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西关印象街区流光溢彩、古意盎然。记者张建波摄(资料图片)
青砖黛瓦,街巷纵横;歌赋绕梁,引人入胜……盛夏时节,漫步在房县西关印象街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之中。
这条肇始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承载几百年商贾记忆的街巷,正见证着房县文旅的破局之路。
今年上半年,房县接待游客10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8.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3%和11.97%。上扬的数据背后,是房县锚定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两山驿站·诗酒美城”定位,持续叫响“千里房县诗酒远方”文旅品牌的生动实践。
整合资源 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7月5日,西关印象街区热闹非凡,在恢弘的诗经吟诵中,乘坐陕西首趟“西十旅游专列”来十堰的800余名游客缓缓步入街区。
“没想到《诗经》里的场景就在眼前,这种穿越古今的体验,让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增。”西安游客王女士说。
手握“诗经”“黄酒”“野人”三张名片,房县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该县文旅局局长陆龙权介绍,今年以来,该县持续深化“引客入房”战略,通过2025湖北房县—西安旅游产业链对接大会、“千里房县诗酒远方”2025房县文旅推介等15场活动,接待百人以上团队50余个、研学团30余批次。
同时,房县积极“借船出海”,在武当山特区和西安设立旅游办事处,主动融入湖北“神武峡”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线路,打造“武当山—房县康养休闲两日游”,与武当山、神农架联动引流超2万人次。
房县以政策为保障,持之以恒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繁荣。编制《房县文旅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构建“一区两带”全域旅游格局和“一核三带五区”县城文旅发展布局,将县城打造成旅游度假区,实现“景城一体”;创新出台奖励政策与促消费方案,深化“文旅+百业”融合,整体提升内需拉动力,加快建设国家文旅融合示范区和竹房神保区域文旅中心城市。
品牌引领 绘就多彩体验新图景
炎炎夏日,房县青峰镇青峰大裂谷景区内,漂流船跌宕起伏,水花飞溅中满是欢笑声。“这里既能体验漂流的激情,又能欣赏独特的自然风光,这一趟值了!”襄阳游客张先生说。
地处亚洲青峰大断裂带核心区的青峰大裂谷景区,拥有亚洲首个断层漂流项目。今年6月,在2025“知音湖北缤纷夏日”文旅消费季暨“清凉一夏”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青峰大裂谷景区入选“动感天地、激情四射”漂流游之湖北十大漂流目的地。
青峰大裂谷景区负责人介绍,青峰大裂谷漂流项目全长4.8公里,落差高达168米,拥有3段水泥道、6个戏水调整区及20余处激流险滩,可让游客尽享漂流魅力。
为持续擦亮文旅软名片,今年以来,房县精心打磨特色旅游线路,发布“一城春色半城花”“诗画房县・花海寻踪之旅”2条春季赏花线路;“诗韵山河千年邂逅”三日漫游夏季线路;诗经溯源、野人探秘、森林康养、薪火房县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四季房州”品牌更是让房县四季皆有亮点:春有“三月三”民俗文化展演,夏有避暑纳凉季,秋有诗经黄酒文化月,冬有温泉康养游。
7月5日,在“畅游大美中国共享美好生活”2025旅游名城名镇和旅游景区创新发展案例征集暨推介大会上,房县凭借在文旅融合发展领域的创新实践,获评2025旅游名城创新发展案例。
创新视角焕活文化遗产生命力
作为周朝太师尹吉甫的封邑,房县见证了“中华诗祖”编纂《诗经》国风篇的历程。西关印象街区里,尹吉甫塑像与兮甲盘交相辉映,关雎广场、鹿鸣广场等以诗经篇章命名的场所,让“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的意象从典籍走进现实。
近年来,房县以“非遗+”为支点,让20余项非遗项目在西关印象街区“安家落户”,焕发新活力——通过建筑、景观、艺术装置呈现非遗元素,如传统手工艺、戏曲、民俗等,让游客在漫步中感受文化底蕴;设置非遗工坊,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游客可参加黄酒酿造、漆扇制作等,增强沉浸感;将非遗融入餐饮、茶肆、文创店铺,让文化自然渗透日常消费。
“这些沉浸式体验项目,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成为街区最鲜明的文化标签。”房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数字技术更让非遗焕发新彩:3D投影将《诗经》篇章投射于古建筑立面,VR活字印刷让游客亲手“排版”古籍,AR导览还原街巷历史场景。这种“科技+非遗”的碰撞,让西关印象街区成为非遗创新的试验场。
房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后成功申报入列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项、省级6项、市级15项、县级29项,培养省、市、县各级非遗传承人173人。
从资源整合到品牌引领,从文化活态传承到消费场景创新,房县正以文化为墨、创新为笔,描绘游客品人间烟火、寻诗酒远方的美丽图景。(十堰日报记者 孟建锦李炎)
发表时间:2025-07-21 来源:湖北文明网
