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约四会”约出文明风——解锁鄂州市沼山镇朱山东村的治理密码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八月的烈日炙烤着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朱山东村的田野,蝉鸣声里,杨道江、柯友申、陈绪军等几名理事会成员,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正挨家挨户叩响村民的大门。

“看好孩子,远离野塘!”一张张防溺水宣传单递出,一句句殷切的叮嘱在村巷间回荡。这是朱山东村“一约四会”制度下,乡风文明理事会日常履职的寻常一幕。入夏以来,这样的“敲门行动”已成为全村常态,为平安夏日织起一道无形的防护网。

在朱山东村,“一约四会”绝非挂在墙上的冰冷条文,而是融入村民血脉的自觉行动。“一约”是村规民约,“四会”是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乡风文明理事会。这套机制,已成为撬动村庄善治的有力支点。

“约”出新家园

从“干部拍板”到“村民主唱”

“一约四会”约出文明风

村干部与理事会成员讨论村里产业发展情况。

绿树掩映的庭院,洁净蜿蜒的村道,彩蝶流连的公共花园……步入朱山东村,目之所及皆是村民巧手打造的风景。“看看这广场、分类垃圾点、新公厕,变化天翻地覆!亲手建的家园,心里格外踏实!”村民陈军平语气里满是自豪。

这份“踏实”,源于治理模式的改变。朱山东村彻底告别了“干部拍板、村民旁观”的老路。村庄如何规划?板凳会上议,村湾夜话里聊。区、镇、村干部领着村民代表走遍村头巷尾,哪里建什么、怎么建,全由村民共商共定。“让村民出点子、提想法,他们的热情反而高涨,真正成了建设的主人!”村党支部书记杨裕喜深有体会。

改善家园,党员带头,群众跟上。五个自然湾的理事会应运而生。杨一凰湾理事会会长杨青龙被村民亲切称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不仅带头捐款捐物,更挥锹种树、安装护栏冲锋在前。当得知自制栅栏能省一半成本,村民陈军平主动购来模具,杨道湖等人纷纷出力,仅三个月就完成了1900米栅栏安装,节省资金近四成。

绿植修剪、墙体彩绘……村湾的点滴变化,无不凝聚着村民的巧思与汗水。环境变美了,村民装扮“美丽庭院”的热情更高了,家家户户的“小美”,正汇聚成朱山东村的“大美”气象。

“约”出新活水

环境美了产业旺了

“一约四会”约出文明风

理事会成员和村民查看盆栽长势情况。

村容焕新,为产业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村集体投资兴建的多肉大棚里,55岁的杨学军对着手机镜头侃侃而谈:“家人们看这盆,品相多棒!”依托“村+合作社+村民”模式,村民可免费使用平台直播带货,收益尽归己有。半年间,杨学军线上售出多肉2万多盆,增收近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变身“新农人”,直播带货成了增收新引擎。

“共同缔造的落脚点是成果共享,美环境更要兴产业,让村民得实惠。”杨裕喜点明关键。

除多肉产业外,村里还瞄准高附加值农业——花青素黑玉米。去年试种反响热烈,今年50亩基地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村民朱冬贵在基地务工,日入70元,实现了家门口的稳定增收。盘活土地,发展花卉苗木、稻虾共作、莲藕种植等特色产业,朱山东村不断拓宽集体与村民的增收渠道,让产业兴旺成为文明乡风最坚实的依托。

“约”出新风尚

良俗善治润心田

“一约四会”约出文明风

理事会成员到村民家里进行防溺水知识宣传。

连日来,乡风文明理事会成员与村民代表围坐一堂,商量灭蚊防蚊方案。“有事大家商量”的习惯在朱山东村已坚持近十年。理事会下设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让大小事务由民作主,有效约束了不良思想和行为。

前几日,村民朱其均父亲去世,理事会成员及时上门倡导丧事简办,得到了积极响应,仅取消发整包烟一项就节约万元。从倡导“喜事四不”(不收彩礼、不收礼金、不设账桌、不留剩菜),到细化“不用整包烟、不放烟花、不乱倒厨余垃圾”等新规,村民的观念在移风易俗中悄然提升。

朱山东村还创新设立“道德红黑榜”和党员包段责任制。党员户门前的“共产党员户”标牌亮明身份,98名党员主动认领道路肩改造的包段任务。红榜扬善,黑榜纠偏,积分激励,全民争先的氛围日益浓厚。党员杨青龙说:“规矩立起来,攀比就少了,心气反而更齐了。”(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胡倩 程川 通讯员彭碧勋)

