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今年我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第三场在武汉举行。
此次研讨会由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联合主办,多位专家学者共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与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报现刊发部分发言摘要。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方法论
陈金龙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
党的创新理论内涵丰富,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有机整体。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体系化就是从党的创新理论的文本出发,揭示其体系结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学理化就是运用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阐释,揭示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有其方法论可循,主要包括整体性视野、学术性表达、规律性认识。
具体而言,应从总体上分析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形成、体系、特征和地位,从标识性概念、原创性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基本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等层次研究和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内涵与结构,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高度认识和总结党的创新理论,从而有效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侧重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结构的诠释;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侧重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术、学理的诠释。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学理化以体系化为支撑,体系化以学理化为依托。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知识性体系和知识性内容,将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重要基础。将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路径。
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理论体系完善发展
刘红凛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五个方面:深耕学术前沿是基础,要系统把握理论发展脉络;提升政治站位是前提,要以全局视野审视理论问题;完善知识结构是支撑,要形成跨学科研究视角;培养创新思维是关键,要善于吸收各领域思想精华;构建底层逻辑是根本,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
理论创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继承性理论创新、集成性理论创新、原始性理论创新。继承性理论创新是指对既有思想理论的继承性发展与创新。集成性理论创新则是对既有思想资源、理论要素、思想元素的充分借鉴吸收与系统集成。原始性理论创新则是立足于实践发展与时代要求、基于新理念新思维而提出的,蕴含着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具有原创性的思想理论或理论创造。这三种形态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理论体系完善发展。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应该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元概念”与总的理论标识性概念,也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最为根本的“分析范式”。中共党建学的基本概念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与现代政党构成要素直接相关的基本概念;二是与现代政党自身建设直接相关的基本概念;三是与现代政党政治直接相关的基本概念。只有那些既与党的建设基本概念直接相关,又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要求的“关键概念”,才能称之为中共党建学的核心概念。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
杜玉华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两个重要叙事,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二者既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追求和科学把握。
改革开放侧重于以“新路”摒弃传统社会主义封闭僵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则侧重于以“正路”防止改旗易帜走上西方资本主义“邪路”。“新路”与“老路”、“正路”与“邪路”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改革开放不仅是摆脱传统社会主义封闭僵化“老路”的“新路”,也是为了警惕改旗易帜走上西方资本主义“邪路”而必须走的“正路”。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康庄“正路”,而且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改革开放在思想指导、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社会活力等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改革开放的目标指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改革开放的任务、内容、方法及进程。
此外,两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既源于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探索,又在推进这一实践的过程中,共同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斗争精神为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牢牢把握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原则。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差异、联系及其内在统一性,有利于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之辩
项久雨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在内涵分野与功能侧重上,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指向“学理蕴道、体系构形”的本真要义。学理化通过深挖道理规律,将理论持续向前推进,完成理论从“概念淬炼”到“逻辑自证”的科学性建构,使其从“实践经验”升华为“学理共识”;体系化通过逻辑统合、范畴提炼、原理贯通实现理论整合,完成从“碎片整合”到“动态演进”的系统性建构,使其从“理论势能”转化为“实践效能”。
