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八十年|子孙迎盛世告慰“八百壮士”幸存者 一个人死里逃生繁衍百人大家族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15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采访对象:“八百壮士”胡梦生之孙胡志全

采访地点:湖北省通城县

“爷爷生前从不提往事,爸爸也不愿意说这些历史。”7月3日,咸宁市通城县通城大道万雅隽州府小区,窗明几净的客厅里,48岁的胡志全声音很轻,仿佛怕惊扰了沉淀在岁月深处的尘埃,80岁的老父亲胡战平静静地坐在沙发上。

胡志全,是“八百壮士”之一胡梦生的孙子。“爷爷打仗的枪声,早就听不见了;奶奶养家糊口的扁担,也早歇下了。”胡志全目光望向远方,“可他们咬牙挺过来的那股劲儿,化进了我们骨血里。”

窗外,是通城日新月异的街景,一片祥和;窗内,一段尘封多年、关乎家国命运的烽火记忆,被重新唤醒、讲述。

胡志全(右二)和家人参观八百壮士史料展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刘颖 摄)

“孤军女婿”弄假成真,通城壮士劫后安家

“‘八百壮士’实际420多名,通城籍官兵占了近一半。”胡志全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讲述,言语间满是自豪。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战况惨烈,中方军队伤亡巨大,兵员补充迫在眉睫。包括通城子弟在内的湖北保安部队被紧急征召,在汉阳短期集训后,从大智门车站乘火车直赴前线。

据史料记载,该部队最终被补充至伤亡惨重的第88师262旅524团。

1937年10月26日,上海北部战略要地大场失守,中国军队主力奉命西撤。为掩护撤退并争取国际舆论支持,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420余名官兵当夜进驻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

为迷惑敌人,守军对外宣称“建筑内有八百人”,由此得名“八百壮士”。

次日清晨,日军发现四行仓库依然有中国士兵驻守,随即猛烈攻击。“八百壮士”依托坚固仓库,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展开激烈对抗。

四天四夜,他们以血肉抵挡十几次凶猛进攻,毙伤日军200余人。仓库枪炮声不绝、硝烟如幕,守军以无畏和牺牲,奏响了一曲悲壮的抗战凯歌,四行仓库之战由此镌刻进历史。

10月31日凌晨,“八百壮士”奉命全部撤入公共租界。撤离时,守军需穿越西藏路——此地日军布防密集,机枪、探照灯等严阵以待。

“机枪要换梭子,要在枪响的时候跑,惊险异常。”胡志全珍藏着爷爷胡梦生零星的战场记忆。

进入公共租界后,守军被缴械并隔离关押,形成了“孤军营”。“孤军营”内有300余人,整整被软禁了4年。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租界,滞留的“孤军营”官兵全部被日军俘虏,胡梦生被押送南京老虎桥监狱。

此时,胡梦生儿时学的理发手艺派上了用场。日本军官频频点名让他理发。

从监狱到日军驻地有一段距离,开始日本人要押着。日久松懈,只让一条大狼狗跟随。途中要经过一户尚姓人家,胡梦生借机与尚老汉结识,暗中表明“八百壮士”身份,请他搭救。尚老汉深感敬佩,当即答应。一次外出时,尚老汉将狼狗打死,胡梦生得以趁乱逃脱。

为不被日军发现,尚老汉谎称胡梦生是他的女婿,并设法为其办下“良民证”。尚家女儿尚凤英的命运,由此与胡家紧密相连。

胡梦生比尚凤英大整整10岁。两人育有十名子女,他们的大家庭已繁衍至五代,共158人。

爷爷是国家的英雄,奶奶是我们小家的英雄

“爷爷是国家的英雄,奶奶是我们小家的英雄。”胡志全的语气中满是敬重。

在胡志全眼中,爷爷的伤痕是民族苦难的缩影,而支撑起这个劫后余生小家的,是奶奶尚凤英钢铁般的坚韧。

胡梦生与尚凤英在上海迎来抗战胜利的曙光后,曾在上海短暂定居。不久,老家通城传来消息:族人得知胡梦生尚在人间,殷切盼望他回乡。

胡志全回忆说:“奶奶虽割舍不下南京的娘家亲人,但更放不下爷爷,放不下这个从战火中一起走过来的家。” 这份患难与共的情义,是他们从动荡岁月里带出的珍宝。

“妈妈就是怕我们不吃饭。调皮后我不敢回家,妈妈就到外面找,叫我回家吃饭,不管怎么样,饭都是不能不吃的。”说起母亲,胡战平露出了笑容。

胡梦生对子女管教异常严厉。但是,他常常把邻居小孩子叫到家里来理发,抱到椅子上,理完了连钱都不收。

1974年胡梦生去世,家庭重担全压在了尚凤英瘦小的肩膀上。

“奶奶可有劲了!”胡志全说起奶奶,语气里满是敬佩,“那么小的个子,硬是能推动沉重的鸡公车!”为了养活十张嗷嗷待哺的嘴——胡战平、胡宝珠、胡瀚林、胡春林、胡秋林、胡明珠、胡俊义、胡俊胜、胡尚武、胡尚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尚凤英推着吱呀作响的鸡公车,奔波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

