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北的青山绿水间,竹山县正以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叩击着青少年心灵。从施洋烈士“劳工万岁”的呐喊到张振武的辛亥壮举,从许明清的忠诚品格到绿池子革命旧址的烽火记忆,这片红色沃土上的故事,如今成为全县思政课最鲜活的教材。
近年来,竹山县以红色基因赋能立德树人,以“十星”文明浸润校园,以“书记讲思政课”示范引领,构建起“课堂+实践+文化”的立体化育人体系,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家园。
红色课堂:从历史深处汲取信仰力量
“我不怕人,不怕事,不怕死,堂堂做人,反对强暴,你们杀了一个施洋,还有千百个施洋!”在竹山县宝丰镇施洋小学红色话剧排练现场,学生们声情并茂地演绎着劳工律师施洋的慷慨陈词。这出由师生自编自导的《大律师施洋》话剧,已成为竹山县“红色思政”品牌课程。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竹山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红色遗迹与英烈事迹,是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奋斗意志的不可复制的珍贵教材。近年来,全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系统推进红色资源保护、挖掘与活化工程。
如何让红色历史“活”起来?竹山县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成立红色资源普查专班,对施洋故居、许明清殉难地等20余处遗址进行测绘建档,编纂《竹山红色记忆》,提炼“信仰如磐、人民至上”的精神内核。在绿池子革命旧址复原地窝棚、南瓜汤体验区;在施洋纪念馆打造“声光电”沉浸展厅,学生可“穿越”到二七大罢工现场。语文课解析张振武的革命檄文,历史课延伸五四运动与竹山工运的联系,道德与法治课嵌入“十星好少年”评选案例。
宝丰镇施洋小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为了让校园红色氛围浓起来,施洋小学精心设计绘制了长48米、高2.4米的巨幅红色文化墙,内容涵盖“忆苦思甜、铭记历史”“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推翻帝制、民族觉醒”“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东方巨龙、屹立世界”“复兴之路、强国有我”“课程思政、筑梦未来”等八个部分,打造具有红色革命特色的校园文化阵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传承英雄精神的重要文化展示平台。学校还开展“讲好开学第一课、红色文化记心间”活动,通过讲述施洋烈士的光辉事迹,引导广大少先队员不忘革命历史、厚植爱国情怀。
全县各校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歌曲大家唱”“红色书信朗诵会”“寻找身边的老党员”等活动。张振武小学、实验小学的“红领巾讲解员”队伍,利用节假日在县博物馆红色展厅为游客义务讲解,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更深化了对红色历史的认知。
“思政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张振武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校长张国强说。
清明节前夕,张振武小学师生祭扫张振武烈士墓。
书记讲堂:以“头雁效应”激发奋进动力
“和平年代怎么爱国?学好本领建设家乡,传承红色家风,就是最实在的答案。”2024年10月30日,竹山县委书记汪正义来到竹山县一中,以《珍惜光阴,快乐成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题,为师生们上了一堂鲜活的思政课。他结合县情实际,旁征博引,讲述了竹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及战略规划方向,从爱党爱国、增强民族自信,热爱竹山、激发奋进动力,砥砺奋进、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方面,与师生们面对面交流。他寄语全体同学要爱党、爱国、爱家乡,做有信仰、有信念、有家国情怀的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要努力学习,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头雁引领,示范效应。该县县委常委带头讲思政课、党课,全县各中小学校党支部书记、团委书记纷纷走进思政课堂、走上思政讲台。少先队辅导员在校园红色文化角与学生围坐交流。思政教育从“文件要求”变成了全县上下身体力行的“头等大事”。
红色教育,蔚然成风。在许明清烈士墓前举行入团宣誓,在官渡绿池子会议旧址开展“红米饭南瓜汤”体验活动,将思政课从教室延伸到田野乡间。该县还建立“竹山红·云课堂”资源库,VR全景展厅、微视频《许明清的一封家书》让红色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
“当县委书记讲到竹山堵河生态保护的战略意义时,我忽然明白了家国情怀的分量。”竹山县一中一名学生在课后笔记中写道。
十星创建:让文明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走进张振武小学,橱窗里“十星学生”的笑脸墙格外醒目。获评“勤学智慧星”的六年级学生李佳逸,带着他的“创客小队”调试机器人作品。“十颗星就像十把尺子,量出了我们的成长坐标。”他说。
竹山县将“十星”文明创建延伸至校园,细化“爱国法纪星”“科艺创新星”等评价标准,每年评选50余名“十星好少年”。
“争星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孩子们知行合一。”竹山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参与环保、普法活动,形成“星聚成光”的社会效应。全国文明校园、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纷至沓来,印证了“十星”品牌的育人价值。
