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有道 小城有戏——竹溪县全域发力推动文旅提质增效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8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清晨,竹溪县东门老街的蒸笼热气裹着竹溪蒸盆的鲜香弥漫街巷。入夜,武陵不夜城街区灯火如昼,山二黄戏曲与全息水秀相得益彰,游人摩肩接踵。这一“晨钟暮鼓”的生动场景,展示出竹溪县文旅产业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竹溪县累计投入2.3亿元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在项目建设、人才培养、文创开发、宣传推介、品牌塑造上持续发力,成功创建2家4A级景区、12家3A级景区及60多家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亮眼成绩的背后,一套以差异化体验破局发展的“竹溪样本”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夜幕下的武陵不夜城街区流光溢彩、游人如织。通讯员颜义众摄(资料图片)

跨界联动

业态融合激活消费潜力

夜幕之下,武陵不夜城街区流光溢彩。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穿梭其间,沉浸式感受着国家级非遗山二黄的独特魅力。赏戏曲、品美食、观水秀、玩电竞……文商旅元素跨界联动,丰富多彩的场景业态共同描绘出夜经济的绚烂画卷。

自2024年元旦开街以来,武陵不夜城街区迅速火爆出圈,强力拉动文旅消费增长,实现了“一戏兴一街,一街活一城,一城促百业”的良性循环。街区精准聚焦业态引进,精选全国连锁、国内外知名品牌与地方特色商家入驻。以特色小吃、非遗文创、特产超市、休闲娱乐等七大业态为核心,成功吸引肯德基、朝天门、瑞幸咖啡等一线品牌落子,更甄选了十三西施、冯妮儿麻糖、武陵精酿等承载乡愁的老字号和非遗美食入驻。配合戏曲学唱、汉服换妆、AI互动等深度体验项目,构建“门票免费+沉浸体验”的留客生态,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小时延长至3小时。开街至今,街区综合收入已达1.5亿元。

千米之外,东门老街则以“晨钟暮鼓”的仪式感唤醒这座鄂西小城。今年五一甫一开街,这里便迅速成为市民游客的早餐打卡地:秦家包子铺日售小笼包逾千笼,一碗清爽的豆腐脑成为游客们的标配早餐;老茶铺里,长嘴壶茶艺秀与《茶嫂招亲》剧目同步开演,烟火气中流淌着文化味。

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东门老街,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岁月流转,老街建筑老化、设施破损、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一度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品质。2023年2月,竹溪县积极响应群众呼声,全面启动老街区的保护性改造工程。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原则,对东屏门、钟鼓楼等重点文物进行保护性修复,重现“东门锁钥、晨钟暮鼓”历史风貌。新建街区建筑统一采用青砖灰瓦、马头墙等徽派元素,并复建六角塔楼、临水亭榭等,精心还原一街一巷皆可阅读的空间肌理。同时,呈现仙子巡游、非遗展演、汉服打卡等互动场景,老东门深厚的历史文化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参与的升级,既留住了乡愁记忆,更融入了现代生活。如今,竹溪县以“早餐经济+夜间消费”模式带动全域旅游,以两大街区为核心,成功构建起“特色化+全龄化”消费矩阵,游客得以体验“晨过早、午休闲、夜打卡”的全天候全场景文旅盛宴,市井烟火气升腾出发展的勃勃生机。

串珠成链

多村联动绘就全域新景

7月5日,竹溪县水坪镇大石门村的“仙暇小镇”游人如织、绿意涌动。昔日的闲置苗木基地、荒山沼泽,如今蝶变为生机盎然的林下乐园、树屋营地,引入了山地飞车、玻璃水滑等游乐项目。山环水绕间,这个集休闲旅游、亲子研学、生态康养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园区,正焕发无限生机活力。

大石门村的蜕变,正是竹溪县“点绿成金”的生动实践。2024年,该县抢抓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契机,成功引进竹溪县吕小仙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盘活300亩闲置苗木基地打造林下乐园及树屋营地,利用40亩山场和20亩荒芜沼泽开发山地飞车、玻璃水滑及水上乐园等项目,改造5500平方米闲置商铺建成数字科技体验馆及仙暇酒楼,实现沉睡资源巧盘活、闲置资产再生金。

“开园仅半年,游客量已突破20万人次,带动周边40多户村民经营农家乐、民宿,户均增收超万元。”仙暇小镇负责人程琰介绍说。

竹溪文旅的布局,远不止于单个村庄。该县通过多村联动、协同发展,正绘就一幅串珠成链的全域新景。

在鄂坪乡黄花沟村,废弃的老纸厂华丽转身为熊猫主题民宿集群。锈迹斑斑的厂房外墙上,绘有憨态可掬的熊猫图案,巨大的烟囱被改造为观光塔,登临其上,沟谷风光尽收眼底。客房内,保留下来的工业管道、机械零件与现代简约风巧妙碰撞,尽显独特的“工业风+自然风”混搭美学。

