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聚郧西 盛景引天下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郧西县城全貌。

郧西县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

手工刺绣传承人张春梅(左)指导“织女绣”技法。记者全正摄

郧西县婚俗文化展演。通讯员袁春艳摄

“织女”展示传统织布技艺。

制作花馍。

今年5月,郧西“七夕文化”在2025世界 IP经济发展大会暨全球 IP授权博览会上斩获“2025十大年度 IP”称号;时隔三个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再传喜讯——将郧西确定为2025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示范举办地。

历经十六载深耕细作,这座“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终于让传统七夕IP实现跨越,从地方特色符号成长为全国瞩目的文化品牌。它既守住了穿针乞巧、投放河灯的非遗根脉,又通过文创、科创、农创的融合创新,让七夕文化成为兼具文化厚度与经济活力的标杆品牌。

星河为媒 七夕传统解锁“新玩法”

“穿针要稳,线要对齐针孔,这可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乞巧’本事!”8月23日,郧西县非遗文化馆内,30余名学生围在老师柯希玲身旁,指尖捏着彩线专注学习七夕非遗技艺。这样的场景,每年七夕前后都会在这里如期上演。

“馆内展示的七夕相关非遗技艺超百种,不仅让年轻人读懂传统文化,更让古老技艺成了节日的‘氛围担当’。”郧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刘洁静介绍。在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乞巧织布坊的织机声阵阵、织女汉服馆的衣袂款款翻飞、天河古榨坊的古法技艺同步展演,共同打造出全民可参与、可体验的文化盛宴,让游客沉浸式触摸七夕文化肌理。

郧西与七夕的羁绊,早已刻进山水与民俗的基因里。该县境内69.5公里的天河,走向与天上银河惊人契合;沿岸娘娘山、石公公、石婆婆、金钗石等地名风物,与牛郎织女传说高度呼应;葡萄架下听夜话、放河灯、做巧食的习俗代代相传——这里的七夕文化,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民间成风俗”的活态传承,以牛郎织女传说为根基,以忠贞爱情为主线,以乞巧祈福为表征,以郧西天河为标志,囊括故事、遗存、民俗等丰富内涵。

从地方文化到全国标杆,郧西七夕的“破圈”之路清晰且坚定:2014年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郧西“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称号;同年12月,“郧西七夕”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又获评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2025年5月,“七夕文化”再添“2025十大年度 IP”殊荣,郧西七夕浪漫绿色长廊亦同步入选中国公路学会旅游公路项目名录。

如今,七夕早已不是单纯的文化符号,更成为郧西县的“城市名片”。29座融入七夕元素的文化桥梁横跨河道,“喜鹊长廊”“七夕故事长廊”“诗词街”串联成特色景观带,“活动+景观+演绎”的三位一体模式,让游客走在街头便能邂逅浪漫。每年七夕时节,郧西万人空巷,张灯结彩的街巷里,既有老辈人熟悉的传统习俗,也有年轻人喜爱的文创市集。十六年的坚持,让“郧西七夕”从地方性活动成长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狂欢,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诗意惠民 浪漫经济点燃乡村振兴新活力

“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郧西县打造七夕 IP的核心初心。如今,这颗初心已结出丰硕果实——七夕催生的“浪漫经济”,正化作乡村振兴的“实在红利”。

8月下旬的郧西县观音镇刘家湾村,七夕湾景区的山水间满是游客身影。“每年七夕前半个月,10间客房就订满了!”景区民宿负责人杨会国忙着给游客端上马头山羊肉汤,脸上满是笑意,“借着七夕热度,日均收入超5000元,游客来了不仅住得开心,还爱带点本地特产走。”

在观音镇,天河如同一条“黄金纽带”,串联起七夕湾、天河口湿地公园、双石沟民俗村等景点,沿线催生出七夕特色民宿、农家乐、农副产品加工作坊、抖音电商直播点等新业态。当地采用“市场主体+文旅体活动+农户”的模式,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今年以来仅“乡村游”就接待游客超32万人次,创收7900余万元。

