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兰帮丈夫整理衣服 (资料图)
陈红兰在田里干农活
7月20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陈红兰戴着草帽一头扎进离家不远的橘园,查看橘树长势。连日的高温天气,让她的心始终悬着。
在枝江市安福寺镇紫荆岭村,陈红兰声名远播。70岁的她患有肢体残疾,腿脚不灵便,但她吃苦耐劳、孝老爱亲,用责任和担当默默撑起听障家庭。
手语“架桥”,连通家人心房
时间回到1977年,陈红兰经人介绍从恩施巴东嫁到安福寺镇紫荆岭村。
丈夫方正财一家五口,除公公外,婆婆、丈夫和两个小叔子均是听障人士,一道无形的“语言屏障”横亘在她与家人之间。
平常人有矛盾,通过言语沟通一般都能化解,但在陈红兰家根本行不通,有几次闹矛盾一度上升到肢体冲突。为了化解沟通障碍,她默默自学手语,劳作时、夜深人静时都在用心琢磨家人的手势语言。
经过多年摸索,她自创了一套家庭手势语:竖起大拇指表示“好”或“添米饭”,小拇指则代表“不要”或“吃饱了”,掌心贴着脸颊左右轻摇则是“别担心”……
在平时相处中,她不断摸索家人的生活习惯及性格特点。除了精心自创手语,陈红兰还掌握了一个独特的“沟通秘诀”,那就是丰富多变的面部表情。
陈红兰明白,听障人士与外界交流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也导致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敏感。她和家人说话都是面带微笑,从来不发脾气,无论是家人在外打工归来,还是从田间劳作而返,陈红兰都会笑脸相迎。
考虑到丈夫和两个小叔子工作非常辛苦,陈红兰坚持每天起大早做饭,等待大家一起吃饭。陈红兰说:“这一做就是几十年,不小看这一顿饭,是我每天最幸福的时刻”。
就这样,她用坚韧和真心一点一点架起了一座无声桥梁,让爱与理解在家人心中流淌。
全心陪护,映照温暖亲情
1982年春,正值插秧时节,婆婆被查出风湿性心脏病。后又因其他原因,导致瘫痪卧床。至此,她开始了多年如一日的守护,每天给婆婆翻身、擦洗、换褥子、熬药、喂饭,忙得不落脚。
公公方秉科行动不便,虽然自己也是三级肢体残疾,陈红兰依旧每天悉心照料,剪指甲、端汤药无微不至。2023年,老人重病住院,拄着拐杖的陈红兰毅然承担陪护重任,每天颤颤巍巍挪步送饭,忍着腿痛照顾起居。
小弟弟有次在工地摔伤,却硬撑着比划“没事”。可陈红兰一眼就看穿了他的逞强,立刻喊人帮忙送医,在医院缝了十几针,住院十多天,她寸步不离地守着。大弟弟一场感冒拖成支气管炎,村卫生室治了一周不见好,陈红兰坚持将他转到市医院,最终确诊是肺部感染,住院治疗一个月后痊愈。
在陈红兰的言传身教下,她的三个女儿也十分孝顺。二女儿出嫁后离得近,对家人和两位听障叔叔关怀入微。
自立自强,撑起家庭重担
刚结婚时,方正财家是远近闻名的困难户,住着简陋的土坯房。虽然条件差,但陈红兰丝毫不服输,一直在寻找发展机会。
2014年,陈红兰在村委会接受了一次农技辅导和厨艺培训。从那以后,她下定决心,要和家人们齐心协力,着力发展种植业,提高家庭收入。
陈红兰积极学习水稻种植的高产技术,村里开展的水稻和柑橘种植技术讲座她一次不落。通过培训,她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柑橘和水稻的品质及产量大幅提高,年收入超5万元。
虽然腿脚不便,但她每天早出晚归,忙碌在田间地头。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庄稼长势喜人。
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她托熟人给两个小叔子谋了份就近打零工的活。其中幼弟虽身患听障却机灵过人,凭借早年习得的瓦工技艺,不仅将务工收入交由陈红兰统筹,还在老屋旁边建起了两层新楼房。
对于左邻右舍,陈红兰也是热心肠。家住隔壁的秦秀芹因琐事与丈夫经常吵架,陈红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家人齐心,日子才能有奔头。”她深知秦秀芹的不易,便时常上门做两口子的工作,开导他们要以和为贵。
在陈红兰的耐心劝导和积极影响下,秦秀芹和丈夫重归于好,两人齐心打拼,一家人生活得幸福和睦。
尽管生活负重,陈红兰与家人始终相携相依。她说,“残疾并不可怕,只要还能动,就要带着一家人把日子过好。”(三峡商报记者 付江山 通讯员 许艺洋 黎可欣 本版图片由枝江市委宣传部提供)
