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映初心 “两山”实践惠万民——竹溪县保水护水治水兴水侧记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19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竹溪县武陵不夜城流光溢彩。通讯员赵氏璇摄

竹溪东门老街。通讯员溪荣梅摄

石板河清溪长流。通讯员溪荣梅摄

8月9日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全省“最美护河员”、竹溪县兵营镇四条沟村党支部书记冯刚,已经蹬着三轮车来到河边。

“看这水,清得能数见河底的鹅卵石,搁10年前想都不敢想哟!”冯刚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

这位30岁出头的退役军人,返乡护河已有8个年头,见证了这条穿村而过的河流从“酱油色”变回“翡翠绿”的全过程。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竹溪县,像冯刚这样的守水护水人还有数千名,他们在绿水青山间共同书写着“保水护水、因水而兴”的绿色答卷。

河湖长制织密护水网

“老杨,你家鱼塘的尾水过滤池该清理了,我带了新的过滤材料。”初秋午后,汇湾镇秦坪村村级河长杨才元沿着汇湾河巡查,老远就朝岸边的养鱼户喊话。在他随身携带的巡河日志上,密密麻麻记着河道保洁、排污口排查等20多项任务。

竹溪县境内197条大小河流如同毛细血管,滋养着这片3310平方公里的土地。

作为重要水源涵养区,这里的每一滴水都关系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安全。自2017年河湖长制全面推行以来,竹溪构建起“县委书记、县长双总河长+447名县乡村三级河长”的治理体系,实现河流管护全覆盖。

泉溪镇坝溪河村创新推出的“河道医生”制度颇具特色。由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组成“诊疗队”,每月定期为辖区河流“体检”,开具包含污染源治理、生态修复等内容的“处方笺”。

“去年我们给王家湾河段开了‘清淤+水生植物种植’的方子,现在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坝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李新春指着眼前清澈的河水高兴地说,“美丽山村坝溪河,山珍海味特别多。要吃鸡子笼里逮,要吃鱼儿河里摸……”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让护水网络更加坚固。在县妇联组织下,200多名“巾帼护河队”队员定期开展爱河宣传;团县委招募的“河小青”志愿者每年参与河道清理超千人次;县法院设立的“环境资源审判庭”,2023年以来就审理涉水案件7起,形成有力震慑。

“现在村里的娃子都知道,往河里扔垃圾要被‘河长大人’批评。”冯刚笑着说,去年他发起成立的“夕阳红护河队”已有32名队员,平均年龄65岁,却成了四条沟最忠实的守护者。

流域治理激活生态链

站在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观鸟台远眺,成片的芦苇荡间,白鹭、苍鹭不时掠过水面。

这片总面积221.34公顷的湿地,曾因周边农田化肥滥用、生活污水直排而水质恶化。2019年启动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后,通过修建人工湿地、生态驳岸、种植沉水植物等措施,让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

“最多的时候拍到过37种鸟类,其中有10多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宣传科工作人员黄甜介绍,现在每到迁徙季,大批候鸟来这里越冬,光是监测到的鸳鸯就有200多只。

竹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堪称“系统治水”的典范。在城关镇水寨村,曾经的臭水沟如今变身生态廊道,沿岸铺设的5.8公里截污管网像毛细血管般收集生活污水,汇入日处理能力8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以前夏天不敢开窗,现在傍晚都来河边散步。”居民陈建国的感受道出了环境变迁。

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竹溪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包含8个子项目,既有污水管网改造等“里子工程”,也有滨水绿道建设等“面子工程”。在中峰镇,通过河道清淤、生态护岸建设,昔日的行洪通道变成了兼具防洪和景观功能的生态河道,带动沿岸发展12家农家乐。

“治水不是简单挖河,而是要让河流恢复生命。”该县水利和湖泊局局长颜黎明介绍,通过构建“源头控污、中段净化、末端修复”的治理体系,全县19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其中17个达到Ⅱ类以上标准。

