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育文明 丹心绘美景——十堰市文明创建与守水护水融合发展的实践之路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来源:十堰日报

在烟波浩渺的汉水之滨,十堰——这座肩负“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国家使命的城市,已将文明基因融入发展血脉。从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荣光,到“文明河流”建设备受全国瞩目,十堰以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向奔赴,绘就了一幅新时代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画卷。这不仅是城市发展范式的创新跃升,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大美十堰。

文明创建塑魂 构筑城市发展精神高地

“要牢记殷殷嘱托,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引发强烈反响。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迅速响应,将这份深切关怀转化为精神文明创建的澎湃动力。

如今,这份沉甸甸的嘱托在十堰大地已结出累累硕果。

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堰市以优异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这是继2020年11月首次获此荣誉后,再次将这一沉甸甸的“金字招牌”揽入怀中。不仅如此,丹江口市、竹山县同步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竹溪县成功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在认定命名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及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中,我市受表彰对象达29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荣耀背后,是十堰久久为功的文明创建定力。

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先后召开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进会、城市文明建设第一次及第二次联席会议,强化创建调研指导,构建起“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联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围绕“文明浸润”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创建活动:“科技活动周”传播科学火种、“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唤醒生态保护自觉、“世界献血者日”彰显城市温情、“六五环境日”凝聚绿色发展共识……仅今年前7个月,全市累计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00余场次,文明理念如涓涓细流悄然融入市民日常。

宣传是文明创建的助推器。十堰市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宣传矩阵:市直各单位及各县(市、区)在网站、媒体平台,以及公共场所 LED屏、公交车等载体上,广泛刊播文明交通、绿色低碳等公益广告;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积极开展守水护水优秀公益广告征集活动,联合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在全市广大中小学生中持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宣传学习活动,让文明种子在校园沃土中生根发芽。

典型是文明创建的风向标。加强典型培育,选树中国好人、湖北好人各2名,十堰好人29人(组),激发市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编撰十堰市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事迹汇编《文明榜样》,系统展现榜样风采,引领社会风尚;发布“文明过春节”“减少噪声污染”等倡议书,引导市民自觉践行文明行为规范。

市民为机动车礼让斑马线点赞。

整治是文明创建的提升器。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在全市公共场所常态化开展“六大突出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联合公安、城管执法、交通运输等部门开展文明交通专项治理,实施文明交通宣教、道路交通秩序文明提升、城市环境管理提升、老年代步车专项整治、出租车文明营运提升等五大行动,通过严管重罚与教育引导相结合,推动市民文明素养与城市文明程度同步提升。

科技是文明创建的翅膀。升级改造创文智慧视频自动抓拍系统,为主次干道公共摄像头赋能 AI算法,构建起问题自动抓拍、分类交办、整改反馈的网格化、信息化、智慧化城市管理新格局;推出“文明十堰·城市管理随手拍”微信小程序,为市民群众搭建便捷的参与平台。

从汉江之畔的生态守护,到街头巷尾的文明新风;从“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到“全域文明”的生动实践,十堰正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将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转化为城市发展软实力,让文明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文明河流建设 书写水源地的绿色答卷

盛夏的傍晚,犟河张湾区花果段河畔,杨柳依依,碧波粼粼。居民沿亲水步道悠然漫步,孩童在河畔绿地追逐嬉戏。岸边宣传牌上“珍惜水源保护生态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标语格外醒目。这正是我市“文明河流”建设成效的生动写照。今年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论坛将十堰“文明河流”建设作为全国城市文明建设优秀案例公开发布。

水质好坏,表象在江河,根源在于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全国文明城市,十堰将“水文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独特内涵,在全国创新开展“文明河流”建设,以文明新风滋养碧波清流,让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共生共融。

为确保“文明河流”建设有序推进、取得实效,十堰市高位推动,召开全市“文明河流”建设工作推进会,印发2025年“文明河流”建设重点工作提示,培育打造茅箭区茅塔河、房县马栏河、郧西县孤山河等实地创建示范点位10余个;精心设计制作《一滴“堰水”的文明之旅》宣讲课件,举办全市“文明河流”建设宣讲业务培训会;组织开展“文明河流”建设进县(市、区)、市委党校巡回宣讲等活动20余场次,征集守水护水优秀公益广告1000余件;启动“文明河流”评选工作,即将发布第一批“文明河流”建设创新案例。

