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公安县:建设“网上文联” 讲好公安故事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7日    来源:公安县文明办

近年来,公安县立足“三袁文化”资源,推动文艺资源数字化、平台管理智能化、文化传播矩阵化,文化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网络文明之花竞相绽放。“网上文联”建设经验《秉承创新精神,打造网上文联新“公安派”》在全国文联工作会议上作交流,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一、前期的实践探索

自2017年启动“网上文联”建设工程后,2021年又推出“网上公安派”文明实践项目,七年来持续探索,形成“网上文联”建设“公安模式”。

(一)文艺数字赋能创新化实践。深挖“三袁文化”这一独特资源宝库,系统推进地方文艺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转化工作。依托三袁文史馆,对馆藏的300余册明清及近代珍稀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明代刻本《袁中郎全集》、清代手抄本《公安三袁年谱》等多部国内罕见的善本、孤本,采用高精度扫描、OCR识别、元数据标引等技术,转化为可检索、可复用的数字资产,构建全国独有的三袁文献数据库。创新“数字展馆”模式,将县文联“五馆一院”(三袁家规家风展示馆、三袁文史馆、三袁文学艺术馆、陈应松文学馆、魏金修美术馆和三袁研究院)通过VR技术完整呈现到网络空间。线上展馆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三袁文化资源得以在更大范围实现共享。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积极引导专业团队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数字化改编,微电影《升米公事》、说鼓子《清风源自桂花台》等作品,既传承地方文化基因的精髓,又融入网络表达元素,单条视频最高点击量达10万+,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

(二)智慧平台建设系统化集成。网上文联智慧平台采用“双微架构”设计,分为微官网和微办公两大系统,兼具公共服务与内部管理双重功能。微官网设置的九个栏目形成完整的内容生态,年均发布政策宣传、活动资讯等消息120余条,集中展示县文联管理的23个文艺家协会风采,上线国学经典讲座视频12场,8场主题展览全景展示,推出文艺精品490余件,带动各协会竞相发展。微办公系统建立了覆盖全县文艺组织的数据库,包含23个文艺家协会、65个分会、5800余名会员的详细信息,实现了会员管理、活动发布、任务领办等功能的线上化运作。通过该系统,文联对协会的指导效率提升40%,会员参与活动的响应时间缩短60%。

(三)文化传播矩阵一体化构建。打造“平台+内容+活动”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播体系。“水杉树下文艺在线”公众号聚焦本土创作,推介公安籍作家作品324篇,粉丝量突破1万。创新互联网+活动,“百湖上善,水韵公安”首届摄影大赛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网络直播吸引观众1.2万人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达3万次,有效扩展了活动影响力,推动地方文化走向更广阔舞台,同时更加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文艺作品产量同比增长35%,举办文学新著首发式8场,创历史新高。歌曲《你是我生命的蓝天》、朗诵MV《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被“学习强国”平台推送。

(四)助力乡村振兴本土化融合。创新推出“文艺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组织200余名文艺志愿者深入全县258个行政村,挖掘整理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编撰公安乡村文化故事,建成文化地标42处。这些成果通过数字化手段转化,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可视化呈现。黄山头镇晓黛生态旅游区通过植入三袁文化元素,年接待游客量增长3倍,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以上。

(五)网络文明素养整体化提升。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作品,平台内容审核通过率达98%,投诉率低于0.5%,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生态。通过持续开展“网上文联”建设,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和网络化传播,团结和带动全县文化工作者自觉提升网络文化素养。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网上文联”建设是县文联自主进行的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自觉,工作推进中也存在人才技术短缺、数据支持不够、机制保障不足等问题。正视问题,是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向更高质量迈进的前提。

(一)技术支撑不够完善。“网上文联”运营团队主要由文联工作人员和公安生活网(民办网站)的技术人员组成,其中具备专业数字技术和网络管理能力的专兼职人员仅2名。技术支撑不足导致平台功能开发缓慢,“三袁文献数据库”建设进展明显滞后于预期。现有微办公系统缺乏大数据分析能力,无法对会员创作倾向、活动参与模式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可视化呈现。