绿色转型开拓致富路

“这瓶水来自地下1700米的花岗岩裂隙,水龄12020年。”在竹溪县桃源乡 VOSS矿泉水生产车间,讲解员向参观游客展示产品。

透过玻璃幕墙,可见经过27道净化工序的高锶富硒弱碱低钠软水被灌装成瓶,即将发往全球各地。这个由华彬集团投资建设的项目,不仅让深藏秦巴的好水走向世界,更构建起“护水—取水—加工—物流”的全产业链,推动从“全民护水—一泓清水—发展活水—百姓富水”的转变。除了带动200多名本地员工直接就业,周边村庄还发展起配套产业,带动5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水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故事不止于此。今年春,沃思饮品(湖北)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分两期建设水产业开发项目。一期依托竹溪天然矿泉水资源优势,打造高端矿泉水品牌。二期重点开发母婴水、功能水等高端包装饮用水,同步建设千套康养民居,融合“水产业+康养文旅”模式,构建集水源地保护、生产加工、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该公司负责人易章霖表示,依托“中国好水”水源地品牌,探索“水旅融合”新路径,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

传统产业因水而兴,新兴业态借水而生。该县不断延伸水产业,做好水与茶、果、酒、药结合文章,开发芙丝气泡水、武陵啤酒、灵芽精酿、雪域青稞酒、望川土豆威士忌等水饮茶饮果饮酒饮新品,通过“堰水进京”公铁联运专线,运费下降25%,销售额增长21%,形成“高端饮品生产地+知名水企聚集地+三产融合示范地”产业版图。

在蒋家堰镇黑龙村,依托竹溪河治理后的美景,村民们办起8家民宿。“夏天接待游客3万多人,光我家民宿收入就有12万元。”村民周琴的账本上,记录着治水带来的红利。

竹溪县还探索出“以水养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竹溪县樟泉饮品有限公司通过取水权质押方式,获得贷款20万元扩大生产,使每年生产的桶装水达100万桶、瓶装水达300万瓶,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

竹溪县地处秦巴生态核心区,拥有水质优良、富含矿物质的天然矿泉水资源,是发展高端水产业的理想之地。近年来,该县持续推进“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战略,深入挖掘水资源潜力,绿色食品饮料产业蓬勃发展。

“守着好水不能受穷,关键是要找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的话,道出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之道。

水清岸绿绘就新图景

“以前住河边怕淹,现在住河边享福。”站在自家三层小楼的阳台上,县河镇大路沟村村民张清国指着门前的小河感慨万千。

这个曾因河道淤塞年年受涝的村庄,在流域治理中完成了河道疏浚、堤防加固,还建起亲水步道,张清国家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景房”。

治水带来的变化,体现在竹溪人的日常生活里。

暮色中的武陵不夜城流光溢彩。这条全国首个戏曲主题沉浸式文旅街区,依托竹溪河天然水体,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运用花式喷泉、雾森系统、激光投影和全息巨幕,打造大型水景互动戏曲演出。水幕成像技术与CG影像结合,将山二黄戏曲情节投射于水面,形成“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场景。“开街一年半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带动3500多人就业。”武陵不夜城街区相关运营公司负责人表示。

城中月宫池畔的东门老街,复原明代“月宫池”古水系,引活水入东门老街,用“月宫文化”点亮全息灯光秀,配合青石板步道形成“水街共生”格局。今年“五一”开街以来,162万游客在这里“晨过早、午休闲、夜打卡”。

“以前,没人来,现在我家的榨菜饼每天能卖200多个。”老街商户王桂芝笑着说。

数据见证着生态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3.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更可喜的是,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势能:2024年,全县仅旅游综合收入达7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2020年增长89%、112%。

从“护水”到“活水”,从“治水”到“兴水”,竹溪县用一个个生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十堰日报 记者吴守全 特约记者 郭军)