责任编辑:何霄

“一约四会”约出文明风——解锁鄂州市沼山镇朱山东村的治理密码

发表时间:2025-08-28 来源:湖北文明网

八月的烈日炙烤着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朱山东村的田野,蝉鸣声里,杨道江、柯友申、陈绪军等几名理事会成员,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正挨家挨户叩响村民的大门。

“看好孩子,远离野塘!”一张张防溺水宣传单递出,一句句殷切的叮嘱在村巷间回荡。这是朱山东村“一约四会”制度下,乡风文明理事会日常履职的寻常一幕。入夏以来,这样的“敲门行动”已成为全村常态,为平安夏日织起一道无形的防护网。

在朱山东村,“一约四会”绝非挂在墙上的冰冷条文,而是融入村民血脉的自觉行动。“一约”是村规民约,“四会”是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乡风文明理事会。这套机制,已成为撬动村庄善治的有力支点。

“约”出新家园

从“干部拍板”到“村民主唱”

“一约四会”约出文明风

村干部与理事会成员讨论村里产业发展情况。

绿树掩映的庭院,洁净蜿蜒的村道,彩蝶流连的公共花园……步入朱山东村,目之所及皆是村民巧手打造的风景。“看看这广场、分类垃圾点、新公厕,变化天翻地覆!亲手建的家园,心里格外踏实!”村民陈军平语气里满是自豪。

这份“踏实”,源于治理模式的改变。朱山东村彻底告别了“干部拍板、村民旁观”的老路。村庄如何规划?板凳会上议,村湾夜话里聊。区、镇、村干部领着村民代表走遍村头巷尾,哪里建什么、怎么建,全由村民共商共定。“让村民出点子、提想法,他们的热情反而高涨,真正成了建设的主人!”村党支部书记杨裕喜深有体会。

改善家园,党员带头,群众跟上。五个自然湾的理事会应运而生。杨一凰湾理事会会长杨青龙被村民亲切称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不仅带头捐款捐物,更挥锹种树、安装护栏冲锋在前。当得知自制栅栏能省一半成本,村民陈军平主动购来模具,杨道湖等人纷纷出力,仅三个月就完成了1900米栅栏安装,节省资金近四成。

绿植修剪、墙体彩绘……村湾的点滴变化,无不凝聚着村民的巧思与汗水。环境变美了,村民装扮“美丽庭院”的热情更高了,家家户户的“小美”,正汇聚成朱山东村的“大美”气象。

“约”出新活水

环境美了产业旺了

“一约四会”约出文明风

理事会成员和村民查看盆栽长势情况。

村容焕新,为产业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村集体投资兴建的多肉大棚里,55岁的杨学军对着手机镜头侃侃而谈:“家人们看这盆,品相多棒!”依托“村+合作社+村民”模式,村民可免费使用平台直播带货,收益尽归己有。半年间,杨学军线上售出多肉2万多盆,增收近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变身“新农人”,直播带货成了增收新引擎。

“共同缔造的落脚点是成果共享,美环境更要兴产业,让村民得实惠。”杨裕喜点明关键。

除多肉产业外,村里还瞄准高附加值农业——花青素黑玉米。去年试种反响热烈,今年50亩基地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村民朱冬贵在基地务工,日入70元,实现了家门口的稳定增收。盘活土地,发展花卉苗木、稻虾共作、莲藕种植等特色产业,朱山东村不断拓宽集体与村民的增收渠道,让产业兴旺成为文明乡风最坚实的依托。

“约”出新风尚

良俗善治润心田

“一约四会”约出文明风

理事会成员到村民家里进行防溺水知识宣传。

连日来,乡风文明理事会成员与村民代表围坐一堂,商量灭蚊防蚊方案。“有事大家商量”的习惯在朱山东村已坚持近十年。理事会下设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让大小事务由民作主,有效约束了不良思想和行为。

前几日,村民朱其均父亲去世,理事会成员及时上门倡导丧事简办,得到了积极响应,仅取消发整包烟一项就节约万元。从倡导“喜事四不”(不收彩礼、不收礼金、不设账桌、不留剩菜),到细化“不用整包烟、不放烟花、不乱倒厨余垃圾”等新规,村民的观念在移风易俗中悄然提升。

朱山东村还创新设立“道德红黑榜”和党员包段责任制。党员户门前的“共产党员户”标牌亮明身份,98名党员主动认领道路肩改造的包段任务。红榜扬善,黑榜纠偏,积分激励,全民争先的氛围日益浓厚。党员杨青龙说:“规矩立起来,攀比就少了,心气反而更齐了。”(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胡倩 程川 通讯员彭碧勋)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