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艾妈妈”:从亲子早教到长江生态保护的暖心接力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25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最近一次洪峰过去后,宜昌点军艾家江边的网红打卡点“宜昌鼓浪屿”留下了不少漂浮垃圾。艾翠娥和她的志愿团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拿起工具,仔细清理着每一处垃圾,还江岸一片洁净。

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却是一段长达十年,充满爱与坚持的环保故事。

46平方米小屋里的教育初心

时间回溯到2014年,在村委会工作的艾翠娥望着村里江边的环境和孩子们的成长需求,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她联合村里的退休教师、村医、党员、村民代表,组建了“艾妈妈”亲子早教志愿服务小组,在一间仅有46平方米的旧仓库里,她们创办了亲子早教点。

没有现成的教材,“艾妈妈”们就自编童谣,将“不戏水、不丢垃圾”等环保知识和安全常识融入朗朗上口的儿歌中。每周三,她们都会带着孩子们来到江边,开展捡拾塑料瓶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欢乐,更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环保的种子。周边3个村的众多儿童都参与其中,这段独特的经历,成为了艾家“10”后们共同的美好童年回忆。

十年光阴,这支以“妈妈”为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如今的54人。那间简陋的46平方米小屋,也逐步升级为600余平方米、功能齐全的室内外综合早教活动示范点。

尽管岁月流转,场所变迁,但艾翠娥和她团队的故事,始终紧紧围绕着长江和孩子们展开。

志愿活动中,艾翠娥给孩子们讲解珍稀保护植物疏花水柏枝相关知识。三峡日报记者皮亚捷、通讯员艾轩 摄

带领大家共同捡拾长江岸线垃圾。三峡日报记者皮亚捷、通讯员艾轩 摄

和孩子们一起参观了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普展览馆。三峡日报记者皮亚捷、通讯员艾轩 摄

网红景点催生的环保觉醒

在一次偶然的契机下,村里长江边上的古殷商遗址“琵琶垴”火爆出圈,成为市民郊游的热门打卡地。

每逢节假日和周末,这里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游客的到来,虽然间接带动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却也给当地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大量游客无心留下的垃圾,散落在江岸各处,让原本美丽的风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从小就在江边长大,看着美丽的江岸被垃圾污染,心里很不是滋味。”艾翠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断思考着改变的办法。一次,她看到“三峡蚁工”的事迹报道,灵感瞬间迸发。

艾翠娥立刻找来志愿服务小组的姐妹们,激动地说道:“我们也可以搞一个江南的‘三峡蚁工’,用我们的行动来保护美丽的‘琵琶垴’。”

姐妹们纷纷响应,说干就干。

大家拿着垃圾袋、手套,奔赴“琵琶垴”。第一次清捡垃圾的行动,虽然辛苦,但看到焕然一新的江岸,每个人都感觉“收获满满”。此后,她们定期前往,风雨无阻,在她们的带动下,亲子早教点的孩子和家长们也主动加入进来,大家共同组建“艾妈妈”环保卫士帮帮团,成为了守护“琵琶垴”环境的中坚力量。

中华鲟保护带来的新使命

2024年,一件大事让整个艾家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正式整体搬迁至点军区艾家镇艾家村,同时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普展览馆也在此建成。

这里不仅是全面了解中华鲟保护区发展规划及长江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科教基地,更是对外展现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成效的重要窗口。

艾翠娥和她的志愿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契机,主动与管理处联系,希望能够加强合作,利用保护区的资源建设本地的生态小公民课堂。她们的想法得到了积极回应,村里早教点的小朋友们经常来到科普展览馆,通过近距离了解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的知识,逐步萌发守护长江生态的责任意识。

如今,走进她们精心打造的艾家村共享亲子乐园,童趣与生态之美扑面而来。孩子们亲手绘制的石头画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园区小径旁,这些稚嫩笔触勾勒出的中华鲟、长江江豚等珍稀野生动物画像,不仅装点了乡村角落,更将保护长江生态的理念化作生动的视觉语言。

在长江与乡村的共生叙事里,“艾妈妈”们用扫帚作笔、以江岸为纸,十年如一日,写下了最动人的环保诗篇。她们的故事,不仅感染着身边的人,更传递出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守护长江、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 。(三峡日报记者 皮亚捷 通讯员 胡杰

