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娃”周全,向“孤勇者”说“不”——十堰市创新宣教模式织密暑期防溺水安全网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郧阳区教育局、应急管理局在新区小学联合开展防溺水安全公开课。

十堰市教育局、应急管理局在市人民小学二堰校区联合开展防溺水安全公开课。

房县土城镇白鸡小学为学生配发“防溺水六不准”手环。


丹江口市教育局联合该市红十字会在徐家沟小学开展防溺水急救知识宣教。

仲夏时节,在竹山县城关镇二道坊村桃花湾,志愿者周奎宁手持喇叭反复提醒:“带孩子的家长注意,前面是深水区!”二道坊村是城关镇防溺水工作的重点区域,镇村两级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组成巡查队伍,在重点水域开展不间断巡查,及时劝离戏水群众。

这样的场景正是今年暑期我市创新推行的“四维宣教法”的生动实践。该方法通过建构“精准覆盖—沉浸教育—仪式强化—数据验效”的闭环管理体系,以系统化、场景化的宣教模式,在全市中小学及留守儿童群体中织密安全防护网,筑牢暑期安全防线。

家校协同 共筑安全防线

“青龙泉社区毗邻汉江,家长们一定要把孩子安全放在首位,确保他们在成人视线范围内活动。”7月31日,郧阳区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卫衍武带队走进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开展暑期家访专项行动,将防溺水安全要求精准传递到每个家庭。这个暑期,全市3万余名教师化身安全使者奔走于城乡之间,累计完成43.3万人次家访,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以关怀传递温暖。

早在暑假前夕,市实验小学、二堰小学等校就联合市红十字水上救援志愿服务队打造沉浸式防溺水生命课堂:通过播放真实事故短片,敲响安全警钟;开展互动问答,强化“防溺水六不准”安全准则认知;组织闭气自救体验挑战、“水母漂”自救法实操等体验式学习,让安全技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张湾区实验小学,高年级学生担任防溺水宣传员,用自编顺口溜带领低年级同学牢记“防溺水六不准”安全准则,以同伴教育模式促进安全意识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

市教育局全面推行“六个一”家校联动防溺水机制,将安全责任精准落实到每个家庭:累计完成68万份防溺水宣传教育片观看记录、66.6万份《安全责任告知书》签署,并定向推送151万人次监护提醒短信,成功构建起“学校主导、家庭主责、社区协同”的立体化防护体系。

技能传授提 升应急能力

7月13日,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小学校园内,30余名学生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开展游泳技能训练。该校精心策划“学游泳·防溺水·护生命”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系统教授游泳技能,帮助学生掌握防溺水实用本领。

事实上,这样的暑期少儿游泳培训并非个例。近年来,六里坪镇持续开展相关活动,让防溺水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为区域内青少年安全教育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作为全国首批“游泳进课堂”试点城市,我市在游泳教育普及上成效显著。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已完成3518名小学生的游泳技能培训,累计开展游泳教学惠及7.2万人次。

“游泳不只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守护生命安全的关键技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我们的目标是‘教会每一个孩子游泳’,帮助他们掌握水中自救本领。”如今,“游泳进课堂”的实践正推动游泳教育发生质的飞跃:它不再是少数学生的“特长”,而是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生命必修课”。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沉浸式安全教育”模式也取得显著成效。以市实验小学为例,学校联合消防部门将充气游泳池改造为实战课堂,消防员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救生圈正确使用方法等应急技能。“以前觉得溺水事故离我们很远,亲身体验后才知道,掌握科学自救方法太重要了!”参加演练的学生激动地说。数据显示,今年暑期以来,全市累计开展此类实战演练557场次,覆盖师生31.2万人次,真正推动安全教育从书本走向实践。

机制创新 强化立体防护

在郧阳区柳陂镇,一块块醒目的“水域责任牌”竖立在重点水域旁,成为当地守护未成年人安全的特殊标识。市教育局联合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构建联防联控机制,将全市1200余处重点水域纳入动态监管网络。针对每一处隐患水域,构建并明确“行政包保、日常巡查、紧急救援”三位一体责任体系,让安全监管无死角。

