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乡土树新风——咸安汀泗桥镇黄荆塘村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侧记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去年以来,咸安区汀泗桥镇黄荆塘村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宣教引导、示范引领、规范整治等多种途径,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一股股新风正气在这片土地升腾而起。

立规树德,培育文明乡风

一段段质朴的家训悬挂屋檐,一间间错落有致的庭院花团锦簇,三两村民在家门口悠闲地聊天纳凉……走进黄荆塘村3组,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尽收眼底。

尊师重道、与邻为善、为人谦逊、勤俭持家……每家每户门前的墙上,都挂有一块四四方方的牌匾。村党支部书记陈学友介绍,去年,黄荆塘村3组号召村民设立自家“家训”,由村委会统一制作牌匾,尽管形状大小一样,但内容侧重各不相同。

“传统美德是必须要传承下去的,‘家训’既是对我们的提醒,也是对孩子们的教育。”3组组长万大祥说,设立“家训”的时候,许多村民在家里开起了小会,认真讨论。定下来以后,大家把这条“家训”当成了行为的“金规铁律”,自觉遵守执行。家规家训牌匾的设立,让村民们既有自豪感和归属感,又起到了自我约束的作用。

与此同时,村湾健全公共场所和公益服务,为推进移风易俗提供了新阵地。3组的孝善文化长廊里,举办过一场场湾子夜话、家风宣讲;8组的幸福食堂,成了乡亲们逢年过节共享“食”光的好去处;4组文艺队的身影,时常穿梭在乡村村晚的舞台上。各个村湾里,关爱陪伴、爱心义剪、环境卫生等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

“无形中,大伙的文明素养都提升了,这一点从村湾环境就能看出来,家家户户门前的道路始终保持得干净整洁。”陈学友说。

以评促德,发挥榜样力量

乡村美,看“颜值”,更重“气质”。黄荆塘村以遵守村规民约为基本准则,广泛开展“孝老爱亲模范”“最美家庭”等各类评选活动。乡亲们人人争当爱心榜样、户户争做文明家庭、家家争树文明新风,文明素质显著提升。

在该村8组,每年评出的“十美”人员,都成为邻里口中的“明星人物”。据了解,评选过程公正、公开,由组委会+党员代表+群众代表推选,结合日常观察、座谈交流,全面考量组内村民在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孝老爱亲、干事创业等各方面的突出表现,最终评选出“最美志愿者”“爱岗敬业”“最美奉献”“最美婆婆”“最美儿媳”等10名“最美”人员,并统一颁发证书和奖金。

此外,该村日常实行卫生评比制度,村湾环境每周一小清、每月一大评,每月底对各家各户的卫生情况入户考核,评选出2户最美家庭予以奖励,而卫生环境不佳的2户家庭,要处以少量罚款,用于组内环境治理,促进村民自我约束。

在培育文明乡风过程中,该村还充分利用“积分制”。群众参与政策宣讲、人居环境整治、孝老敬亲、团结邻里、科学普及、医疗保障等文明行动,可获取志愿服务积分,凭借积分可兑换肥皂、洗衣粉、卫生纸等日常生活用品。通过以“德”换“得”,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村湾建设的积极性。

文化弘德,凝聚乡土民心

曾经,移风易俗中,最难啃的是“红白事”。

“自从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以来,党员干部带头实行丧事简办、婚事新办,村民红白事受到监督,村民普遍反映负担轻了,人情味更浓了。”陈学友说。

2018年起,黄荆塘村8组村民们成立经济合作社,至今组里发展出350亩竹林土鸡养殖基地,200余亩水稻、油菜示范片,200亩油茶基地。2024年,该组集体经济收入128万元。

“每年农历小年当天,村民们都会来到幸福食堂大厅,团团围坐在圆桌前,激动地等待分红、吃年饭。”8组组长熊荣华说。

熊荣华口中的幸福食堂,是2023年,组集体自筹20万元,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投资77万余元修建起来的。这栋两层楼高的建筑,自从建成就供村民免费使用。渐渐地,幸福食堂成了村民们聚会的“首选”,“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也在村民之中蔚然成风。

“如今,在村红白理事会的指导下,节俭的生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熊荣华说。

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黄荆塘村引导村民自发改变,以乡村自治为手段,以村民为主体,从乡村内部和根源上进行变革。

当文明之风盛行,越来越多人知晓黄荆塘、走进黄荆塘。(咸宁日报记者 张欢 通讯员 李星 朱华芮)