(二)资源共享不够充分。三袁文献数据库计划与高校图书馆联网的目标尚未实现,资源利用效率受限。某位高校研究公安派的教师表示,“我们知道公安县有很多珍贵资料,但获取渠道有限,希望能有更开放的共享机制。”网络资源不全、部分资源数据不统一导致检索困难,“资料很多但不好找”,用户体验感不强,相关服务工作还需精细化、精准化。

(三)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县财政每年列支的网络维护经费无法支持实际运营成本。高质量数字化产品制作成本较高,现有投入难以支撑规模化的制作和生产。平台建设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社会参与度和市场活力不足,“网上交易平台”有待加紧开发建设。

三、对策与建议

开创网络文明建设新局面,要坚持扎根公安文化沃土,拥抱信息化时代潮流,加强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和传播能力建设,把“网上文联”塑造成响应省委“建功支点”号召、整体提升公安文化影响力的广阔舞台。

(一)强化技术赋能,提高平台智能化水平。加强AI等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应用,整合现有分散数据资源,建立统一标准,开发智能检索系统,完善VR/AR应用,提升数字展馆的交互体验。加强校地合作,与长江大学、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吸纳一批兼具文艺素养和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建设。

(二)强化制度保障,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财政预算+专项基金+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机制,设立三袁文化发展基金,加强与文化科技企业合作,开展增值服务项目开发,增强“造血”功能。制定《公安县文艺数字化资源管理办法》,完善平台运营管理机制。

(三)强化主题宣传,增强网络文化吸引力。组织“弘扬三大精神 建功支点建设”主题宣传、“文明上网”培训课程、“网络中国节”等线上活动,丰富网络文化供给。实施“数字乡建”计划,建设农村网络文化驿站,组织文艺志愿者“结对帮扶”,指导农村文艺爱好者参与网络创作,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四)强化精品创作,提升公安文化影响力。构建“专业团队+文艺协会+民间创作者”的创作生产体系。深入挖掘三袁文化“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时代内涵,打造《三袁家训》《性灵诗话》等系列精品,制作适应网络传播的微视频、H5、动漫等产品。开发三袁瓶花艺术等文创产品和“三袁故事”动画系列、“公安派诗词”数字藏品等,推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沉睡的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公安县文明办  公安县文联)

责任编辑:李克伟

荆州市公安县:建设“网上文联” 讲好公安故事

发表时间:2025-07-07 来源:公安县文明办

近年来,公安县立足“三袁文化”资源,推动文艺资源数字化、平台管理智能化、文化传播矩阵化,文化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网络文明之花竞相绽放。“网上文联”建设经验《秉承创新精神,打造网上文联新“公安派”》在全国文联工作会议上作交流,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一、前期的实践探索

自2017年启动“网上文联”建设工程后,2021年又推出“网上公安派”文明实践项目,七年来持续探索,形成“网上文联”建设“公安模式”。

(一)文艺数字赋能创新化实践。深挖“三袁文化”这一独特资源宝库,系统推进地方文艺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转化工作。依托三袁文史馆,对馆藏的300余册明清及近代珍稀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明代刻本《袁中郎全集》、清代手抄本《公安三袁年谱》等多部国内罕见的善本、孤本,采用高精度扫描、OCR识别、元数据标引等技术,转化为可检索、可复用的数字资产,构建全国独有的三袁文献数据库。创新“数字展馆”模式,将县文联“五馆一院”(三袁家规家风展示馆、三袁文史馆、三袁文学艺术馆、陈应松文学馆、魏金修美术馆和三袁研究院)通过VR技术完整呈现到网络空间。线上展馆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三袁文化资源得以在更大范围实现共享。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积极引导专业团队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数字化改编,微电影《升米公事》、说鼓子《清风源自桂花台》等作品,既传承地方文化基因的精髓,又融入网络表达元素,单条视频最高点击量达10万+,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

(二)智慧平台建设系统化集成。网上文联智慧平台采用“双微架构”设计,分为微官网和微办公两大系统,兼具公共服务与内部管理双重功能。微官网设置的九个栏目形成完整的内容生态,年均发布政策宣传、活动资讯等消息120余条,集中展示县文联管理的23个文艺家协会风采,上线国学经典讲座视频12场,8场主题展览全景展示,推出文艺精品490余件,带动各协会竞相发展。微办公系统建立了覆盖全县文艺组织的数据库,包含23个文艺家协会、65个分会、5800余名会员的详细信息,实现了会员管理、活动发布、任务领办等功能的线上化运作。通过该系统,文联对协会的指导效率提升40%,会员参与活动的响应时间缩短60%。