科技赋能让防护网更“聪明”。“过去靠喇叭喊、拉横幅,现在有了智能预警,安全监管更精准。”竹山县教育局干部展示的“防溺水地图”APP,成为基层防溺水工作的好帮手。该系统可实时监控水域水位变化、人员聚集情况,目前已成功预警13起危险行为,有效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张湾区、丹江口市则进一步升级科技防护手段。张湾区水利和湖泊局引入无人机技术,对辖区水库、河道等重点区域及人员密集地段开展空中实时巡查;丹江口市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依托库岸线安装的260个高清摄像头,对旅游港等人员流动量大的重点水域进行全天候监控。一旦发现未成年人聚集或下水迹象,工作人员可通过广播喊话系统立即劝离,并同步通知巡查人员赶赴现场处置,形成“空中监控+地面处置”的快速响应机制。

防溺水不仅要“防”,更要让安全意识扎根家庭。7月19日,郧阳区鲍峡镇鲍家店村联合医护人员、学校教师,组织村民举办防溺水专题场院会。现场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演示急救技能、讲解防溺水知识、组织村民签订防溺水安全告知书等形式,将安全常识送到家家户户。“我们给孩子定了规矩:野塘河边绝对不许去,出门必须报备行踪,全家还轮流做好监护。”村民赵艳霞的话,折射出当地群众安全意识的显著提升。

在强化宣传的同时,各地持续推进水域安全设施排查与日常巡查。张湾区水利和湖泊局定期对茶树沟水库等重点区域的防护栏、警示标识、救生圈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安全设施完好无损且能正常使用;丹江口市、郧阳区等多地也组建巡查队伍,对重点水域开展常态化巡查,及时劝阻靠近危险水域的未成年人,消除安全隐患。

从技能培训到机制创新,从家校协同到生命教育,我市正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暑期防溺水工作。如今,各地已构建起“空中+地面+水面”的立体化防溺水防护体系,为青少年成长筑起一道温暖的“安全堤坝”。(十堰日报记者 吴忠斌 通讯员 谭华中 陈易君)

责任编辑:何霄

“护娃”周全,向“孤勇者”说“不”——十堰市创新宣教模式织密暑期防溺水安全网

发表时间:2025-08-28 来源:湖北文明网

郧阳区教育局、应急管理局在新区小学联合开展防溺水安全公开课。

十堰市教育局、应急管理局在市人民小学二堰校区联合开展防溺水安全公开课。

房县土城镇白鸡小学为学生配发“防溺水六不准”手环。


丹江口市教育局联合该市红十字会在徐家沟小学开展防溺水急救知识宣教。

仲夏时节,在竹山县城关镇二道坊村桃花湾,志愿者周奎宁手持喇叭反复提醒:“带孩子的家长注意,前面是深水区!”二道坊村是城关镇防溺水工作的重点区域,镇村两级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组成巡查队伍,在重点水域开展不间断巡查,及时劝离戏水群众。

这样的场景正是今年暑期我市创新推行的“四维宣教法”的生动实践。该方法通过建构“精准覆盖—沉浸教育—仪式强化—数据验效”的闭环管理体系,以系统化、场景化的宣教模式,在全市中小学及留守儿童群体中织密安全防护网,筑牢暑期安全防线。

家校协同 共筑安全防线

“青龙泉社区毗邻汉江,家长们一定要把孩子安全放在首位,确保他们在成人视线范围内活动。”7月31日,郧阳区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卫衍武带队走进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开展暑期家访专项行动,将防溺水安全要求精准传递到每个家庭。这个暑期,全市3万余名教师化身安全使者奔走于城乡之间,累计完成43.3万人次家访,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以关怀传递温暖。

早在暑假前夕,市实验小学、二堰小学等校就联合市红十字水上救援志愿服务队打造沉浸式防溺水生命课堂:通过播放真实事故短片,敲响安全警钟;开展互动问答,强化“防溺水六不准”安全准则认知;组织闭气自救体验挑战、“水母漂”自救法实操等体验式学习,让安全技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张湾区实验小学,高年级学生担任防溺水宣传员,用自编顺口溜带领低年级同学牢记“防溺水六不准”安全准则,以同伴教育模式促进安全意识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

