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凌晨4点,赤壁市金鸡山路的路灯尚未熄灭,街角一间30平方米的“爱心粥屋”已亮起灯光。蒸汽裹挟着米香扑面而来,张华林和十余名“红马甲”志愿者把滚烫的白粥舀进保温桶。
6点整,第一辆送餐车驶向赤壁市区主干道——为环卫工、孤寡老人免费派发的“爱心早餐”再次启程。
负责河北大道的环卫工李师傅接过粥和鸡蛋,笑得眼角堆起褶子:“老张比闹钟还准!”自2018年12月粥屋开张以来,已送出近4万份早餐、完成近3千次上门送餐;志愿者也从最初的3人增至260余人。
“我只是把当兵时的早起习惯,用在了熬粥上。”45岁的退役军人张华林皮肤黝黑、嗓门洪亮,举手投足间仍带军人作风。凌晨4点,大多数人还在熟睡,他已像听到紧急集合哨一样翻身起床,进厨房系围裙、开火、淘米、下锅,整套动作干净利落。
2017年,在驾校工作的张华林牵头成立赤壁益家人志愿服务队,并把“免费早餐”写进年度计划。为启动项目,他捐出2万元积蓄;为维持运转,他跑遍赤壁市区30多家爱心企业“化缘”;为方便老人,他又自掏腰包把电饭煲升级为医用不锈钢蒸箱,最终成立了“爱心粥屋”。
粥香也飘向了偏远山村。2020年2月,一通求助电话让张华林记住了住在东洲廉租房16栋的白血病女孩小杨。挂掉电话,他揣着当月工资直奔菜市场:先送菜,再送口罩,后来连水果和女孩的功课辅导也一并包揽。
如今,女孩病情稳定,床头贴着张华林手写的卡片:“别怕,粥屋永远给你留一碗粥。”
五年多来,张华林和其他志愿者踏遍赤壁10多个乡镇: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春节送年货;清明节时在金峰山烈士纪念碑前献上亲手扎的花圈;每月准时走进福利院和留守儿童之家。粗略统计,张华林个人捐款捐物逾12万元,撬动社会爱心资源折合60余万元,组织参与150余场户外公益活动、带动260余名固定青年志愿者……
张华林的真情付出获得了大家的认可,“爱心粥屋”先后获评赤壁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咸宁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他本人也荣获咸宁市2023年度岗位学雷锋标兵。
面对荣誉,张华林摆摆手说道:“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只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说话间,新一天的粥香伴着热气再次升腾,像一面温暖的旗帜,在赤壁上空高高飘扬。(咸宁日报记者 黄柱 特约记者 但唐静 通讯员 胡新华)
发表时间:2025-08-28 来源:湖北文明网
8月21日凌晨4点,赤壁市金鸡山路的路灯尚未熄灭,街角一间30平方米的“爱心粥屋”已亮起灯光。蒸汽裹挟着米香扑面而来,张华林和十余名“红马甲”志愿者把滚烫的白粥舀进保温桶。
6点整,第一辆送餐车驶向赤壁市区主干道——为环卫工、孤寡老人免费派发的“爱心早餐”再次启程。
负责河北大道的环卫工李师傅接过粥和鸡蛋,笑得眼角堆起褶子:“老张比闹钟还准!”自2018年12月粥屋开张以来,已送出近4万份早餐、完成近3千次上门送餐;志愿者也从最初的3人增至260余人。
“我只是把当兵时的早起习惯,用在了熬粥上。”45岁的退役军人张华林皮肤黝黑、嗓门洪亮,举手投足间仍带军人作风。凌晨4点,大多数人还在熟睡,他已像听到紧急集合哨一样翻身起床,进厨房系围裙、开火、淘米、下锅,整套动作干净利落。
2017年,在驾校工作的张华林牵头成立赤壁益家人志愿服务队,并把“免费早餐”写进年度计划。为启动项目,他捐出2万元积蓄;为维持运转,他跑遍赤壁市区30多家爱心企业“化缘”;为方便老人,他又自掏腰包把电饭煲升级为医用不锈钢蒸箱,最终成立了“爱心粥屋”。
粥香也飘向了偏远山村。2020年2月,一通求助电话让张华林记住了住在东洲廉租房16栋的白血病女孩小杨。挂掉电话,他揣着当月工资直奔菜市场:先送菜,再送口罩,后来连水果和女孩的功课辅导也一并包揽。
如今,女孩病情稳定,床头贴着张华林手写的卡片:“别怕,粥屋永远给你留一碗粥。”
五年多来,张华林和其他志愿者踏遍赤壁10多个乡镇: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春节送年货;清明节时在金峰山烈士纪念碑前献上亲手扎的花圈;每月准时走进福利院和留守儿童之家。粗略统计,张华林个人捐款捐物逾12万元,撬动社会爱心资源折合60余万元,组织参与150余场户外公益活动、带动260余名固定青年志愿者……
张华林的真情付出获得了大家的认可,“爱心粥屋”先后获评赤壁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咸宁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他本人也荣获咸宁市2023年度岗位学雷锋标兵。
面对荣誉,张华林摆摆手说道:“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只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说话间,新一天的粥香伴着热气再次升腾,像一面温暖的旗帜,在赤壁上空高高飘扬。(咸宁日报记者 黄柱 特约记者 但唐静 通讯员 胡新华)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