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江远斌:不差分毫做出“良心秤”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在江远斌(左)家中拍纪录片。

4月28日,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道一栋两层老房子内,66岁的江远斌正忙着清空老物件,准备将其改造成省级非遗项目“杆秤制作”展览馆。墙角堆着的铜皮、楠木料和墙上悬挂的数十杆老秤都无声诉说着江家五代人的匠心坚守。

江家制秤技艺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传承200余年。挑木、刨料、定星位、包铜管……江家制作一杆秤需要经过十余道工序,误差不超过半钱。“刀口位置差一毫,秤星便偏一分。”在江远斌的老秤铺——“江正兴”秤铺里,墙上悬挂着各种规格的杆秤和做秤的材料。

“江家秤”在新洲区有口皆碑。2015年,江玉珍、江远斌姐弟因恪守打造分毫不差“良心秤”的家风被评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

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只在一些农村地区商贩走村串户做买卖时才会使用。“江家秤”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诚实守信的文化符号为世人所敬。

“江正兴”秤铺里鲜见买秤的商贩,常常能见到前来研学的学生,还有前来购买精致小秤作为纪念品的游客。

“上个月,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来到我家拍纪录片。”江远斌指着柜台上的迷你秤笑着说,这些巴掌大小的工艺品承载着诚信文化的重量。“我们会规规矩矩做好每一杆秤。只要不昧良心,‘江家秤’就不会失传。”

“年底完工后,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2014年至今,江远斌已接待千余名研学的青少年。在新洲区文化馆和江远斌的构想中,要把这栋老房子的一楼做成操作间,把二楼做成摆设间,更好地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通讯员袁晓西

责任编辑:何霄

“全国道德模范”江远斌:不差分毫做出“良心秤”

发表时间:2025-04-30 来源:湖北文明网

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在江远斌(左)家中拍纪录片。

4月28日,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道一栋两层老房子内,66岁的江远斌正忙着清空老物件,准备将其改造成省级非遗项目“杆秤制作”展览馆。墙角堆着的铜皮、楠木料和墙上悬挂的数十杆老秤都无声诉说着江家五代人的匠心坚守。

江家制秤技艺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传承200余年。挑木、刨料、定星位、包铜管……江家制作一杆秤需要经过十余道工序,误差不超过半钱。“刀口位置差一毫,秤星便偏一分。”在江远斌的老秤铺——“江正兴”秤铺里,墙上悬挂着各种规格的杆秤和做秤的材料。

“江家秤”在新洲区有口皆碑。2015年,江玉珍、江远斌姐弟因恪守打造分毫不差“良心秤”的家风被评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

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只在一些农村地区商贩走村串户做买卖时才会使用。“江家秤”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诚实守信的文化符号为世人所敬。

“江正兴”秤铺里鲜见买秤的商贩,常常能见到前来研学的学生,还有前来购买精致小秤作为纪念品的游客。

“上个月,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来到我家拍纪录片。”江远斌指着柜台上的迷你秤笑着说,这些巴掌大小的工艺品承载着诚信文化的重量。“我们会规规矩矩做好每一杆秤。只要不昧良心,‘江家秤’就不会失传。”

“年底完工后,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2014年至今,江远斌已接待千余名研学的青少年。在新洲区文化馆和江远斌的构想中,要把这栋老房子的一楼做成操作间,把二楼做成摆设间,更好地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通讯员袁晓西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