在辩证张力与互动融合中,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内蕴着“学理为体、体系为用”的辩证联动。以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叩问理论构建的深层张力,学理化的“深”与体系化的“全”体现实践无限开放性与理论体系闭合性之间的张力,学理化的“变”与体系化的“稳”体现理论创新发展与概念范畴规范之间的张力。体系化学理化需在逻辑闭环的严密性与回应实践未知的灵活性间寻求动态平衡,避免陷入教条主义或相对主义。
党的创新理论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体系化学理化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理论阐释功能,应深化规律认知为实践提供“定向坐标”、优化方法指引为实践提供“根本指南”、强化共识凝聚为实践提供“动力引擎”,实现从“解释力”到“改造力”的飞跃。这需要以整体性视野诠释理论、以学术性表达升华理论、以规律性认识总结理论,在解决“理论碎片化”问题中确保逻辑自洽、在解决“知行脱节”问题中强化实践效能、在解决“话语转换”问题中提升传播效能,最终使党的创新理论为解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与实践方案。
建构数字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董慧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探讨数字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建构,首先要精准厘清两个核心概念。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整合思想、凝聚共识、引领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核心在于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领导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实践体现。数字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是顺应大数据、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数字化环境应运而生的新要求,它针对数字时代的特点对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建构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任务。
步入数字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建构面临不少挑战。传播格局重构带来权威消解危机。数字技术打破主流媒体话语垄断,短视频、社交媒体成信息传播主渠道,碎片化、虚假信息泛滥,传统单向传播难适应算法推荐,深度内容被淹没;多元思潮渗透导致价值解构风险。全球化助推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借网络文化产品渗透,导致公众价值混乱,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技术异化催生舆论操控隐忧。算法推荐强化“信息茧房”,商业平台利用数据挖掘精准投放煽动内容,深度伪造技术加剧虚假信息传播,威胁舆论生态安全。
面对这些挑战,建构数字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需要通过四种系统性策略实现创新突破。重构话语主导权,坚持党管媒体,主动设题、深度报道以巩固主流阵地;筑牢价值根基,分层开展价值观教育,融合理论与本土文化,加强网络监管防西方渗透;构建技术治理体系,规范技术应用,研发反谣言工具,平衡创新与风险;创新代际传播,用青年适配形式重构话语,搭建对话平台促进价值观融合。
厚植创新理论体系化的学理根基
罗永宽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学理化是指揭示理论内蕴的原理基础、学理根基,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和学术的表达研究阐释新思想中的标识性概念、原理性贡献和创新性理论,使理论具有科学性、自洽性和透彻性。体系化是在学理化基础上对理论要素进行深度整合、逻辑编织和结构优化,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具有逻辑统一性、解释完备性。体系化和学理化两者相辅相成,递进包含,共同致力于提升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解释力和传播性,推动知识生产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
我们要坚持体系思维,聚焦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厘清贯穿其间的学理逻辑、建构明晰合理的框架体系,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首先,要把新思想作为“一整块钢”来对待。把握包括新思想在内的创新理论内在逻辑的总体性,不零敲碎打,不以学科、专业和领域的界限来机械地、条块分割式地研究。
其次,聚焦思想体系中内蕴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探究其在理论发展史、学术发展史中的生成和展开。全面分析其生成背景、时代语境、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原创贡献及实践要求,多维度多层面发掘其理论原创性和实践导向性。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者的统一中找到概念群的内在关联或整体性逻辑,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铺就思想“阶梯”。
其三,坚持运用“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善用唯物史观,在古今中外学术发展“新陈代谢”的脉络中,开展跨学科的研究阐释,深刻把握理论体系的逻辑本源、逻辑脉络、逻辑发展,以“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历史整体性彰显其真理力量。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毛华兵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现代知识体系既表现为学科专业化程度加深,又表现为跨学科融合与综合创新,其目的在于破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的历史理论、实践导向和批判精神,为构建现代知识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实现了对近代知识体系的观念更新和价值重塑。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以回答中国问题为逻辑起点,基于中国实际和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识体系。因此,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系统性和集成性。即哲学社会科学要坚守中国立场,彰显中国智慧,弘扬中国价值;要反映中国独特的实践和经验,提出原创性的理论和观点;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中国风格的学术体系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形成逻辑自洽、体系完备的有机整体;既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要不断吸收人类一切文明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主要在于: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和灵魂,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学科理论体系;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学术传统,坚持“两个结合”,以现代学术语言总结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自觉将其纳入知识体系中;要把目光投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充分借鉴世界各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建构的三重向度
