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荆评】湖北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何以硕果累累?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日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湖北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喜获丰收。据了解,黄石市、襄阳市、荆州市、咸宁市,竹溪县、远安县、当阳市、老河口市、钟祥市、嘉鱼县、仙桃市、天门市共12个城市,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数量排名全国第5位,获评数量超过前六届总和。这意味着我省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升至22个,充分展现出湖北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近年来,湖北持续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聚焦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以精神文明为底色的美好画卷在荆楚大地全面铺展开来,为加快建成支点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在襄阳,“时间存折”志愿服务品牌将市民的善行义举量化为积分,110万注册志愿者以“每5人中有1名”的比例活跃在社区,用点滴善举汇聚成城市的温情底色;武汉市武昌区创新志愿服务“线上线下+时间银行积分”等管理方式,培育了党员志愿服务队、敬老爱幼志愿服务队、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七宝”巡逻队等30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开展40余项特色服务项目,推动文明创建成为人人有责的“共同体”……数据显示,湖北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107万,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精气神,正是一座城市精神和品格的彰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集中展现。

文明创建的根本目标,是让群众看得见变化、摸得着实惠。咸宁嘉鱼县四邑村借助“村湾夜话”倾听村民心声,解决了危房拆除、垃圾清理等实际问题,让白墙灰瓦的乡风文明长廊成为乡村振兴新名片;仙桃市推动“四美共建”,15个乡镇旧貌换新颜,1万个美丽庭院示范户各美其美,城乡从“面子”到“里子”实现整体跃升……在湖北,紧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创新频频“破圈”,形成了全社会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大格局。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社会凝心聚力的协同配合下,湖北将文明实践与社会治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充分结合,以绣花功夫补齐民生短板,让“文明指数”转化为“幸福指数”。

文明在城市流动,也在湖北的乡村、单位、家庭、校园延伸。早在2022年,湖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就已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实践平台“人气爆棚”,形成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各类资源就汇聚到哪里”的良好局面。不仅如此,还充分利用云端资源,实施“文明实践+”,打造了“流动文明实践站”“Hi!文明实践来了”等品牌,从“指尖”到“身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生态日趋成型。

文明需要深耕,耕之愈深,其效越现。在湖北,精神文明建设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创造新载体、运用新手段、覆盖新人群,让这项工作成为暖民心、聚民心的重要抓手,推动形成善治的力量,迸发出更强的人文关怀、更暖的民生温度,使之成为人们喜爱湖北的理由。随着文明创建的纵深推进,湖北必将以更温暖的底色、更扎实的举措,托举起千万百姓“稳稳的幸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康(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责任编辑:李欢

【文明荆评】湖北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何以硕果累累?

发表时间:2025-05-25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日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湖北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喜获丰收。据了解,黄石市、襄阳市、荆州市、咸宁市,竹溪县、远安县、当阳市、老河口市、钟祥市、嘉鱼县、仙桃市、天门市共12个城市,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数量排名全国第5位,获评数量超过前六届总和。这意味着我省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升至22个,充分展现出湖北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近年来,湖北持续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聚焦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以精神文明为底色的美好画卷在荆楚大地全面铺展开来,为加快建成支点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在襄阳,“时间存折”志愿服务品牌将市民的善行义举量化为积分,110万注册志愿者以“每5人中有1名”的比例活跃在社区,用点滴善举汇聚成城市的温情底色;武汉市武昌区创新志愿服务“线上线下+时间银行积分”等管理方式,培育了党员志愿服务队、敬老爱幼志愿服务队、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七宝”巡逻队等30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开展40余项特色服务项目,推动文明创建成为人人有责的“共同体”……数据显示,湖北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107万,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精气神,正是一座城市精神和品格的彰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集中展现。

文明创建的根本目标,是让群众看得见变化、摸得着实惠。咸宁嘉鱼县四邑村借助“村湾夜话”倾听村民心声,解决了危房拆除、垃圾清理等实际问题,让白墙灰瓦的乡风文明长廊成为乡村振兴新名片;仙桃市推动“四美共建”,15个乡镇旧貌换新颜,1万个美丽庭院示范户各美其美,城乡从“面子”到“里子”实现整体跃升……在湖北,紧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创新频频“破圈”,形成了全社会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大格局。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社会凝心聚力的协同配合下,湖北将文明实践与社会治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充分结合,以绣花功夫补齐民生短板,让“文明指数”转化为“幸福指数”。

文明在城市流动,也在湖北的乡村、单位、家庭、校园延伸。早在2022年,湖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就已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实践平台“人气爆棚”,形成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各类资源就汇聚到哪里”的良好局面。不仅如此,还充分利用云端资源,实施“文明实践+”,打造了“流动文明实践站”“Hi!文明实践来了”等品牌,从“指尖”到“身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生态日趋成型。

文明需要深耕,耕之愈深,其效越现。在湖北,精神文明建设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创造新载体、运用新手段、覆盖新人群,让这项工作成为暖民心、聚民心的重要抓手,推动形成善治的力量,迸发出更强的人文关怀、更暖的民生温度,使之成为人们喜爱湖北的理由。随着文明创建的纵深推进,湖北必将以更温暖的底色、更扎实的举措,托举起千万百姓“稳稳的幸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康(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