然而,几年前的黄花沟村,还只是一个沉寂的“空心村”。2022年10月,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该村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成功实现了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精彩蝶变。

近年来,竹溪县将全域旅游理念深度融入县城、集镇、和美乡村建设各方面,成功打造了肖家边、黄花沟等文旅融合型特色村,桃花岛、万江河、营盘山等康养旅居型特色村,甘家岭、秦坪、石板河等传统村落型特色村,洛家河、莲花、青草坪等田园观光型特色村。通过推动“空心村”向“网红村”转变,将零散景点串联成全域景区,乡村旅游实现从单一农家乐模式向沉浸式体验的跨越升级,初步形成了“镇镇有景区,村村有特色”的全域旅游格局。

创新突围

文旅深耕锚定发展新篇

竹溪文旅的破局之道,关键在于立足差异化定位,依托全域联动、文化铸魂,充分发挥山二黄戏曲、关垭楚长城等独特文化 IP优势,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从亲子研学到夜游康养,该县正锚定“秦巴康养旅居胜地”目标,推进武陵古镇 D/E期建设,持续擦亮“小城有戏·慢养竹溪”特色品牌。

面向未来,竹溪县将以打造秦巴康养旅居胜地和融入泛武当旅游圈重要节点为目标,聚焦重大文旅项目建设、重点文旅基础设施完善、重要文旅活动策划、重要文艺精品生产等四个方向,深入推进“排名戏、创名街、造名宿、产名物、育名人”的“五名”工程建设,致力于让游客近悦远来,让每一处山水成为可触摸的故事,让每一次停留留下有温度的记忆。

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表示:“竹溪将主动融入‘神武峡’文旅主轴,紧紧围绕十堰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持续深化文旅深度融合。按照‘湖北旅游武当突破竹溪融入’的发展思路,努力探索适合自身的旅游业发展新路径,力争实现从‘一般产业型’向‘支柱产业型’的大跨越,从武陵不夜城单一景区的小旅游向全域联动大旅游的成功转型。”(十堰日报 记者 周仑

责任编辑:李欢

破局有道 小城有戏——竹溪县全域发力推动文旅提质增效

发表时间:2025-07-08 来源:湖北文明网

清晨,竹溪县东门老街的蒸笼热气裹着竹溪蒸盆的鲜香弥漫街巷。入夜,武陵不夜城街区灯火如昼,山二黄戏曲与全息水秀相得益彰,游人摩肩接踵。这一“晨钟暮鼓”的生动场景,展示出竹溪县文旅产业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竹溪县累计投入2.3亿元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在项目建设、人才培养、文创开发、宣传推介、品牌塑造上持续发力,成功创建2家4A级景区、12家3A级景区及60多家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亮眼成绩的背后,一套以差异化体验破局发展的“竹溪样本”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夜幕下的武陵不夜城街区流光溢彩、游人如织。通讯员颜义众摄(资料图片)

跨界联动

业态融合激活消费潜力

夜幕之下,武陵不夜城街区流光溢彩。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穿梭其间,沉浸式感受着国家级非遗山二黄的独特魅力。赏戏曲、品美食、观水秀、玩电竞……文商旅元素跨界联动,丰富多彩的场景业态共同描绘出夜经济的绚烂画卷。

自2024年元旦开街以来,武陵不夜城街区迅速火爆出圈,强力拉动文旅消费增长,实现了“一戏兴一街,一街活一城,一城促百业”的良性循环。街区精准聚焦业态引进,精选全国连锁、国内外知名品牌与地方特色商家入驻。以特色小吃、非遗文创、特产超市、休闲娱乐等七大业态为核心,成功吸引肯德基、朝天门、瑞幸咖啡等一线品牌落子,更甄选了十三西施、冯妮儿麻糖、武陵精酿等承载乡愁的老字号和非遗美食入驻。配合戏曲学唱、汉服换妆、AI互动等深度体验项目,构建“门票免费+沉浸体验”的留客生态,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小时延长至3小时。开街至今,街区综合收入已达1.5亿元。

千米之外,东门老街则以“晨钟暮鼓”的仪式感唤醒这座鄂西小城。今年五一甫一开街,这里便迅速成为市民游客的早餐打卡地:秦家包子铺日售小笼包逾千笼,一碗清爽的豆腐脑成为游客们的标配早餐;老茶铺里,长嘴壶茶艺秀与《茶嫂招亲》剧目同步开演,烟火气中流淌着文化味。