这样的“七夕红利”,在店子镇同样可见。8月22日,该镇七里沟村金星艾叶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艾草香气弥漫,20余名工人正将晒干的艾草制成七夕艾叶茶、艾条、足浴包。“以前艾草产品没特色,难卖。贴上七夕标签后,品名雅致、寓意也好,来自北京、湖南、广东的订单不断!”合作社负责人梅光和说,将浪漫节日元素融入产品设计,既传承了文化,又鼓了村民的口袋。

依托七夕文化,店子镇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集艾草种植、产品研发、艾文化体验、养生保健服务、农旅融合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带动5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在家门口务工每天能挣100元,家里2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还有1000元收入,不用外出打工,日子踏实!”村民万绪运的话,道出了当地农户的真切获得感。

近年来,郧西县深入挖掘七夕文化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整合农文旅资源,推出“七夕美人茶”“七夕艾”等农创、文创、科创产品,建成中国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七夕主题驿站等线下体验空间。截至目前,“七夕链”相关文化产业企业超110家,累计注册商标120余个,带动2800余户农户参与,农特产品销售额达1.45亿元——七夕,早已成为郧西乡村振兴的推进器。

盛会织梦 千盏河灯引爆全民狂欢季

如“七”而遇,相逢今“夕”。对郧西人而言,七夕的热闹堪比春节:天河之畔,千盏河灯顺流而下,两岸灯火璀璨;喜鹊桥上,游人摩肩接踵,共赴浪漫之约——今年,随着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落地,这份浪漫更增添了“国家级”分量。

本次活动以“星河筑梦·家国同心”为主题,由中宣部文明实践局、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团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联合主办,湖北省委宣传部、十堰市委市政府承办,采用“网上+网下”“传统+现代”“文化+文明”的融合形式,通过主题音乐会、非遗展示、传统婚俗体验、爱情长跑等多元活动,让七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活动精心策划了六项核心内容:“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启动仪式、新时代文明实践调研体验活动、流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展演活动、青年喜爱的爱情旅游目的地向往之旅活动、全民运动悦享七夕活动、七夕非遗传承活动。其中,启动仪式将于8月28日19时30分在郧西县文化体育中心举行,分为仪式环节与“缘起天河·情定郧西”七夕主题音乐会。音乐会通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三个篇章,唤醒大众对七夕浪漫的情感共鸣;AI短片《爱在诗河间》则以经典七夕诗词为脉络,融合光影特效与传统场景,让诗词中的七夕文化“活”起来。

从8月20日至9月2日,各类活动将持续点燃郧西的浪漫氛围:游客可走进观音镇双石沟民俗村、王家坪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参与传统婚俗展示、七夕文创制作、非遗手工艺体验;原创实景剧《星河鹊梦》将在七夕广场、时空隧道开展巡游展演,“鹊桥相会”“天河乞巧”等场景再现千年传说与地方民俗的交融;777对情侣将分别踏上5.20公里、7.7公里赛道,在“为爱奔跑·健康同行”活动中感受运动与浪漫的碰撞;77对新人将齐聚郧西,参加中式集体婚礼、认领爱情林、漫游五龙河景区,在传统仪式中定格幸福。

为迎接这场盛会,郧西县正加速提升城市品质:老北街改造、十巫北高速公路郧西南枢纽互通出口提档升级、天安大道改造、郧西大道美化等项目即将收尾,重点区域的宣传标语、海报、标识标牌全面更新,主干道绿化彩化美化工程同步推进,一座“一步一景、步步皆浪漫”的品质县城正加速成型。

十六载耕耘,“郧西七夕”已从地方文化符号成长为国家级文化品牌。未来,郧西将继续以“传承+创新”为笔,不断丰富七夕文化内涵、拓展产业外延,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商业深度融合,让七夕文化不仅成为郧西的“浪漫名片”,更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十堰日报记者 段吉雄 特约记者 邹景根 陈国东)

