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精神长河奔涌不息。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这熔铸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大精神瑰宝,在湖北交织成一条贯穿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精神谱系。“三大精神”共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灵魂主线、“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价值追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特质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湖北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三大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通过理论宣讲、资源挖掘、典型引领与发展赋能四大路径,构筑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高度的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深化理论宣讲,铸牢精神家园的思想根基
理论认知是价值内化的前提。湖北通过构建多层级、立体化的理论宣讲体系,推动“三大精神”从理论符号转化为群众认知。构建全域覆盖宣讲矩阵,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组建宣讲小分队,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面向基层干部群众宣讲三大精神。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开放大学),宣讲团讲师通过详细阐释“三大精神”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内涵,向青年学子讲述了“‘三大精神’并非遥不可及,它是青年学子们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精神富矿’和‘力量源泉’。
革命先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在荆门东宝区浏河社区,宣讲团通过《永不褪色的红安“红”》《惊涛骇浪中的精神丰碑》等主题故事,将晏春山烈士的牺牲、中堡村抗洪壮举转化为可感可学的精神教材,使基层干部群众在“沉浸式”课堂中感悟精神伟力。随州组织“炎之有理”百人宣讲团,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用方言讲述抗疫抗洪故事,将“大理论”转化为“小家常”。理论宣讲的本质,是让精神的种子在思想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湖北通过构建全域覆盖的宣讲矩阵与沉浸共情的叙事模式,将大别山精神的信念之火、抗洪精神的坚韧之志、抗疫精神的生命之光,转化为可知可感的时代话语。唯有让理论宣讲带着泥土气息、透着时代温度、贴着心灵脉搏,方能真正铸牢精神家园的思想根基,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脉动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二、挖掘纪念资源,活化精神传承的空间载体
纪念空间是精神传承的“容器”。湖北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源,将纪念设施转化为精神家园的实体坐标。2025年6月,省文旅厅发布“三大精神”百大红色地标名录,从全省4800余处红色资源中精选100处代表性场所。名录深度凝练湖北红色基因谱系:武汉中共五大会址、八七会议会址串联“英雄城市”革命脉络;黄麻起义纪念园、董必武故居彰显“28 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荆州98抗洪纪念碑、武汉龙王庙生死牌遗址诠释抗洪精神的时代壮举。这些地标通过“点 - 线 - 面”立体串联,形成“10分钟红色文化圈”,让精神传承触手可及。
借助技术赋能,创新纪念设施的表达。黄冈市依托 655 处革命遗址,打造“以人带史、以情传神”的传承样板。红安县档案馆展示邹开胜烈士“肠穿腹裂仍指挥战斗”的军扣文物,通过实物背后的生死抉择传递信仰力量;武汉市将抗疫精神具象化,建立湖北抗疫档案文献展藏中心,收藏10万余件抗疫实物与影像,通过“雷神山医院 VR 实景”等技术重现“生死竞速”场景。荆州烈士陵园专设李向群烈士展区,向群中学通过《98 纪事战洪图》浮雕、向群纪念馆等载体,27年持续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使抗洪精神融入青少年成长记忆。湖北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三大精神”数字体验馆》,以 AI 虚拟现实技术“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历史时刻,传递“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的磅礴力量。
三、树立先进典型,打造具象精神价值的时代人格
先进典型是精神具象化的“活教材”,通过选树群众身边的榜样,“三大精神”转化为可感可学的行动标杆。湖北涌现出27名全国道德模范、627人(组)“中国好人”和近万名省级先进典型,构成三大精神的“人格化词典”:“深藏功名六十载”的老英雄张富清诠释大别山精神的信念如磐;抗疫战场“与时间赛跑”的人民英雄张定宇彰显“生命至上”的医者仁心;“纵身跃江救群众”的烈士李林雨延续抗洪精神的牺牲品格。这些典型人物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阂,使抽象精神落地为鲜活的人生选择,是“三大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注脚和生动实践。
借助“大思政课”平台,强化先进模范价值引领。在全省高校推广“好人进校园”思政品牌,邀请全国道德模范、抗疫英雄等先进典型走进课堂。武汉纺织大学邀请黄旭华之女黄峻讲述“深潜人生”,盲校教师张龙分享盲童教育故事,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将“三大精神”具象化为“此生属于祖国”的奉献情怀、“生命至上”的职业坚守。当典型故事从讲台走进心灵,当奉献情怀从叙事化为行动,“三大精神”便真正扎根于新时代的精神沃土,焕发出引领风尚的持久光芒。
四、融入发展战略,赋能精神力量的实践转化