市教育局全面推行“六个一”家校联动防溺水机制,将安全责任精准落实到每个家庭:累计完成68万份防溺水宣传教育片观看记录、66.6万份《安全责任告知书》签署,并定向推送151万人次监护提醒短信,成功构建起“学校主导、家庭主责、社区协同”的立体化防护体系。

技能传授提 升应急能力

7月13日,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小学校园内,30余名学生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开展游泳技能训练。该校精心策划“学游泳·防溺水·护生命”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系统教授游泳技能,帮助学生掌握防溺水实用本领。

事实上,这样的暑期少儿游泳培训并非个例。近年来,六里坪镇持续开展相关活动,让防溺水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为区域内青少年安全教育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作为全国首批“游泳进课堂”试点城市,我市在游泳教育普及上成效显著。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已完成3518名小学生的游泳技能培训,累计开展游泳教学惠及7.2万人次。

“游泳不只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守护生命安全的关键技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我们的目标是‘教会每一个孩子游泳’,帮助他们掌握水中自救本领。”如今,“游泳进课堂”的实践正推动游泳教育发生质的飞跃:它不再是少数学生的“特长”,而是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生命必修课”。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沉浸式安全教育”模式也取得显著成效。以市实验小学为例,学校联合消防部门将充气游泳池改造为实战课堂,消防员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救生圈正确使用方法等应急技能。“以前觉得溺水事故离我们很远,亲身体验后才知道,掌握科学自救方法太重要了!”参加演练的学生激动地说。数据显示,今年暑期以来,全市累计开展此类实战演练557场次,覆盖师生31.2万人次,真正推动安全教育从书本走向实践。

机制创新 强化立体防护

在郧阳区柳陂镇,一块块醒目的“水域责任牌”竖立在重点水域旁,成为当地守护未成年人安全的特殊标识。市教育局联合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构建联防联控机制,将全市1200余处重点水域纳入动态监管网络。针对每一处隐患水域,构建并明确“行政包保、日常巡查、紧急救援”三位一体责任体系,让安全监管无死角。

科技赋能让防护网更“聪明”。“过去靠喇叭喊、拉横幅,现在有了智能预警,安全监管更精准。”竹山县教育局干部展示的“防溺水地图”APP,成为基层防溺水工作的好帮手。该系统可实时监控水域水位变化、人员聚集情况,目前已成功预警13起危险行为,有效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张湾区、丹江口市则进一步升级科技防护手段。张湾区水利和湖泊局引入无人机技术,对辖区水库、河道等重点区域及人员密集地段开展空中实时巡查;丹江口市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依托库岸线安装的260个高清摄像头,对旅游港等人员流动量大的重点水域进行全天候监控。一旦发现未成年人聚集或下水迹象,工作人员可通过广播喊话系统立即劝离,并同步通知巡查人员赶赴现场处置,形成“空中监控+地面处置”的快速响应机制。

防溺水不仅要“防”,更要让安全意识扎根家庭。7月19日,郧阳区鲍峡镇鲍家店村联合医护人员、学校教师,组织村民举办防溺水专题场院会。现场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演示急救技能、讲解防溺水知识、组织村民签订防溺水安全告知书等形式,将安全常识送到家家户户。“我们给孩子定了规矩:野塘河边绝对不许去,出门必须报备行踪,全家还轮流做好监护。”村民赵艳霞的话,折射出当地群众安全意识的显著提升。

在强化宣传的同时,各地持续推进水域安全设施排查与日常巡查。张湾区水利和湖泊局定期对茶树沟水库等重点区域的防护栏、警示标识、救生圈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安全设施完好无损且能正常使用;丹江口市、郧阳区等多地也组建巡查队伍,对重点水域开展常态化巡查,及时劝阻靠近危险水域的未成年人,消除安全隐患。

从技能培训到机制创新,从家校协同到生命教育,我市正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暑期防溺水工作。如今,各地已构建起“空中+地面+水面”的立体化防溺水防护体系,为青少年成长筑起一道温暖的“安全堤坝”。(十堰日报记者 吴忠斌 通讯员 谭华中 陈易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