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袁巷村濒临汉江,303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生态禀赋优越。
日前,记者走进袁巷村,只见沿街的红色墙绘与民居相映成趣,文化墙上书写着革命英雄的壮烈之举;一些市民在江边露营,尽享春日美好时光。
近年来,袁巷村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教育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提倡喜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着力培育新的文明风尚;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抢抓露营经济新风口,持续激发美丽乡村发展新活力。
村规民约立规矩
前段时间,袁巷村村民王先生迎来了结婚的日子。在与家人商量后,王先生选择婚事简办,省下婚车租赁、酒店场地费等费用,只邀请亲戚和朋友在村里吃一顿饭。“现在村里倡导旅行结婚,我打算用省下来的钱跟媳妇一起外出旅游,好好享受二人时光。”王先生笑着说。
“以前村里办酒席的攀比之风盛行,你家办15桌,我家就办20桌,还比烟酒的档次。”袁巷村党支部书记袁俊岭回忆,那时村民不顾家庭的经济状况,办酒席互相比排场、档次,一桌菜不带烟酒都要600多元,整场酒席动辄花费两三万元。村里每年都有各种宴席上百场,给村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为刹住村里红白事大操大办之风,2018年,袁巷村完善“一约四会”制度,将“娶媳嫁女,亲朋少请”“限制酒桌,席莫丰盛”“来客祝贺,少收礼金”等顺口溜写进村规民约,张贴在村里最显眼的位置。
袁巷村还成立红白理事会,由各小组组长担任红白理事会理事成员,充当“知客”,分管各小组村民红白事操办事宜,就操办规模、宴席标准、设宴桌数等进行统一规定,比如一桌酒席成本控制在300元,最多能办15桌。此外,提倡只在孩子满月、12岁、升学时办酒席,且只邀请亲戚参加。
袁巷村爱好跳舞的村民自发组建舞蹈队,每逢村里办酒席,免费前往现场表演活跃气氛,增进邻里感情。
如今的袁巷村,村规民约已成为村民的行为准则,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深入人心,厚养薄葬成为新共识。村民的人情负担轻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红色文化润心田
袁巷村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先后涌现出14位革命志士、爱国英杰,尤其是袁哲、袁露、袁杰“袁氏三杰”,奠定了袁巷村红色文化的根基。
近年来,袁巷村深度挖掘“袁氏三杰”的生平事迹、革命精神,先后整理红色故事30余篇,形成《袁巷村红色故事汇编》等红色史料,收集历史物件建立红色资源库。除在袁巷小学、村道两旁的文化墙上镌刻革命先烈的精神外,还筹建集廉洁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村史馆。
村史馆以袁巷村历史、革命故事、产业发展等为主要元素,分为“先锋”“脊梁”“传承”三部分,从乡土文化中挖掘廉政文化元素,以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和红色文化,构筑袁巷人修身律己、礼治为先、崇廉尚洁、激浊扬清的品格。
壮大红色队伍,讲好红色故事。袁巷村统计整理本村退伍军人、优秀高校毕业生、外出经商人员等,建立“乡土人才库”。以春节等传统节日人员返乡为契机,召开在外人才和流动党员恳谈会,鼓励村民返乡创业、回乡发展,不断壮大红色队伍。
同时,邀请熟悉村情的“五老”、中小学教师等群体,积极组建“红色精神宣讲队”,以红色村史馆、红色书屋、红色学校为主阵地,以“袁氏三杰”先进事迹为核心,接待多地研学团队。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红色力量。袁巷村依托村史馆、红色书屋等阵地,每年组织袁巷小学等中小学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先后组织开展“红色大讲堂·初心思政课”“聆听红色故事·汲取前行力量”“阅读经典·赓续红色基因”等活动,覆盖周边村庄党员群众800余人。
农旅融合促振兴
3月,在袁巷村羊肚菌种植试点基地大棚里,一朵朵羊肚菌探出灰褐色的小伞苞,工人们手拿小刀,穿梭在菌垄间,小心翼翼地采摘新鲜的羊肚菌,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羊肚菌素有“菌中之王”的美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年来,袁巷村瞄准这一市场,利用羊肚菌“冬种春收”这一特性,通过大棚轮作,采收完羊肚菌后,继续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同时,袁巷村与农业部门合作开展技术攻关,进行相关测试,提升羊肚菌在本地种植的适应能力,使得产量大幅提高。截至目前,袁巷村已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植羊肚菌,亩产鲜菌可达400公斤。
袁巷村还以羊肚菌种植为契机,增建烘干房、冷库等设施,促进羊肚菌深加工,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村里羊肚菌产业发展起来后,冬春时节,乡亲们都在家门口务工,每天能挣100多元。”村民袁大娘高兴地说。
4月下旬,襄阳气温逐渐回暖,春日的气息愈发浓郁。在袁巷村汉江河畔的江林露营基地,许多市民携带户外装备,与家人、好友扎堆露营,尽享春日美好时光。“露营经济”在这里悄然升温。
近年来,袁巷村积极打造集乡村休闲、农业观光、户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休闲旅游新模式,为游客提供“一站式”露营服务,每年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带动村民就业100余人。
“下一步,我们将整合袁巷村农耕文化博物馆、村史馆、特色农家乐、江林露营基地等文旅资源,着力打造一条集红色研学、露营游玩、农业观光、蔬果采摘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袁俊岭说。(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子威 通讯员 蔡珂馨 白金 陈梦雪)
发表时间:2025-04-29 来源:湖北文明网
