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医生”杜荣辉:16年驱车10万公里, 月月“归巢”为老乡义诊!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1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6月15日,一个平常的周六。晨曦微露,通城县疾控中心门诊大厅已坐满慕名而来的患者。

诊室里,一位身着白大褂的女医生正专注地俯身倾听。她时而轻声询问,时而用上放大镜,对着光线仔细审视CT片,眼神锐利又温和。“老乡,这个结节要定期复查,莫大意。”她指着片子上一个小点叮嘱道。

这位被乡亲们唤作“候鸟医生”的人,正是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武汉市肺科医院副院长杜荣辉。

每月一次,周六相约,风雨无阻。这条从武汉到通城、往返400公里的“归巢”义诊路,杜荣辉整整坚持了16年。车轮碾过的10万公里,丈量着一位医者大爱无疆的赤子情怀。

初心如磐,四百公里换乡亲少跑一脚路

400公里,是杜荣辉义诊一次的里程。

以前,从武汉驾车到通城需4、5个小时,路况复杂。后来通了高速,但碰到恶劣天气,仍要花费不少时间。

16年坚守,动力何在?

答案,要从一位尘肺患者说起——

1993年,杜荣辉从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毕业,分配到武汉市肺科医院(原结核病防治所)工作,成长为呼吸疾病专家。

杜荣辉老家在通城县隽水镇阔田村,小地方走出大专家,饱受病痛折磨的老乡便常慕名赴汉求医。情系桑梓,她回乡探亲时,总热心地义务为老乡看诊。

2009年春节,回乡的杜荣辉遇上被“肺结核”困扰多年、咳血不止的杜平。“不对!”她仔细审阅CT片,结合其粉尘接触史,敏锐地发现症结:“这不是肺结核,是尘肺!”于是迅速协调武汉的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精准治疗取出支气管钙化物。康复后的杜平,找到了工作,盖起了新房,生活重焕生机。

“第一次去他家,房子破旧得很。后来再去,新房已盖起。”杜平的蜕变深深触动了杜荣辉:“学医是为救人,只要能帮更多乡亲摆脱‘因病致贫返贫’的困境,这条路,我走定了!”

为惠及更多人,2011年,杜荣辉主动联系通城县疾控中心,将义诊点搬到县城。自此,每月往返自驾,从未失约。

“她生怕耽搁病人!”通城疾控中心工会主席吴建斌难忘2017年7月那个暴雨夜:杜荣辉晚八点结束在武汉的工作,便与丈夫冒雨驱车,凌晨一点多才抵通城。

“到处淹水,太危险了,我们都劝她改期。”吴建斌回忆,然而翌日清晨,诊室门口准时出现了她熬红双眼的身影。

“老乡们等了一个月,路远的天没亮就赶过来,不能让他们白跑。”杜荣辉语气坚定。

遇到卧床患者,她主动上门问诊。一次去大坪山区,车子陷入泥坑动弹不得,折腾数小时才脱险。

老乡——是杜荣辉义诊时挂在嘴边的称呼,更是放在心头的牵挂。“他们去大城市看病,路远、花费大。我多跑点路,让乡亲少跑点、负担轻点,值!”

这句朴实的“多跑与少跑”,是她16年坚守最有力的注脚。车轮走过的每一里路,都书写着一位医者不变的初心和一名“通城女儿”对故土的深情。

仁心入微,自掏腰包替老乡多省一块钱

一本详实的笔记,一个磨亮的放大镜——是杜荣辉义诊的“老伙计”。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患者的诊疗关键,确保连续性;放大镜则是她的另一双“眼睛”。

“早年老乡带的X光片不够清晰,我就靠它一处一处细看,一定要看清看准,不然心里总惦着。”杜荣辉微笑,眼神执着,“解患者之难,是我们的天职。只要能帮到乡亲,我不怕困难,也不怕麻烦。”

家住关刀镇的黎国庆感受至深。他患慢阻肺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离不开氧气瓶,一年叫救护车五六次,在外工作的儿女揪心不已。

2021年,他慕名找到杜荣辉。仔细研判后,杜荣辉调整了治疗方案。考虑到他行动艰难,她还利用义诊间隙,主动上门回访。

“杜医生,您不用再特意去看我了。”在杜荣辉精心治疗下,黎国庆病情逐渐稳定。这次,他骑着新买的三轮车前来,逢人便夸:“杜医生医术高、心肠热,真心为咱老百姓!”