责任编辑:何霄

德润乡土树新风——咸安汀泗桥镇黄荆塘村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侧记

发表时间:2025-04-28 来源:湖北文明网

去年以来,咸安区汀泗桥镇黄荆塘村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宣教引导、示范引领、规范整治等多种途径,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一股股新风正气在这片土地升腾而起。

立规树德,培育文明乡风

一段段质朴的家训悬挂屋檐,一间间错落有致的庭院花团锦簇,三两村民在家门口悠闲地聊天纳凉……走进黄荆塘村3组,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尽收眼底。

尊师重道、与邻为善、为人谦逊、勤俭持家……每家每户门前的墙上,都挂有一块四四方方的牌匾。村党支部书记陈学友介绍,去年,黄荆塘村3组号召村民设立自家“家训”,由村委会统一制作牌匾,尽管形状大小一样,但内容侧重各不相同。

“传统美德是必须要传承下去的,‘家训’既是对我们的提醒,也是对孩子们的教育。”3组组长万大祥说,设立“家训”的时候,许多村民在家里开起了小会,认真讨论。定下来以后,大家把这条“家训”当成了行为的“金规铁律”,自觉遵守执行。家规家训牌匾的设立,让村民们既有自豪感和归属感,又起到了自我约束的作用。

与此同时,村湾健全公共场所和公益服务,为推进移风易俗提供了新阵地。3组的孝善文化长廊里,举办过一场场湾子夜话、家风宣讲;8组的幸福食堂,成了乡亲们逢年过节共享“食”光的好去处;4组文艺队的身影,时常穿梭在乡村村晚的舞台上。各个村湾里,关爱陪伴、爱心义剪、环境卫生等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

“无形中,大伙的文明素养都提升了,这一点从村湾环境就能看出来,家家户户门前的道路始终保持得干净整洁。”陈学友说。

以评促德,发挥榜样力量

乡村美,看“颜值”,更重“气质”。黄荆塘村以遵守村规民约为基本准则,广泛开展“孝老爱亲模范”“最美家庭”等各类评选活动。乡亲们人人争当爱心榜样、户户争做文明家庭、家家争树文明新风,文明素质显著提升。

在该村8组,每年评出的“十美”人员,都成为邻里口中的“明星人物”。据了解,评选过程公正、公开,由组委会+党员代表+群众代表推选,结合日常观察、座谈交流,全面考量组内村民在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孝老爱亲、干事创业等各方面的突出表现,最终评选出“最美志愿者”“爱岗敬业”“最美奉献”“最美婆婆”“最美儿媳”等10名“最美”人员,并统一颁发证书和奖金。

此外,该村日常实行卫生评比制度,村湾环境每周一小清、每月一大评,每月底对各家各户的卫生情况入户考核,评选出2户最美家庭予以奖励,而卫生环境不佳的2户家庭,要处以少量罚款,用于组内环境治理,促进村民自我约束。

在培育文明乡风过程中,该村还充分利用“积分制”。群众参与政策宣讲、人居环境整治、孝老敬亲、团结邻里、科学普及、医疗保障等文明行动,可获取志愿服务积分,凭借积分可兑换肥皂、洗衣粉、卫生纸等日常生活用品。通过以“德”换“得”,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村湾建设的积极性。

文化弘德,凝聚乡土民心

曾经,移风易俗中,最难啃的是“红白事”。

“自从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以来,党员干部带头实行丧事简办、婚事新办,村民红白事受到监督,村民普遍反映负担轻了,人情味更浓了。”陈学友说。

2018年起,黄荆塘村8组村民们成立经济合作社,至今组里发展出350亩竹林土鸡养殖基地,200余亩水稻、油菜示范片,200亩油茶基地。2024年,该组集体经济收入128万元。

“每年农历小年当天,村民们都会来到幸福食堂大厅,团团围坐在圆桌前,激动地等待分红、吃年饭。”8组组长熊荣华说。

熊荣华口中的幸福食堂,是2023年,组集体自筹20万元,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投资77万余元修建起来的。这栋两层楼高的建筑,自从建成就供村民免费使用。渐渐地,幸福食堂成了村民们聚会的“首选”,“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也在村民之中蔚然成风。

“如今,在村红白理事会的指导下,节俭的生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熊荣华说。

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黄荆塘村引导村民自发改变,以乡村自治为手段,以村民为主体,从乡村内部和根源上进行变革。

当文明之风盛行,越来越多人知晓黄荆塘、走进黄荆塘。(咸宁日报记者 张欢 通讯员 李星 朱华芮)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