在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举办文明河流建设主题宣讲活动。

涓滴之力,汇聚成河。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组建“宣传员、巡河员、保洁员、观察员、监督员”五类专兼结合的志愿服务队伍300余支,全域开展生态文明宣讲、文明乡风建设、河岸环境整治等十大行动3.2万场次,参与志愿者15.8万人次,全面提升居民文明素养,以“人的文明”带动“河流文明”。

同饮一江水,京堰一家亲。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联合团市委,组织专班深入河南省南阳市、北京市等14座沿线城市,开展“守护一泓清水共建文明河流”主题巡讲活动,有效扩大“文明河流”建设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今年以来,京堰守水护水联盟开展宣讲活动200余场次,北京参与市民3万余人次,“绝不让一滴污水入河绝不浪费一滴南来之水”成为共识。

成立“文明十堰”宣讲队,联动各县(市、区)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宣讲矩阵,培育各级宣讲骨干500余人;参与美丽湖北宣讲小分队进农村宣讲活动,举办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教月暨“文明河流”建设宣讲、全市“文明河流”建设竹溪站与茅箭站巡回宣讲、十堰市文明实践宣讲交流等活动,覆盖群众超20万人次,带动10万余名群众常态化参与河道治理、环保实践。今年4月,丹江口“小水滴”环保志愿者袁慧在国新办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分享了320万十堰人民守水护水的故事。

十堰市开展“守水护水”文明实践暨张湾区文艺志愿服务队授旗活动。

文明实践润心 激活基层治理源头活水

8月6日,张湾区车城路街道蓝湖郡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小卫士”垃圾分类主题活动热烈开展。社区志愿者携手国瑞幼儿园的孩子们化身“环保小卫士”,走进社区公共区域,认真清理路面与绿化带垃圾,并精准分类投放。稚嫩的小手,传递着文明的力量。

文明的种子,需要在实践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城市的温度,蕴藏在基层治理的细微之处。我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将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文明之花在基层绚丽绽放。

蓝湖郡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我市基层文明实践的一个缩影。该实践站坚持“党建引领促文明,文明创建助发展”,创新“文明实践+”模式,打造“七色花”志愿服务队特色品牌,将文明实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开展各类活动400余场次,赢得居民广泛赞誉。

十堰市“流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品牌在全省推广。

沃土育新苗,项目结硕果。在全市层面,精心培育“马灯精神再传承东风故里育新风”“凤舞郧阳点亮文明之光”等新时代文明实践重点项目20个。其中,郧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流动实践站”书写文明实践“后半篇”大文章》、张湾区车城路街道蓝湖郡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弘扬时代新风聚力文明实践》、十堰经开区白浪街道中观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服务群众零距离文明花开结硕果》入选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案例汇编。

春风化雨,浸润心田。围绕“党的声音进万家”“生态文明宣讲”“文明河流洁美家园”“关爱新市民”“防范非法集资”等主题,全市各地各单位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9万场次,31万人次志愿者积极参与,让文明实践的春风吹遍十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激活了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当文明创建的画笔与生态保护的底色交相辉映,城市发展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当文明实践的暖流与基层治理的脉络深度融合,现代化建设便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石。

一泓碧水证初心,全域文明展宏图。

十堰,这座被碧水滋养的城市,正以“文明河流”的生动实践向世人证明:守护绿水青山,不仅是为国家输送甘甜的清泉,更是为城市文明涵养深厚的精神源泉。在这条文明与生态交相辉映的康庄大道上,十堰正以开拓者的勇毅与智慧,为新时代中国城市文明建设贡献“十堰方案”,书写浓墨重彩的“十堰篇章”。(十堰日报 记者 毛以国 通讯 员 郑荣斌 康露馨 图片由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李欢

