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多措并举筑牢未成年人防溺水安全防线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26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今年暑期,咸宁市通过暗访排查、智能监控、安全宣教和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全面加强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切实筑牢青少年生命安全防线。

高位推动 责任落实明确化

咸宁市委、市政府将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视为“生命工程”,以“五化”协同机制推动责任落实。今年暑期,市安委办、防灾减灾办组织19个市直单位明确职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责任体系,深入全市各地开展防溺水工作。

咸宁市应急、教育、公安等12家市直部门组成暗访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常态化检查。截至目前,全市已派出市级暗访组76组次、185人次,累计反馈问题隐患168处;排查重点危险水域1850处,落实“三员”(劝导员、观察员、救生员)5615人次,全面配置“四个一”救援设施9054套。

疏堵结合 安全场地有保障

咸宁市坚持“疏堵结合”,通过多元供给安全场地,从源头减少野外戏水风险。

8月9日,咸安区高桥镇王旭村在高桥镇大堰口“网红河”河畔开展防溺水公益培训。教练员通过情景模拟演练,向孩子们讲解防溺水安全知识,包括识别危险水域、落水后自救互救等技能,并现场演示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等急救操作要领,提升学生紧急应对能力。

此外,体育部门协调全市23家游泳场馆向中小学生限时免费开放;文旅部门印发工作提示,督促涉水文旅场所全面开展防溺水自查。各地因地制宜新建、改造简易泳池54个,设置简易戏水点52个,有效缓解农村、偏远地区“游泳难”问题。

在咸安区横沟桥镇,一个由旧水池改造而成的简易泳池成为孩子们暑期的好去处。志愿者教练教授“踩水换气”“仰漂自救”等基本水上技能。“在这里玩既安全又凉快,还有老师教我们游泳,比去河里安全多了。”正在学习游泳的小学生李明说。

科技赋能 智能防控效率高

咸宁市创新引入科技手段,安装2000余套智能监控及警示设备,接入“雪亮工程”平台,实现虚拟警戒、远程喊话等功能,构建起智能化全天候监控体系,大幅提升防溺水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智能设备一旦检测到有未成年人靠近危险水域,系统立即发出警报,并将预警信息实时推送给巡查人员手机,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援。

在淦河月亮湾等重点河段,安排专人值守,配齐警示牌、救生圈、救生绳和救生杆等“四个一”设施。截至目前,全市危险水域已配置2313块警示牌、2086个救生圈。

一位巡河志愿者表示:“现在有了这些智能设备,我们的巡查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一旦有孩子靠近危险水域,能立即收到信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劝阻。”

社会协同 全民参与氛围浓

咸宁市构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快速响应”协同机制,红十字会联合应急、公安、教育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实现“110”“119”“120”“三同步”响应,确保险情信息、隐患点位第一时间互通。

咸宁市、县团委组织304个暑期“爱心托管班”,将防溺水教育作为“开班第一课”,通过案例剖析、情景互动、安全竞答等形式开展教育。公安部门结合“法治进校园”,组织水陆民警开展急救技能专项培训。全市中小学严格落实“1530”安全教育模式,开展963场主题班会和560次应急演练。

教育部门创新宣传方式,将防溺水知识小视频加入家长通话背景,加大防溺水安全知识宣传。近万名教师走进60万个家庭,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安全责任告知书》,确保100%家长签收,并推送12万条安全短信,提醒家长加强监管,形成家校共育良好局面。

这些举措编织成一张无形的安全网,守护着每一个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防溺水工作没有终点,咸宁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的蓝天。(香城都市报记者陈志茹 通讯员骆雷 王力 王晛)

责任编辑:何霄

咸宁市多措并举筑牢未成年人防溺水安全防线

发表时间:2025-08-26 来源:湖北文明网

今年暑期,咸宁市通过暗访排查、智能监控、安全宣教和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全面加强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切实筑牢青少年生命安全防线。

高位推动 责任落实明确化

咸宁市委、市政府将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视为“生命工程”,以“五化”协同机制推动责任落实。今年暑期,市安委办、防灾减灾办组织19个市直单位明确职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责任体系,深入全市各地开展防溺水工作。

咸宁市应急、教育、公安等12家市直部门组成暗访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常态化检查。截至目前,全市已派出市级暗访组76组次、185人次,累计反馈问题隐患168处;排查重点危险水域1850处,落实“三员”(劝导员、观察员、救生员)5615人次,全面配置“四个一”救援设施9054套。

疏堵结合 安全场地有保障

咸宁市坚持“疏堵结合”,通过多元供给安全场地,从源头减少野外戏水风险。

8月9日,咸安区高桥镇王旭村在高桥镇大堰口“网红河”河畔开展防溺水公益培训。教练员通过情景模拟演练,向孩子们讲解防溺水安全知识,包括识别危险水域、落水后自救互救等技能,并现场演示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等急救操作要领,提升学生紧急应对能力。

此外,体育部门协调全市23家游泳场馆向中小学生限时免费开放;文旅部门印发工作提示,督促涉水文旅场所全面开展防溺水自查。各地因地制宜新建、改造简易泳池54个,设置简易戏水点52个,有效缓解农村、偏远地区“游泳难”问题。

在咸安区横沟桥镇,一个由旧水池改造而成的简易泳池成为孩子们暑期的好去处。志愿者教练教授“踩水换气”“仰漂自救”等基本水上技能。“在这里玩既安全又凉快,还有老师教我们游泳,比去河里安全多了。”正在学习游泳的小学生李明说。

科技赋能 智能防控效率高

咸宁市创新引入科技手段,安装2000余套智能监控及警示设备,接入“雪亮工程”平台,实现虚拟警戒、远程喊话等功能,构建起智能化全天候监控体系,大幅提升防溺水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智能设备一旦检测到有未成年人靠近危险水域,系统立即发出警报,并将预警信息实时推送给巡查人员手机,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援。

在淦河月亮湾等重点河段,安排专人值守,配齐警示牌、救生圈、救生绳和救生杆等“四个一”设施。截至目前,全市危险水域已配置2313块警示牌、2086个救生圈。

一位巡河志愿者表示:“现在有了这些智能设备,我们的巡查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一旦有孩子靠近危险水域,能立即收到信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劝阻。”

社会协同 全民参与氛围浓

咸宁市构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快速响应”协同机制,红十字会联合应急、公安、教育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实现“110”“119”“120”“三同步”响应,确保险情信息、隐患点位第一时间互通。

咸宁市、县团委组织304个暑期“爱心托管班”,将防溺水教育作为“开班第一课”,通过案例剖析、情景互动、安全竞答等形式开展教育。公安部门结合“法治进校园”,组织水陆民警开展急救技能专项培训。全市中小学严格落实“1530”安全教育模式,开展963场主题班会和560次应急演练。

教育部门创新宣传方式,将防溺水知识小视频加入家长通话背景,加大防溺水安全知识宣传。近万名教师走进60万个家庭,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安全责任告知书》,确保100%家长签收,并推送12万条安全短信,提醒家长加强监管,形成家校共育良好局面。

这些举措编织成一张无形的安全网,守护着每一个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防溺水工作没有终点,咸宁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的蓝天。(香城都市报记者陈志茹 通讯员骆雷 王力 王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