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具有鲜明的湖北特色。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要将三大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为湖北加快建成支点注入澎湃动能。
三大精神的价值根基、纽带支撑和行动内核
以三大精神铸魂育人,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其精髓要义。大别山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军民在革命斗争中淬炼出的精神基因,凝结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实践底色;抗洪精神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精神丰碑,生动诠释了湖北人民守护家园的信念坚守与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精神具象,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精神升华。
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和抗疫精神,虽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却蕴含着共同的精神内核。三大精神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为价值根基,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体主义实践逻辑为纽带支撑,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品格为行动内核。这种精神特质既延续了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其思想内涵高度契合新时代育人目标,既回应了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成长需求,又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精神滋养与价值引领,在新时代育人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当代青年应对时代之变与成长之惑的双重解答
三大精神是当代青年应对时代挑战的精神刚需。当前,青年群体面临着价值多元冲击与成长焦虑交织的复杂语境,网络空间的信息茧房弱化历史认知,功利主义思潮消解理想信念,部分青年出现“价值迷茫”“担当缺失”等症状。大别山精神中“坚守信念”的执着、抗洪精神里“万众一心”的团结、抗疫精神中“舍生忘死”的担当,不仅能抵御理想信念动摇的风险,也可破解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的困境,还能治愈责任担当意识弱化的痼疾。这种精神刚需,本质上是应对时代之变与成长之惑的双重解答。
三大精神是契合青年成长规律的精神密码。三大精神与青年成长规律高度契合,精准锚定青年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精神需求与价值导向。大别山军民“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史诗,为青年诠释了“理想信念高于天”的人生选择;“98抗洪”中“人在堤在”的青春誓言,生动彰显了青年在集体行动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崇高境界;抗疫战场“白衣为甲”的逆行身影,标注了新时代青年“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成长坐标。这些精神图谱与青年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社会参与的成长诉求、价值确认的精神渴求形成共振,为破解“躺平”“内卷”等现象提供了精神药方。
三大精神是引领青年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精神引擎。大别山精神蕴含的“勇当前锋”品格,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创新密码;抗洪精神锻造的“坚韧不拔”意志,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抗疫精神彰显的“命运与共”胸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年担当。要引导青年学生将三大精神内化为强国有我的行动自觉,勇当科技创新的攻关闯将、扎根基层的精兵强将、参与全球治理的事业干将,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能。
在学习和践行中涵养强国一代的志气、骨气、底气
实现精神转化,关键在于推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高校要将弘扬三大精神融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学习和践行中涵养强国一代的志气、骨气、底气,推动广大青年学生从认知认同向自觉践行跃升,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将三大精神融入课堂主渠道,推动入脑入心。把弘扬三大精神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内容,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开发优秀课程教学案例。依据每种精神与课程的关联性,紧密围绕学生需求和期待,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再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将历史讲解与理论阐释相结合,讲述每一种精神背后的历史事件、感人故事和鲜活人物,引导青年学生读懂故事背后的精神密码,让学生切身感受三大精神的伟大力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
将三大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主阵地,推动浸润滋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弘扬与践行三大精神,深入挖掘三大精神的育人价值。以三大精神为主题,组织讲座、演讲比赛、展览展示等校园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结合三大精神中的感人故事和典型人物,打造歌曲、舞蹈、微电影、话剧等原创文化产品。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三大精神网络宣传和推广,通过短视频、图文故事等新媒体作品,展现三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
将三大精神融入研学实践大课堂,推动见行见效。要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场所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让广大青年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和崇高精神,增强对三大精神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引导青年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洪泛区等基层一线,开展国情社情探访,开展环境保护、文化宣传等志愿服务,在研学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将三大精神转化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研究员 覃虹)
发表时间:2025-08-28 来源:湖北文明网
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具有鲜明的湖北特色。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要将三大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为湖北加快建成支点注入澎湃动能。
三大精神的价值根基、纽带支撑和行动内核
以三大精神铸魂育人,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其精髓要义。大别山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军民在革命斗争中淬炼出的精神基因,凝结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实践底色;抗洪精神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精神丰碑,生动诠释了湖北人民守护家园的信念坚守与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精神具象,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精神升华。
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和抗疫精神,虽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却蕴含着共同的精神内核。三大精神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为价值根基,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体主义实践逻辑为纽带支撑,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品格为行动内核。这种精神特质既延续了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其思想内涵高度契合新时代育人目标,既回应了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成长需求,又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精神滋养与价值引领,在新时代育人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当代青年应对时代之变与成长之惑的双重解答
三大精神是当代青年应对时代挑战的精神刚需。当前,青年群体面临着价值多元冲击与成长焦虑交织的复杂语境,网络空间的信息茧房弱化历史认知,功利主义思潮消解理想信念,部分青年出现“价值迷茫”“担当缺失”等症状。大别山精神中“坚守信念”的执着、抗洪精神里“万众一心”的团结、抗疫精神中“舍生忘死”的担当,不仅能抵御理想信念动摇的风险,也可破解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的困境,还能治愈责任担当意识弱化的痼疾。这种精神刚需,本质上是应对时代之变与成长之惑的双重解答。
三大精神是契合青年成长规律的精神密码。三大精神与青年成长规律高度契合,精准锚定青年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精神需求与价值导向。大别山军民“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史诗,为青年诠释了“理想信念高于天”的人生选择;“98抗洪”中“人在堤在”的青春誓言,生动彰显了青年在集体行动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崇高境界;抗疫战场“白衣为甲”的逆行身影,标注了新时代青年“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成长坐标。这些精神图谱与青年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社会参与的成长诉求、价值确认的精神渴求形成共振,为破解“躺平”“内卷”等现象提供了精神药方。
三大精神是引领青年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精神引擎。大别山精神蕴含的“勇当前锋”品格,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创新密码;抗洪精神锻造的“坚韧不拔”意志,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抗疫精神彰显的“命运与共”胸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年担当。要引导青年学生将三大精神内化为强国有我的行动自觉,勇当科技创新的攻关闯将、扎根基层的精兵强将、参与全球治理的事业干将,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能。
在学习和践行中涵养强国一代的志气、骨气、底气
实现精神转化,关键在于推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高校要将弘扬三大精神融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学习和践行中涵养强国一代的志气、骨气、底气,推动广大青年学生从认知认同向自觉践行跃升,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将三大精神融入课堂主渠道,推动入脑入心。把弘扬三大精神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内容,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开发优秀课程教学案例。依据每种精神与课程的关联性,紧密围绕学生需求和期待,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再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将历史讲解与理论阐释相结合,讲述每一种精神背后的历史事件、感人故事和鲜活人物,引导青年学生读懂故事背后的精神密码,让学生切身感受三大精神的伟大力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
将三大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主阵地,推动浸润滋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弘扬与践行三大精神,深入挖掘三大精神的育人价值。以三大精神为主题,组织讲座、演讲比赛、展览展示等校园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结合三大精神中的感人故事和典型人物,打造歌曲、舞蹈、微电影、话剧等原创文化产品。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三大精神网络宣传和推广,通过短视频、图文故事等新媒体作品,展现三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
将三大精神融入研学实践大课堂,推动见行见效。要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场所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让广大青年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和崇高精神,增强对三大精神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引导青年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洪泛区等基层一线,开展国情社情探访,开展环境保护、文化宣传等志愿服务,在研学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将三大精神转化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研究员 覃虹)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