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东门老街,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岁月流转,老街建筑老化、设施破损、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一度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品质。2023年2月,竹溪县积极响应群众呼声,全面启动老街区的保护性改造工程。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原则,对东屏门、钟鼓楼等重点文物进行保护性修复,重现“东门锁钥、晨钟暮鼓”历史风貌。新建街区建筑统一采用青砖灰瓦、马头墙等徽派元素,并复建六角塔楼、临水亭榭等,精心还原一街一巷皆可阅读的空间肌理。同时,呈现仙子巡游、非遗展演、汉服打卡等互动场景,老东门深厚的历史文化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参与的升级,既留住了乡愁记忆,更融入了现代生活。如今,竹溪县以“早餐经济+夜间消费”模式带动全域旅游,以两大街区为核心,成功构建起“特色化+全龄化”消费矩阵,游客得以体验“晨过早、午休闲、夜打卡”的全天候全场景文旅盛宴,市井烟火气升腾出发展的勃勃生机。

串珠成链

多村联动绘就全域新景

7月5日,竹溪县水坪镇大石门村的“仙暇小镇”游人如织、绿意涌动。昔日的闲置苗木基地、荒山沼泽,如今蝶变为生机盎然的林下乐园、树屋营地,引入了山地飞车、玻璃水滑等游乐项目。山环水绕间,这个集休闲旅游、亲子研学、生态康养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园区,正焕发无限生机活力。

大石门村的蜕变,正是竹溪县“点绿成金”的生动实践。2024年,该县抢抓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契机,成功引进竹溪县吕小仙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盘活300亩闲置苗木基地打造林下乐园及树屋营地,利用40亩山场和20亩荒芜沼泽开发山地飞车、玻璃水滑及水上乐园等项目,改造5500平方米闲置商铺建成数字科技体验馆及仙暇酒楼,实现沉睡资源巧盘活、闲置资产再生金。

“开园仅半年,游客量已突破20万人次,带动周边40多户村民经营农家乐、民宿,户均增收超万元。”仙暇小镇负责人程琰介绍说。

竹溪文旅的布局,远不止于单个村庄。该县通过多村联动、协同发展,正绘就一幅串珠成链的全域新景。

在鄂坪乡黄花沟村,废弃的老纸厂华丽转身为熊猫主题民宿集群。锈迹斑斑的厂房外墙上,绘有憨态可掬的熊猫图案,巨大的烟囱被改造为观光塔,登临其上,沟谷风光尽收眼底。客房内,保留下来的工业管道、机械零件与现代简约风巧妙碰撞,尽显独特的“工业风+自然风”混搭美学。

然而,几年前的黄花沟村,还只是一个沉寂的“空心村”。2022年10月,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该村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成功实现了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精彩蝶变。

近年来,竹溪县将全域旅游理念深度融入县城、集镇、和美乡村建设各方面,成功打造了肖家边、黄花沟等文旅融合型特色村,桃花岛、万江河、营盘山等康养旅居型特色村,甘家岭、秦坪、石板河等传统村落型特色村,洛家河、莲花、青草坪等田园观光型特色村。通过推动“空心村”向“网红村”转变,将零散景点串联成全域景区,乡村旅游实现从单一农家乐模式向沉浸式体验的跨越升级,初步形成了“镇镇有景区,村村有特色”的全域旅游格局。

创新突围

文旅深耕锚定发展新篇

竹溪文旅的破局之道,关键在于立足差异化定位,依托全域联动、文化铸魂,充分发挥山二黄戏曲、关垭楚长城等独特文化 IP优势,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从亲子研学到夜游康养,该县正锚定“秦巴康养旅居胜地”目标,推进武陵古镇 D/E期建设,持续擦亮“小城有戏·慢养竹溪”特色品牌。

面向未来,竹溪县将以打造秦巴康养旅居胜地和融入泛武当旅游圈重要节点为目标,聚焦重大文旅项目建设、重点文旅基础设施完善、重要文旅活动策划、重要文艺精品生产等四个方向,深入推进“排名戏、创名街、造名宿、产名物、育名人”的“五名”工程建设,致力于让游客近悦远来,让每一处山水成为可触摸的故事,让每一次停留留下有温度的记忆。

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表示:“竹溪将主动融入‘神武峡’文旅主轴,紧紧围绕十堰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持续深化文旅深度融合。按照‘湖北旅游武当突破竹溪融入’的发展思路,努力探索适合自身的旅游业发展新路径,力争实现从‘一般产业型’向‘支柱产业型’的大跨越,从武陵不夜城单一景区的小旅游向全域联动大旅游的成功转型。”(十堰日报 记者 周仑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