碧水育文明 丹心绘美景——十堰市文明创建与守水护水融合发展的实践之路

发表时间:2025-08-14 来源:十堰日报

在烟波浩渺的汉水之滨,十堰——这座肩负“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国家使命的城市,已将文明基因融入发展血脉。从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荣光,到“文明河流”建设备受全国瞩目,十堰以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向奔赴,绘就了一幅新时代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画卷。这不仅是城市发展范式的创新跃升,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大美十堰。

文明创建塑魂 构筑城市发展精神高地

“要牢记殷殷嘱托,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引发强烈反响。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迅速响应,将这份深切关怀转化为精神文明创建的澎湃动力。

如今,这份沉甸甸的嘱托在十堰大地已结出累累硕果。

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堰市以优异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这是继2020年11月首次获此荣誉后,再次将这一沉甸甸的“金字招牌”揽入怀中。不仅如此,丹江口市、竹山县同步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竹溪县成功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在认定命名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及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中,我市受表彰对象达29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荣耀背后,是十堰久久为功的文明创建定力。

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先后召开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进会、城市文明建设第一次及第二次联席会议,强化创建调研指导,构建起“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联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围绕“文明浸润”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创建活动:“科技活动周”传播科学火种、“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唤醒生态保护自觉、“世界献血者日”彰显城市温情、“六五环境日”凝聚绿色发展共识……仅今年前7个月,全市累计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00余场次,文明理念如涓涓细流悄然融入市民日常。

宣传是文明创建的助推器。十堰市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宣传矩阵:市直各单位及各县(市、区)在网站、媒体平台,以及公共场所 LED屏、公交车等载体上,广泛刊播文明交通、绿色低碳等公益广告;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积极开展守水护水优秀公益广告征集活动,联合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在全市广大中小学生中持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宣传学习活动,让文明种子在校园沃土中生根发芽。

典型是文明创建的风向标。加强典型培育,选树中国好人、湖北好人各2名,十堰好人29人(组),激发市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编撰十堰市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事迹汇编《文明榜样》,系统展现榜样风采,引领社会风尚;发布“文明过春节”“减少噪声污染”等倡议书,引导市民自觉践行文明行为规范。

市民为机动车礼让斑马线点赞。

整治是文明创建的提升器。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在全市公共场所常态化开展“六大突出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联合公安、城管执法、交通运输等部门开展文明交通专项治理,实施文明交通宣教、道路交通秩序文明提升、城市环境管理提升、老年代步车专项整治、出租车文明营运提升等五大行动,通过严管重罚与教育引导相结合,推动市民文明素养与城市文明程度同步提升。

科技是文明创建的翅膀。升级改造创文智慧视频自动抓拍系统,为主次干道公共摄像头赋能 AI算法,构建起问题自动抓拍、分类交办、整改反馈的网格化、信息化、智慧化城市管理新格局;推出“文明十堰·城市管理随手拍”微信小程序,为市民群众搭建便捷的参与平台。

从汉江之畔的生态守护,到街头巷尾的文明新风;从“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到“全域文明”的生动实践,十堰正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将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转化为城市发展软实力,让文明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文明河流建设 书写水源地的绿色答卷

盛夏的傍晚,犟河张湾区花果段河畔,杨柳依依,碧波粼粼。居民沿亲水步道悠然漫步,孩童在河畔绿地追逐嬉戏。岸边宣传牌上“珍惜水源保护生态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标语格外醒目。这正是我市“文明河流”建设成效的生动写照。今年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论坛将十堰“文明河流”建设作为全国城市文明建设优秀案例公开发布。

水质好坏,表象在江河,根源在于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全国文明城市,十堰将“水文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独特内涵,在全国创新开展“文明河流”建设,以文明新风滋养碧波清流,让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共生共融。

