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只有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始终把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幸福之中,权力才能产生正效应、发挥正能量。
树政绩,不是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而是要“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事业观作为共产党人谋事干事的“总开关”,“决定着人们采取什么样的事业态度、遵循什么样的事业精神、追求什么样的事业目标”,直接影响着干事创业成效。
□ 梅萍 吴佳珍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旨在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解决“四风”问题,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治本,就是要从思想根源入手,彻底根除“四风”的病原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坚持零容忍,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督促党员、干部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党员、干部只有加强主观世界改造,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才能从源头上抑制不正之风,防止歪风邪气附体。
以正确权力观筑牢纠治“四风”的思想堤坝
权力观旨在回答“权力从何而来、权力为谁而用”的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既是权力正当性的基础,也是党员、干部应当坚守的正确权力观。只有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始终把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幸福之中,才能产生正效应、发挥正能量。
权力观扭曲是“四风”产生的重要根源。权力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若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同时也要看到,“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会所里的歪风”“快递送礼”“吃拿卡要”等享乐奢靡之风隐形变异、反弹回潮的压力犹存,漠视群众利益、摆官架子、做官老爷的官僚主义顽疾尚未根除。“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这深刻揭示了权力观扭曲与“四风”问题的内在关联。权力观扭曲导致权力异化为满足私欲、攫取私利的工具,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必须动真碰硬加以纠治。
以正确权力观纠治“四风”关键在于增强公仆意识,坚持为民用权。“作风问题,很多是因公私关系没有摆正产生的。”有的作风问题看起来不大,但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要彻底纠治“四风”,就要存公心、慎公权,凡事以公事为首,以人民公仆身份对待人民群众,勤勤恳恳为民、兢兢业业干事、清清白白做人;就要正确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以忧民、为民、爱民的意识用好权、谋好利;就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摒除私心、私欲和妄念,用平和、淡泊乃至敬畏之心对待名利和权位,不借公权之便,谋一己之私利,始终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以正确政绩观夯实纠治“四风”的思想基础
政绩观旨在回答“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树政绩,不是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而是要“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共产党人只有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显绩与潜绩的辩证关系,才能创造出利党利国利民的实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回答的是“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共产党人只有真干实干、久久为功,才能把既定目标变为现实。
政绩观错位是“四风”产生的重要根源。思想上偏一寸,作风和行动上就会散一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如果以错位的政绩观为指导,在作风上必然表现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弄虚作假,调查研究浮在表面、流于形式,热衷于搞“政绩工程”,打造精致的政绩“盆景”,以“作秀”代替“做事”,以“造势一时”代替“造福一方”。与之相反,以正确政绩观为指引,作风上就会讲求实际、注重实效,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的好事实事上,自然就不会沾染“四风”,做出违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
以正确政绩观纠治“四风”关键在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为民造福。“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问题,督促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要害在于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以虚假应付代替真抓实干,以表面文章掩盖问题本质。以正确政绩观纠“四风”树新风,就是要突出“实”,力戒“虚”。广大党员、干部要恪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原则,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扎扎实实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要克服急躁心理和浮躁心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以人民生活幸福为“国之大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真实了解民情民意,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真正从实际出发,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正确事业观构筑纠治“四风”的思想堡垒
事业观旨在回答“干什么事业,为谁干事业,怎样干事业”等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就是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这是由党的初心使命所决定的。事业观作为共产党人谋事干事的“总开关”,“决定着人们采取什么样的事业态度、遵循什么样的事业精神、追求什么样的事业目标”,直接影响着干事创业成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前途光明但任重道远,共产党人必须树牢正确事业观,坚持无私奉献、为民担当的事业立场,保持敬业勤业、精业乐业的事业态度,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懈奋斗。
事业观偏差是“四风”产生的重要根源。总体来看,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勇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但与此同时,干部队伍中“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庸政、懒政、怠政”等不正之风依然存在。有的党员、干部安于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缺乏居安思危意识,在工作中不思进取、精神懈怠、拈轻怕重、贪图安逸,有的铺张浪费、生活奢华、骄奢淫逸、以权谋私。这些现象表面上看是作风不正不实,实则是革命意志衰退、奋斗精神淡化,根源是党性不强不纯和事业观出现了偏差,忘记了我们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为此,必须将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真抓真管、严抓严管,奔着问题去、对着根源治,以正确事业观克服“躺平”思想,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以正确事业观纠治“四风”关键在于始终牢记“三个务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共产党人越不能丢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越不能丢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传统。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明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清醒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始终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取得胜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时间:2025-04-25 来源:湖北日报