这副肩膀,不仅扛起了十口之家的生计,更一力操持了所有儿女的婚嫁大事。

日子在车轮的滚动中向前。看着兄弟姐妹们一个个成家立业,胡战平感触最深:“从当年穷得吃不饱饭,到如今都过上了安稳日子,这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

追随爷爷的脚步,“98抗洪”的巍巍堤坝中有我

在胡志全的房间里,珍藏着几件特别的物品:褪色的军装照、闪亮的党徽、一枚“98抗洪”纪念章。

“我选择参军,就是为了追随爷爷的脚步。”胡志全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这个梦想的实现,伴随着舍弃。

1994年,在南京亲人的帮助下,胡志全已在南京邮政系统找到了一份月薪400余元的优渥工作。

然而,“铁饭碗”并未能拴住他向往军营的心。1995年,他因错过体检而与参军失之交臂,但这并未让他动摇。次年,他辞去工作,返乡应征,终于如愿穿上军装,成为武警湖北总队某部的一名战士——这是他对爷爷最直接的致敬。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胡志全与战友们奔赴抗洪一线。最危急的那个雨夜,面对喷涌的管涌险情,胡志全的双腿如灌铅般沉重。就在意志即将动摇的瞬间,他脑海中闪现了爷爷胡梦生,在四行仓库的枪林弹雨中屹立不倒,在战俘营的非人折磨中咬牙求生;闪现了奶奶尚凤英,推着吱呀作响的鸡公车,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十口之家的生计。

“爷爷面对的是生死考验,我这点苦算什么?”这个信念支撑他坚持到最后。他真切体会到了何为舍生忘死,并在守护家园与人民的“战场”上,将这份精神薪火相传。

今年“五一”,胡家百余位家族成员齐聚一堂。这个从战火中走出的家庭,如今枝繁叶茂。

胡志全深知,家族的凝聚力不仅在于血缘,更在于对共同根脉的铭记。

“爷爷没能看到今天国家的繁荣强盛,但我们替他看到了;奶奶守护的家族,正在我们这辈人的接续努力中变得更好。”胡志全说,这既是对祖辈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承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夏中华 通讯员 皮江星

责任编辑:李欢

家国八十年|子孙迎盛世告慰“八百壮士”幸存者 一个人死里逃生繁衍百人大家族

发表时间:2025-08-15 来源:湖北文明网

采访对象:“八百壮士”胡梦生之孙胡志全

采访地点:湖北省通城县

“爷爷生前从不提往事,爸爸也不愿意说这些历史。”7月3日,咸宁市通城县通城大道万雅隽州府小区,窗明几净的客厅里,48岁的胡志全声音很轻,仿佛怕惊扰了沉淀在岁月深处的尘埃,80岁的老父亲胡战平静静地坐在沙发上。

胡志全,是“八百壮士”之一胡梦生的孙子。“爷爷打仗的枪声,早就听不见了;奶奶养家糊口的扁担,也早歇下了。”胡志全目光望向远方,“可他们咬牙挺过来的那股劲儿,化进了我们骨血里。”

窗外,是通城日新月异的街景,一片祥和;窗内,一段尘封多年、关乎家国命运的烽火记忆,被重新唤醒、讲述。

胡志全(右二)和家人参观八百壮士史料展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刘颖 摄)

“孤军女婿”弄假成真,通城壮士劫后安家

“‘八百壮士’实际420多名,通城籍官兵占了近一半。”胡志全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讲述,言语间满是自豪。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战况惨烈,中方军队伤亡巨大,兵员补充迫在眉睫。包括通城子弟在内的湖北保安部队被紧急征召,在汉阳短期集训后,从大智门车站乘火车直赴前线。

据史料记载,该部队最终被补充至伤亡惨重的第88师262旅524团。

1937年10月26日,上海北部战略要地大场失守,中国军队主力奉命西撤。为掩护撤退并争取国际舆论支持,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420余名官兵当夜进驻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

为迷惑敌人,守军对外宣称“建筑内有八百人”,由此得名“八百壮士”。

次日清晨,日军发现四行仓库依然有中国士兵驻守,随即猛烈攻击。“八百壮士”依托坚固仓库,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展开激烈对抗。

四天四夜,他们以血肉抵挡十几次凶猛进攻,毙伤日军200余人。仓库枪炮声不绝、硝烟如幕,守军以无畏和牺牲,奏响了一曲悲壮的抗战凯歌,四行仓库之战由此镌刻进历史。

10月31日凌晨,“八百壮士”奉命全部撤入公共租界。撤离时,守军需穿越西藏路——此地日军布防密集,机枪、探照灯等严阵以待。

“机枪要换梭子,要在枪响的时候跑,惊险异常。”胡志全珍藏着爷爷胡梦生零星的战场记忆。

进入公共租界后,守军被缴械并隔离关押,形成了“孤军营”。“孤军营”内有300余人,整整被软禁了4年。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租界,滞留的“孤军营”官兵全部被日军俘虏,胡梦生被押送南京老虎桥监狱。

