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耀茶乡 德润五峰领风尚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1日    来源:三峡日报

今年5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对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荣誉的地方、单位和个人授予了荣誉称号,其中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楠木河村上榜全国文明村镇,水浕司村向宗乐家庭入选全国文明家庭。

近年来,五峰聚焦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有力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截至目前,五峰已涌现出1位全国道德模范、10位“中国好人”、12位“荆楚楷模”,全国文明村数量增至3个,新增全国文明家庭1个,全县志愿者注册人数达2万余名。

文明沃土深耕善治滋养“楠木常青”

夏山如滴,茶乡染翠。近日,记者来到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楠木河村,古野茶2号基地内挖掘机轰鸣作响。望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村党支部书记伍学林笑意盈盈:“咱们的‘饺子宴’,又办成一桩民生实事!”

几天前,60余位村民围坐一堂,在饺子的鲜香中敲定施工方案,为全村1200亩珍稀古茶树资源打通产业腾飞的道路。

“50余场流动饺子宴,100余件民生实事,靠的是‘村级出资、东家出地、村民出力’三股绳。”伍学林翻开议事本表示,“饺子宴”凝聚民心共谋和发展共识的背后,折射的是楠木河村文明乡风的向善向好。

宜昌市国家保密局驻楠木河村工作队员秦文哲对楠木河村干事创业的凝聚力深有印象。今年大年初九是他前来驻村报到的第2天,刚刚下过大雪,村里一处道路发生小规模塌方,随着村干部在通联群里一声吆喝,还在过年团聚的村民们都积极响应。“一会儿就来了三四十人,还有一家老小倾巢出动的。”秦文哲被这片文明沃土深深触动。

楠木河村以文明乡村建设破题人居环境,发起“清洁家园”行动,根治“三堆两垛”顽疾。更以“美丽庭院”为载体,硬化4.7公里入户道路,为80户村民发放菜种花苗。昔日的杂乱角落蜕变为小菜园、小花园,房前屋后皆是风景。村委会门前的法治长廊镌刻的村规民约,与漫山苍翠相映成辉。

“婚宴少摆五桌,庭院评上星级,去年攒了80几分。”毗邻村委会的“诚信积分超市”,数位村民正用积分兑换商品。楠木河村依托宜昌市司法局、宜昌市国家保密局、招商银行等驻村单位的帮扶资金,组建积分评定小组,将婚丧简办、庭院美化等纳入考核,每季度发放积分兑换物资。据了解,该村已开展集中兑换活动20余次,兑换实物金额达18.3万元,带动200余名党员群众投身基层社会治理。小小积分册,记录着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文明蝶变。

夜幕降临,村民文化广场上撒叶儿嗬广场舞步欢腾。楠木河村按需打造“N个阵地”——法治长廊、共享书屋、综合服务站等。而最特别的当属山坳里的共享直播间,“小河弯弯”等本土网红化身志愿者,将腊肉、茶叶销往全国,以直播带货助农增收5万余元。65场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让“小阵地”持续释放大能量。

楠木河村还发动“多元力量”,不断推进基层治理的组织融合、服务融合、治理融合。自成立“1+8+N”文明实践队以来,能人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一警三专N员”队伍各展所长,结合“智频安楠”监控平台全天候守护,让54起矛盾纠纷在月度研判会上及时化解。

科技赋能守护平安和谐的同时,文化的柔性力量也在春风化雨中浸润心田。记者在新绘的连环画册上看到,“新六尺巷故事”传颂着邻里礼让的佳话,生动诠释着这座全国文明村崇德向善、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

向宗乐夫妇相濡以沫筑造爱的港湾

夏日晨光刚爬上五峰山尖,五峰镇水浕司村向宗乐家的菜园子已沾着露珠醒了。77岁的向宗乐双臂夹紧木柄锄头,正深耕着菜地。妻子田科秀蹲在田边,用葫芦瓢往菜根部浇水,鬓角的白发被晨露打湿。

“慢些搞,莫搞伤了。”田科秀关心地说道。

“当年砌石坎磨破几十次,这点小伤怕啥。”向宗乐毫不在意,十分洒脱。

露水从菜叶间滚落,打湿了两人的裤脚。这对相伴50年的夫妻,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命运的荆棘里辟出了一片温暖的港湾。