责任编辑:王炯

一泓清水映初心 “两山”实践惠万民——竹溪县保水护水治水兴水侧记

发表时间:2025-08-19 来源:湖北文明网

竹溪县武陵不夜城流光溢彩。通讯员赵氏璇摄

竹溪东门老街。通讯员溪荣梅摄

石板河清溪长流。通讯员溪荣梅摄

8月9日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全省“最美护河员”、竹溪县兵营镇四条沟村党支部书记冯刚,已经蹬着三轮车来到河边。

“看这水,清得能数见河底的鹅卵石,搁10年前想都不敢想哟!”冯刚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

这位30岁出头的退役军人,返乡护河已有8个年头,见证了这条穿村而过的河流从“酱油色”变回“翡翠绿”的全过程。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竹溪县,像冯刚这样的守水护水人还有数千名,他们在绿水青山间共同书写着“保水护水、因水而兴”的绿色答卷。

河湖长制织密护水网

“老杨,你家鱼塘的尾水过滤池该清理了,我带了新的过滤材料。”初秋午后,汇湾镇秦坪村村级河长杨才元沿着汇湾河巡查,老远就朝岸边的养鱼户喊话。在他随身携带的巡河日志上,密密麻麻记着河道保洁、排污口排查等20多项任务。

竹溪县境内197条大小河流如同毛细血管,滋养着这片3310平方公里的土地。

作为重要水源涵养区,这里的每一滴水都关系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安全。自2017年河湖长制全面推行以来,竹溪构建起“县委书记、县长双总河长+447名县乡村三级河长”的治理体系,实现河流管护全覆盖。

泉溪镇坝溪河村创新推出的“河道医生”制度颇具特色。由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组成“诊疗队”,每月定期为辖区河流“体检”,开具包含污染源治理、生态修复等内容的“处方笺”。

“去年我们给王家湾河段开了‘清淤+水生植物种植’的方子,现在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坝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李新春指着眼前清澈的河水高兴地说,“美丽山村坝溪河,山珍海味特别多。要吃鸡子笼里逮,要吃鱼儿河里摸……”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让护水网络更加坚固。在县妇联组织下,200多名“巾帼护河队”队员定期开展爱河宣传;团县委招募的“河小青”志愿者每年参与河道清理超千人次;县法院设立的“环境资源审判庭”,2023年以来就审理涉水案件7起,形成有力震慑。

“现在村里的娃子都知道,往河里扔垃圾要被‘河长大人’批评。”冯刚笑着说,去年他发起成立的“夕阳红护河队”已有32名队员,平均年龄65岁,却成了四条沟最忠实的守护者。

流域治理激活生态链

站在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观鸟台远眺,成片的芦苇荡间,白鹭、苍鹭不时掠过水面。

这片总面积221.34公顷的湿地,曾因周边农田化肥滥用、生活污水直排而水质恶化。2019年启动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后,通过修建人工湿地、生态驳岸、种植沉水植物等措施,让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

“最多的时候拍到过37种鸟类,其中有10多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湖北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宣传科工作人员黄甜介绍,现在每到迁徙季,大批候鸟来这里越冬,光是监测到的鸳鸯就有200多只。

竹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堪称“系统治水”的典范。在城关镇水寨村,曾经的臭水沟如今变身生态廊道,沿岸铺设的5.8公里截污管网像毛细血管般收集生活污水,汇入日处理能力8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以前夏天不敢开窗,现在傍晚都来河边散步。”居民陈建国的感受道出了环境变迁。

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竹溪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包含8个子项目,既有污水管网改造等“里子工程”,也有滨水绿道建设等“面子工程”。在中峰镇,通过河道清淤、生态护岸建设,昔日的行洪通道变成了兼具防洪和景观功能的生态河道,带动沿岸发展12家农家乐。

“治水不是简单挖河,而是要让河流恢复生命。”该县水利和湖泊局局长颜黎明介绍,通过构建“源头控污、中段净化、末端修复”的治理体系,全县19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其中17个达到Ⅱ类以上标准。