阅读提要
只有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始终把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幸福之中,权力才能产生正效应、发挥正能量。
树政绩,不是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而是要“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事业观作为共产党人谋事干事的“总开关”,“决定着人们采取什么样的事业态度、遵循什么样的事业精神、追求什么样的事业目标”,直接影响着干事创业成效。
□ 梅萍 吴佳珍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旨在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解决“四风”问题,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治本,就是要从思想根源入手,彻底根除“四风”的病原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坚持零容忍,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督促党员、干部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党员、干部只有加强主观世界改造,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才能从源头上抑制不正之风,防止歪风邪气附体。
以正确权力观筑牢纠治“四风”的思想堤坝
权力观旨在回答“权力从何而来、权力为谁而用”的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既是权力正当性的基础,也是党员、干部应当坚守的正确权力观。只有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始终把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幸福之中,才能产生正效应、发挥正能量。
权力观扭曲是“四风”产生的重要根源。权力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若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同时也要看到,“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会所里的歪风”“快递送礼”“吃拿卡要”等享乐奢靡之风隐形变异、反弹回潮的压力犹存,漠视群众利益、摆官架子、做官老爷的官僚主义顽疾尚未根除。“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这深刻揭示了权力观扭曲与“四风”问题的内在关联。权力观扭曲导致权力异化为满足私欲、攫取私利的工具,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必须动真碰硬加以纠治。
以正确权力观纠治“四风”关键在于增强公仆意识,坚持为民用权。“作风问题,很多是因公私关系没有摆正产生的。”有的作风问题看起来不大,但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要彻底纠治“四风”,就要存公心、慎公权,凡事以公事为首,以人民公仆身份对待人民群众,勤勤恳恳为民、兢兢业业干事、清清白白做人;就要正确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以忧民、为民、爱民的意识用好权、谋好利;就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摒除私心、私欲和妄念,用平和、淡泊乃至敬畏之心对待名利和权位,不借公权之便,谋一己之私利,始终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以正确政绩观夯实纠治“四风”的思想基础
政绩观旨在回答“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树政绩,不是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而是要“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共产党人只有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显绩与潜绩的辩证关系,才能创造出利党利国利民的实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回答的是“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共产党人只有真干实干、久久为功,才能把既定目标变为现实。
政绩观错位是“四风”产生的重要根源。思想上偏一寸,作风和行动上就会散一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如果以错位的政绩观为指导,在作风上必然表现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弄虚作假,调查研究浮在表面、流于形式,热衷于搞“政绩工程”,打造精致的政绩“盆景”,以“作秀”代替“做事”,以“造势一时”代替“造福一方”。与之相反,以正确政绩观为指引,作风上就会讲求实际、注重实效,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的好事实事上,自然就不会沾染“四风”,做出违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
以正确政绩观纠治“四风”关键在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为民造福。“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问题,督促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要害在于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以虚假应付代替真抓实干,以表面文章掩盖问题本质。以正确政绩观纠“四风”树新风,就是要突出“实”,力戒“虚”。广大党员、干部要恪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原则,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扎扎实实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要克服急躁心理和浮躁心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以人民生活幸福为“国之大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真实了解民情民意,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真正从实际出发,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正确事业观构筑纠治“四风”的思想堡垒
事业观旨在回答“干什么事业,为谁干事业,怎样干事业”等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就是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这是由党的初心使命所决定的。事业观作为共产党人谋事干事的“总开关”,“决定着人们采取什么样的事业态度、遵循什么样的事业精神、追求什么样的事业目标”,直接影响着干事创业成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前途光明但任重道远,共产党人必须树牢正确事业观,坚持无私奉献、为民担当的事业立场,保持敬业勤业、精业乐业的事业态度,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懈奋斗。
事业观偏差是“四风”产生的重要根源。总体来看,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勇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但与此同时,干部队伍中“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庸政、懒政、怠政”等不正之风依然存在。有的党员、干部安于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缺乏居安思危意识,在工作中不思进取、精神懈怠、拈轻怕重、贪图安逸,有的铺张浪费、生活奢华、骄奢淫逸、以权谋私。这些现象表面上看是作风不正不实,实则是革命意志衰退、奋斗精神淡化,根源是党性不强不纯和事业观出现了偏差,忘记了我们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为此,必须将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真抓真管、严抓严管,奔着问题去、对着根源治,以正确事业观克服“躺平”思想,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以正确事业观纠治“四风”关键在于始终牢记“三个务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共产党人越不能丢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越不能丢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传统。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明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清醒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始终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取得胜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