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东升农贸市场,人声鼎沸。干货摊主陈姐利落地擦拭着新挂上的“诚信商户”牌匾,脸上满是笑意。“以前的老市场内,通道十分拥挤,地面污水横流,业主、顾客怨声载道。”她指着如今宽敞明亮、分区清晰的摊位说,“多亏了区里下大力气进行改造,现在这里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我们做生意、顾客买菜的心情都好了许多。”
陈姐的感受,正是荆州市荆州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推动城市提档升级、精细治理、惠民利民的生动注脚。
“痛点”变“亮点” 精细治理让老城区焕新颜
告别“脏乱堵”,市场有了新气象——东升农贸市场的蜕变,源自荆州区下的一招“硬棋”。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城管、商务等部门成立市场整治专班,“我们的标准很明确:划行归市、整洁有序、诚信经营、安全放心。”荆州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于是,搬迁新址、分区经营、设立公平秤、每日公布价格和农残检测结果成了硬规矩。“现在环境好多了。停车方便了,买菜像逛超市,明码标价还放心。”常来买菜的刘阿姨赞不绝口。
曾经跟城管“打游击”的流动摊贩老张,如今也在市场外开起了餐馆。“现在每天只需要琢磨怎么把味道弄得更好,再也不用东躲西藏了。”老张笑着说。
监管细心、经营良心、消费放心,已成为东升市场最亮眼的招牌。
“忧居”变“优居”,小区有了新活力——
走进改造后的长丰公寓,以前像蜘蛛网一样的“飞线”不见踪影,坑洼路面变成平整的沥青路,崭新的垃圾分类箱旁,居民们自觉进行分类投放。
区住建局牵头成立老旧小区改造专班,按照“缺什么就补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就改什么”的标准,逐项解决小区内飞线整治、道路硬化、雨污分流、楼道清理等问题。同时,社区还新设“议事亭”,居民对环境卫生、小区管理等有意见或建议,都可以聚集在此讨论、解决,共建美好家园。
“烟火气”也有了“文明范儿”——
交通拥堵、垃圾遍地、油烟漫天、噪声扰民……新风一路美食街是荆州区“网红打卡地”,也曾是城市管理的痛点。
城南街道办事处联合区城管、交管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实施美食街整体南移优化举措,公平抽签分配300个摊位,科学划分行人、摊位、车辆区域,选派专人维护秩序和清理垃圾。与此同时,新建16处临时疏导点,让流动摊贩“有家可归”,实现城市文明与人间烟火气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荆州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着力推动城市面貌焕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累计综合养护绿带面积100万平方米,灌木补植1436.8平方米;累计修复道路坑洼、破损、裂缝、人行步道破损等问题400余处,人行道铺砖4658.68平方米、路缘石581米,新建49座口袋公园、2座垃圾分类主题公园,改造公厕23处。同时,依法拆除违建14.2万平方米,改造雨污管道68公里,新增停车位3924个、充电棚178处、路灯2004盏,新增5.8万平方米绿地……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居民乐享新生活。
“小站”聚“大爱” 文明实践让服务更有温度
小阵地释放大能量——
今年端午前夕,西城街道通会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格外热闹。“惠悦”志愿文艺队的歌舞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居民们围坐一起包粽子、做香囊,欢声笑语不断。“以前社区活动少,现在这里可热闹了。学知识、看表演、做手工,还能认识新邻居,感觉社区像个大家庭。”家住荆实幼儿园小区的退休教师李奶奶是实践站的“常客”。
近年来,荆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着力强化阵地建设,指导各实践站打造特色品牌。“我们的目标是让实践站成为居民愿意来、喜欢待、有收获的‘精神家园’,活动要接地气、聚人气。”通会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负责人谭静介绍。
老资源焕发新光彩——
如何让博物馆、科技馆的“宝贝”走进寻常百姓家? 荆州市博物馆推出“荆楚瑰宝趣味讲堂”,将文物复制品、生动的故事带进社区。科普活动也升级了,通过整合高校、企业资源的“1+N科普大联盟”,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科技魅力。
好机制激发新动力——
荆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首创“每月10日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去年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4500余场,参与群众超过25万人次。“我们的活动‘月月有主题、场场有实效’,现在有306支志愿服务队伍的管理员成为‘资源调度师’。”荆州区文明办工作人员说。
“乡音”传“新风” 文明培育让城乡心相连
楚韵悠长,唱响文明新风尚——