精神生命力最终需在发展中验证,在治理中升华。湖北将“三大精神”深度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精神价值与现实动能的互哺共进。以“坚守信念”“勇当先锋”等驱动科技创新突破,“三大精神”为湖北科研攻关注入强大精神引擎。弘扬抗疫精神中的科学理性与极限攻关意志,构建起“东湖实验室—光谷科创大走廊”为核心的高能级科研体系。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光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以“不畏险阻、勇攀高峰”的大别山韧性,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赋能区域协调与生态治理,发扬抗洪精神蕴含的流域统筹与协作攻坚内核,将其深植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湖北全域协同战略。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鄂湘赣三省建立了比98抗洪更完善的跨区域生态补偿与应急联防联控机制,在应对跨界水污染事件和极端气候灾害时,实现了信息共享、步调一致、协同处置。同时,将“尊重规律、科学应对”的抗洪智慧,贯穿于长江大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建立长江(湖北段)智慧生态监控网络,实施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绿色转型专项行动,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等形塑公共安全与基层治理格局,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形成系统集成覆盖全面、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治理体系。在公共卫生领域,基于抗疫经验,构建起“平急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高标准建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武汉),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确保卫生服务可及性。在社会治理层面,“共同缔造”理念被广泛运用于社区治理创新。武汉百步亭社区提炼“邻里守望互助”的抗疫经验,打造“温馨家园共同体”,建立“网格 +党员 + 志愿者 +N”的快速响应与常态化服务体系,将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践行“人民至上”的日常考场。
湖北弘扬“三大精神”的实践证明,唯有让精神扎根实践、融入生活、赋能发展,在回应时代课题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构筑起凝聚人心、引领风尚的共有精神家园,也为弘扬伟大精神、谱写发展新篇提供了宝贵镜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黎海波(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志灿(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时间:2025-07-30 来源:湖北文明网
荆楚大地,精神长河奔涌不息。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这熔铸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大精神瑰宝,在湖北交织成一条贯穿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精神谱系。“三大精神”共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灵魂主线、“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价值追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特质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湖北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三大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通过理论宣讲、资源挖掘、典型引领与发展赋能四大路径,构筑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高度的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深化理论宣讲,铸牢精神家园的思想根基
理论认知是价值内化的前提。湖北通过构建多层级、立体化的理论宣讲体系,推动“三大精神”从理论符号转化为群众认知。构建全域覆盖宣讲矩阵,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组建宣讲小分队,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面向基层干部群众宣讲三大精神。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开放大学),宣讲团讲师通过详细阐释“三大精神”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内涵,向青年学子讲述了“‘三大精神’并非遥不可及,它是青年学子们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精神富矿’和‘力量源泉’。
革命先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在荆门东宝区浏河社区,宣讲团通过《永不褪色的红安“红”》《惊涛骇浪中的精神丰碑》等主题故事,将晏春山烈士的牺牲、中堡村抗洪壮举转化为可感可学的精神教材,使基层干部群众在“沉浸式”课堂中感悟精神伟力。随州组织“炎之有理”百人宣讲团,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用方言讲述抗疫抗洪故事,将“大理论”转化为“小家常”。理论宣讲的本质,是让精神的种子在思想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湖北通过构建全域覆盖的宣讲矩阵与沉浸共情的叙事模式,将大别山精神的信念之火、抗洪精神的坚韧之志、抗疫精神的生命之光,转化为可知可感的时代话语。唯有让理论宣讲带着泥土气息、透着时代温度、贴着心灵脉搏,方能真正铸牢精神家园的思想根基,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脉动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二、挖掘纪念资源,活化精神传承的空间载体
