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织锦 文脉生辉——丹江口市文旅融合的绿色跃迁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24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五一”假期,丹江口市“水都花月夜”沉浸式文化街区游人如织。记者张建波摄(资料图片)

晨曦微露,薄雾轻笼万顷碧波,丹江口水库迎来了又一批慕名而来的游客。西安旅游直通车上的游人沉醉于“亚洲天池”的浩渺,惊叹于农夫山泉现代化生产的场景——这是“中国水都”文旅蝶变的生动缩影。

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以1022平方公里水域为纸,生态与人文为墨,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2025年上半年,丹江口市接待游客665.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6.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6%、12.73%。

生态引擎动能澎湃

丹江口水库,润泽北方的生命之源,是丹江口文旅核心竞争力。

环库429公里“生态玉带”如翡翠项链,作为全国首批旅游公路示范项目,已成网红打卡地。公路串联千岛画廊、“沧浪之光”等景点,13处废弃土场改造的观景台,成为游客的“山水取景框”。

产业链延伸释放乘数效应。环库公路沿线,昔日农家乐升级为精品民宿,周末一房难求;太极峡温泉度假区试运营即引爆市场,节假日预订需提前数周。

智慧化守护是碧水永续的坚强保障。湖面上,搭载5G模块的水质监测浮标如忠诚卫士般值守;新能源观光游艇轻盈划破碧波,实现零排放游览。新建的“守水人”文化体验馆成为研学热门地,VR技术让游客化身水质检测员。尖端科技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确保库区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Ⅱ类及以上标准,“中国好水”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水源地生态游”成为丹江口最具号召力的核心 IP。数据印证热度:2025年上半年,库区生态观光游客量同比增长近30%。

千年文脉绽放华彩

在浪河镇,省级非遗传承人郭静手持量杯向游客介绍:“揉浆误差不超过10秒,含水率须控制在62%。”其创新的22道标准化流程,让百年神仙叶凉粉技艺变为产业引擎。2024年,“武当丰神仙叶凉粉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带动周边490户农户种植神仙叶3000亩,年销售额破千万元。

文化赋能多元释放。吕家河民歌传承人侯同贵率团年均演出168场;武当武术传承人覃献平融合拳法道医,吸引学员超万人;复建的静乐宫游客络绎不绝;沧浪文化街区复刻古均州风华,身着汉服的游客穿梭如织。

文创IP崛起掀起消费新浪潮。“水都有礼”打造的呆萌吉祥物“水嘟嘟”玩偶成游客必备伴手礼;造型独特的“沧浪之光”雪糕在观景台和文化街区热销,是拍照打卡的“标配”。北京国际文旅博览会上,“均州八景”系列文创惊艳亮相:古韵新裁团扇、时尚渐变帆布包,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订单纷至沓来。

非遗与科技碰撞尤为夺目。“水都花月夜”沉浸式文化街区,未来感机械狗舞狮与传统非遗“太和斗鸡”同台竞技,“五一”假期单日客流量超2万人次;大坝下游,巨型水幕电影每晚上演,光影交织讲述千年沧浪故事,配合“沧浪之星”摩天轮的绚烂灯光与夜航游船的点点星火,构成叹为观止的立体夜游奇观。

全域联动处处皆景

“信用真能当钱用!”陕西游客张女士凭手机积分享酒店折扣,惊喜不已。全国首创“信易游”两月惠及千人,其依托的“一部手机游丹江口”平台整合20余项服务,实现“一机畅游”。

丹江口以融合创新开辟全域旅游新境界,“景区带村、旅融促农”成效斐然。习家店镇万亩橘园变“橙旅基地”,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采摘销售两旺,带动销售额超亿元;白杨坪林业开发管理区珍珠岩村建鱼鳞坝、亲水公园,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破26万元。

交通打通“山水经脉”。入选交通运输部“美丽公路”的 G241太和大道,串联农夫山泉工业游与森林康养基地。西安、郑州等8地直通车常态化运行,“快进慢游”体系日益完善,游客停留时间从1.2天延长至2.3天。

构建“15分钟文旅微度假圈”,培育20个特色文旅村落,村民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文旅+碳汇”模式吸引长三角游客“认养净水树”“认购生态水”,实现生态变现。2025年,该市 A级景区达到18家,“处处皆风景、行行加旅游、人人享红利”正成现实。

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亦在源头滋养出文旅发展的沃土。当“守水人”变身“幸福合伙人”,当文化基因激活产业密码,这座中国水都正以生动实践,谱写“两山”共生新篇章。(十堰日报记者 闵波

