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就是一个景区——宣恩县城蝶变的“密码”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1日    来源:恩施日报

近日,渝厦高铁重庆段(重庆东至黔江段)正式开通运营,宣恩至重庆主城区车程从5小时缩短至2.5小时。这座鄂西小县城融入重庆“两小时经济圈”,迎来发展新机遇。

近年来,宣恩县按照“景城一体、主客共享”发展思路,依托贡水河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全省唯一以县城核心区域为支撑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形成了以城促旅、以旅兴城的良好发展态势。

2024年4月,宣恩仙山贡水旅游区入选全国十大旅游高质量发展案例,成为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景区。2025年7月5日,“仙山贡水 浪漫宣恩”案例再次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5旅游名城创新发展案例。

城景共融 主客同欢

“天天都住景区,实在太舒服了!”退休老人郑从道漫步在贡水河畔亲水走廊,对宣恩城市建设连连称赞。

“城区即景区”的体验,源于宣恩县坚持“四统一”原则编制规划,通过引入“总设计师”制度,邀请专家提供专业支持,鼓励市民和游客参与规划设计,确保规划科学合理且符合民意,保障景区提升与县城建设协同推进。

以游客的眼光打造景区,利用穿城而过的贡水河,宣恩成功打造“仙山贡水4.0版”“亲水拱廊道”“六渡八楼十二桥”、音乐喷泉、花园堡梅园等特色景点,让游客乐游其中。

从市民的角度提质景区,将荒地改建为体育公园,把棚户区改造为城市绿岛,让黄河沟从“臭水沟”蜕变为“清水渠”……

2021年,宣恩入围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基层治理扮靓了景区“面子”,志愿服务充实了城市“里子”。

“在这里,志愿者随处可见,有什么不懂或者找不到的地方,他们都会细心引导。”江西游客陈琳在宣恩的游玩体验,印证了这座宜居宜游县城的魅力。

文脉苏醒 非遗添彩

时间回溯到2015年。当时的宣恩已在贡水河两岸建成数十个景点,但构成城市底蕴的文化特色还未得到充分挖掘。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宣恩的薅草锣鼓、三棒鼓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恩耍耍、滚龙连厢曾走进中南海。如何让游客“留下来”“再回来”?宣恩的答案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土家族、苗族文化要素融入旅游场景。

贡水河畔,特色建筑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楼、桥、塔、廊点缀其间,展现独特土家族韵味;精心雕琢以墨达楼、文澜桥、惹溪峒等为代表的特色民族建筑,修葺完善了“吕寺晚钟”“贡水文澜”等“宣恩八景”;利用现代元素激活文化内涵,打造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光影夜秀等场景,形成山水与人文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浪漫画卷。

与此同时,非遗也大放异彩。婚俗展演活动上,三棒鼓、哭嫁歌谣精彩亮相;寨遇广场中,西兰卡普、八宝铜铃舞、土家摆手舞吸睛无数;非遗主题街区上,游客沉浸式体验打糍粑、看灯戏;贡水河畔,非遗打铁花绚丽绽放,游客沉醉其中。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宣恩正用文旅融合,讲好自己的故事。

烟火人间 百业俱兴

惹溪街,过去是一条普通街巷,如今已是宣恩有名的“烤活鱼美食街”,今年3月更是被评为全省十大必打卡荆楚美食街。

“夜经济让城市更有烟火气。”宣恩县仙山贡水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开鹏说,惹溪街以“餐饮、娱乐、体验”为主线,培育夜间经济消费新场景。

近年来,宣恩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游客越来越多。让游客在景区玩得开心、吃得放心、行得安心成了当务之急。

为此,宣恩以200余个沿街商铺、创意集装箱和景观型移动商铺为载体,完善景观小品、绿化设施等,沿河布局临时经营固定点100余个。

同时,策划烤活鱼节、啤酒节、美食大赛等活动,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夜间消费模式,推出沉浸式非遗演出、龙游贡水、音乐喷泉、灯光水车等夜间游玩项目。

“很多客人是为看‘龙游贡水’而来。”烤鱼店老板陈国强的话,道出了文旅融合带来的新机遇。风雨桥头的“坝坝茶”、新兴的旅拍业态,都印证着消费场景的创新活力。

一河璀璨,百业兴旺。今年一季度,仙山贡水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58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8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3.57%和39.14%。(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向利雄