1975年,27岁的向宗乐因意外失去双手和左眼。从医院醒来时,妻子田科秀红肿的眼睛里写满心疼,两个女儿躲在墙角怯生生地望着他。出院后,穿衣靠妻子帮、吃饭靠妻子喂,这个曾经的壮劳力成了“累赘”。

“你走吧,别跟着我受苦。”向宗乐无数次哽咽着赶妻子走,田科秀却把他的残臂轻轻抱在怀里:“你在,家才在。”

为了让丈夫重拾希望,田科秀变着法儿做软烂的面糊,用铁丝弯成“铁手套”套在他残臂上,教他用臂弯夹木勺。一顿饭常常吃一个小时,汤汁洒得满身都是,田科秀就默默在旁擦汗递毛巾。三个月后的一个清晨,当向宗乐终于独自喝完一碗粥,夫妻俩相视而笑,泪水里藏着劫后余生的坚定——日子再难,只要两人同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为了给家人一个像样的家,向宗乐决定开垦天池河边的乱石滩。第一次下田,磨破的伤口渗出鲜血,在泥土里留下血印,田科秀心疼得直掉泪,他却咬牙说:“慢慢来。”

为了能顺利开垦田地,夫妻俩改造农具,在锄头把刻凹槽、给铁锹焊铁环,让残臂能稳稳卡住。田科秀在前牵牛,向宗乐在后抵着犁,一垄一垄翻耕贫瘠的土地。

1982年,他们借钱买下河滩地。挖乱石、砍荆棘、垒石坎,向宗乐每天泡在河滩上,双臂磨得血肉模糊,田科秀就带着草药守在旁边,白天递工具、夜里敷药。两年时间,夫妻俩移走近百车乱石,用碎砖和石头砌起新房。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新家,向宗乐摸着砖缝说:“这辈子苦了你。”田科秀摇头:“苦日子熬过去,就是甜。”

随着女儿长大,家庭开支渐增,夫妻俩又琢磨起新营生。田科秀收拾出一处空地改造成酒窖,向宗乐用双臂夹着木勺搅拌酒曲;他们挖鱼塘、搭猪圈,向宗乐练出用残臂喂猪的技巧,田科秀背着竹篓走几里山路卖鸡蛋。

2012年,鱼塘遭偷、积蓄花光,向宗乐却笑着说:“鱼没了,咱养猪;猪卖了,咱酿酒。”向宗乐的乐观感染着全家,田科秀带着女儿整理茶园,他则摸索着用嘴咬着绳子放羊。到目前,家里的猪圈有2头肥猪,鸡圈里十几只鸡,酒窖每年出产几百斤纯粮酒,日子终于“冒了尖”。

向宗乐在把日子过好的同时不忘帮助别人。他水性好,听见呼救就下河救人,几十年来救了十多人。有人问起,他总说:“我没手,但有力气,能拉一把是一把。”简单话语里,藏着至纯的善良。

抽屉里,静静躺着他们“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证书,夫妻俩却很少提及。田科秀总说:“一家人不吵架、不偷懒,互相帮衬就比啥都强。”向宗乐则常对孙辈念叨:“手没了不怕,心不能放弃;日子难不怕,劲往一处使。”

“一叶兰舟”催生“文明新风”澎湃浪潮

“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让志愿精神吹遍五峰山,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身在五峰、心在五峰、干在五峰’,进而‘扎根五峰,深爱五峰’。”在日前开展的“我和我的五峰”大讨论主题访谈中,五峰三农客运有限公司驾驶员邓兰舟这样说道。

今年“五一”前夕,先后荣获“中国好人”“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2022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的邓兰舟,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全国劳动模范”奖章,随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用质朴的话语讲述了一个关于坚守与传递的故事:17年义务带货10万余件,服务沿线8000多名村民,安全行车90万公里零事故。