为确保“文明河流”建设有序推进、取得实效,十堰市高位推动,召开全市“文明河流”建设工作推进会,印发2025年“文明河流”建设重点工作提示,培育打造茅箭区茅塔河、房县马栏河、郧西县孤山河等实地创建示范点位10余个;精心设计制作《一滴“堰水”的文明之旅》宣讲课件,举办全市“文明河流”建设宣讲业务培训会;组织开展“文明河流”建设进县(市、区)、市委党校巡回宣讲等活动20余场次,征集守水护水优秀公益广告1000余件;启动“文明河流”评选工作,即将发布第一批“文明河流”建设创新案例。

在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举办文明河流建设主题宣讲活动。

涓滴之力,汇聚成河。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组建“宣传员、巡河员、保洁员、观察员、监督员”五类专兼结合的志愿服务队伍300余支,全域开展生态文明宣讲、文明乡风建设、河岸环境整治等十大行动3.2万场次,参与志愿者15.8万人次,全面提升居民文明素养,以“人的文明”带动“河流文明”。

同饮一江水,京堰一家亲。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联合团市委,组织专班深入河南省南阳市、北京市等14座沿线城市,开展“守护一泓清水共建文明河流”主题巡讲活动,有效扩大“文明河流”建设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今年以来,京堰守水护水联盟开展宣讲活动200余场次,北京参与市民3万余人次,“绝不让一滴污水入河绝不浪费一滴南来之水”成为共识。

成立“文明十堰”宣讲队,联动各县(市、区)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宣讲矩阵,培育各级宣讲骨干500余人;参与美丽湖北宣讲小分队进农村宣讲活动,举办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教月暨“文明河流”建设宣讲、全市“文明河流”建设竹溪站与茅箭站巡回宣讲、十堰市文明实践宣讲交流等活动,覆盖群众超20万人次,带动10万余名群众常态化参与河道治理、环保实践。今年4月,丹江口“小水滴”环保志愿者袁慧在国新办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分享了320万十堰人民守水护水的故事。

十堰市开展“守水护水”文明实践暨张湾区文艺志愿服务队授旗活动。

文明实践润心 激活基层治理源头活水

8月6日,张湾区车城路街道蓝湖郡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小卫士”垃圾分类主题活动热烈开展。社区志愿者携手国瑞幼儿园的孩子们化身“环保小卫士”,走进社区公共区域,认真清理路面与绿化带垃圾,并精准分类投放。稚嫩的小手,传递着文明的力量。

文明的种子,需要在实践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城市的温度,蕴藏在基层治理的细微之处。我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将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文明之花在基层绚丽绽放。

蓝湖郡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我市基层文明实践的一个缩影。该实践站坚持“党建引领促文明,文明创建助发展”,创新“文明实践+”模式,打造“七色花”志愿服务队特色品牌,将文明实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开展各类活动400余场次,赢得居民广泛赞誉。

十堰市“流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品牌在全省推广。

沃土育新苗,项目结硕果。在全市层面,精心培育“马灯精神再传承东风故里育新风”“凤舞郧阳点亮文明之光”等新时代文明实践重点项目20个。其中,郧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流动实践站”书写文明实践“后半篇”大文章》、张湾区车城路街道蓝湖郡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弘扬时代新风聚力文明实践》、十堰经开区白浪街道中观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服务群众零距离文明花开结硕果》入选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案例汇编。

春风化雨,浸润心田。围绕“党的声音进万家”“生态文明宣讲”“文明河流洁美家园”“关爱新市民”“防范非法集资”等主题,全市各地各单位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9万场次,31万人次志愿者积极参与,让文明实践的春风吹遍十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激活了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当文明创建的画笔与生态保护的底色交相辉映,城市发展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当文明实践的暖流与基层治理的脉络深度融合,现代化建设便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石。

一泓碧水证初心,全域文明展宏图。

十堰,这座被碧水滋养的城市,正以“文明河流”的生动实践向世人证明:守护绿水青山,不仅是为国家输送甘甜的清泉,更是为城市文明涵养深厚的精神源泉。在这条文明与生态交相辉映的康庄大道上,十堰正以开拓者的勇毅与智慧,为新时代中国城市文明建设贡献“十堰方案”,书写浓墨重彩的“十堰篇章”。(十堰日报 记者 毛以国 通讯 员 郑荣斌 康露馨 图片由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提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