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丽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农耕文化是中国农民长期实践积累的智慧结晶,也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气所在和自信之源。随着时代发展,工业文明的浪潮与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速,让凝结着先民智慧的农耕文化在当代社会重焕生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
中国自古便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农业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物质保障,更为中华文明的孕育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中国农耕文化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融汇了生产技术、社会伦理、民俗艺术及哲学思想等内容。它不仅维系着人们的衣食之需,更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生产智慧;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耕读传家的家训到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农耕文化的演变历程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而守护这份农耕智慧,正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关键所在。
以农耕文化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以农耕文化助力农业农村产业现代化。产业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农耕文化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农耕文化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挖掘农事节庆、传统手工艺、乡村美食等文化元素,能够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农业农村产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以农耕文化助力农业农村生态现代化。农耕文化经久不衰,在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了“不违农时”“凡耕之本,在于趣时”等理念,彰显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科学把握。其中,“二十四节气”、多熟种植、种养结合等农业生产经验与当代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紧密契合。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应充分汲取传统农耕文化智慧,尊重自然规律、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努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推动农业向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迈进。
以农耕文化助力农业农村治理现代化。农耕文化蕴藏着乡村治理的深厚智慧,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长期稳定运转的关键所在。农耕文化孕育传承的家风家训、族谱村志、村规民约等,至今仍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凝聚价值共识、维系乡村基层秩序及道德规范的作用。如“崇德尚贤”“守望相助”“耕读传家”等理念,将其深度融入现代乡村治理架构中,发挥农耕文化在道德教化、人文滋养方面的优势,能够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传统乡土智慧与现代治理体系的创新融合。
激活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与活力
激活农民主体性力量,增强传统农耕文化的内生动力。农民是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化的关键力量。当前,经济现代化发展导致的人口流动致使乡村社会越来越缺乏活力。要立足乡村实际,通过地域优势、产业动能、乡土文化吸引广大青年投身乡村建设,以人才资源带动当地农耕文化发展壮大。要筑牢农民文化参与的“经济基础”,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改善农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农民主体意识,将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效转化为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农耕文化创造活力。
以数字技术赋能,激活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与活力。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不断涌现。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还深刻影响了农耕文化的保存、传承与创新。以数字技术赋能农耕文化传承,构建“数字档案库”“数字博物馆”等,筑牢农耕文化根基;将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实现农耕文化“活态”存续;搭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仅使农耕文化实现“破圈传播”,更激活农耕文化的经济产业价值。以数字技术赋能农耕文化,不仅实现了农耕文化的永久性保存,更通过故事化叙事、沉浸式体验、跨界技术融合,让农耕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
在“两创”中,推动传统农耕文化创新与发展。一方面,优秀的农耕文化世代流传,博大精深,在更加广阔的现代视野中,其内涵也必然会不断延伸、拓展与深化。因此,必须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精神品质,展现农耕文化契合当代元素的价值理念,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赋予优秀农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表达。另一方面,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农耕文化正经历着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转型,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立足民族地域特色,挖掘其独特性和稀缺性,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发挥新媒体作用,推出一批符合时代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农耕文化成果,彰显中国农耕文化的自信与活力。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时间:2025-08-11 来源:湖北日报
□ 王丽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农耕文化是中国农民长期实践积累的智慧结晶,也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气所在和自信之源。随着时代发展,工业文明的浪潮与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速,让凝结着先民智慧的农耕文化在当代社会重焕生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
中国自古便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农业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物质保障,更为中华文明的孕育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中国农耕文化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融汇了生产技术、社会伦理、民俗艺术及哲学思想等内容。它不仅维系着人们的衣食之需,更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生产智慧;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耕读传家的家训到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农耕文化的演变历程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而守护这份农耕智慧,正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关键所在。
以农耕文化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以农耕文化助力农业农村产业现代化。产业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农耕文化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农耕文化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挖掘农事节庆、传统手工艺、乡村美食等文化元素,能够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农业农村产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以农耕文化助力农业农村生态现代化。农耕文化经久不衰,在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了“不违农时”“凡耕之本,在于趣时”等理念,彰显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科学把握。其中,“二十四节气”、多熟种植、种养结合等农业生产经验与当代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紧密契合。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应充分汲取传统农耕文化智慧,尊重自然规律、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努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推动农业向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迈进。
以农耕文化助力农业农村治理现代化。农耕文化蕴藏着乡村治理的深厚智慧,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长期稳定运转的关键所在。农耕文化孕育传承的家风家训、族谱村志、村规民约等,至今仍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凝聚价值共识、维系乡村基层秩序及道德规范的作用。如“崇德尚贤”“守望相助”“耕读传家”等理念,将其深度融入现代乡村治理架构中,发挥农耕文化在道德教化、人文滋养方面的优势,能够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传统乡土智慧与现代治理体系的创新融合。
激活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与活力
激活农民主体性力量,增强传统农耕文化的内生动力。农民是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化的关键力量。当前,经济现代化发展导致的人口流动致使乡村社会越来越缺乏活力。要立足乡村实际,通过地域优势、产业动能、乡土文化吸引广大青年投身乡村建设,以人才资源带动当地农耕文化发展壮大。要筑牢农民文化参与的“经济基础”,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改善农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农民主体意识,将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效转化为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农耕文化创造活力。
以数字技术赋能,激活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与活力。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不断涌现。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还深刻影响了农耕文化的保存、传承与创新。以数字技术赋能农耕文化传承,构建“数字档案库”“数字博物馆”等,筑牢农耕文化根基;将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实现农耕文化“活态”存续;搭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仅使农耕文化实现“破圈传播”,更激活农耕文化的经济产业价值。以数字技术赋能农耕文化,不仅实现了农耕文化的永久性保存,更通过故事化叙事、沉浸式体验、跨界技术融合,让农耕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
在“两创”中,推动传统农耕文化创新与发展。一方面,优秀的农耕文化世代流传,博大精深,在更加广阔的现代视野中,其内涵也必然会不断延伸、拓展与深化。因此,必须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精神品质,展现农耕文化契合当代元素的价值理念,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赋予优秀农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表达。另一方面,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农耕文化正经历着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转型,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立足民族地域特色,挖掘其独特性和稀缺性,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发挥新媒体作用,推出一批符合时代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农耕文化成果,彰显中国农耕文化的自信与活力。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