在五峰镇至麦庄村和渔洋关镇至怀抱窝村等险峻山路上,邓兰舟常年驾驶着鄂E22227号乡村客运,既当司机又当货郎,除了将乘客们安全送达目的地,还为沿线村民带货,从急用药品、学童课本到饲料农资、年货腊肉,清单写满了十几个笔记本。网友们亲切地称他为“大山里的幸福摆渡人”。更深层的改变发生在“邓兰舟车队”成立后,9名司机分工协作,日均送运货物超300件,义务带货的身影从一条线覆盖到全镇。

在邓兰舟的影响下,五峰镇各村(社区)相继组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邓兰舟志愿服务队,并设立文明乡村志愿服务、美丽家园志愿服务、亲情茶乡志愿服务、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四支分队,每年开展40余项镇级志愿服务活动。

从“一人一车”到“群星闪耀”,邓兰舟的善举催生了五峰最动人的文明风景线。2022年3月,在五峰各级各部门推动下,“邓兰舟志愿服务队”逐步发展壮大。这支最初仅有9名司机、6辆客车的队伍,如今已增至585名志愿者,涵盖客运司机、理发师、村支书等各行各业,他们以邓兰舟为榜样,开展志愿服务900余场,惠及群众近3万人次,将“义务带货”的微澜涟漪汇集成“文明新风”的澎湃浪潮。

善施者善得,爱出者爱返。有一年冬天,邓兰舟的班车被大雪阻断了去路,正当他着急的时候,一支熟悉的队伍出现了,“邓兰舟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扛着铁锹、扫把前来,沿路铲雪清扫,为客车开辟出一条通途。“众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就能成为照亮大山的火炬。”这一刻,邓兰舟为众人感动,也为自己自豪。

“邓兰舟的事迹和影响,是五峰遍地盛开‘文明之花’最生动的注脚。”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力动情地说:“邓兰舟们点燃的志愿之火,已融入‘身在五峰、心在五峰、干在五峰、爱上五峰’的城市基因,当每个平凡个体都被激发出向上向善自觉,文明便从一处‘风景’升华为全域‘风尚’,凝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最深厚的精神力量。”三峡日报记者 宋钰杰 通讯员 聂悟婧 余娟 付亚敏

责任编辑:李欢

文明花开耀茶乡 德润五峰领风尚

发表时间:2025-07-11 来源:三峡日报

今年5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对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荣誉的地方、单位和个人授予了荣誉称号,其中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楠木河村上榜全国文明村镇,水浕司村向宗乐家庭入选全国文明家庭。

近年来,五峰聚焦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有力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截至目前,五峰已涌现出1位全国道德模范、10位“中国好人”、12位“荆楚楷模”,全国文明村数量增至3个,新增全国文明家庭1个,全县志愿者注册人数达2万余名。

文明沃土深耕善治滋养“楠木常青”

夏山如滴,茶乡染翠。近日,记者来到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楠木河村,古野茶2号基地内挖掘机轰鸣作响。望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村党支部书记伍学林笑意盈盈:“咱们的‘饺子宴’,又办成一桩民生实事!”

几天前,60余位村民围坐一堂,在饺子的鲜香中敲定施工方案,为全村1200亩珍稀古茶树资源打通产业腾飞的道路。

“50余场流动饺子宴,100余件民生实事,靠的是‘村级出资、东家出地、村民出力’三股绳。”伍学林翻开议事本表示,“饺子宴”凝聚民心共谋和发展共识的背后,折射的是楠木河村文明乡风的向善向好。

宜昌市国家保密局驻楠木河村工作队员秦文哲对楠木河村干事创业的凝聚力深有印象。今年大年初九是他前来驻村报到的第2天,刚刚下过大雪,村里一处道路发生小规模塌方,随着村干部在通联群里一声吆喝,还在过年团聚的村民们都积极响应。“一会儿就来了三四十人,还有一家老小倾巢出动的。”秦文哲被这片文明沃土深深触动。

楠木河村以文明乡村建设破题人居环境,发起“清洁家园”行动,根治“三堆两垛”顽疾。更以“美丽庭院”为载体,硬化4.7公里入户道路,为80户村民发放菜种花苗。昔日的杂乱角落蜕变为小菜园、小花园,房前屋后皆是风景。村委会门前的法治长廊镌刻的村规民约,与漫山苍翠相映成辉。

