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召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总结座谈会。会上,专家高度评价随州曾侯乙编钟入围“世界记忆”。
“随州曾侯乙编钟,是以青铜乐器作为文献载体,文字和声音互为印证,这种形式极为独特和罕见,是世界唯一的。”国家档案局世界记忆项目负责人王红敏表示,曾侯乙编钟进一步丰富了世界档案文献遗产的载体形式,是世界范围内迄今发现最早刻在青铜器编钟上的音乐文献。
“曾侯乙编钟从一出土,就令世界瞩目。”会上,湖北省档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由国内三代学者用11年时间编撰的大型专著《曾侯乙编钟》出版。如今,这项国际性研究领域已涉及考古学、历史学、科技史学、冶金学、声学、天文学、古文字、化学、音乐等多个学科。
随州曾侯乙编钟以实物和乐音证明了中国早在战国早期,就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十二律体系,这比西方早出现近2000年,改变了世界音乐史。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曾评价:“这是青铜时代的‘声学计算机’,每一个钟体都是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晶。”
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音律最全、保存最完好的一组编钟。编钟的恢弘规模(最大钟高1.53米)与复杂组合(甬钟、钮钟、镈钟并存),是曾国“汉东大国”地位的物证。德国汉学家雷德侯在《万物》中写道:“编钟的铸造工艺至今仍是工程学奇迹,战国工匠用青铜铸造了超越时代的科技丰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通讯员 艾海滨 赵文)
发表时间:2025-04-30 来源:湖北文明网
4月28日,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召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总结座谈会。会上,专家高度评价随州曾侯乙编钟入围“世界记忆”。
“随州曾侯乙编钟,是以青铜乐器作为文献载体,文字和声音互为印证,这种形式极为独特和罕见,是世界唯一的。”国家档案局世界记忆项目负责人王红敏表示,曾侯乙编钟进一步丰富了世界档案文献遗产的载体形式,是世界范围内迄今发现最早刻在青铜器编钟上的音乐文献。
“曾侯乙编钟从一出土,就令世界瞩目。”会上,湖北省档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由国内三代学者用11年时间编撰的大型专著《曾侯乙编钟》出版。如今,这项国际性研究领域已涉及考古学、历史学、科技史学、冶金学、声学、天文学、古文字、化学、音乐等多个学科。
随州曾侯乙编钟以实物和乐音证明了中国早在战国早期,就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十二律体系,这比西方早出现近2000年,改变了世界音乐史。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曾评价:“这是青铜时代的‘声学计算机’,每一个钟体都是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晶。”
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音律最全、保存最完好的一组编钟。编钟的恢弘规模(最大钟高1.53米)与复杂组合(甬钟、钮钟、镈钟并存),是曾国“汉东大国”地位的物证。德国汉学家雷德侯在《万物》中写道:“编钟的铸造工艺至今仍是工程学奇迹,战国工匠用青铜铸造了超越时代的科技丰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通讯员 艾海滨 赵文)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