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以文旅为浆 向世界杨帆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25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去年深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肯定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求我们“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提出“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线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今年湖北“新春第一会”,把“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作为支点建设的“七大战略”之一,就是要通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荆楚文化影响力,赋予支点建设以丰富的人文内涵、文化底蕴、文旅支撑,让荆山楚水成为八方来客流连忘返的“诗和远方”。

春潮激荡处,千帆破浪时。以山河为纸,以人文为墨,以岁月为笔触,以生态为色彩,一幅气象万千的文旅长卷正在荆楚大地徐徐展开。

(一)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谈到:“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怎么抓好旅游呢?就是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抓好人无我有的东西。”这个“很大的产业”,正在衍生一场以文化为内核、以创新为驱动的激烈竞逐。

淄博烧烤点燃市井烟火,洛阳汉服舞动国潮新韵,《黑神话:悟空》激活文化IP新势能,《哪吒2》点燃文创消费新热潮……从“人无”处开拓、在“我有”处深耕,文化塑造旅游产业生产力的强大能量正在显现。

纵观文旅发展态势不难发现,深融合已成为主旋律,非遗活化、文博出圈、工业遗存变身网红打卡地,印证“文化+”的无限可能;新体验重构了消费逻辑,沉浸式剧场、户外探险、康养旅居等业态崛起,折射从“看风景”到“品生活”的升级需求;全球化打开了新视野,中国游客走向世界的同时,入境游市场成为必争之地。

浙江注重提升“诗画浙江”吸引力影响力,宁夏致力于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吉林发力于进一步挖掘冰雪资源优势,河南着眼于更好守护历史文脉……今年以来,就如何更好推动文旅业发展,全国不少地方思虑深、行动快。

如今,旅游不再是简单地看看景、拍拍照,而是一种进行深度文化体验的生活方式。这也意味着,文旅场景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呈现,更是情感、文化与体验的交汇点。潮涌之下,湖北如何在火热的文旅图景中奏响强音?答案藏在山水之间,更镌刻于历史深处。

(二)

打开中国地图,湖北孕育了富饶的物产,也积淀了灿烂的楚文化。

从曾侯乙编钟的“一钟双音”绝技,到云梦睡虎地秦简窥见秦朝法律的秘密;从赤壁古战场“江山如画”的壮阔,到武昌首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魄……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既是湖北历史的见证,也是湖北成长的养分,更是湖北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极目楚天舒”不仅是诗词意境,更是湖北文旅的天然底色。长江三峡的雄奇、神农架的秘境、恩施大峡谷的鬼斧神工,构成世界级自然景观矩阵;武当武术、土家女儿会、汉绣漆艺等非遗技艺,织就多元文化图谱。“高大上”的文化地标,与“烟火气”的生活美学,交相辉映。

每一寸土地,都藏着一段山水故事;每一处风景,都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湖北坐拥4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6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揽尽“北纬30度”的自然馈赠,孕育了“筚路蓝缕”的楚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基因。

自然禀赋也好,文化底蕴也好,并不完全等同于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文旅产业要跳出“景点思维”,做优全域旅游大文章。文化资源无论多么丰富,也不能盲目“守摊子”。对湖北来讲,仍需进一步深入挖掘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凝练荆楚文化标识,擦亮新时代湖北文旅品牌。

盘家底、识底数是为了明方向、谋发展。如何将散落的文化珍珠串成世界级项链,让楚文化的精神图腾转化为全球消费符号,有待我们向更远处瞭望、往更深处掘进。

(三)

文旅产业是富民强省的金钥匙,更是支点建设的硬支撑。

加快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又能展示荆楚大地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美;既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之举。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的态势,要求我们围绕“一幅美丽的画、一本厚重的书、一首激昂的诗、一座丰饶的园、一架通达的桥”,既做“开窗放入大江来”的开拓者,更做“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实干家,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书写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湖北方案”。

推动我省文旅产业突破性发展、整体性提升,是一项涵盖完善要素、丰富业态、拉长链条、提高承载能力等诸方面的系统工程。归根结底,就是要持续擦亮湖北文旅形象品牌,打造文旅深度融合新生态、培育产业协同发展新动能、开创双循环市场新格局,以最潮流的体验方式重构时空维度,以最深情的文化共鸣唤醒集体记忆,以最极致的服务品质重塑价值标杆,在山水人文交响中绘就一幅文旅画卷。(湖北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李欢