吴怀友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任何科学的思想、理论都是以体系的形式存在和呈现的,党的创新理论需要从“本然性”入手进行体系化建构。
建构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具有三重向度。第一重是基本观点建构,即按照文本中的一系列基本观点进行逻辑建构。这种方法是对经典作家文献中涵盖的基本观点、基本要求、基本方法进行总结概括,然后按照内在逻辑进行体系建构。
第二重是基本要素建构,即按照理论体系形成的结构要素进行范式建构。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总领全部内容的理论主题、围绕理论主题的基本问题、逻辑自洽的基本观点、贯穿始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把“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联系起来学、贯通起来学,准确把握其基本观点、核心要义、科学体系、根本要求。这种建构方法学理性、整体性、层次性强。
第三重是概念范畴建构,即按照概念范畴的不同层级关系进行哲学建构。从概念范畴建构向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概念体系分为总括层次概念(核心概念)、基本层次概念(主干概念)、类属层次概念(范畴)和世界观方法论层次概念四个层次。
这三重向度,从学理层面看体现为递进关系。尽管建构的体系呈现形式不同,但基本观点、核心要义是一致的,三者各具特色、并行不悖,共同构成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视角。
以规律性认识与路径创新筑牢思想根基
韩美群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
面对深刻变革的时代环境与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我们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了从理论跟随到范式引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塑造的战略性转型。这一历史性变革,凝结着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深邃洞察与实践智慧。
以规律性认识筑牢思想根基。一是坚持指导思想巩固与话语创新相统一,既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又结合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发展;二是实现人民主体性与政治引领性有机融合,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导向,同时强化政治引领,推动党的理论主张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三是平衡内容先进性与传播有效性,既坚守主流价值导向,又创新传播手段,运用全媒体技术提升意识形态传播效能;四是统筹系统治理与风险防控,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健全风险研判处置机制。这些规律性认识,标志着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把握达到了新高度。
以守正创新开拓实践路径。守正,重在坚守根本原则,巩固思想基础;创新,则需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探索实践新路径。具体而言,要构建理论阐释与信仰内化双向提升的新机制,让真理力量直抵人心;打造主流舆论与引导效能协同优化的新格局,壮大昂扬奋进的主流舆论场;探索政治话语与大众认知有效贯通的新范式,推动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推动分众传播与技术赋能深度融合的新实践,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适应性。
唯有在把握历史主动中持续深化规律运用、推进守正创新,方能筑牢坚不可摧的思想屏障,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精神动力。(湖北日报)
发表时间:2025-07-02 来源:湖北文明网
6月29日,今年我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第三场在武汉举行。
此次研讨会由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联合主办,多位专家学者共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与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报现刊发部分发言摘要。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方法论
陈金龙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
党的创新理论内涵丰富,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有机整体。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体系化就是从党的创新理论的文本出发,揭示其体系结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学理化就是运用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阐释,揭示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有其方法论可循,主要包括整体性视野、学术性表达、规律性认识。
具体而言,应从总体上分析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形成、体系、特征和地位,从标识性概念、原创性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基本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等层次研究和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内涵与结构,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高度认识和总结党的创新理论,从而有效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侧重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结构的诠释;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侧重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术、学理的诠释。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学理化以体系化为支撑,体系化以学理化为依托。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知识性体系和知识性内容,将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重要基础。将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路径。
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理论体系完善发展
刘红凛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五个方面:深耕学术前沿是基础,要系统把握理论发展脉络;提升政治站位是前提,要以全局视野审视理论问题;完善知识结构是支撑,要形成跨学科研究视角;培养创新思维是关键,要善于吸收各领域思想精华;构建底层逻辑是根本,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
