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2025年襄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展示交流活动举行,全市各县(市、区)精心选出的文明实践项目在襄城区文化馆展出,为大家带来一场文明盛宴。
项目负责人化身“文明推介员”,通过现场讲解、视频演示、情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详细阐述各自文明实践项目背景、阵地建设、实施成效、队伍培育、社会影响和未来展望。评委根据各项目展示情况现场打分,评选出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
一件件温暖人心的事例,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活动,一项项扎实有效的举措……31个文明实践项目,生动展现了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价值和力量,向社会传递了爱与温暖,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文明理念引领社会新风
“路口等一等、慢一慢,平安出行才能安全回家。”老河口市“路口吹来文明风”实践项目率先登场,志愿者用亲切的劝导语拉开活动序幕。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志愿者始终把交通文明守护当作日常使命:每天上下班高峰期,他们准时出现在城区车流量最大的交通路口,身着醒目的红马甲,一边协助交警疏导车流、引导行人有序过马路,一边针对闯红灯、逆行、不礼让行人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活动现场,志愿者通过情景演绎,生动还原了早晚高峰路口的忙碌场景,将“文明出行”理念以更鲜活的方式传递给在场每一位观众,让“路口文明”成为城市街头的一道暖心风景线。
紧随其后的,是保康县“‘税爸税妈’守护山守娃”实践项目。针对山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成长需求,保康县成立爱心助学、关爱救助、圆梦微心愿、宣传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5支志愿服务队,为孩子们送去书籍、文具和生活物资,走访了解学习情况,开展情绪疏导、挫折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烦恼。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帮扶8200人次,不仅让山区孩子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更带动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关爱队伍,让“守护山守娃”成为当地文明向上向善的鲜明标识。
宜城市带来“‘宜’风易俗 ‘城’就美好”实践项目,通过视频播放、快板展示等形式,向在场观众展示该市创新宣传方式,助力培育文明风尚的举措。志愿者还通过“流动公益集市”“站长讲+文艺演”“集体新式婚礼”等形式,宣传红白事简办新办、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这些接地气的宣传方式,打破了传统说教的局限,将文明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文明乡风、传递文明风尚。
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在文化文艺展示和文化传承篇章,谷城县“神农神韵 文润谷城”实践项目以传统文化为内核、惠民服务为宗旨,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和非遗传承资源,精心策划系列文化活动,围绕演出、展览、培训、阅读核心板块,实现文化传承与群众需求相融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呈上一场场独具魅力的文化盛宴。如今,“神农神韵”已成为谷城文化名片,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浸润着城乡百姓日常生活。
保康县“艺润保康 文惠万家”实践项目,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核心,开展多场文艺惠民展演、广场舞大赛、体育运动会、征文和书法比赛等,真正实现“艺术润心、文化惠民”,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奏响了该县文化繁荣、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动人乐章。
襄城区“市民充电站”实践项目,紧扣“市民成长‘加油站’”定位,为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打造便捷化、多元化的文化学习空间。通过开设舞蹈班、摄影班、烹饪班等,搭建学习技能、结交好友、丰富生活、提升自我的阵地,持续满足市民的学习兴趣。“市民充电站”就像“文化交流驿站”“艺术兴趣班”,让市民随时随地能学习、能交流、能收获,成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南漳县带来“科技赋能 匠心传承”实践项目。面对根雕、书法等非遗技艺传承困境,南漳县实验小学创新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运用科技手段活化课堂,让传统技艺生动可感,激发学生浓厚兴趣。项目实施以来,非遗兴趣小组增至12个,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超10场,带动600余组家庭参与亲子练字。学校还联合社区打造“文化传承日”,春节期间手写春联赠给留守老人,携手12所山区小学成立“陌上小童”艺术联盟,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延伸。
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非遗传承守护文化根脉。在襄阳广袤的城乡大地上,一个个立足群众需求、深耕本土资源的文化文艺类文明实践项目,共同构建起“文化惠民、文化润城”的生动图景。