在杜荣辉的诊室,像黎国庆这样病情复杂、久治不愈的患者很常见。她总是不厌其烦,一页页翻看厚厚病历,一字字询问过往病史。

皮大姐长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辗转多地治疗花了几千元不见效。找到杜荣辉后,她抽丝剥茧,最终揪出“真凶”——糖尿病、肾病引发的肺水肿。经治疗,皮大姐的症状明显缓解,她感激涕零。

“好几次深夜,我遇到疑难病例微信求助杜院长,以为要等到第二天,结果她都是‘秒回’!”通城疾控中心的医生刘葵感慨,“她心里装的都是病人!”这些年,杜荣辉自付路费油费,义诊分文不收,还常自掏腰包为老乡买一些难买的药品。“她总说,自己付出一点,能帮老乡省下救命钱。”

赤心燎原,传承无声为老乡点亮一盏灯

临近中午,诊室外仍有候诊者。诊室内,杜荣辉连续工作一上午,水杯里的水一口没动。

“这是常态。不管来多少病人,她一定看完最后一个才歇。最忙时,一上午看七八十人,中午两点多才端上饭碗,累得吃不下。”丈夫陈彪心疼中带着理解,“国家培养一个二级教授不容易,病人需要她,更何况这里是生她养她的家乡。”

陈彪用行动默默支持——甘当妻子的“专职司机”,每一次义诊亲自驾车、全程陪伴。为保障长途安全,他特意购置一台“义诊专车”,自己仍开着10多年的旧车上下班。这无声的陪伴,是杜荣辉最坚实的后盾。

16年的坚持,意味着无数个人时光的奉献。全家出游近乎奢望。陈彪回忆,上次全家旅行还是女儿高二时,如今女儿已医学博士毕业。

最初,女儿对母亲的选择也曾困惑。但目睹母亲疲惫的身影,她主动请缨参与义诊。亲历几次后,她理解了母亲的坚持:“偏远农村,尤其留守老人,进大城市看病太难。挂号、排队、奔波,步步是坎。”她明白,母亲每月的风雨归乡路,是为那些最需要的人点亮了一盏健康的灯。

“小时候,每逢村里防汛抗洪,父亲总冲在前面。母亲也常教导我们,要互帮互助、团结邻里。”杜荣辉说,父母朴素的言传身教,她记了一辈子。如今,这份仁心仁术,正通过她的身体力行,悄然传递给下一代,也感召着越来越多的同行者。

2016年,在她的推动下,武汉肺科医院与通城疾控中心建立医联体,通过专家下沉培训、双向转诊、远程会诊,优质资源持续注入基层。2019年,武汉肺科医院成立“杜荣辉健康帮扶志愿服务队”,300多名医务人员踊跃加入,呼吸科主任杨澄清等骨干专家多次赴通城义诊,显著提升了当地诊疗水平。

16年来,杜荣辉义诊患者超7000人次,为无数家庭带去希望。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她通过“传帮带”,为通城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通城,刘葵医生是她最亲密的“战友”。“从杜院长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医者的担当与大爱。”为无缝衔接治疗,刘葵细心整理每位患者的记录。年过五十,她在榜样激励下,仍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这份严谨与热忱,正是“杜荣辉精神”在基层生根发芽的生动写照。

送走最后一位病人,杜荣辉轻吁一口气。这次义诊,她发现一个可喜变化:“以往看的多是常见病,如今基本是疑难杂症了。”语气中满是欣慰,“这说明家乡诊疗水平提高了,老乡们健康意识增强了。这正是我们的期盼。”

晨曦中启程,暮色里归去。十六载寒暑,十万公里归乡路。这只心系故土的“候鸟”,风雨兼程,衔来希望,为乡村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

“只要家乡需要,病人需要,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杜荣辉的话语,如同她16年来的每一次起程,坚定,温暖,充满力量。(掌上咸宁 记者 饶敏 周萱 丁伟 视频 章文静 部分资料图片由武汉市肺科医院提供)

责任编辑:李欢

“候鸟医生”杜荣辉:16年驱车10万公里, 月月“归巢”为老乡义诊!