理论创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继承性理论创新、集成性理论创新、原始性理论创新。继承性理论创新是指对既有思想理论的继承性发展与创新。集成性理论创新则是对既有思想资源、理论要素、思想元素的充分借鉴吸收与系统集成。原始性理论创新则是立足于实践发展与时代要求、基于新理念新思维而提出的,蕴含着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具有原创性的思想理论或理论创造。这三种形态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理论体系完善发展。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应该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元概念”与总的理论标识性概念,也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最为根本的“分析范式”。中共党建学的基本概念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与现代政党构成要素直接相关的基本概念;二是与现代政党自身建设直接相关的基本概念;三是与现代政党政治直接相关的基本概念。只有那些既与党的建设基本概念直接相关,又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要求的“关键概念”,才能称之为中共党建学的核心概念。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
杜玉华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两个重要叙事,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二者既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追求和科学把握。
改革开放侧重于以“新路”摒弃传统社会主义封闭僵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则侧重于以“正路”防止改旗易帜走上西方资本主义“邪路”。“新路”与“老路”、“正路”与“邪路”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改革开放不仅是摆脱传统社会主义封闭僵化“老路”的“新路”,也是为了警惕改旗易帜走上西方资本主义“邪路”而必须走的“正路”。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康庄“正路”,而且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改革开放在思想指导、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社会活力等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改革开放的目标指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改革开放的任务、内容、方法及进程。
此外,两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既源于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探索,又在推进这一实践的过程中,共同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斗争精神为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牢牢把握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原则。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差异、联系及其内在统一性,有利于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之辩
项久雨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在内涵分野与功能侧重上,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指向“学理蕴道、体系构形”的本真要义。学理化通过深挖道理规律,将理论持续向前推进,完成理论从“概念淬炼”到“逻辑自证”的科学性建构,使其从“实践经验”升华为“学理共识”;体系化通过逻辑统合、范畴提炼、原理贯通实现理论整合,完成从“碎片整合”到“动态演进”的系统性建构,使其从“理论势能”转化为“实践效能”。
在辩证张力与互动融合中,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内蕴着“学理为体、体系为用”的辩证联动。以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叩问理论构建的深层张力,学理化的“深”与体系化的“全”体现实践无限开放性与理论体系闭合性之间的张力,学理化的“变”与体系化的“稳”体现理论创新发展与概念范畴规范之间的张力。体系化学理化需在逻辑闭环的严密性与回应实践未知的灵活性间寻求动态平衡,避免陷入教条主义或相对主义。
党的创新理论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体系化学理化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理论阐释功能,应深化规律认知为实践提供“定向坐标”、优化方法指引为实践提供“根本指南”、强化共识凝聚为实践提供“动力引擎”,实现从“解释力”到“改造力”的飞跃。这需要以整体性视野诠释理论、以学术性表达升华理论、以规律性认识总结理论,在解决“理论碎片化”问题中确保逻辑自洽、在解决“知行脱节”问题中强化实践效能、在解决“话语转换”问题中提升传播效能,最终使党的创新理论为解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与实践方案。
建构数字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董慧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探讨数字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建构,首先要精准厘清两个核心概念。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整合思想、凝聚共识、引领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核心在于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领导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实践体现。数字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是顺应大数据、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数字化环境应运而生的新要求,它针对数字时代的特点对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建构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任务。
步入数字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建构面临不少挑战。传播格局重构带来权威消解危机。数字技术打破主流媒体话语垄断,短视频、社交媒体成信息传播主渠道,碎片化、虚假信息泛滥,传统单向传播难适应算法推荐,深度内容被淹没;多元思潮渗透导致价值解构风险。全球化助推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借网络文化产品渗透,导致公众价值混乱,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技术异化催生舆论操控隐忧。算法推荐强化“信息茧房”,商业平台利用数据挖掘精准投放煽动内容,深度伪造技术加剧虚假信息传播,威胁舆论生态安全。
面对这些挑战,建构数字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需要通过四种系统性策略实现创新突破。重构话语主导权,坚持党管媒体,主动设题、深度报道以巩固主流阵地;筑牢价值根基,分层开展价值观教育,融合理论与本土文化,加强网络监管防西方渗透;构建技术治理体系,规范技术应用,研发反谣言工具,平衡创新与风险;创新代际传播,用青年适配形式重构话语,搭建对话平台促进价值观融合。
厚植创新理论体系化的学理根基
罗永宽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学理化是指揭示理论内蕴的原理基础、学理根基,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和学术的表达研究阐释新思想中的标识性概念、原理性贡献和创新性理论,使理论具有科学性、自洽性和透彻性。体系化是在学理化基础上对理论要素进行深度整合、逻辑编织和结构优化,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具有逻辑统一性、解释完备性。体系化和学理化两者相辅相成,递进包含,共同致力于提升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解释力和传播性,推动知识生产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