夜幕下的西关印象街区流光溢彩、古意盎然。记者张建波摄(资料图片)
青砖黛瓦,街巷纵横;歌赋绕梁,引人入胜……盛夏时节,漫步在房县西关印象街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之中。
这条肇始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承载几百年商贾记忆的街巷,正见证着房县文旅的破局之路。
今年上半年,房县接待游客10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8.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3%和11.97%。上扬的数据背后,是房县锚定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两山驿站·诗酒美城”定位,持续叫响“千里房县诗酒远方”文旅品牌的生动实践。
整合资源 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7月5日,西关印象街区热闹非凡,在恢弘的诗经吟诵中,乘坐陕西首趟“西十旅游专列”来十堰的800余名游客缓缓步入街区。
“没想到《诗经》里的场景就在眼前,这种穿越古今的体验,让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增。”西安游客王女士说。
手握“诗经”“黄酒”“野人”三张名片,房县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该县文旅局局长陆龙权介绍,今年以来,该县持续深化“引客入房”战略,通过2025湖北房县—西安旅游产业链对接大会、“千里房县诗酒远方”2025房县文旅推介等15场活动,接待百人以上团队50余个、研学团30余批次。
同时,房县积极“借船出海”,在武当山特区和西安设立旅游办事处,主动融入湖北“神武峡”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线路,打造“武当山—房县康养休闲两日游”,与武当山、神农架联动引流超2万人次。
房县以政策为保障,持之以恒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繁荣。编制《房县文旅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构建“一区两带”全域旅游格局和“一核三带五区”县城文旅发展布局,将县城打造成旅游度假区,实现“景城一体”;创新出台奖励政策与促消费方案,深化“文旅+百业”融合,整体提升内需拉动力,加快建设国家文旅融合示范区和竹房神保区域文旅中心城市。
品牌引领 绘就多彩体验新图景
炎炎夏日,房县青峰镇青峰大裂谷景区内,漂流船跌宕起伏,水花飞溅中满是欢笑声。“这里既能体验漂流的激情,又能欣赏独特的自然风光,这一趟值了!”襄阳游客张先生说。
地处亚洲青峰大断裂带核心区的青峰大裂谷景区,拥有亚洲首个断层漂流项目。今年6月,在2025“知音湖北缤纷夏日”文旅消费季暨“清凉一夏”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青峰大裂谷景区入选“动感天地、激情四射”漂流游之湖北十大漂流目的地。
青峰大裂谷景区负责人介绍,青峰大裂谷漂流项目全长4.8公里,落差高达168米,拥有3段水泥道、6个戏水调整区及20余处激流险滩,可让游客尽享漂流魅力。
为持续擦亮文旅软名片,今年以来,房县精心打磨特色旅游线路,发布“一城春色半城花”“诗画房县・花海寻踪之旅”2条春季赏花线路;“诗韵山河千年邂逅”三日漫游夏季线路;诗经溯源、野人探秘、森林康养、薪火房县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四季房州”品牌更是让房县四季皆有亮点:春有“三月三”民俗文化展演,夏有避暑纳凉季,秋有诗经黄酒文化月,冬有温泉康养游。
7月5日,在“畅游大美中国共享美好生活”2025旅游名城名镇和旅游景区创新发展案例征集暨推介大会上,房县凭借在文旅融合发展领域的创新实践,获评2025旅游名城创新发展案例。
创新视角焕活文化遗产生命力
作为周朝太师尹吉甫的封邑,房县见证了“中华诗祖”编纂《诗经》国风篇的历程。西关印象街区里,尹吉甫塑像与兮甲盘交相辉映,关雎广场、鹿鸣广场等以诗经篇章命名的场所,让“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的意象从典籍走进现实。
近年来,房县以“非遗+”为支点,让20余项非遗项目在西关印象街区“安家落户”,焕发新活力——通过建筑、景观、艺术装置呈现非遗元素,如传统手工艺、戏曲、民俗等,让游客在漫步中感受文化底蕴;设置非遗工坊,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游客可参加黄酒酿造、漆扇制作等,增强沉浸感;将非遗融入餐饮、茶肆、文创店铺,让文化自然渗透日常消费。
“这些沉浸式体验项目,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成为街区最鲜明的文化标签。”房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数字技术更让非遗焕发新彩:3D投影将《诗经》篇章投射于古建筑立面,VR活字印刷让游客亲手“排版”古籍,AR导览还原街巷历史场景。这种“科技+非遗”的碰撞,让西关印象街区成为非遗创新的试验场。
房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后成功申报入列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项、省级6项、市级15项、县级29项,培养省、市、县各级非遗传承人173人。
从资源整合到品牌引领,从文化活态传承到消费场景创新,房县正以文化为墨、创新为笔,描绘游客品人间烟火、寻诗酒远方的美丽图景。(十堰日报记者 孟建锦李炎)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