责任编辑:何霄

清波织锦 文脉生辉——丹江口市文旅融合的绿色跃迁

发表时间:2025-07-24 来源:湖北文明网

“五一”假期,丹江口市“水都花月夜”沉浸式文化街区游人如织。记者张建波摄(资料图片)

晨曦微露,薄雾轻笼万顷碧波,丹江口水库迎来了又一批慕名而来的游客。西安旅游直通车上的游人沉醉于“亚洲天池”的浩渺,惊叹于农夫山泉现代化生产的场景——这是“中国水都”文旅蝶变的生动缩影。

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以1022平方公里水域为纸,生态与人文为墨,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2025年上半年,丹江口市接待游客665.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6.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6%、12.73%。

生态引擎动能澎湃

丹江口水库,润泽北方的生命之源,是丹江口文旅核心竞争力。

环库429公里“生态玉带”如翡翠项链,作为全国首批旅游公路示范项目,已成网红打卡地。公路串联千岛画廊、“沧浪之光”等景点,13处废弃土场改造的观景台,成为游客的“山水取景框”。

产业链延伸释放乘数效应。环库公路沿线,昔日农家乐升级为精品民宿,周末一房难求;太极峡温泉度假区试运营即引爆市场,节假日预订需提前数周。

智慧化守护是碧水永续的坚强保障。湖面上,搭载5G模块的水质监测浮标如忠诚卫士般值守;新能源观光游艇轻盈划破碧波,实现零排放游览。新建的“守水人”文化体验馆成为研学热门地,VR技术让游客化身水质检测员。尖端科技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确保库区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Ⅱ类及以上标准,“中国好水”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水源地生态游”成为丹江口最具号召力的核心 IP。数据印证热度:2025年上半年,库区生态观光游客量同比增长近30%。

千年文脉绽放华彩

在浪河镇,省级非遗传承人郭静手持量杯向游客介绍:“揉浆误差不超过10秒,含水率须控制在62%。”其创新的22道标准化流程,让百年神仙叶凉粉技艺变为产业引擎。2024年,“武当丰神仙叶凉粉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带动周边490户农户种植神仙叶3000亩,年销售额破千万元。

文化赋能多元释放。吕家河民歌传承人侯同贵率团年均演出168场;武当武术传承人覃献平融合拳法道医,吸引学员超万人;复建的静乐宫游客络绎不绝;沧浪文化街区复刻古均州风华,身着汉服的游客穿梭如织。

文创IP崛起掀起消费新浪潮。“水都有礼”打造的呆萌吉祥物“水嘟嘟”玩偶成游客必备伴手礼;造型独特的“沧浪之光”雪糕在观景台和文化街区热销,是拍照打卡的“标配”。北京国际文旅博览会上,“均州八景”系列文创惊艳亮相:古韵新裁团扇、时尚渐变帆布包,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订单纷至沓来。

非遗与科技碰撞尤为夺目。“水都花月夜”沉浸式文化街区,未来感机械狗舞狮与传统非遗“太和斗鸡”同台竞技,“五一”假期单日客流量超2万人次;大坝下游,巨型水幕电影每晚上演,光影交织讲述千年沧浪故事,配合“沧浪之星”摩天轮的绚烂灯光与夜航游船的点点星火,构成叹为观止的立体夜游奇观。

全域联动处处皆景

“信用真能当钱用!”陕西游客张女士凭手机积分享酒店折扣,惊喜不已。全国首创“信易游”两月惠及千人,其依托的“一部手机游丹江口”平台整合20余项服务,实现“一机畅游”。

丹江口以融合创新开辟全域旅游新境界,“景区带村、旅融促农”成效斐然。习家店镇万亩橘园变“橙旅基地”,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采摘销售两旺,带动销售额超亿元;白杨坪林业开发管理区珍珠岩村建鱼鳞坝、亲水公园,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破26万元。

交通打通“山水经脉”。入选交通运输部“美丽公路”的 G241太和大道,串联农夫山泉工业游与森林康养基地。西安、郑州等8地直通车常态化运行,“快进慢游”体系日益完善,游客停留时间从1.2天延长至2.3天。

构建“15分钟文旅微度假圈”,培育20个特色文旅村落,村民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文旅+碳汇”模式吸引长三角游客“认养净水树”“认购生态水”,实现生态变现。2025年,该市 A级景区达到18家,“处处皆风景、行行加旅游、人人享红利”正成现实。

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亦在源头滋养出文旅发展的沃土。当“守水人”变身“幸福合伙人”,当文化基因激活产业密码,这座中国水都正以生动实践,谱写“两山”共生新篇章。(十堰日报记者 闵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