发表时间:2025-07-11 来源:湖北文明网

6月15日,一个平常的周六。晨曦微露,通城县疾控中心门诊大厅已坐满慕名而来的患者。

诊室里,一位身着白大褂的女医生正专注地俯身倾听。她时而轻声询问,时而用上放大镜,对着光线仔细审视CT片,眼神锐利又温和。“老乡,这个结节要定期复查,莫大意。”她指着片子上一个小点叮嘱道。

这位被乡亲们唤作“候鸟医生”的人,正是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武汉市肺科医院副院长杜荣辉。

每月一次,周六相约,风雨无阻。这条从武汉到通城、往返400公里的“归巢”义诊路,杜荣辉整整坚持了16年。车轮碾过的10万公里,丈量着一位医者大爱无疆的赤子情怀。

初心如磐,四百公里换乡亲少跑一脚路

400公里,是杜荣辉义诊一次的里程。

以前,从武汉驾车到通城需4、5个小时,路况复杂。后来通了高速,但碰到恶劣天气,仍要花费不少时间。

16年坚守,动力何在?

答案,要从一位尘肺患者说起——

1993年,杜荣辉从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毕业,分配到武汉市肺科医院(原结核病防治所)工作,成长为呼吸疾病专家。

杜荣辉老家在通城县隽水镇阔田村,小地方走出大专家,饱受病痛折磨的老乡便常慕名赴汉求医。情系桑梓,她回乡探亲时,总热心地义务为老乡看诊。

2009年春节,回乡的杜荣辉遇上被“肺结核”困扰多年、咳血不止的杜平。“不对!”她仔细审阅CT片,结合其粉尘接触史,敏锐地发现症结:“这不是肺结核,是尘肺!”于是迅速协调武汉的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精准治疗取出支气管钙化物。康复后的杜平,找到了工作,盖起了新房,生活重焕生机。

“第一次去他家,房子破旧得很。后来再去,新房已盖起。”杜平的蜕变深深触动了杜荣辉:“学医是为救人,只要能帮更多乡亲摆脱‘因病致贫返贫’的困境,这条路,我走定了!”

为惠及更多人,2011年,杜荣辉主动联系通城县疾控中心,将义诊点搬到县城。自此,每月往返自驾,从未失约。

“她生怕耽搁病人!”通城疾控中心工会主席吴建斌难忘2017年7月那个暴雨夜:杜荣辉晚八点结束在武汉的工作,便与丈夫冒雨驱车,凌晨一点多才抵通城。

“到处淹水,太危险了,我们都劝她改期。”吴建斌回忆,然而翌日清晨,诊室门口准时出现了她熬红双眼的身影。

“老乡们等了一个月,路远的天没亮就赶过来,不能让他们白跑。”杜荣辉语气坚定。

遇到卧床患者,她主动上门问诊。一次去大坪山区,车子陷入泥坑动弹不得,折腾数小时才脱险。

老乡——是杜荣辉义诊时挂在嘴边的称呼,更是放在心头的牵挂。“他们去大城市看病,路远、花费大。我多跑点路,让乡亲少跑点、负担轻点,值!”

这句朴实的“多跑与少跑”,是她16年坚守最有力的注脚。车轮走过的每一里路,都书写着一位医者不变的初心和一名“通城女儿”对故土的深情。

仁心入微,自掏腰包替老乡多省一块钱

一本详实的笔记,一个磨亮的放大镜——是杜荣辉义诊的“老伙计”。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患者的诊疗关键,确保连续性;放大镜则是她的另一双“眼睛”。

“早年老乡带的X光片不够清晰,我就靠它一处一处细看,一定要看清看准,不然心里总惦着。”杜荣辉微笑,眼神执着,“解患者之难,是我们的天职。只要能帮到乡亲,我不怕困难,也不怕麻烦。”

家住关刀镇的黎国庆感受至深。他患慢阻肺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离不开氧气瓶,一年叫救护车五六次,在外工作的儿女揪心不已。

2021年,他慕名找到杜荣辉。仔细研判后,杜荣辉调整了治疗方案。考虑到他行动艰难,她还利用义诊间隙,主动上门回访。

“杜医生,您不用再特意去看我了。”在杜荣辉精心治疗下,黎国庆病情逐渐稳定。这次,他骑着新买的三轮车前来,逢人便夸:“杜医生医术高、心肠热,真心为咱老百姓!”