2024年8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公布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竹山县学子王鑫涛榜上有名,成为继2013年“全国最美孝心少年”徐航之后,竹山县第二位获得国家级表彰的好少年。
王鑫涛获评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2009年6月出生的王鑫涛是竹山县宝丰镇宝丰中学学生。作为“红领巾讲解员”,他主动承担红色教育基地擂鼓镇铜锣洞战役纪念馆和施洋烈士纪念馆的讲解工作,积极发动全班同学进社区、进学校、进公益性场所宣讲革命英雄故事,还通过自创自编自导的相声、话剧等,将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英雄人物事迹搬上舞台。他热爱诗词、崇尚经典,在班级倡导发起银杏文学社,组织同学创作诗词参加学校诗词文化节,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诗词的同学一起朗诵诗词、修养品行。在诗词文化浸润下,人人讲文明的习惯在宝丰中学蔚然成风。
王鑫涛的先进事迹,是竹山县思政教育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竹山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形成全方位、全链条的育人格局,培养出一批批爱党爱国、奋发向上、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青少年先进个人和集体。
通过“十星”学生评比,校园里师生积极参与,思想认识得到提升,进一步树立了崇高的理想追求。广大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营造了关注和支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在学生中掀起遵规守纪、热爱学习的争星热潮。
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省级“红领巾奖章”……这些荣誉的背后,是竹山教育人对育人初心的坚守。“‘十星’不仅是标签,更是一种价值追求。”竹山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书记讲堂到“十星好少年”评选,竹山县以“红”铸魂、以“星”育人的实践展现了大思政课的广阔天地。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文明之光与青春梦想交相辉映,回答了“如何培养时代新人”的命题。(十堰日报 记者 吴忠斌 见习记者 刘俊驰 图片由竹山县教育局提供)
发表时间:2025-07-10 来源:十堰日报
在鄂西北的青山绿水间,竹山县正以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叩击着青少年心灵。从施洋烈士“劳工万岁”的呐喊到张振武的辛亥壮举,从许明清的忠诚品格到绿池子革命旧址的烽火记忆,这片红色沃土上的故事,如今成为全县思政课最鲜活的教材。
近年来,竹山县以红色基因赋能立德树人,以“十星”文明浸润校园,以“书记讲思政课”示范引领,构建起“课堂+实践+文化”的立体化育人体系,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家园。
红色课堂:从历史深处汲取信仰力量
“我不怕人,不怕事,不怕死,堂堂做人,反对强暴,你们杀了一个施洋,还有千百个施洋!”在竹山县宝丰镇施洋小学红色话剧排练现场,学生们声情并茂地演绎着劳工律师施洋的慷慨陈词。这出由师生自编自导的《大律师施洋》话剧,已成为竹山县“红色思政”品牌课程。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竹山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红色遗迹与英烈事迹,是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奋斗意志的不可复制的珍贵教材。近年来,全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系统推进红色资源保护、挖掘与活化工程。
如何让红色历史“活”起来?竹山县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成立红色资源普查专班,对施洋故居、许明清殉难地等20余处遗址进行测绘建档,编纂《竹山红色记忆》,提炼“信仰如磐、人民至上”的精神内核。在绿池子革命旧址复原地窝棚、南瓜汤体验区;在施洋纪念馆打造“声光电”沉浸展厅,学生可“穿越”到二七大罢工现场。语文课解析张振武的革命檄文,历史课延伸五四运动与竹山工运的联系,道德与法治课嵌入“十星好少年”评选案例。
宝丰镇施洋小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为了让校园红色氛围浓起来,施洋小学精心设计绘制了长48米、高2.4米的巨幅红色文化墙,内容涵盖“忆苦思甜、铭记历史”“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推翻帝制、民族觉醒”“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东方巨龙、屹立世界”“复兴之路、强国有我”“课程思政、筑梦未来”等八个部分,打造具有红色革命特色的校园文化阵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传承英雄精神的重要文化展示平台。学校还开展“讲好开学第一课、红色文化记心间”活动,通过讲述施洋烈士的光辉事迹,引导广大少先队员不忘革命历史、厚植爱国情怀。
全县各校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歌曲大家唱”“红色书信朗诵会”“寻找身边的老党员”等活动。张振武小学、实验小学的“红领巾讲解员”队伍,利用节假日在县博物馆红色展厅为游客义务讲解,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更深化了对红色历史的认知。