发表时间:2025-07-24 来源:湖北文明网
陈红兰帮丈夫整理衣服 (资料图)
陈红兰在田里干农活
7月20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陈红兰戴着草帽一头扎进离家不远的橘园,查看橘树长势。连日的高温天气,让她的心始终悬着。
在枝江市安福寺镇紫荆岭村,陈红兰声名远播。70岁的她患有肢体残疾,腿脚不灵便,但她吃苦耐劳、孝老爱亲,用责任和担当默默撑起听障家庭。
手语“架桥”,连通家人心房
时间回到1977年,陈红兰经人介绍从恩施巴东嫁到安福寺镇紫荆岭村。
丈夫方正财一家五口,除公公外,婆婆、丈夫和两个小叔子均是听障人士,一道无形的“语言屏障”横亘在她与家人之间。
平常人有矛盾,通过言语沟通一般都能化解,但在陈红兰家根本行不通,有几次闹矛盾一度上升到肢体冲突。为了化解沟通障碍,她默默自学手语,劳作时、夜深人静时都在用心琢磨家人的手势语言。
经过多年摸索,她自创了一套家庭手势语:竖起大拇指表示“好”或“添米饭”,小拇指则代表“不要”或“吃饱了”,掌心贴着脸颊左右轻摇则是“别担心”……
在平时相处中,她不断摸索家人的生活习惯及性格特点。除了精心自创手语,陈红兰还掌握了一个独特的“沟通秘诀”,那就是丰富多变的面部表情。
陈红兰明白,听障人士与外界交流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也导致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敏感。她和家人说话都是面带微笑,从来不发脾气,无论是家人在外打工归来,还是从田间劳作而返,陈红兰都会笑脸相迎。
考虑到丈夫和两个小叔子工作非常辛苦,陈红兰坚持每天起大早做饭,等待大家一起吃饭。陈红兰说:“这一做就是几十年,不小看这一顿饭,是我每天最幸福的时刻”。
就这样,她用坚韧和真心一点一点架起了一座无声桥梁,让爱与理解在家人心中流淌。
全心陪护,映照温暖亲情
1982年春,正值插秧时节,婆婆被查出风湿性心脏病。后又因其他原因,导致瘫痪卧床。至此,她开始了多年如一日的守护,每天给婆婆翻身、擦洗、换褥子、熬药、喂饭,忙得不落脚。
公公方秉科行动不便,虽然自己也是三级肢体残疾,陈红兰依旧每天悉心照料,剪指甲、端汤药无微不至。2023年,老人重病住院,拄着拐杖的陈红兰毅然承担陪护重任,每天颤颤巍巍挪步送饭,忍着腿痛照顾起居。
小弟弟有次在工地摔伤,却硬撑着比划“没事”。可陈红兰一眼就看穿了他的逞强,立刻喊人帮忙送医,在医院缝了十几针,住院十多天,她寸步不离地守着。大弟弟一场感冒拖成支气管炎,村卫生室治了一周不见好,陈红兰坚持将他转到市医院,最终确诊是肺部感染,住院治疗一个月后痊愈。
在陈红兰的言传身教下,她的三个女儿也十分孝顺。二女儿出嫁后离得近,对家人和两位听障叔叔关怀入微。
自立自强,撑起家庭重担
刚结婚时,方正财家是远近闻名的困难户,住着简陋的土坯房。虽然条件差,但陈红兰丝毫不服输,一直在寻找发展机会。
2014年,陈红兰在村委会接受了一次农技辅导和厨艺培训。从那以后,她下定决心,要和家人们齐心协力,着力发展种植业,提高家庭收入。
陈红兰积极学习水稻种植的高产技术,村里开展的水稻和柑橘种植技术讲座她一次不落。通过培训,她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柑橘和水稻的品质及产量大幅提高,年收入超5万元。
虽然腿脚不便,但她每天早出晚归,忙碌在田间地头。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庄稼长势喜人。
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她托熟人给两个小叔子谋了份就近打零工的活。其中幼弟虽身患听障却机灵过人,凭借早年习得的瓦工技艺,不仅将务工收入交由陈红兰统筹,还在老屋旁边建起了两层新楼房。
对于左邻右舍,陈红兰也是热心肠。家住隔壁的秦秀芹因琐事与丈夫经常吵架,陈红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家人齐心,日子才能有奔头。”她深知秦秀芹的不易,便时常上门做两口子的工作,开导他们要以和为贵。
在陈红兰的耐心劝导和积极影响下,秦秀芹和丈夫重归于好,两人齐心打拼,一家人生活得幸福和睦。
尽管生活负重,陈红兰与家人始终相携相依。她说,“残疾并不可怕,只要还能动,就要带着一家人把日子过好。”(三峡商报记者 付江山 通讯员 许艺洋 黎可欣 本版图片由枝江市委宣传部提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