我们要坚持体系思维,聚焦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厘清贯穿其间的学理逻辑、建构明晰合理的框架体系,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首先,要把新思想作为“一整块钢”来对待。把握包括新思想在内的创新理论内在逻辑的总体性,不零敲碎打,不以学科、专业和领域的界限来机械地、条块分割式地研究。
其次,聚焦思想体系中内蕴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探究其在理论发展史、学术发展史中的生成和展开。全面分析其生成背景、时代语境、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原创贡献及实践要求,多维度多层面发掘其理论原创性和实践导向性。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者的统一中找到概念群的内在关联或整体性逻辑,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铺就思想“阶梯”。
其三,坚持运用“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善用唯物史观,在古今中外学术发展“新陈代谢”的脉络中,开展跨学科的研究阐释,深刻把握理论体系的逻辑本源、逻辑脉络、逻辑发展,以“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历史整体性彰显其真理力量。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毛华兵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现代知识体系既表现为学科专业化程度加深,又表现为跨学科融合与综合创新,其目的在于破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的历史理论、实践导向和批判精神,为构建现代知识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实现了对近代知识体系的观念更新和价值重塑。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以回答中国问题为逻辑起点,基于中国实际和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识体系。因此,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系统性和集成性。即哲学社会科学要坚守中国立场,彰显中国智慧,弘扬中国价值;要反映中国独特的实践和经验,提出原创性的理论和观点;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中国风格的学术体系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形成逻辑自洽、体系完备的有机整体;既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要不断吸收人类一切文明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主要在于: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和灵魂,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学科理论体系;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学术传统,坚持“两个结合”,以现代学术语言总结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自觉将其纳入知识体系中;要把目光投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充分借鉴世界各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建构的三重向度
吴怀友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任何科学的思想、理论都是以体系的形式存在和呈现的,党的创新理论需要从“本然性”入手进行体系化建构。
建构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具有三重向度。第一重是基本观点建构,即按照文本中的一系列基本观点进行逻辑建构。这种方法是对经典作家文献中涵盖的基本观点、基本要求、基本方法进行总结概括,然后按照内在逻辑进行体系建构。
第二重是基本要素建构,即按照理论体系形成的结构要素进行范式建构。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总领全部内容的理论主题、围绕理论主题的基本问题、逻辑自洽的基本观点、贯穿始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把“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联系起来学、贯通起来学,准确把握其基本观点、核心要义、科学体系、根本要求。这种建构方法学理性、整体性、层次性强。
第三重是概念范畴建构,即按照概念范畴的不同层级关系进行哲学建构。从概念范畴建构向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概念体系分为总括层次概念(核心概念)、基本层次概念(主干概念)、类属层次概念(范畴)和世界观方法论层次概念四个层次。
这三重向度,从学理层面看体现为递进关系。尽管建构的体系呈现形式不同,但基本观点、核心要义是一致的,三者各具特色、并行不悖,共同构成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视角。
以规律性认识与路径创新筑牢思想根基
韩美群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
面对深刻变革的时代环境与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我们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了从理论跟随到范式引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塑造的战略性转型。这一历史性变革,凝结着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深邃洞察与实践智慧。
以规律性认识筑牢思想根基。一是坚持指导思想巩固与话语创新相统一,既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又结合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发展;二是实现人民主体性与政治引领性有机融合,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导向,同时强化政治引领,推动党的理论主张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三是平衡内容先进性与传播有效性,既坚守主流价值导向,又创新传播手段,运用全媒体技术提升意识形态传播效能;四是统筹系统治理与风险防控,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健全风险研判处置机制。这些规律性认识,标志着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把握达到了新高度。
以守正创新开拓实践路径。守正,重在坚守根本原则,巩固思想基础;创新,则需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探索实践新路径。具体而言,要构建理论阐释与信仰内化双向提升的新机制,让真理力量直抵人心;打造主流舆论与引导效能协同优化的新格局,壮大昂扬奋进的主流舆论场;探索政治话语与大众认知有效贯通的新范式,推动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推动分众传播与技术赋能深度融合的新实践,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适应性。
唯有在把握历史主动中持续深化规律运用、推进守正创新,方能筑牢坚不可摧的思想屏障,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精神动力。(湖北日报)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