“婚宴少摆五桌,庭院评上星级,去年攒了80几分。”毗邻村委会的“诚信积分超市”,数位村民正用积分兑换商品。楠木河村依托宜昌市司法局、宜昌市国家保密局、招商银行等驻村单位的帮扶资金,组建积分评定小组,将婚丧简办、庭院美化等纳入考核,每季度发放积分兑换物资。据了解,该村已开展集中兑换活动20余次,兑换实物金额达18.3万元,带动200余名党员群众投身基层社会治理。小小积分册,记录着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文明蝶变。

夜幕降临,村民文化广场上撒叶儿嗬广场舞步欢腾。楠木河村按需打造“N个阵地”——法治长廊、共享书屋、综合服务站等。而最特别的当属山坳里的共享直播间,“小河弯弯”等本土网红化身志愿者,将腊肉、茶叶销往全国,以直播带货助农增收5万余元。65场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让“小阵地”持续释放大能量。

楠木河村还发动“多元力量”,不断推进基层治理的组织融合、服务融合、治理融合。自成立“1+8+N”文明实践队以来,能人调解员、“法律明白人”“一警三专N员”队伍各展所长,结合“智频安楠”监控平台全天候守护,让54起矛盾纠纷在月度研判会上及时化解。

科技赋能守护平安和谐的同时,文化的柔性力量也在春风化雨中浸润心田。记者在新绘的连环画册上看到,“新六尺巷故事”传颂着邻里礼让的佳话,生动诠释着这座全国文明村崇德向善、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

向宗乐夫妇相濡以沫筑造爱的港湾

夏日晨光刚爬上五峰山尖,五峰镇水浕司村向宗乐家的菜园子已沾着露珠醒了。77岁的向宗乐双臂夹紧木柄锄头,正深耕着菜地。妻子田科秀蹲在田边,用葫芦瓢往菜根部浇水,鬓角的白发被晨露打湿。

“慢些搞,莫搞伤了。”田科秀关心地说道。

“当年砌石坎磨破几十次,这点小伤怕啥。”向宗乐毫不在意,十分洒脱。

露水从菜叶间滚落,打湿了两人的裤脚。这对相伴50年的夫妻,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命运的荆棘里辟出了一片温暖的港湾。

1975年,27岁的向宗乐因意外失去双手和左眼。从医院醒来时,妻子田科秀红肿的眼睛里写满心疼,两个女儿躲在墙角怯生生地望着他。出院后,穿衣靠妻子帮、吃饭靠妻子喂,这个曾经的壮劳力成了“累赘”。

“你走吧,别跟着我受苦。”向宗乐无数次哽咽着赶妻子走,田科秀却把他的残臂轻轻抱在怀里:“你在,家才在。”

为了让丈夫重拾希望,田科秀变着法儿做软烂的面糊,用铁丝弯成“铁手套”套在他残臂上,教他用臂弯夹木勺。一顿饭常常吃一个小时,汤汁洒得满身都是,田科秀就默默在旁擦汗递毛巾。三个月后的一个清晨,当向宗乐终于独自喝完一碗粥,夫妻俩相视而笑,泪水里藏着劫后余生的坚定——日子再难,只要两人同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为了给家人一个像样的家,向宗乐决定开垦天池河边的乱石滩。第一次下田,磨破的伤口渗出鲜血,在泥土里留下血印,田科秀心疼得直掉泪,他却咬牙说:“慢慢来。”

为了能顺利开垦田地,夫妻俩改造农具,在锄头把刻凹槽、给铁锹焊铁环,让残臂能稳稳卡住。田科秀在前牵牛,向宗乐在后抵着犁,一垄一垄翻耕贫瘠的土地。

1982年,他们借钱买下河滩地。挖乱石、砍荆棘、垒石坎,向宗乐每天泡在河滩上,双臂磨得血肉模糊,田科秀就带着草药守在旁边,白天递工具、夜里敷药。两年时间,夫妻俩移走近百车乱石,用碎砖和石头砌起新房。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新家,向宗乐摸着砖缝说:“这辈子苦了你。”田科秀摇头:“苦日子熬过去,就是甜。”