此时,胡梦生儿时学的理发手艺派上了用场。日本军官频频点名让他理发。

从监狱到日军驻地有一段距离,开始日本人要押着。日久松懈,只让一条大狼狗跟随。途中要经过一户尚姓人家,胡梦生借机与尚老汉结识,暗中表明“八百壮士”身份,请他搭救。尚老汉深感敬佩,当即答应。一次外出时,尚老汉将狼狗打死,胡梦生得以趁乱逃脱。

为不被日军发现,尚老汉谎称胡梦生是他的女婿,并设法为其办下“良民证”。尚家女儿尚凤英的命运,由此与胡家紧密相连。

胡梦生比尚凤英大整整10岁。两人育有十名子女,他们的大家庭已繁衍至五代,共158人。

爷爷是国家的英雄,奶奶是我们小家的英雄

“爷爷是国家的英雄,奶奶是我们小家的英雄。”胡志全的语气中满是敬重。

在胡志全眼中,爷爷的伤痕是民族苦难的缩影,而支撑起这个劫后余生小家的,是奶奶尚凤英钢铁般的坚韧。

胡梦生与尚凤英在上海迎来抗战胜利的曙光后,曾在上海短暂定居。不久,老家通城传来消息:族人得知胡梦生尚在人间,殷切盼望他回乡。

胡志全回忆说:“奶奶虽割舍不下南京的娘家亲人,但更放不下爷爷,放不下这个从战火中一起走过来的家。” 这份患难与共的情义,是他们从动荡岁月里带出的珍宝。

“妈妈就是怕我们不吃饭。调皮后我不敢回家,妈妈就到外面找,叫我回家吃饭,不管怎么样,饭都是不能不吃的。”说起母亲,胡战平露出了笑容。

胡梦生对子女管教异常严厉。但是,他常常把邻居小孩子叫到家里来理发,抱到椅子上,理完了连钱都不收。

1974年胡梦生去世,家庭重担全压在了尚凤英瘦小的肩膀上。

“奶奶可有劲了!”胡志全说起奶奶,语气里满是敬佩,“那么小的个子,硬是能推动沉重的鸡公车!”为了养活十张嗷嗷待哺的嘴——胡战平、胡宝珠、胡瀚林、胡春林、胡秋林、胡明珠、胡俊义、胡俊胜、胡尚武、胡尚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尚凤英推着吱呀作响的鸡公车,奔波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

这副肩膀,不仅扛起了十口之家的生计,更一力操持了所有儿女的婚嫁大事。

日子在车轮的滚动中向前。看着兄弟姐妹们一个个成家立业,胡战平感触最深:“从当年穷得吃不饱饭,到如今都过上了安稳日子,这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

追随爷爷的脚步,“98抗洪”的巍巍堤坝中有我

在胡志全的房间里,珍藏着几件特别的物品:褪色的军装照、闪亮的党徽、一枚“98抗洪”纪念章。

“我选择参军,就是为了追随爷爷的脚步。”胡志全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这个梦想的实现,伴随着舍弃。

1994年,在南京亲人的帮助下,胡志全已在南京邮政系统找到了一份月薪400余元的优渥工作。

然而,“铁饭碗”并未能拴住他向往军营的心。1995年,他因错过体检而与参军失之交臂,但这并未让他动摇。次年,他辞去工作,返乡应征,终于如愿穿上军装,成为武警湖北总队某部的一名战士——这是他对爷爷最直接的致敬。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胡志全与战友们奔赴抗洪一线。最危急的那个雨夜,面对喷涌的管涌险情,胡志全的双腿如灌铅般沉重。就在意志即将动摇的瞬间,他脑海中闪现了爷爷胡梦生,在四行仓库的枪林弹雨中屹立不倒,在战俘营的非人折磨中咬牙求生;闪现了奶奶尚凤英,推着吱呀作响的鸡公车,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十口之家的生计。

“爷爷面对的是生死考验,我这点苦算什么?”这个信念支撑他坚持到最后。他真切体会到了何为舍生忘死,并在守护家园与人民的“战场”上,将这份精神薪火相传。

今年“五一”,胡家百余位家族成员齐聚一堂。这个从战火中走出的家庭,如今枝繁叶茂。

胡志全深知,家族的凝聚力不仅在于血缘,更在于对共同根脉的铭记。

“爷爷没能看到今天国家的繁荣强盛,但我们替他看到了;奶奶守护的家族,正在我们这辈人的接续努力中变得更好。”胡志全说,这既是对祖辈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承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夏中华 通讯员 皮江星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