责任编辑:李欢

一座城就是一个景区——宣恩县城蝶变的“密码”

发表时间:2025-07-11 来源:恩施日报

近日,渝厦高铁重庆段(重庆东至黔江段)正式开通运营,宣恩至重庆主城区车程从5小时缩短至2.5小时。这座鄂西小县城融入重庆“两小时经济圈”,迎来发展新机遇。

近年来,宣恩县按照“景城一体、主客共享”发展思路,依托贡水河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全省唯一以县城核心区域为支撑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形成了以城促旅、以旅兴城的良好发展态势。

2024年4月,宣恩仙山贡水旅游区入选全国十大旅游高质量发展案例,成为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景区。2025年7月5日,“仙山贡水 浪漫宣恩”案例再次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5旅游名城创新发展案例。

城景共融 主客同欢

“天天都住景区,实在太舒服了!”退休老人郑从道漫步在贡水河畔亲水走廊,对宣恩城市建设连连称赞。

“城区即景区”的体验,源于宣恩县坚持“四统一”原则编制规划,通过引入“总设计师”制度,邀请专家提供专业支持,鼓励市民和游客参与规划设计,确保规划科学合理且符合民意,保障景区提升与县城建设协同推进。

以游客的眼光打造景区,利用穿城而过的贡水河,宣恩成功打造“仙山贡水4.0版”“亲水拱廊道”“六渡八楼十二桥”、音乐喷泉、花园堡梅园等特色景点,让游客乐游其中。

从市民的角度提质景区,将荒地改建为体育公园,把棚户区改造为城市绿岛,让黄河沟从“臭水沟”蜕变为“清水渠”……

2021年,宣恩入围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基层治理扮靓了景区“面子”,志愿服务充实了城市“里子”。

“在这里,志愿者随处可见,有什么不懂或者找不到的地方,他们都会细心引导。”江西游客陈琳在宣恩的游玩体验,印证了这座宜居宜游县城的魅力。

文脉苏醒 非遗添彩

时间回溯到2015年。当时的宣恩已在贡水河两岸建成数十个景点,但构成城市底蕴的文化特色还未得到充分挖掘。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宣恩的薅草锣鼓、三棒鼓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恩耍耍、滚龙连厢曾走进中南海。如何让游客“留下来”“再回来”?宣恩的答案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土家族、苗族文化要素融入旅游场景。

贡水河畔,特色建筑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楼、桥、塔、廊点缀其间,展现独特土家族韵味;精心雕琢以墨达楼、文澜桥、惹溪峒等为代表的特色民族建筑,修葺完善了“吕寺晚钟”“贡水文澜”等“宣恩八景”;利用现代元素激活文化内涵,打造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光影夜秀等场景,形成山水与人文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浪漫画卷。

与此同时,非遗也大放异彩。婚俗展演活动上,三棒鼓、哭嫁歌谣精彩亮相;寨遇广场中,西兰卡普、八宝铜铃舞、土家摆手舞吸睛无数;非遗主题街区上,游客沉浸式体验打糍粑、看灯戏;贡水河畔,非遗打铁花绚丽绽放,游客沉醉其中。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宣恩正用文旅融合,讲好自己的故事。

烟火人间 百业俱兴

惹溪街,过去是一条普通街巷,如今已是宣恩有名的“烤活鱼美食街”,今年3月更是被评为全省十大必打卡荆楚美食街。

“夜经济让城市更有烟火气。”宣恩县仙山贡水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开鹏说,惹溪街以“餐饮、娱乐、体验”为主线,培育夜间经济消费新场景。

近年来,宣恩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游客越来越多。让游客在景区玩得开心、吃得放心、行得安心成了当务之急。

为此,宣恩以200余个沿街商铺、创意集装箱和景观型移动商铺为载体,完善景观小品、绿化设施等,沿河布局临时经营固定点100余个。

同时,策划烤活鱼节、啤酒节、美食大赛等活动,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夜间消费模式,推出沉浸式非遗演出、龙游贡水、音乐喷泉、灯光水车等夜间游玩项目。

“很多客人是为看‘龙游贡水’而来。”烤鱼店老板陈国强的话,道出了文旅融合带来的新机遇。风雨桥头的“坝坝茶”、新兴的旅拍业态,都印证着消费场景的创新活力。

一河璀璨,百业兴旺。今年一季度,仙山贡水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58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8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3.57%和39.14%。(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向利雄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