志愿服务传递温暖力量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中,我市各县(市、区)立足区域实际、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打造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以“志愿红”为底色,以“暖人心”为目标,让志愿服务成为联结人心的纽带,为襄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暖力量。
枣阳市“‘吾乡益家’商居互助联盟”实践项目,创新“商户+居民”互助模式,吸纳商户、居民代表组建联盟理事会,开发“吾乡益家”小程序,通过居民点单、商户晒单,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商户反哺居民、居民支持商户”的良性互动。
鱼梁洲经济开发区带来“绿洲先锋共建环岛美景之路”实践项目,通过建立“环保理念传播—垃圾拾捡—积分兑换”链条,带动游客参与志愿服务,减轻环卫工人工作压力,共同守护城市“绿心”。
樊城区“‘为你读书’文化公益助残”实践项目,汇聚朗读志愿者的力量,通过线上听读与线下互动,帮助视障人士跨越阅读障碍,感受社会温暖。线上组建“阅读好声音”志愿者团队,录制有声读物,丰富视障人士的阅读选择;线下举办读书联谊会,开展现场朗读、作品赏析、手工体验、残健联谊等活动,不定期为出行不便的视障人士提供上门伴读服务,累计服务视障人士超过2400人次。
襄州区“从‘堵心’到‘舒心’——15分钟育红校圈治理实践”实践项目,聚焦校园周边堵点、难点问题,通过家校社联动,推动中小学校和社区相互支撑、融合发展。推行“一校一策”精准改造,拓宽和优化主要干道,合理规划支路与微循环道路,设置潮汐车道和即停即走泊位。通过多方联动,全区校园周边交通拥堵指数下降,流动摊贩聚集现象减少,以往的“拥堵烦心”变为如今的“安全舒心”。
老河口市“困境儿童陪伴计划”实践项目,为困境儿童搭建“爱心守护网”。志愿者与困境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开展陪伴活动,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用持续的陪伴与关爱,为困境儿童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经过激烈角逐,评选出金奖2个、银奖3个、铜奖5个、优秀奖10个。其中,保康县“艺润保康 文惠万家”实践项目、老河口市“困境儿童陪伴计划”实践项目脱颖而出,获得金奖。
襄阳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是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品牌的一次集中展示,旨在以项目为抓手,推动文明实践阵地用起来、队伍建起来、活动实起来,让“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吸引更多人加入文明实践队伍,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成为襄阳最动人的风景。(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子威 通讯员 何桂军 蔡青豆)
发表时间:2025-08-25 来源:湖北文明网
8月22日,2025年襄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展示交流活动举行,全市各县(市、区)精心选出的文明实践项目在襄城区文化馆展出,为大家带来一场文明盛宴。
项目负责人化身“文明推介员”,通过现场讲解、视频演示、情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详细阐述各自文明实践项目背景、阵地建设、实施成效、队伍培育、社会影响和未来展望。评委根据各项目展示情况现场打分,评选出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
一件件温暖人心的事例,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活动,一项项扎实有效的举措……31个文明实践项目,生动展现了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价值和力量,向社会传递了爱与温暖,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文明理念引领社会新风
“路口等一等、慢一慢,平安出行才能安全回家。”老河口市“路口吹来文明风”实践项目率先登场,志愿者用亲切的劝导语拉开活动序幕。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志愿者始终把交通文明守护当作日常使命:每天上下班高峰期,他们准时出现在城区车流量最大的交通路口,身着醒目的红马甲,一边协助交警疏导车流、引导行人有序过马路,一边针对闯红灯、逆行、不礼让行人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活动现场,志愿者通过情景演绎,生动还原了早晚高峰路口的忙碌场景,将“文明出行”理念以更鲜活的方式传递给在场每一位观众,让“路口文明”成为城市街头的一道暖心风景线。
紧随其后的,是保康县“‘税爸税妈’守护山守娃”实践项目。针对山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成长需求,保康县成立爱心助学、关爱救助、圆梦微心愿、宣传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5支志愿服务队,为孩子们送去书籍、文具和生活物资,走访了解学习情况,开展情绪疏导、挫折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烦恼。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帮扶8200人次,不仅让山区孩子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更带动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关爱队伍,让“守护山守娃”成为当地文明向上向善的鲜明标识。
宜城市带来“‘宜’风易俗 ‘城’就美好”实践项目,通过视频播放、快板展示等形式,向在场观众展示该市创新宣传方式,助力培育文明风尚的举措。志愿者还通过“流动公益集市”“站长讲+文艺演”“集体新式婚礼”等形式,宣传红白事简办新办、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这些接地气的宣传方式,打破了传统说教的局限,将文明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文明乡风、传递文明风尚。