责任编辑:何霄

今“夕”聚郧西 盛景引天下

发表时间:2025-08-28 来源:湖北文明网

郧西县城全貌。

郧西县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

手工刺绣传承人张春梅(左)指导“织女绣”技法。记者全正摄

郧西县婚俗文化展演。通讯员袁春艳摄

“织女”展示传统织布技艺。

制作花馍。

今年5月,郧西“七夕文化”在2025世界 IP经济发展大会暨全球 IP授权博览会上斩获“2025十大年度 IP”称号;时隔三个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再传喜讯——将郧西确定为2025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示范举办地。

历经十六载深耕细作,这座“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终于让传统七夕IP实现跨越,从地方特色符号成长为全国瞩目的文化品牌。它既守住了穿针乞巧、投放河灯的非遗根脉,又通过文创、科创、农创的融合创新,让七夕文化成为兼具文化厚度与经济活力的标杆品牌。

星河为媒 七夕传统解锁“新玩法”

“穿针要稳,线要对齐针孔,这可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乞巧’本事!”8月23日,郧西县非遗文化馆内,30余名学生围在老师柯希玲身旁,指尖捏着彩线专注学习七夕非遗技艺。这样的场景,每年七夕前后都会在这里如期上演。

“馆内展示的七夕相关非遗技艺超百种,不仅让年轻人读懂传统文化,更让古老技艺成了节日的‘氛围担当’。”郧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刘洁静介绍。在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乞巧织布坊的织机声阵阵、织女汉服馆的衣袂款款翻飞、天河古榨坊的古法技艺同步展演,共同打造出全民可参与、可体验的文化盛宴,让游客沉浸式触摸七夕文化肌理。

郧西与七夕的羁绊,早已刻进山水与民俗的基因里。该县境内69.5公里的天河,走向与天上银河惊人契合;沿岸娘娘山、石公公、石婆婆、金钗石等地名风物,与牛郎织女传说高度呼应;葡萄架下听夜话、放河灯、做巧食的习俗代代相传——这里的七夕文化,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民间成风俗”的活态传承,以牛郎织女传说为根基,以忠贞爱情为主线,以乞巧祈福为表征,以郧西天河为标志,囊括故事、遗存、民俗等丰富内涵。

从地方文化到全国标杆,郧西七夕的“破圈”之路清晰且坚定:2014年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郧西“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称号;同年12月,“郧西七夕”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又获评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2025年5月,“七夕文化”再添“2025十大年度 IP”殊荣,郧西七夕浪漫绿色长廊亦同步入选中国公路学会旅游公路项目名录。

如今,七夕早已不是单纯的文化符号,更成为郧西县的“城市名片”。29座融入七夕元素的文化桥梁横跨河道,“喜鹊长廊”“七夕故事长廊”“诗词街”串联成特色景观带,“活动+景观+演绎”的三位一体模式,让游客走在街头便能邂逅浪漫。每年七夕时节,郧西万人空巷,张灯结彩的街巷里,既有老辈人熟悉的传统习俗,也有年轻人喜爱的文创市集。十六年的坚持,让“郧西七夕”从地方性活动成长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狂欢,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诗意惠民 浪漫经济点燃乡村振兴新活力

“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郧西县打造七夕 IP的核心初心。如今,这颗初心已结出丰硕果实——七夕催生的“浪漫经济”,正化作乡村振兴的“实在红利”。

8月下旬的郧西县观音镇刘家湾村,七夕湾景区的山水间满是游客身影。“每年七夕前半个月,10间客房就订满了!”景区民宿负责人杨会国忙着给游客端上马头山羊肉汤,脸上满是笑意,“借着七夕热度,日均收入超5000元,游客来了不仅住得开心,还爱带点本地特产走。”

在观音镇,天河如同一条“黄金纽带”,串联起七夕湾、天河口湿地公园、双石沟民俗村等景点,沿线催生出七夕特色民宿、农家乐、农副产品加工作坊、抖音电商直播点等新业态。当地采用“市场主体+文旅体活动+农户”的模式,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今年以来仅“乡村游”就接待游客超32万人次,创收7900余万元。