绿色转型开拓致富路

“这瓶水来自地下1700米的花岗岩裂隙,水龄12020年。”在竹溪县桃源乡 VOSS矿泉水生产车间,讲解员向参观游客展示产品。

透过玻璃幕墙,可见经过27道净化工序的高锶富硒弱碱低钠软水被灌装成瓶,即将发往全球各地。这个由华彬集团投资建设的项目,不仅让深藏秦巴的好水走向世界,更构建起“护水—取水—加工—物流”的全产业链,推动从“全民护水—一泓清水—发展活水—百姓富水”的转变。除了带动200多名本地员工直接就业,周边村庄还发展起配套产业,带动5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水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故事不止于此。今年春,沃思饮品(湖北)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分两期建设水产业开发项目。一期依托竹溪天然矿泉水资源优势,打造高端矿泉水品牌。二期重点开发母婴水、功能水等高端包装饮用水,同步建设千套康养民居,融合“水产业+康养文旅”模式,构建集水源地保护、生产加工、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该公司负责人易章霖表示,依托“中国好水”水源地品牌,探索“水旅融合”新路径,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

传统产业因水而兴,新兴业态借水而生。该县不断延伸水产业,做好水与茶、果、酒、药结合文章,开发芙丝气泡水、武陵啤酒、灵芽精酿、雪域青稞酒、望川土豆威士忌等水饮茶饮果饮酒饮新品,通过“堰水进京”公铁联运专线,运费下降25%,销售额增长21%,形成“高端饮品生产地+知名水企聚集地+三产融合示范地”产业版图。

在蒋家堰镇黑龙村,依托竹溪河治理后的美景,村民们办起8家民宿。“夏天接待游客3万多人,光我家民宿收入就有12万元。”村民周琴的账本上,记录着治水带来的红利。

竹溪县还探索出“以水养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竹溪县樟泉饮品有限公司通过取水权质押方式,获得贷款20万元扩大生产,使每年生产的桶装水达100万桶、瓶装水达300万瓶,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

竹溪县地处秦巴生态核心区,拥有水质优良、富含矿物质的天然矿泉水资源,是发展高端水产业的理想之地。近年来,该县持续推进“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战略,深入挖掘水资源潜力,绿色食品饮料产业蓬勃发展。

“守着好水不能受穷,关键是要找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的话,道出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之道。

水清岸绿绘就新图景

“以前住河边怕淹,现在住河边享福。”站在自家三层小楼的阳台上,县河镇大路沟村村民张清国指着门前的小河感慨万千。

这个曾因河道淤塞年年受涝的村庄,在流域治理中完成了河道疏浚、堤防加固,还建起亲水步道,张清国家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景房”。

治水带来的变化,体现在竹溪人的日常生活里。

暮色中的武陵不夜城流光溢彩。这条全国首个戏曲主题沉浸式文旅街区,依托竹溪河天然水体,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运用花式喷泉、雾森系统、激光投影和全息巨幕,打造大型水景互动戏曲演出。水幕成像技术与CG影像结合,将山二黄戏曲情节投射于水面,形成“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场景。“开街一年半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带动3500多人就业。”武陵不夜城街区相关运营公司负责人表示。

城中月宫池畔的东门老街,复原明代“月宫池”古水系,引活水入东门老街,用“月宫文化”点亮全息灯光秀,配合青石板步道形成“水街共生”格局。今年“五一”开街以来,162万游客在这里“晨过早、午休闲、夜打卡”。

“以前,没人来,现在我家的榨菜饼每天能卖200多个。”老街商户王桂芝笑着说。

数据见证着生态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3.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更可喜的是,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势能:2024年,全县仅旅游综合收入达7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2020年增长89%、112%。

从“护水”到“活水”,从“治水”到“兴水”,竹溪县用一个个生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十堰日报 记者吴守全 特约记者 郭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