“哎,风吹哩个桂花呐,飘起香味呐……”悠扬的马山民歌在社区广场响起,非遗传承人正带着居民传唱新编的文明礼仪歌谣。“用我们熟悉的调子唱新规矩,好听又好记。现在村里办红白事,都晓得要节俭了。”来自马山镇的李大叔觉得这法子“很对味”。近年来,荆州区推动“知荆州、爱荆州、兴荆州”等主题活动与“村晚”“送戏下乡”深度融合,在各乡镇、村居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141支,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400余场。
村规民约,“约”出文明新气象——
在郢城镇的公示栏前,“红白理事会”成员老周指着“白榜”上的几户人家说:“瞧,这几家嫁闺女娶媳妇,办得热闹又节俭,上了白榜,大家都夸!”旁边的“黑榜”则是移风易俗的无声宣教。“有了这个‘黑白榜’,大家心里都有杆秤,攀比少了,负担轻了,人情味更浓了。”郢城镇荆北村村民孙大姐深有体会。区文明办联合区民政局指导全区83个村(社区)动态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设立移风易俗事务公示栏97个,累计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400余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荆州区涌现出“荆楚楷模”权海峰、“全国文明家庭”朱小红家庭等先进楷模,以及“全国文明校园”荆州实验小学、“全国文明村”八岭山镇铜岭村等先进典型,家风、乡风、民风焕然一新。
当“痛点”不再是城市文明的顽疾,而是精准施治的革新起点;当“烟火气”不再与“脏乱差”共生,而是在秩序与温度中升腾;当“老破旧”褪去困顿,在共治共享中焕发生机——荆州区正以一场深刻的文明建设实践,解锁城市更新的基因密码。这密码,是以创新实践破解治理难题,以人文关怀滋养城乡肌理,以价值引领凝聚精神力量。
一条条街巷变靓,一个个难题化解,一项项服务暖心,一阵阵新风拂面……荆州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笔,饱蘸精细治理的墨汁,在城市的肌理上描绘出惠民利民的温暖图景。
这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下一步,荆州区将继续聚焦市民的新期待:如何让“721工作法(七分服务、二分管理、一分执法)”服务理念渗透到每个角落?如何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内化为“好习惯”? 如何让更多像“议事亭”“金点子”这样的基层智慧点亮城市治理? 答案,就在干部下沉一线的脚步里,在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里,更在千千万万市民绽放的笑容和积极参与的行动中。
文明城市建设,前路漫漫亦灿灿。我们相信,在每一寸被照亮的烟火人间里,都将生长出属于新时代的古城精神图谱。(荆州日报 记者 琳玲 胡威虎 通讯员 周浪)
发表时间:2025-07-08 来源:湖北文明网
清晨的东升农贸市场,人声鼎沸。干货摊主陈姐利落地擦拭着新挂上的“诚信商户”牌匾,脸上满是笑意。“以前的老市场内,通道十分拥挤,地面污水横流,业主、顾客怨声载道。”她指着如今宽敞明亮、分区清晰的摊位说,“多亏了区里下大力气进行改造,现在这里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我们做生意、顾客买菜的心情都好了许多。”
陈姐的感受,正是荆州市荆州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推动城市提档升级、精细治理、惠民利民的生动注脚。
“痛点”变“亮点” 精细治理让老城区焕新颜
告别“脏乱堵”,市场有了新气象——东升农贸市场的蜕变,源自荆州区下的一招“硬棋”。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城管、商务等部门成立市场整治专班,“我们的标准很明确:划行归市、整洁有序、诚信经营、安全放心。”荆州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于是,搬迁新址、分区经营、设立公平秤、每日公布价格和农残检测结果成了硬规矩。“现在环境好多了。停车方便了,买菜像逛超市,明码标价还放心。”常来买菜的刘阿姨赞不绝口。
曾经跟城管“打游击”的流动摊贩老张,如今也在市场外开起了餐馆。“现在每天只需要琢磨怎么把味道弄得更好,再也不用东躲西藏了。”老张笑着说。
监管细心、经营良心、消费放心,已成为东升市场最亮眼的招牌。
“忧居”变“优居”,小区有了新活力——
走进改造后的长丰公寓,以前像蜘蛛网一样的“飞线”不见踪影,坑洼路面变成平整的沥青路,崭新的垃圾分类箱旁,居民们自觉进行分类投放。
区住建局牵头成立老旧小区改造专班,按照“缺什么就补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就改什么”的标准,逐项解决小区内飞线整治、道路硬化、雨污分流、楼道清理等问题。同时,社区还新设“议事亭”,居民对环境卫生、小区管理等有意见或建议,都可以聚集在此讨论、解决,共建美好家园。
“烟火气”也有了“文明范儿”——
交通拥堵、垃圾遍地、油烟漫天、噪声扰民……新风一路美食街是荆州区“网红打卡地”,也曾是城市管理的痛点。
城南街道办事处联合区城管、交管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实施美食街整体南移优化举措,公平抽签分配300个摊位,科学划分行人、摊位、车辆区域,选派专人维护秩序和清理垃圾。与此同时,新建16处临时疏导点,让流动摊贩“有家可归”,实现城市文明与人间烟火气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荆州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着力推动城市面貌焕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累计综合养护绿带面积100万平方米,灌木补植1436.8平方米;累计修复道路坑洼、破损、裂缝、人行步道破损等问题400余处,人行道铺砖4658.68平方米、路缘石581米,新建49座口袋公园、2座垃圾分类主题公园,改造公厕23处。同时,依法拆除违建14.2万平方米,改造雨污管道68公里,新增停车位3924个、充电棚178处、路灯2004盏,新增5.8万平方米绿地……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居民乐享新生活。