责任编辑:李欢

宜昌“艾妈妈”:从亲子早教到长江生态保护的暖心接力

发表时间:2025-07-25 来源:湖北文明网

最近一次洪峰过去后,宜昌点军艾家江边的网红打卡点“宜昌鼓浪屿”留下了不少漂浮垃圾。艾翠娥和她的志愿团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拿起工具,仔细清理着每一处垃圾,还江岸一片洁净。

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却是一段长达十年,充满爱与坚持的环保故事。

46平方米小屋里的教育初心

时间回溯到2014年,在村委会工作的艾翠娥望着村里江边的环境和孩子们的成长需求,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她联合村里的退休教师、村医、党员、村民代表,组建了“艾妈妈”亲子早教志愿服务小组,在一间仅有46平方米的旧仓库里,她们创办了亲子早教点。

没有现成的教材,“艾妈妈”们就自编童谣,将“不戏水、不丢垃圾”等环保知识和安全常识融入朗朗上口的儿歌中。每周三,她们都会带着孩子们来到江边,开展捡拾塑料瓶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欢乐,更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环保的种子。周边3个村的众多儿童都参与其中,这段独特的经历,成为了艾家“10”后们共同的美好童年回忆。

十年光阴,这支以“妈妈”为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如今的54人。那间简陋的46平方米小屋,也逐步升级为600余平方米、功能齐全的室内外综合早教活动示范点。

尽管岁月流转,场所变迁,但艾翠娥和她团队的故事,始终紧紧围绕着长江和孩子们展开。

志愿活动中,艾翠娥给孩子们讲解珍稀保护植物疏花水柏枝相关知识。三峡日报记者皮亚捷、通讯员艾轩 摄

带领大家共同捡拾长江岸线垃圾。三峡日报记者皮亚捷、通讯员艾轩 摄

和孩子们一起参观了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普展览馆。三峡日报记者皮亚捷、通讯员艾轩 摄

网红景点催生的环保觉醒

在一次偶然的契机下,村里长江边上的古殷商遗址“琵琶垴”火爆出圈,成为市民郊游的热门打卡地。

每逢节假日和周末,这里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游客的到来,虽然间接带动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却也给当地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大量游客无心留下的垃圾,散落在江岸各处,让原本美丽的风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从小就在江边长大,看着美丽的江岸被垃圾污染,心里很不是滋味。”艾翠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断思考着改变的办法。一次,她看到“三峡蚁工”的事迹报道,灵感瞬间迸发。

艾翠娥立刻找来志愿服务小组的姐妹们,激动地说道:“我们也可以搞一个江南的‘三峡蚁工’,用我们的行动来保护美丽的‘琵琶垴’。”

姐妹们纷纷响应,说干就干。

大家拿着垃圾袋、手套,奔赴“琵琶垴”。第一次清捡垃圾的行动,虽然辛苦,但看到焕然一新的江岸,每个人都感觉“收获满满”。此后,她们定期前往,风雨无阻,在她们的带动下,亲子早教点的孩子和家长们也主动加入进来,大家共同组建“艾妈妈”环保卫士帮帮团,成为了守护“琵琶垴”环境的中坚力量。

中华鲟保护带来的新使命

2024年,一件大事让整个艾家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正式整体搬迁至点军区艾家镇艾家村,同时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普展览馆也在此建成。

这里不仅是全面了解中华鲟保护区发展规划及长江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科教基地,更是对外展现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成效的重要窗口。

艾翠娥和她的志愿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契机,主动与管理处联系,希望能够加强合作,利用保护区的资源建设本地的生态小公民课堂。她们的想法得到了积极回应,村里早教点的小朋友们经常来到科普展览馆,通过近距离了解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的知识,逐步萌发守护长江生态的责任意识。

如今,走进她们精心打造的艾家村共享亲子乐园,童趣与生态之美扑面而来。孩子们亲手绘制的石头画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园区小径旁,这些稚嫩笔触勾勒出的中华鲟、长江江豚等珍稀野生动物画像,不仅装点了乡村角落,更将保护长江生态的理念化作生动的视觉语言。

在长江与乡村的共生叙事里,“艾妈妈”们用扫帚作笔、以江岸为纸,十年如一日,写下了最动人的环保诗篇。她们的故事,不仅感染着身边的人,更传递出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守护长江、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 。(三峡日报记者 皮亚捷 通讯员 胡杰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