随着女儿长大,家庭开支渐增,夫妻俩又琢磨起新营生。田科秀收拾出一处空地改造成酒窖,向宗乐用双臂夹着木勺搅拌酒曲;他们挖鱼塘、搭猪圈,向宗乐练出用残臂喂猪的技巧,田科秀背着竹篓走几里山路卖鸡蛋。

2012年,鱼塘遭偷、积蓄花光,向宗乐却笑着说:“鱼没了,咱养猪;猪卖了,咱酿酒。”向宗乐的乐观感染着全家,田科秀带着女儿整理茶园,他则摸索着用嘴咬着绳子放羊。到目前,家里的猪圈有2头肥猪,鸡圈里十几只鸡,酒窖每年出产几百斤纯粮酒,日子终于“冒了尖”。

向宗乐在把日子过好的同时不忘帮助别人。他水性好,听见呼救就下河救人,几十年来救了十多人。有人问起,他总说:“我没手,但有力气,能拉一把是一把。”简单话语里,藏着至纯的善良。

抽屉里,静静躺着他们“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证书,夫妻俩却很少提及。田科秀总说:“一家人不吵架、不偷懒,互相帮衬就比啥都强。”向宗乐则常对孙辈念叨:“手没了不怕,心不能放弃;日子难不怕,劲往一处使。”

“一叶兰舟”催生“文明新风”澎湃浪潮

“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让志愿精神吹遍五峰山,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身在五峰、心在五峰、干在五峰’,进而‘扎根五峰,深爱五峰’。”在日前开展的“我和我的五峰”大讨论主题访谈中,五峰三农客运有限公司驾驶员邓兰舟这样说道。

今年“五一”前夕,先后荣获“中国好人”“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2022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的邓兰舟,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全国劳动模范”奖章,随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用质朴的话语讲述了一个关于坚守与传递的故事:17年义务带货10万余件,服务沿线8000多名村民,安全行车90万公里零事故。

在五峰镇至麦庄村和渔洋关镇至怀抱窝村等险峻山路上,邓兰舟常年驾驶着鄂E22227号乡村客运,既当司机又当货郎,除了将乘客们安全送达目的地,还为沿线村民带货,从急用药品、学童课本到饲料农资、年货腊肉,清单写满了十几个笔记本。网友们亲切地称他为“大山里的幸福摆渡人”。更深层的改变发生在“邓兰舟车队”成立后,9名司机分工协作,日均送运货物超300件,义务带货的身影从一条线覆盖到全镇。

在邓兰舟的影响下,五峰镇各村(社区)相继组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邓兰舟志愿服务队,并设立文明乡村志愿服务、美丽家园志愿服务、亲情茶乡志愿服务、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四支分队,每年开展40余项镇级志愿服务活动。

从“一人一车”到“群星闪耀”,邓兰舟的善举催生了五峰最动人的文明风景线。2022年3月,在五峰各级各部门推动下,“邓兰舟志愿服务队”逐步发展壮大。这支最初仅有9名司机、6辆客车的队伍,如今已增至585名志愿者,涵盖客运司机、理发师、村支书等各行各业,他们以邓兰舟为榜样,开展志愿服务900余场,惠及群众近3万人次,将“义务带货”的微澜涟漪汇集成“文明新风”的澎湃浪潮。

善施者善得,爱出者爱返。有一年冬天,邓兰舟的班车被大雪阻断了去路,正当他着急的时候,一支熟悉的队伍出现了,“邓兰舟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扛着铁锹、扫把前来,沿路铲雪清扫,为客车开辟出一条通途。“众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就能成为照亮大山的火炬。”这一刻,邓兰舟为众人感动,也为自己自豪。

“邓兰舟的事迹和影响,是五峰遍地盛开‘文明之花’最生动的注脚。”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力动情地说:“邓兰舟们点燃的志愿之火,已融入‘身在五峰、心在五峰、干在五峰、爱上五峰’的城市基因,当每个平凡个体都被激发出向上向善自觉,文明便从一处‘风景’升华为全域‘风尚’,凝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最深厚的精神力量。”三峡日报记者 宋钰杰 通讯员 聂悟婧 余娟 付亚敏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