【湖北日报评论】以文旅为浆 向世界杨帆

发表时间:2025-04-25 来源:湖北文明网

去年深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肯定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求我们“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提出“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线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今年湖北“新春第一会”,把“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作为支点建设的“七大战略”之一,就是要通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荆楚文化影响力,赋予支点建设以丰富的人文内涵、文化底蕴、文旅支撑,让荆山楚水成为八方来客流连忘返的“诗和远方”。

春潮激荡处,千帆破浪时。以山河为纸,以人文为墨,以岁月为笔触,以生态为色彩,一幅气象万千的文旅长卷正在荆楚大地徐徐展开。

(一)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谈到:“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怎么抓好旅游呢?就是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抓好人无我有的东西。”这个“很大的产业”,正在衍生一场以文化为内核、以创新为驱动的激烈竞逐。

淄博烧烤点燃市井烟火,洛阳汉服舞动国潮新韵,《黑神话:悟空》激活文化IP新势能,《哪吒2》点燃文创消费新热潮……从“人无”处开拓、在“我有”处深耕,文化塑造旅游产业生产力的强大能量正在显现。

纵观文旅发展态势不难发现,深融合已成为主旋律,非遗活化、文博出圈、工业遗存变身网红打卡地,印证“文化+”的无限可能;新体验重构了消费逻辑,沉浸式剧场、户外探险、康养旅居等业态崛起,折射从“看风景”到“品生活”的升级需求;全球化打开了新视野,中国游客走向世界的同时,入境游市场成为必争之地。

浙江注重提升“诗画浙江”吸引力影响力,宁夏致力于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吉林发力于进一步挖掘冰雪资源优势,河南着眼于更好守护历史文脉……今年以来,就如何更好推动文旅业发展,全国不少地方思虑深、行动快。

如今,旅游不再是简单地看看景、拍拍照,而是一种进行深度文化体验的生活方式。这也意味着,文旅场景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呈现,更是情感、文化与体验的交汇点。潮涌之下,湖北如何在火热的文旅图景中奏响强音?答案藏在山水之间,更镌刻于历史深处。

(二)

打开中国地图,湖北孕育了富饶的物产,也积淀了灿烂的楚文化。

从曾侯乙编钟的“一钟双音”绝技,到云梦睡虎地秦简窥见秦朝法律的秘密;从赤壁古战场“江山如画”的壮阔,到武昌首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魄……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既是湖北历史的见证,也是湖北成长的养分,更是湖北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极目楚天舒”不仅是诗词意境,更是湖北文旅的天然底色。长江三峡的雄奇、神农架的秘境、恩施大峡谷的鬼斧神工,构成世界级自然景观矩阵;武当武术、土家女儿会、汉绣漆艺等非遗技艺,织就多元文化图谱。“高大上”的文化地标,与“烟火气”的生活美学,交相辉映。

每一寸土地,都藏着一段山水故事;每一处风景,都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湖北坐拥4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6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揽尽“北纬30度”的自然馈赠,孕育了“筚路蓝缕”的楚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基因。

自然禀赋也好,文化底蕴也好,并不完全等同于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文旅产业要跳出“景点思维”,做优全域旅游大文章。文化资源无论多么丰富,也不能盲目“守摊子”。对湖北来讲,仍需进一步深入挖掘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凝练荆楚文化标识,擦亮新时代湖北文旅品牌。

盘家底、识底数是为了明方向、谋发展。如何将散落的文化珍珠串成世界级项链,让楚文化的精神图腾转化为全球消费符号,有待我们向更远处瞭望、往更深处掘进。

(三)

文旅产业是富民强省的金钥匙,更是支点建设的硬支撑。

加快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又能展示荆楚大地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美;既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之举。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的态势,要求我们围绕“一幅美丽的画、一本厚重的书、一首激昂的诗、一座丰饶的园、一架通达的桥”,既做“开窗放入大江来”的开拓者,更做“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实干家,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书写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湖北方案”。

推动我省文旅产业突破性发展、整体性提升,是一项涵盖完善要素、丰富业态、拉长链条、提高承载能力等诸方面的系统工程。归根结底,就是要持续擦亮湖北文旅形象品牌,打造文旅深度融合新生态、培育产业协同发展新动能、开创双循环市场新格局,以最潮流的体验方式重构时空维度,以最深情的文化共鸣唤醒集体记忆,以最极致的服务品质重塑价值标杆,在山水人文交响中绘就一幅文旅画卷。(湖北日报评论员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