“小站”聚“大爱” 文明实践让服务更有温度
小阵地释放大能量——
今年端午前夕,西城街道通会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格外热闹。“惠悦”志愿文艺队的歌舞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居民们围坐一起包粽子、做香囊,欢声笑语不断。“以前社区活动少,现在这里可热闹了。学知识、看表演、做手工,还能认识新邻居,感觉社区像个大家庭。”家住荆实幼儿园小区的退休教师李奶奶是实践站的“常客”。
近年来,荆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着力强化阵地建设,指导各实践站打造特色品牌。“我们的目标是让实践站成为居民愿意来、喜欢待、有收获的‘精神家园’,活动要接地气、聚人气。”通会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负责人谭静介绍。
老资源焕发新光彩——
如何让博物馆、科技馆的“宝贝”走进寻常百姓家? 荆州市博物馆推出“荆楚瑰宝趣味讲堂”,将文物复制品、生动的故事带进社区。科普活动也升级了,通过整合高校、企业资源的“1+N科普大联盟”,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科技魅力。
好机制激发新动力——
荆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首创“每月10日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去年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4500余场,参与群众超过25万人次。“我们的活动‘月月有主题、场场有实效’,现在有306支志愿服务队伍的管理员成为‘资源调度师’。”荆州区文明办工作人员说。
“乡音”传“新风” 文明培育让城乡心相连
楚韵悠长,唱响文明新风尚——
“哎,风吹哩个桂花呐,飘起香味呐……”悠扬的马山民歌在社区广场响起,非遗传承人正带着居民传唱新编的文明礼仪歌谣。“用我们熟悉的调子唱新规矩,好听又好记。现在村里办红白事,都晓得要节俭了。”来自马山镇的李大叔觉得这法子“很对味”。近年来,荆州区推动“知荆州、爱荆州、兴荆州”等主题活动与“村晚”“送戏下乡”深度融合,在各乡镇、村居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141支,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400余场。
村规民约,“约”出文明新气象——
在郢城镇的公示栏前,“红白理事会”成员老周指着“白榜”上的几户人家说:“瞧,这几家嫁闺女娶媳妇,办得热闹又节俭,上了白榜,大家都夸!”旁边的“黑榜”则是移风易俗的无声宣教。“有了这个‘黑白榜’,大家心里都有杆秤,攀比少了,负担轻了,人情味更浓了。”郢城镇荆北村村民孙大姐深有体会。区文明办联合区民政局指导全区83个村(社区)动态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设立移风易俗事务公示栏97个,累计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400余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荆州区涌现出“荆楚楷模”权海峰、“全国文明家庭”朱小红家庭等先进楷模,以及“全国文明校园”荆州实验小学、“全国文明村”八岭山镇铜岭村等先进典型,家风、乡风、民风焕然一新。
当“痛点”不再是城市文明的顽疾,而是精准施治的革新起点;当“烟火气”不再与“脏乱差”共生,而是在秩序与温度中升腾;当“老破旧”褪去困顿,在共治共享中焕发生机——荆州区正以一场深刻的文明建设实践,解锁城市更新的基因密码。这密码,是以创新实践破解治理难题,以人文关怀滋养城乡肌理,以价值引领凝聚精神力量。
一条条街巷变靓,一个个难题化解,一项项服务暖心,一阵阵新风拂面……荆州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笔,饱蘸精细治理的墨汁,在城市的肌理上描绘出惠民利民的温暖图景。
这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下一步,荆州区将继续聚焦市民的新期待:如何让“721工作法(七分服务、二分管理、一分执法)”服务理念渗透到每个角落?如何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内化为“好习惯”? 如何让更多像“议事亭”“金点子”这样的基层智慧点亮城市治理? 答案,就在干部下沉一线的脚步里,在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里,更在千千万万市民绽放的笑容和积极参与的行动中。
文明城市建设,前路漫漫亦灿灿。我们相信,在每一寸被照亮的烟火人间里,都将生长出属于新时代的古城精神图谱。(荆州日报 记者 琳玲 胡威虎 通讯员 周浪)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