都始终紧跟党走的誓言。

“这样的生活,小孩子终成大累,所以决定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生活也很困苦,但现在生活困苦,决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成为最大多数人类的问题。”1933年2月,革命形势恶化,陈潭秋无奈留下妻子徐全直在上海待产,自己则向黄冈老家的两位哥哥写了一封托孤信。然而这封信竟成为一家人永远的别离。1934年,徐全直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陈潭秋怀着悲愤的心情说“她是党的好女儿”。在共同的革命理想面前,共产党人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跟党走、舍小我以利社会家国。

坚守信念,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胆忠诚。紧跟党走,是将个人的命运、革命的成败与党的前途紧紧相连的坚定选择。在白色恐怖中,大别山革命先烈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书写了这片土地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的传奇。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要赓续这种精神血脉,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和激荡面前,保持定力,坚定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革命意志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内容

为了宣传发动群众参加革命,1930年12月初,中国红军第一军政治部给位于大别山腹地的罗田滕家堡群众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们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极大地增强了根据地的群众基础。这封红军写给人民群众的信,体现了党以政治宣传争取民心、巩固根据地的斗争智慧,是党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印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鄂豫皖苏区能够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正是因为党政军民的团结奋斗,为创建和扩大人民军队、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政权建设、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0年2月,时任新四军游击大队大队长的潘涛随部队从筠山转移途经家乡,他本想下山到家探望妻子和未满月的儿子,然而队伍需连夜奔赴抗日前线,于是他只能在给妻子贾春英的信中这样写道:“苏区很多你熟悉的同志为国捐躯,吾与队友化悲痛为力量,急赴前线杀敌,倭寇不除,国无宁日,谈何家全……抗战胜利之日,就是我返家之时。”然而没过多久,潘涛在咸宁嘉鱼县跟日军激战最终壮烈牺牲,这封家信竟成了绝笔。“国无宁日,谈何家全”,一家不全是为万家全,寥寥数语,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共产党人形象跃然纸上。

顾全大局是面对利益取舍时公而忘私、局部服从整体的胸襟气魄。正如李先念同志所说,“凡是对全局有利的事情,大家都要勇于承担义务,坚决去办,而且一定要办好。凡是对全局不利的事情,即使从局部来看是必需的、有利的,也决不能办”。团结奋斗是大别山区党群同心、军民一致、不怕牺牲、排难创新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今天,大别山精神中“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顽强意志依然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光芒,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显著的精神基因,更是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之源。

“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顽强作风是大别山精神的具体表现

1935年5月,时任鄂豫陕省委代书记吴焕先在给红四方面军并转川陕省委的信中写道:“我们也正在扩大红军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一切斗争的动员来粉碎敌人第二次进攻,为开创新苏区与为保卫川陕苏区而决生死的战斗。”年仅27岁的红军将领吴焕先,根据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争取战斗胜利将生死置之度外,展现出非凡的革命气魄。

张天伟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到延安后,终于和中断通讯7年的家人建立起联系。1938年8月,他在庆阳给母亲和胞兄张天旺写的信中说:“不要同人家闹意见,或发生纠纷,这是不好的,现在国家的人民都是团结一致的,特别是中国的存亡……最近日寇想夺取武汉,这当然我国是不会放弃的,是与日寇决战到底的,最后的胜利定属于我们。”朴实真挚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最后的胜利定属于我们”,宣示着将革命进行到底、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决心。

勇当前锋,是烽火硝烟中听党指挥、敢打头阵的革命血性。不胜不休,是用生命和智慧写就的铮铮誓言。同革命战争年代相比,新时代的长征路虽然在环境、任务等方面大有不同,但在前进道路上仍然面临各种风险挑战。民族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以“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劲头迎接挑战、担当作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从泛黄的信笺到数字化的档案,红色书信作为历史文本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启示当下、指引未来。如今,大别山精神依然是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密码。红色书信中的大别山精神必将为支点建设注入信念之光、全局之识、团结之力和前锋之勇。

(作者分别为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长江大学红色书信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信·荆楚”团队学生负责人 刘小燕 袁田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