(三)文化传播矩阵一体化构建。打造“平台+内容+活动”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播体系。“水杉树下文艺在线”公众号聚焦本土创作,推介公安籍作家作品324篇,粉丝量突破1万。创新互联网+活动,“百湖上善,水韵公安”首届摄影大赛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网络直播吸引观众1.2万人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达3万次,有效扩展了活动影响力,推动地方文化走向更广阔舞台,同时更加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文艺作品产量同比增长35%,举办文学新著首发式8场,创历史新高。歌曲《你是我生命的蓝天》、朗诵MV《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被“学习强国”平台推送。

(四)助力乡村振兴本土化融合。创新推出“文艺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组织200余名文艺志愿者深入全县258个行政村,挖掘整理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编撰公安乡村文化故事,建成文化地标42处。这些成果通过数字化手段转化,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可视化呈现。黄山头镇晓黛生态旅游区通过植入三袁文化元素,年接待游客量增长3倍,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以上。

(五)网络文明素养整体化提升。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作品,平台内容审核通过率达98%,投诉率低于0.5%,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生态。通过持续开展“网上文联”建设,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和网络化传播,团结和带动全县文化工作者自觉提升网络文化素养。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网上文联”建设是县文联自主进行的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自觉,工作推进中也存在人才技术短缺、数据支持不够、机制保障不足等问题。正视问题,是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向更高质量迈进的前提。

(一)技术支撑不够完善。“网上文联”运营团队主要由文联工作人员和公安生活网(民办网站)的技术人员组成,其中具备专业数字技术和网络管理能力的专兼职人员仅2名。技术支撑不足导致平台功能开发缓慢,“三袁文献数据库”建设进展明显滞后于预期。现有微办公系统缺乏大数据分析能力,无法对会员创作倾向、活动参与模式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可视化呈现。

(二)资源共享不够充分。三袁文献数据库计划与高校图书馆联网的目标尚未实现,资源利用效率受限。某位高校研究公安派的教师表示,“我们知道公安县有很多珍贵资料,但获取渠道有限,希望能有更开放的共享机制。”网络资源不全、部分资源数据不统一导致检索困难,“资料很多但不好找”,用户体验感不强,相关服务工作还需精细化、精准化。

(三)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县财政每年列支的网络维护经费无法支持实际运营成本。高质量数字化产品制作成本较高,现有投入难以支撑规模化的制作和生产。平台建设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社会参与度和市场活力不足,“网上交易平台”有待加紧开发建设。

三、对策与建议

开创网络文明建设新局面,要坚持扎根公安文化沃土,拥抱信息化时代潮流,加强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和传播能力建设,把“网上文联”塑造成响应省委“建功支点”号召、整体提升公安文化影响力的广阔舞台。

(一)强化技术赋能,提高平台智能化水平。加强AI等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应用,整合现有分散数据资源,建立统一标准,开发智能检索系统,完善VR/AR应用,提升数字展馆的交互体验。加强校地合作,与长江大学、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吸纳一批兼具文艺素养和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建设。

(二)强化制度保障,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财政预算+专项基金+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机制,设立三袁文化发展基金,加强与文化科技企业合作,开展增值服务项目开发,增强“造血”功能。制定《公安县文艺数字化资源管理办法》,完善平台运营管理机制。

(三)强化主题宣传,增强网络文化吸引力。组织“弘扬三大精神 建功支点建设”主题宣传、“文明上网”培训课程、“网络中国节”等线上活动,丰富网络文化供给。实施“数字乡建”计划,建设农村网络文化驿站,组织文艺志愿者“结对帮扶”,指导农村文艺爱好者参与网络创作,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四)强化精品创作,提升公安文化影响力。构建“专业团队+文艺协会+民间创作者”的创作生产体系。深入挖掘三袁文化“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时代内涵,打造《三袁家训》《性灵诗话》等系列精品,制作适应网络传播的微视频、H5、动漫等产品。开发三袁瓶花艺术等文创产品和“三袁故事”动画系列、“公安派诗词”数字藏品等,推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沉睡的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公安县文明办  公安县文联)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