“思政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让学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张振武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校长张国强说。
清明节前夕,张振武小学师生祭扫张振武烈士墓。
书记讲堂:以“头雁效应”激发奋进动力
“和平年代怎么爱国?学好本领建设家乡,传承红色家风,就是最实在的答案。”2024年10月30日,竹山县委书记汪正义来到竹山县一中,以《珍惜光阴,快乐成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题,为师生们上了一堂鲜活的思政课。他结合县情实际,旁征博引,讲述了竹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及战略规划方向,从爱党爱国、增强民族自信,热爱竹山、激发奋进动力,砥砺奋进、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方面,与师生们面对面交流。他寄语全体同学要爱党、爱国、爱家乡,做有信仰、有信念、有家国情怀的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要努力学习,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头雁引领,示范效应。该县县委常委带头讲思政课、党课,全县各中小学校党支部书记、团委书记纷纷走进思政课堂、走上思政讲台。少先队辅导员在校园红色文化角与学生围坐交流。思政教育从“文件要求”变成了全县上下身体力行的“头等大事”。
红色教育,蔚然成风。在许明清烈士墓前举行入团宣誓,在官渡绿池子会议旧址开展“红米饭南瓜汤”体验活动,将思政课从教室延伸到田野乡间。该县还建立“竹山红·云课堂”资源库,VR全景展厅、微视频《许明清的一封家书》让红色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
“当县委书记讲到竹山堵河生态保护的战略意义时,我忽然明白了家国情怀的分量。”竹山县一中一名学生在课后笔记中写道。
十星创建:让文明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走进张振武小学,橱窗里“十星学生”的笑脸墙格外醒目。获评“勤学智慧星”的六年级学生李佳逸,带着他的“创客小队”调试机器人作品。“十颗星就像十把尺子,量出了我们的成长坐标。”他说。
竹山县将“十星”文明创建延伸至校园,细化“爱国法纪星”“科艺创新星”等评价标准,每年评选50余名“十星好少年”。
“争星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孩子们知行合一。”竹山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参与环保、普法活动,形成“星聚成光”的社会效应。全国文明校园、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纷至沓来,印证了“十星”品牌的育人价值。
2024年8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公布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竹山县学子王鑫涛榜上有名,成为继2013年“全国最美孝心少年”徐航之后,竹山县第二位获得国家级表彰的好少年。
王鑫涛获评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2009年6月出生的王鑫涛是竹山县宝丰镇宝丰中学学生。作为“红领巾讲解员”,他主动承担红色教育基地擂鼓镇铜锣洞战役纪念馆和施洋烈士纪念馆的讲解工作,积极发动全班同学进社区、进学校、进公益性场所宣讲革命英雄故事,还通过自创自编自导的相声、话剧等,将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英雄人物事迹搬上舞台。他热爱诗词、崇尚经典,在班级倡导发起银杏文学社,组织同学创作诗词参加学校诗词文化节,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诗词的同学一起朗诵诗词、修养品行。在诗词文化浸润下,人人讲文明的习惯在宝丰中学蔚然成风。
王鑫涛的先进事迹,是竹山县思政教育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竹山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形成全方位、全链条的育人格局,培养出一批批爱党爱国、奋发向上、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青少年先进个人和集体。
通过“十星”学生评比,校园里师生积极参与,思想认识得到提升,进一步树立了崇高的理想追求。广大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营造了关注和支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在学生中掀起遵规守纪、热爱学习的争星热潮。
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省级“红领巾奖章”……这些荣誉的背后,是竹山教育人对育人初心的坚守。“‘十星’不仅是标签,更是一种价值追求。”竹山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书记讲堂到“十星好少年”评选,竹山县以“红”铸魂、以“星”育人的实践展现了大思政课的广阔天地。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文明之光与青春梦想交相辉映,回答了“如何培养时代新人”的命题。(十堰日报 记者 吴忠斌 见习记者 刘俊驰 图片由竹山县教育局提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