纪念空间是精神传承的“容器”。湖北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源,将纪念设施转化为精神家园的实体坐标。2025年6月,省文旅厅发布“三大精神”百大红色地标名录,从全省4800余处红色资源中精选100处代表性场所。名录深度凝练湖北红色基因谱系:武汉中共五大会址、八七会议会址串联“英雄城市”革命脉络;黄麻起义纪念园、董必武故居彰显“28 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荆州98抗洪纪念碑、武汉龙王庙生死牌遗址诠释抗洪精神的时代壮举。这些地标通过“点 - 线 - 面”立体串联,形成“10分钟红色文化圈”,让精神传承触手可及。
借助技术赋能,创新纪念设施的表达。黄冈市依托 655 处革命遗址,打造“以人带史、以情传神”的传承样板。红安县档案馆展示邹开胜烈士“肠穿腹裂仍指挥战斗”的军扣文物,通过实物背后的生死抉择传递信仰力量;武汉市将抗疫精神具象化,建立湖北抗疫档案文献展藏中心,收藏10万余件抗疫实物与影像,通过“雷神山医院 VR 实景”等技术重现“生死竞速”场景。荆州烈士陵园专设李向群烈士展区,向群中学通过《98 纪事战洪图》浮雕、向群纪念馆等载体,27年持续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使抗洪精神融入青少年成长记忆。湖北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三大精神”数字体验馆》,以 AI 虚拟现实技术“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历史时刻,传递“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的磅礴力量。
三、树立先进典型,打造具象精神价值的时代人格
先进典型是精神具象化的“活教材”,通过选树群众身边的榜样,“三大精神”转化为可感可学的行动标杆。湖北涌现出27名全国道德模范、627人(组)“中国好人”和近万名省级先进典型,构成三大精神的“人格化词典”:“深藏功名六十载”的老英雄张富清诠释大别山精神的信念如磐;抗疫战场“与时间赛跑”的人民英雄张定宇彰显“生命至上”的医者仁心;“纵身跃江救群众”的烈士李林雨延续抗洪精神的牺牲品格。这些典型人物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阂,使抽象精神落地为鲜活的人生选择,是“三大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注脚和生动实践。
借助“大思政课”平台,强化先进模范价值引领。在全省高校推广“好人进校园”思政品牌,邀请全国道德模范、抗疫英雄等先进典型走进课堂。武汉纺织大学邀请黄旭华之女黄峻讲述“深潜人生”,盲校教师张龙分享盲童教育故事,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将“三大精神”具象化为“此生属于祖国”的奉献情怀、“生命至上”的职业坚守。当典型故事从讲台走进心灵,当奉献情怀从叙事化为行动,“三大精神”便真正扎根于新时代的精神沃土,焕发出引领风尚的持久光芒。
四、融入发展战略,赋能精神力量的实践转化
精神生命力最终需在发展中验证,在治理中升华。湖北将“三大精神”深度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精神价值与现实动能的互哺共进。以“坚守信念”“勇当先锋”等驱动科技创新突破,“三大精神”为湖北科研攻关注入强大精神引擎。弘扬抗疫精神中的科学理性与极限攻关意志,构建起“东湖实验室—光谷科创大走廊”为核心的高能级科研体系。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光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以“不畏险阻、勇攀高峰”的大别山韧性,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赋能区域协调与生态治理,发扬抗洪精神蕴含的流域统筹与协作攻坚内核,将其深植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湖北全域协同战略。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鄂湘赣三省建立了比98抗洪更完善的跨区域生态补偿与应急联防联控机制,在应对跨界水污染事件和极端气候灾害时,实现了信息共享、步调一致、协同处置。同时,将“尊重规律、科学应对”的抗洪智慧,贯穿于长江大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建立长江(湖北段)智慧生态监控网络,实施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绿色转型专项行动,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等形塑公共安全与基层治理格局,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形成系统集成覆盖全面、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治理体系。在公共卫生领域,基于抗疫经验,构建起“平急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高标准建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武汉),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确保卫生服务可及性。在社会治理层面,“共同缔造”理念被广泛运用于社区治理创新。武汉百步亭社区提炼“邻里守望互助”的抗疫经验,打造“温馨家园共同体”,建立“网格 +党员 + 志愿者 +N”的快速响应与常态化服务体系,将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践行“人民至上”的日常考场。
湖北弘扬“三大精神”的实践证明,唯有让精神扎根实践、融入生活、赋能发展,在回应时代课题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构筑起凝聚人心、引领风尚的共有精神家园,也为弘扬伟大精神、谱写发展新篇提供了宝贵镜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黎海波(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志灿(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