这样的“七夕红利”,在店子镇同样可见。8月22日,该镇七里沟村金星艾叶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艾草香气弥漫,20余名工人正将晒干的艾草制成七夕艾叶茶、艾条、足浴包。“以前艾草产品没特色,难卖。贴上七夕标签后,品名雅致、寓意也好,来自北京、湖南、广东的订单不断!”合作社负责人梅光和说,将浪漫节日元素融入产品设计,既传承了文化,又鼓了村民的口袋。

依托七夕文化,店子镇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集艾草种植、产品研发、艾文化体验、养生保健服务、农旅融合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带动5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在家门口务工每天能挣100元,家里2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还有1000元收入,不用外出打工,日子踏实!”村民万绪运的话,道出了当地农户的真切获得感。

近年来,郧西县深入挖掘七夕文化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整合农文旅资源,推出“七夕美人茶”“七夕艾”等农创、文创、科创产品,建成中国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七夕主题驿站等线下体验空间。截至目前,“七夕链”相关文化产业企业超110家,累计注册商标120余个,带动2800余户农户参与,农特产品销售额达1.45亿元——七夕,早已成为郧西乡村振兴的推进器。

盛会织梦 千盏河灯引爆全民狂欢季

如“七”而遇,相逢今“夕”。对郧西人而言,七夕的热闹堪比春节:天河之畔,千盏河灯顺流而下,两岸灯火璀璨;喜鹊桥上,游人摩肩接踵,共赴浪漫之约——今年,随着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落地,这份浪漫更增添了“国家级”分量。

本次活动以“星河筑梦·家国同心”为主题,由中宣部文明实践局、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团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联合主办,湖北省委宣传部、十堰市委市政府承办,采用“网上+网下”“传统+现代”“文化+文明”的融合形式,通过主题音乐会、非遗展示、传统婚俗体验、爱情长跑等多元活动,让七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活动精心策划了六项核心内容:“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启动仪式、新时代文明实践调研体验活动、流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展演活动、青年喜爱的爱情旅游目的地向往之旅活动、全民运动悦享七夕活动、七夕非遗传承活动。其中,启动仪式将于8月28日19时30分在郧西县文化体育中心举行,分为仪式环节与“缘起天河·情定郧西”七夕主题音乐会。音乐会通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三个篇章,唤醒大众对七夕浪漫的情感共鸣;AI短片《爱在诗河间》则以经典七夕诗词为脉络,融合光影特效与传统场景,让诗词中的七夕文化“活”起来。

从8月20日至9月2日,各类活动将持续点燃郧西的浪漫氛围:游客可走进观音镇双石沟民俗村、王家坪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参与传统婚俗展示、七夕文创制作、非遗手工艺体验;原创实景剧《星河鹊梦》将在七夕广场、时空隧道开展巡游展演,“鹊桥相会”“天河乞巧”等场景再现千年传说与地方民俗的交融;777对情侣将分别踏上5.20公里、7.7公里赛道,在“为爱奔跑·健康同行”活动中感受运动与浪漫的碰撞;77对新人将齐聚郧西,参加中式集体婚礼、认领爱情林、漫游五龙河景区,在传统仪式中定格幸福。

为迎接这场盛会,郧西县正加速提升城市品质:老北街改造、十巫北高速公路郧西南枢纽互通出口提档升级、天安大道改造、郧西大道美化等项目即将收尾,重点区域的宣传标语、海报、标识标牌全面更新,主干道绿化彩化美化工程同步推进,一座“一步一景、步步皆浪漫”的品质县城正加速成型。

十六载耕耘,“郧西七夕”已从地方文化符号成长为国家级文化品牌。未来,郧西将继续以“传承+创新”为笔,不断丰富七夕文化内涵、拓展产业外延,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商业深度融合,让七夕文化不仅成为郧西的“浪漫名片”,更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十堰日报记者 段吉雄 特约记者 邹景根 陈国东)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