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在文化文艺展示和文化传承篇章,谷城县“神农神韵 文润谷城”实践项目以传统文化为内核、惠民服务为宗旨,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和非遗传承资源,精心策划系列文化活动,围绕演出、展览、培训、阅读核心板块,实现文化传承与群众需求相融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呈上一场场独具魅力的文化盛宴。如今,“神农神韵”已成为谷城文化名片,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浸润着城乡百姓日常生活。
保康县“艺润保康 文惠万家”实践项目,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核心,开展多场文艺惠民展演、广场舞大赛、体育运动会、征文和书法比赛等,真正实现“艺术润心、文化惠民”,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奏响了该县文化繁荣、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动人乐章。
襄城区“市民充电站”实践项目,紧扣“市民成长‘加油站’”定位,为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打造便捷化、多元化的文化学习空间。通过开设舞蹈班、摄影班、烹饪班等,搭建学习技能、结交好友、丰富生活、提升自我的阵地,持续满足市民的学习兴趣。“市民充电站”就像“文化交流驿站”“艺术兴趣班”,让市民随时随地能学习、能交流、能收获,成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南漳县带来“科技赋能 匠心传承”实践项目。面对根雕、书法等非遗技艺传承困境,南漳县实验小学创新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运用科技手段活化课堂,让传统技艺生动可感,激发学生浓厚兴趣。项目实施以来,非遗兴趣小组增至12个,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超10场,带动600余组家庭参与亲子练字。学校还联合社区打造“文化传承日”,春节期间手写春联赠给留守老人,携手12所山区小学成立“陌上小童”艺术联盟,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延伸。
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非遗传承守护文化根脉。在襄阳广袤的城乡大地上,一个个立足群众需求、深耕本土资源的文化文艺类文明实践项目,共同构建起“文化惠民、文化润城”的生动图景。
志愿服务传递温暖力量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中,我市各县(市、区)立足区域实际、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打造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以“志愿红”为底色,以“暖人心”为目标,让志愿服务成为联结人心的纽带,为襄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暖力量。
枣阳市“‘吾乡益家’商居互助联盟”实践项目,创新“商户+居民”互助模式,吸纳商户、居民代表组建联盟理事会,开发“吾乡益家”小程序,通过居民点单、商户晒单,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商户反哺居民、居民支持商户”的良性互动。
鱼梁洲经济开发区带来“绿洲先锋共建环岛美景之路”实践项目,通过建立“环保理念传播—垃圾拾捡—积分兑换”链条,带动游客参与志愿服务,减轻环卫工人工作压力,共同守护城市“绿心”。
樊城区“‘为你读书’文化公益助残”实践项目,汇聚朗读志愿者的力量,通过线上听读与线下互动,帮助视障人士跨越阅读障碍,感受社会温暖。线上组建“阅读好声音”志愿者团队,录制有声读物,丰富视障人士的阅读选择;线下举办读书联谊会,开展现场朗读、作品赏析、手工体验、残健联谊等活动,不定期为出行不便的视障人士提供上门伴读服务,累计服务视障人士超过2400人次。
襄州区“从‘堵心’到‘舒心’——15分钟育红校圈治理实践”实践项目,聚焦校园周边堵点、难点问题,通过家校社联动,推动中小学校和社区相互支撑、融合发展。推行“一校一策”精准改造,拓宽和优化主要干道,合理规划支路与微循环道路,设置潮汐车道和即停即走泊位。通过多方联动,全区校园周边交通拥堵指数下降,流动摊贩聚集现象减少,以往的“拥堵烦心”变为如今的“安全舒心”。
老河口市“困境儿童陪伴计划”实践项目,为困境儿童搭建“爱心守护网”。志愿者与困境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开展陪伴活动,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用持续的陪伴与关爱,为困境儿童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经过激烈角逐,评选出金奖2个、银奖3个、铜奖5个、优秀奖10个。其中,保康县“艺润保康 文惠万家”实践项目、老河口市“困境儿童陪伴计划”实践项目脱颖而出,获得金奖。
襄阳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是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品牌的一次集中展示,旨在以项目为抓手,推动文明实践阵地用起来、队伍建起来、活动实起来,让“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吸引更多人加入文明实践队伍,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成为襄阳最动人的风景。(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子威 通讯员 何桂军 蔡青豆)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