在杜荣辉的诊室,像黎国庆这样病情复杂、久治不愈的患者很常见。她总是不厌其烦,一页页翻看厚厚病历,一字字询问过往病史。

皮大姐长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辗转多地治疗花了几千元不见效。找到杜荣辉后,她抽丝剥茧,最终揪出“真凶”——糖尿病、肾病引发的肺水肿。经治疗,皮大姐的症状明显缓解,她感激涕零。

“好几次深夜,我遇到疑难病例微信求助杜院长,以为要等到第二天,结果她都是‘秒回’!”通城疾控中心的医生刘葵感慨,“她心里装的都是病人!”这些年,杜荣辉自付路费油费,义诊分文不收,还常自掏腰包为老乡买一些难买的药品。“她总说,自己付出一点,能帮老乡省下救命钱。”

赤心燎原,传承无声为老乡点亮一盏灯

临近中午,诊室外仍有候诊者。诊室内,杜荣辉连续工作一上午,水杯里的水一口没动。

“这是常态。不管来多少病人,她一定看完最后一个才歇。最忙时,一上午看七八十人,中午两点多才端上饭碗,累得吃不下。”丈夫陈彪心疼中带着理解,“国家培养一个二级教授不容易,病人需要她,更何况这里是生她养她的家乡。”

陈彪用行动默默支持——甘当妻子的“专职司机”,每一次义诊亲自驾车、全程陪伴。为保障长途安全,他特意购置一台“义诊专车”,自己仍开着10多年的旧车上下班。这无声的陪伴,是杜荣辉最坚实的后盾。

16年的坚持,意味着无数个人时光的奉献。全家出游近乎奢望。陈彪回忆,上次全家旅行还是女儿高二时,如今女儿已医学博士毕业。

最初,女儿对母亲的选择也曾困惑。但目睹母亲疲惫的身影,她主动请缨参与义诊。亲历几次后,她理解了母亲的坚持:“偏远农村,尤其留守老人,进大城市看病太难。挂号、排队、奔波,步步是坎。”她明白,母亲每月的风雨归乡路,是为那些最需要的人点亮了一盏健康的灯。

“小时候,每逢村里防汛抗洪,父亲总冲在前面。母亲也常教导我们,要互帮互助、团结邻里。”杜荣辉说,父母朴素的言传身教,她记了一辈子。如今,这份仁心仁术,正通过她的身体力行,悄然传递给下一代,也感召着越来越多的同行者。

2016年,在她的推动下,武汉肺科医院与通城疾控中心建立医联体,通过专家下沉培训、双向转诊、远程会诊,优质资源持续注入基层。2019年,武汉肺科医院成立“杜荣辉健康帮扶志愿服务队”,300多名医务人员踊跃加入,呼吸科主任杨澄清等骨干专家多次赴通城义诊,显著提升了当地诊疗水平。

16年来,杜荣辉义诊患者超7000人次,为无数家庭带去希望。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她通过“传帮带”,为通城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通城,刘葵医生是她最亲密的“战友”。“从杜院长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医者的担当与大爱。”为无缝衔接治疗,刘葵细心整理每位患者的记录。年过五十,她在榜样激励下,仍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这份严谨与热忱,正是“杜荣辉精神”在基层生根发芽的生动写照。

送走最后一位病人,杜荣辉轻吁一口气。这次义诊,她发现一个可喜变化:“以往看的多是常见病,如今基本是疑难杂症了。”语气中满是欣慰,“这说明家乡诊疗水平提高了,老乡们健康意识增强了。这正是我们的期盼。”

晨曦中启程,暮色里归去。十六载寒暑,十万公里归乡路。这只心系故土的“候鸟”,风雨兼程,衔来希望,为乡村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

“只要家乡需要,病人需要,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杜荣辉的话语,如同她16年来的每一次起程,坚定,温暖,充满力量。(掌上咸宁 记者 饶敏 周萱 丁伟 视频 章文静 部分资料图片由武汉市肺科医院提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