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袁巷村濒临汉江,303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生态禀赋优越。
日前,记者走进袁巷村,只见沿街的红色墙绘与民居相映成趣,文化墙上书写着革命英雄的壮烈之举;一些市民在江边露营,尽享春日美好时光。
近年来,袁巷村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教育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提倡喜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着力培育新的文明风尚;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抢抓露营经济新风口,持续激发美丽乡村发展新活力。
村规民约立规矩
前段时间,袁巷村村民王先生迎来了结婚的日子。在与家人商量后,王先生选择婚事简办,省下婚车租赁、酒店场地费等费用,只邀请亲戚和朋友在村里吃一顿饭。“现在村里倡导旅行结婚,我打算用省下来的钱跟媳妇一起外出旅游,好好享受二人时光。”王先生笑着说。
“以前村里办酒席的攀比之风盛行,你家办15桌,我家就办20桌,还比烟酒的档次。”袁巷村党支部书记袁俊岭回忆,那时村民不顾家庭的经济状况,办酒席互相比排场、档次,一桌菜不带烟酒都要600多元,整场酒席动辄花费两三万元。村里每年都有各种宴席上百场,给村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为刹住村里红白事大操大办之风,2018年,袁巷村完善“一约四会”制度,将“娶媳嫁女,亲朋少请”“限制酒桌,席莫丰盛”“来客祝贺,少收礼金”等顺口溜写进村规民约,张贴在村里最显眼的位置。
袁巷村还成立红白理事会,由各小组组长担任红白理事会理事成员,充当“知客”,分管各小组村民红白事操办事宜,就操办规模、宴席标准、设宴桌数等进行统一规定,比如一桌酒席成本控制在300元,最多能办15桌。此外,提倡只在孩子满月、12岁、升学时办酒席,且只邀请亲戚参加。
袁巷村爱好跳舞的村民自发组建舞蹈队,每逢村里办酒席,免费前往现场表演活跃气氛,增进邻里感情。
如今的袁巷村,村规民约已成为村民的行为准则,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深入人心,厚养薄葬成为新共识。村民的人情负担轻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红色文化润心田
袁巷村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先后涌现出14位革命志士、爱国英杰,尤其是袁哲、袁露、袁杰“袁氏三杰”,奠定了袁巷村红色文化的根基。
近年来,袁巷村深度挖掘“袁氏三杰”的生平事迹、革命精神,先后整理红色故事30余篇,形成《袁巷村红色故事汇编》等红色史料,收集历史物件建立红色资源库。除在袁巷小学、村道两旁的文化墙上镌刻革命先烈的精神外,还筹建集廉洁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村史馆。
村史馆以袁巷村历史、革命故事、产业发展等为主要元素,分为“先锋”“脊梁”“传承”三部分,从乡土文化中挖掘廉政文化元素,以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和红色文化,构筑袁巷人修身律己、礼治为先、崇廉尚洁、激浊扬清的品格。
壮大红色队伍,讲好红色故事。袁巷村统计整理本村退伍军人、优秀高校毕业生、外出经商人员等,建立“乡土人才库”。以春节等传统节日人员返乡为契机,召开在外人才和流动党员恳谈会,鼓励村民返乡创业、回乡发展,不断壮大红色队伍。
同时,邀请熟悉村情的“五老”、中小学教师等群体,积极组建“红色精神宣讲队”,以红色村史馆、红色书屋、红色学校为主阵地,以“袁氏三杰”先进事迹为核心,接待多地研学团队。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红色力量。袁巷村依托村史馆、红色书屋等阵地,每年组织袁巷小学等中小学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先后组织开展“红色大讲堂·初心思政课”“聆听红色故事·汲取前行力量”“阅读经典·赓续红色基因”等活动,覆盖周边村庄党员群众800余人。
农旅融合促振兴
3月,在袁巷村羊肚菌种植试点基地大棚里,一朵朵羊肚菌探出灰褐色的小伞苞,工人们手拿小刀,穿梭在菌垄间,小心翼翼地采摘新鲜的羊肚菌,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羊肚菌素有“菌中之王”的美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年来,袁巷村瞄准这一市场,利用羊肚菌“冬种春收”这一特性,通过大棚轮作,采收完羊肚菌后,继续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同时,袁巷村与农业部门合作开展技术攻关,进行相关测试,提升羊肚菌在本地种植的适应能力,使得产量大幅提高。截至目前,袁巷村已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植羊肚菌,亩产鲜菌可达400公斤。
袁巷村还以羊肚菌种植为契机,增建烘干房、冷库等设施,促进羊肚菌深加工,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村里羊肚菌产业发展起来后,冬春时节,乡亲们都在家门口务工,每天能挣100多元。”村民袁大娘高兴地说。
4月下旬,襄阳气温逐渐回暖,春日的气息愈发浓郁。在袁巷村汉江河畔的江林露营基地,许多市民携带户外装备,与家人、好友扎堆露营,尽享春日美好时光。“露营经济”在这里悄然升温。
近年来,袁巷村积极打造集乡村休闲、农业观光、户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休闲旅游新模式,为游客提供“一站式”露营服务,每年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带动村民就业100余人。
“下一步,我们将整合袁巷村农耕文化博物馆、村史馆、特色农家乐、江林露营基地等文旅资源,着力打造一条集红色研学、露营游玩、农业观光、蔬果采摘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袁俊岭说。(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子威 通讯员 蔡珂馨 白金 陈梦雪)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